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似孫《硯箋•洮石硯》引晁無咎《和山谷詩》云:「洮州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無此色。」引謝幼槃詩云:「老松收煙琢元玉,可試洮州鴨頭綠。」
讚美洮硯貴過「雙趙璧」,可謂是贊出了新高度。
有關文獻記載,洮硯出產於「臨洮」,如:北宋晁說之《晁以道硯銘》說洮硯「西在臨洮,其所從來遠矣」;南宋陸遊有「風漪奇石出臨洮」之句;高似孫《硯箋》「洮石硯:石出臨洮(山谷)。」趙希鵠《洞天清錄》:「洮河綠石硯……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西清硯譜》所載乾隆皇帝「戊戌(1778)季夏日御銘」洮硯曰:「臨洮綠石」。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不同階段行政建置及名稱的「臨洮」,而洮州臨洮在行政區劃和民間稱謂上,大約持續了700多年,因此留下許多「臨洮綠石」的記載。
需要增加的解釋是,常規意義上大家所熟識的是定西市的「臨洮」,不是現在所說的千百年來盛產「洮硯」的——卓尼縣的「臨洮」、洮州臨洮,而後者從隋末—唐—宋—蒙元之初,歷時也有約700年。此後改「臨洮」稱為「洮州」,自北宋始。
從史料看,從煬帝大業三年(607)廢洮州建臨洮郡算起,到北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改臨洮城仍為洮州,其間,「洮州臨洮」之稱,歷時502年。而在民眾生活中,依然沿用「臨洮」叫法則時間更久,例如《文獻通考》中記載的「洮州臨洮」之稱,歷時716年。由此可以斷定,陸遊的「風漪奇石出臨洮」、元好問的「才得此研來臨洮」等所言之「臨洮」,既不是指從秦至隋末的臨洮縣、臨洮郡(今定西市岷縣),也不是指金、元、明、清至今的臨洮府、臨洮縣(今定西市臨洮縣),而就是指洮州。所謂「臨洮硯」即洮州硯,所謂「臨洮綠石」即洮州綠石。
明、清以來的地方志和民國時的物產調查、考察實錄、洮硯專志,均持續不斷地記載洮硯出產於洮州,出產於洮州之喇嘛崖一帶,即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鎮喇嘛崖一帶。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趙廷瑞主修、馬理、呂柟編纂《陝西通志》卷三十六《民物三•物產》記:「洮州衛:洮石硯(洮河綠石,出自上關,西與西番接境,唐、宋以來,名士多用之)、寒水石、代赭石(俱本衛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刻之《鞏昌府志》卷八《物產》,在臚列「合郡之所同」者後,對「各產不一,另起之」。記「洮州所出」三種:「酥油、芥油、硯石」。洮州物產難道僅此三物?非也,鍾愛這三種特產而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彥篤修、包永昌纂的《洮州廳志》成書。該書卷二《輿地•物產》記有物產127種 ,僅在「石之屬•洮硯石」下有介紹性文字,全文曰:「洮硯石出喇嘛崖,在廳治東北,距城九十裡。其道由城至石門口渡洮河,經岷地哇兒溝,下石門峽,交昝、楊土司界,過丁哈族、哈古族、納兒族,路徑迂折陡險。其崖西臨洮水,磴道盤空。崖半橫鑿一徑,緣崖而過,其石即於徑側鑿坑取之。向猶淺,今則漸深,用力倍難。聞崖底石甚美,理亦近是,然洮水至此流絕,駛浪激崖而轉,不可至也。又,山即險峻,神亦靈異,夏秋間或鑿取之,輒降冰雹,災及數十百裡焉。」這155字簡要而準確地介紹了洮硯的產地。
光緒三十四年(1908)修、宣統元年(1909)刊刻的《甘肅新通志》卷十二《物產》載:「洮石硯,出洮水者佳。然石之膩致尚不如賀蘭石。」 文中雖未明寫洮硯出自洮州,但「出洮水者佳」,就是特指喇嘛崖所出之洮硯,因世所共識,故未贅言。
民國二十六年(1937),河南開封人韓軍一著成《甘肅洮硯志》,明確記載,洮硯出產於洮州卓尼土司楊積慶所轄喇嘛崖一帶。《敘意》中言:「石之可為硯者,有廣東端州石,安徽歙溪石及甘肅洮州石。甘肅舊屬之寧夏及階州,亦皆產硯……而名馳今古受人品藻者,厥惟洮河之綠石」。洮硯產地「喇嘛崖洮石窟」,系「卓尼土司官兼洮岷路保安司令楊子餘,名積慶……所領轄」,故專列《洮州》《土司》兩小節敘述歷史。
民國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37-1938),顧頡剛一行到西北考察,所著《西北考察日記》詳記各地物產。1938年5月12日記載,在臨潭新城,「此間人士贈予數硯,有徑半尺許者,雕鏤花紋絕精工,苦未能攜以遠行也」,談到硯之所出,曰:「楊土司所屬之『黑番』有金礦,今用土法淘取。喇嘛崖在縣城東北九十裡,傍洮河,出鸚哥石,取以作硯,甚細緻,謂之『洮硯』。」
民國三十年(1941),陳寶全所著《甘肅一角》之(4)記「綠波帶水之洮硯」,其文曰:「臨潭城北喇嘛崖,屬楊復興土司之拉卜什旗管轄,產有水成巖之硯石,為國內文房明寶玩品,石帶綠色,質含水分,著墨於內,經久不涸。」「臨潭城」即今臨潭縣新城鎮,民國時為臨潭縣城。
民國三十年(1941),《甘肅物產調查表》之《甘肅特產紀要•用物(舊有)》:「石硯臺(洮州硯),產地臨潭,雕刻各種形狀,有八駿馬者,按石上白點,雕為花馬。」1994年版《卓尼縣誌》,闢《洮硯志》專章,詳記卓尼特產洮硯。《洮硯志》共分四章十六節,全文長達24頁,兩萬餘字,詳細記述洮硯的石料(含產地、礦點、石料採掘、礦區管理4小節)、石質(含特性、石理、石膘、石色、石紋、石病6小節)、硯工(含硯工傳承、民間硯工分布2小節)、雕刻(含造型、傳統圖案、雕刻技藝、雕刻工序4節) 等。又在《地理志•物產資源•礦藏•非金屬礦藏》中,對洮硯石礦帶進行了詳細介紹 。
而洮硯「礦點歷史上不同時期曾分屬古洮州(治所在今臨潭)、古岷州(治所在今岷縣)」的說法不知何據?有人所謂明、清時洮硯石材產地屬岷州管轄的說法,於史無證;相反,從明、清有關史料看,洮硯石材產地一直屬洮州管轄。詳查有關歷史文獻,洮硯自北宋出產以來,歷宋、金、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約950年間,有關文獻對洮硯產地的記載未有變化,均記載洮硯出產於古代洮州、即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鎮喇嘛崖一帶,洮硯是洮州的特產;但同時代相關文獻,均無洮硯出自岷州、是岷州特產的記載。因此,可以斷言,古洮州(含今臨潭縣和卓尼縣)、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鎮是唯一的「中國洮硯之鄉」。筆者反對臆說,而真誠歡迎具有科學精神和學術價值的批判。原文論述: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河洮硯文化研究中心 範衛平編輯整理:旅遊記者聯盟 初小滿
圖片攝影:旅遊記者聯盟 苑大治
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