洮硯之鄉,有唐宋名家的念念不忘

2021-02-08 文學報

2019年10月中旬,北京秋風還未染色,曾為古洮州的臨潭已經一片枯黃。一天晚上,在瑟瑟秋風之中,在臨潭縣城,我飯後沿著幹戈河畔行走。

穿過縣委縣政府辦公樓西側的馬路,過小橋左拐,一座典型的徽派牌坊,小河兩側則是徽派樓房,在隴上高原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築,甚是稱奇。我來自安徽,在我的老家,如此典型的徽派建築,已是鳳毛麟角。

趁著夜色尚未完全籠罩小城,我一邊信步,一邊感懷。一間店面吸引了我,店面的門已經半掩著,這意味著已經打烊了。我見店裡有微弱的燈光,便敲門。裡間的門便打開,問我可是購物。我說我散步至此,見貴店是做洮硯買賣的,想參觀欣賞。店主便熱情相邀。

進店後便發現別開洞天,門面不大裡面空間不小,一長溜的櫃檯裡陳列諸多洮硯,風格各不相同,既有傳統又有傳承,既有融合又有創新,諸多風格相互輝映。一間普通的商品交易場所雖然簡陋,但掩蓋不了小型博物館的氣質。這大抵就是文化的功用,腹有詩書氣自華,看來不光是形容人的,用在任何地方亦是如此。

洮硯我早已知曉,與端硯、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四大名硯。早年來甘肅採風,友人就送過一方掌硯,綠如春色潤如朱玉,甚是喜歡,常於手中把玩,由此也成就我集齊了四大名硯。

當然四大名硯之中山西澄泥硯據說已久不見矣,早年山西同學見我喜歡文房,自家鄉找尋一方送我,但是見其粗俗笨拙,已不復書中記載之精緻。我問澄泥硯為何至此,友人說,真正的澄泥硯他也不曾見過。後另有友探訪,見其有練習字畫之決心,便將此硯打包送友人。

店主陪我參觀每一方硯,並熱情講解,品相、花色、歷史、掌故等等,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觀後將我迎進裡屋,原來裡屋是他的工作間,工作檯上還有一方正在雕刻的洮硯,硯上的牡丹還浸在石粉之中,若隱若現。想必用手一拂,便富貴花開。

攀談之中,他順手遞我一張名片,從名片中得知他是臨潭縣洮硯協會的會長,並介紹如此規模的洮硯門店在臨潭這個小城也只此一家。

泱泱中華自古文脈如洮河之水奔流不絕,一方美硯自然吸引文人墨客趨之。自洮硯被發現開採至今近一千五百年,因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備受歷朝歷代天下文人追捧,以詩文載之,視為瑰寶。洮硯得以名揚天下,諸多文豪仕子以案頭供奉洮硯為榮。

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鑑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蘇軾讚嘆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黃庭堅更是以詩志曰:「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亦贊:「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據說洮硯自明朝洪武年間駐軍屯田和移民之後,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來自江淮大地移民之中諸多能工巧匠的雕琢,使之有遊子寄情山水凝聚鄉愁之功能,於是洮硯雕刻手法更是繽紛繁複,人物山水、花草蟲鳥、田園美景、飛禽走獸等等,一方硯便是一風景,一方硯便是一愁思。

自此洮硯不光是實用文房,亦為相思之物,再加上透雕和浮雕之精美技法,美觀大方,雕刻藝術顯現得淋漓精緻,從雕刻藝術的角度來說,洮硯在四大名硯之中獨為首。

「洮」的意思是洗去雜質,洮河水自然理解為純淨的水。藏族人稱洮河為「碌曲」,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來自龍王宮殿的水源」,來自龍王宮殿的水,想必是聖水了。洮硯在來自龍王宮殿的水源滋養和洗滌之下,自然潔淨無瑕。這種天然的純淨契合泱泱中華歷來文人墨客自我認為之品行,將其奉為瑰寶便不足為奇了。

洮硯以洮河為親,洮河以洮硯揚名,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成就了千百年以來的文壇佳話,這在雪域高原,此文化現象應該獨此一家。

如今雕刻用洮硯原石,皆自臨潭鄰縣卓尼,那裡有洮硯原石礦藏,據說臨潭已難覓洮硯原石。當然礦藏之洮硯原石石質與洮硯老坑料差之千裡,再無洮河淨水之溫潤洗滌,欠缺自然力量加持,底蘊差矣。

我問店主何以覓得老坑料。他說現在早不見了,現在的老坑料估計只會存在於奔騰的洮河水之下,而洮河綿延千裡,何人能採?又何處去採?

我竟無語,見天色已晚,便告辭。臨潭洮硯協會會長相送至店外,相約下次再敘。只可惜,此店與我居所相距不足一裡,已過數月,竟未再前往。

雖過數月,有一方硯印象深刻,常駐記憶之中:一草堂,前有水背靠山,一翁一牛一頑童。這不是江淮故裡常見的鄉景嗎?不禁感慨,在高原之上,隨心所欲的漫步,信手推開的店門,竟然無意之中邂逅了鄉愁。

這就是緣分。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長按左邊二維碼進微店

相關焦點

  • 戈壁灘裡的「洮硯名鄉」
    前往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採訪時,鄉長王曉東神秘地說。車輛駛過茫茫戈壁,來到廣至藏族鄉洮硯村,洮硯加工廠、雕刻室及展房.一座廢棄小學上建起來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古色古香。廣至藏族鄉洮硯村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杜瑞天正和十幾名村民在自己的工作桌上精心雕刻著洮硯。這戈壁灘上既沒河又沒石頭,怎麼會有如此規模的洮硯加工基地?
  •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產自於哪裡?走進中國洮硯之鄉!原來是這裡
    湊巧,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洮河向東流,你當夜幕降臨之時,我都會去河水流過的岸邊遊玩,那便是一種享受。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中,有一座佛教聖地禪定寺,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卓尼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居住禪定寺簷,名為卓尼大寺後改名為禪定寺,是由康熙皇帝親自題名,座落於縣城西北郊,相對於夏河拉卜楞寺來說,這裡的歷史更為悠久。
  • 誰是洮硯真正產地?從產地之爭看古人對洮硯的熱愛
    民國二十六年(1937),河南開封人韓軍一著成《甘肅洮硯志》,明確記載,洮硯出產於洮州卓尼土司楊積慶所轄喇嘛崖一帶。《敘意》中言:「石之可為硯者,有廣東端州石,安徽歙溪石及甘肅洮州石。甘肅舊屬之寧夏及階州,亦皆產硯……而名馳今古受人品藻者,厥惟洮河之綠石」。洮硯產地「喇嘛崖洮石窟」,系「卓尼土司官兼洮岷路保安司令楊子餘,名積慶……所領轄」,故專列《洮州》《土司》兩小節敘述歷史。
  • 洮硯的鑑賞
    金·元好問的詩句中有:「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從以上資料看,洮硯的出現似乎始於宋代,但也有一種新的論點,認為唐代就出現了洮硯,其依據是:盛唐時代的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公元778年—865年)的著作《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孫敦秀曾說:「唐時洮硯製作較盛,當時和端、歙、澄泥硯並稱為四大名硯。」
  • 洮硯史上的「兩彈一星」 ——「一帶一路」巨型洮硯與甘肅絲綢之路
    岷縣素有「中國洮硯之鄉」「千年藥鄉」「花兒之鄉」之稱,在岷縣雕刻這塊巨硯意義也是不同凡響,它是金鼎文化洮硯公司對黨和政府關懷的回報,也是趙成德本人對黨和政府關懷洮硯事業的真情回饋。  尤其是北宋黃庭堅,對洮硯簡直愛不釋手,《豫章黃先生文集》有詩云: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黃庭堅不僅非常喜歡使用洮硯,還把洮硯作為禮物,贈送給另一位大文豪蘇軾。  另外,宋代有許多文人如晁補之、晁說之、晁無咎,南宋陸遊、張孝祥、範成大等等,都有歌詠洮硯的詩文。
  • 中華藝術築夢者 ——專訪臨潭縣洮硯傳承人陳作文
    實踐團來到臨潭縣翠峰洮硯製作有限公司,對洮硯傳承人陳作文進行了採訪。洮硯因產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遊區域而得名。它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北宋詩人黃庭堅詩云:「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律利如錐。」洮硯歷來被視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前賢對洮硯誦詩詠唱,讚嘆不已!
  • 趙成德——從洮硯到河硯的華麗嬗變
    他的公司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發展洮硯藝術事業為宗旨,堅持精品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道路,使洮硯的質量和工藝長足發展,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帶動甘肅洮硯產業蓬勃發展,帶動硯鄉人民脫貧致富。心願之五:我是洮硯傳承人,洮硯廠是我和幾代傳承人心血的結晶,如果因為目前的經濟困境而拍賣掉,這將是當地的一個文化之殤,希望保留住"中國洮硯之鄉"這個來之不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他的願望是樸實的!因為,洮硯就是他的光榮和夢想。他的人生因洮硯而璀璨,因雕刻藝術而光彩。是啊!
  • 洮硯大師李茂棣和他的洮硯
    他雕刻的作品,因材取捨,或鏤刻,或浮雕,刀法多變,雖以粗獷豪放稱著,卻有夾帶清秀飄逸相間,經他雕刻之硯,每每頗為匠心獨具,在當代早期硯工中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最著名的作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他設計雕琢的巨型《八仙過海》硯,還有1997年與包新明大師合作設計雕刻而成的「九九歸一」硯,成為由甘肅省人民政府贈送香港回歸的禮物。
  • 用靈魂雕刻洮硯
    洮硯,又名洮河綠石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鎮喇嘛崖一帶。  據宋代米芾的《硯史》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鎮守和開發洮河流域,駐軍九巔峽守城。  王韶部屬裡有一個姓盧的兵士,從小就痴迷雕刻,常常是就地取材,遇什麼料,刻什麼圖。
  • 【多彩非遺】之洪義洮硯作品鑑賞
    為甘肅省制硯大師,臨潭縣洮硯協會副會長,臨洮縣洮硯協會理事,卓尼縣洮硯協會理事,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員,甘肅省洮硯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幼年飽受家鄉洮硯技術的薰陶,對洮硯雕刻情有獨鍾。1992年初中畢業後,跟隨洮硯民間雕刻藝人學習雕硯。為進一步提高雕刻技藝,於2006年到蘇州學習玉雕技藝。
  • 唐宋筆墨紙硯:諸葛筆、李廷珪墨、薛濤箋、龍尾硯,天下第一?
    宣州諸葛氏,是世代製作毛筆的工匠世家,他們在東晉就有很高的制筆水平,到唐宋更是天下聞名。唐宋人將諸葛筆當做鑑賞珍藏的文具,互相贈送。諸葛家族中知名的筆匠,以諸葛高名氣最大,「無心散卓筆」是他的招牌。北宋的梅堯臣,曾把家鄉宣州諸葛高製作的筆送給歐陽修。歐陽修喜極作詩:「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 名硯鑑賞:甘肅洮硯為貢品而顯赫於當時宮廷或權貴之書房中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 馳名中外的四大名硯之一洮硯
    洮硯作為四大名硯之一馳名中外,卓尼喇嘛崖老坑礦石更是稀罕無比!洮硯出在哪裡有的人還不太清楚,有的人說在岷縣,有的人說在卓尼,其實大家去卓尼看看就明白了,沒什麼爭議。卓尼有個洮硯鄉,洮硯鄉洮河東岸喇嘛崖和水泉灣就是洮硯礦石帶,生成於約四億年前,就在那有個九甸峽水庫,最早最好的洮硯礦石就出自那裡,喇嘛崖老坑礦石現在很少能有新的發現了,我們現在大多看到的是水泉石。前年中攝協梁劍老師組織去甘南拍片路過洮硯鄉,專門拜訪了洮硯雕刻大師張克紅老師,在他家做客,參觀了老師的工作室,當然也去了喇嘛崖老坑遺址。
  • 世界最大的洮硯8000萬出售在蘭州籤約
    甘肅省相關領導親臨現場為世界最大洮硯「中華龍硯」揭幕。中華洮硯非遺文化源遠流長,通多這次嘗試更加深層次的了解洮硯文化,洮硯產業巨大的商業價值,希望能通過商會和自己的努力使洮硯文化源遠流長,讓洮硯文化發揚光大,通過今天的籤約,交接也體現了甘肅省蘭州市商業發展商會的組織能力,彰顯了一代代洮硯人前僕後繼挖掘洮硯文化深層次的蘊含,也真正的實現了「文化搭臺 經濟唱戲」文化經濟雙贏的格局,文化要傳承,更要經濟大發展,蘭州市商業發展商會將更好的為當地的經濟文化服務。
  • 「宋朝文武第一人」之稱的範仲淹,為何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想必大家對於唐宋八大家:韓柳加歐陽,三蘇並曾王這一順口溜耳熟能詳,這八位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可謂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他們的文章也非常受讀書人歡迎,自此以後他們的文章甚至成為了衡量古文優劣的標準。但唐宋時期有名的文學家絕不止八大家,宋代有一位文學家範仲淹,他的文學造詣絲毫不輸八大家,黃庭堅等人稱範仲淹為宋朝文武第一人。
  • 石琳、許樹德赴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馬家窯洮硯...
    石琳、許樹德赴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馬家窯洮硯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對接 2020-11-26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州市甌海區被命名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
    【溫州市甌海區被命名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浙文化近日,溫州市甌海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自唐宋之時起,甌海就有龍舟競渡的傳統。甌海龍舟文化底蘊深厚,保留有深具甌越文化特色的端午龍舟節俗,民間信俗與龍舟競渡有機結合,具珍貴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溫州發布
  • 探幽索隱,研賾發微——讀《唐宋書法史拾遺》
    這是暨南大學陳志平教授的書法史研究方法,他早歲以治黃庭堅蜚聲學界,近期新出的《唐宋書法史拾遺》著述範圍兼有對主流名家的深入鑽研與對邊緣材料的系統抉發,選擇一段具體的歷史區間,精耕細作,以傳統人文學術為關懷之依託,其研究始於文獻而不囿於文獻。
  • 寫給「唐宋八大家」的16首詩
    雲橫山海鄉關遠, 心向黎民榮辱同。 南島幸多遷客跡, 荒疆今古沐詩風。 王向峰教授對「唐宋八大家」這樣評價:「唐宋八大家都是有大量經典傳世的散文家,也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上承五經,再繼漢賦,唐宋八大家一直文脈相傳」。
  • 唐宋八大家中勇奪三席,「三蘇」文採有多牛?專家:遠超其餘五人
    說起古代詩詞,李白,杜甫等名家可謂是讓大家耳熟能詳,在這些名家大手中,「唐宋八大家」可謂是獨佔鰲頭,這八個人可以說是代表了唐宋時期的詩詞巔峰,他們所留下的詩詞文章無一不是傾傳百世,流芳千古,而就在這八人之中,蘇家三父子就獨佔了三席,有專家曾經評價過:蘇家三父子的文採,遠超於「唐宋八大家」其餘五人為什麼蘇家滿門的文採都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