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洮硯真正產地?從產地之爭看古人對洮硯的熱愛

2021-02-19 旅遊記者聯盟

如上詩句取自北宋「蘇門四學士」晁補之的《初與文潛入館魯直貽詩井茶硯次韻》。晁補之與張文潛一同到黃庭堅處入館求學,黃送了茶硯還寫了詩,晁步韻和之。詩中毫不吝嗇對「洮硯鴨頭綠」的喜愛和讚美,甚至誇讚到了讓「無鹽」(傳說中的「醜女」)都「譽傾國」的程度,放到現在,相當於點了32個贊。

事實上,古人對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洮硯」,一直多有讚譽。而近些年來,原本早就爭論過、且已蓋棺定論的「洮硯產地所屬」,不知怎的又「往事重提」。於是乎,我們這些早年就已花過大氣力做科普工作的人們,是時候重新來一輪科普了,也願意藉此機會,與眾人一起回望古人對洮硯的熱愛。正如本文剛開始所引用的詩句一樣,晁補之的這些詩文除了表達對「洮硯」的喜愛之外,還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洮硯的產地與洮州的關係等。歷史中也有許多文人墨客將洮硯寫進佳句中。如,北宋黃庭堅有三首前後相連的詠洮硯詩,其中兩首詩三次寫明「洮州」:「洮州綠石含風漪」(《以團茶洮州綠石研贈無咎文潛》);「洮礪發劍虹貫日,印章不琢色蒸慄。」(《謝王仲至惠洮州礪石黃玉印材》);「洮州礪石」即洮硯石,詩中簡稱「洮礪」。

南宋高似孫《硯箋•洮石硯》引晁無咎《和山谷詩》云:「洮州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無此色。」引謝幼槃詩云:「老松收煙琢元玉,可試洮州鴨頭綠。」

讚美洮硯貴過「雙趙璧」,可謂是贊出了新高度。

有關文獻記載,洮硯出產於「臨洮」,如:北宋晁說之《晁以道硯銘》說洮硯「西在臨洮,其所從來遠矣」;南宋陸遊有「風漪奇石出臨洮」之句;高似孫《硯箋》「洮石硯:石出臨洮(山谷)。」趙希鵠《洞天清錄》:「洮河綠石硯……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西清硯譜》所載乾隆皇帝「戊戌(1778)季夏日御銘」洮硯曰:「臨洮綠石」。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不同階段行政建置及名稱的「臨洮」,而洮州臨洮在行政區劃和民間稱謂上,大約持續了700多年,因此留下許多「臨洮綠石」的記載。

需要增加的解釋是,常規意義上大家所熟識的是定西市的「臨洮」,不是現在所說的千百年來盛產「洮硯」的——卓尼縣的「臨洮」、洮州臨洮,而後者從隋末—唐—宋—蒙元之初,歷時也有約700年。此後改「臨洮」稱為「洮州」,自北宋始。

從史料看,從煬帝大業三年(607)廢洮州建臨洮郡算起,到北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改臨洮城仍為洮州,其間,「洮州臨洮」之稱,歷時502年。而在民眾生活中,依然沿用「臨洮」叫法則時間更久,例如《文獻通考》中記載的「洮州臨洮」之稱,歷時716年。由此可以斷定,陸遊的「風漪奇石出臨洮」、元好問的「才得此研來臨洮」等所言之「臨洮」,既不是指從秦至隋末的臨洮縣、臨洮郡(今定西市岷縣),也不是指金、元、明、清至今的臨洮府、臨洮縣(今定西市臨洮縣),而就是指洮州。

所謂「臨洮硯」即洮州硯,所謂「臨洮綠石」即洮州綠石。

明、清以來的地方志和民國時的物產調查、考察實錄、洮硯專志,均持續不斷地記載洮硯出產於洮州,出產於洮州之喇嘛崖一帶,即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鎮喇嘛崖一帶。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趙廷瑞主修、馬理、呂柟編纂《陝西通志》卷三十六《民物三•物產》記:「洮州衛:洮石硯(洮河綠石,出自上關,西與西番接境,唐、宋以來,名士多用之)、寒水石、代赭石(俱本衛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刻之《鞏昌府志》卷八《物產》,在臚列「合郡之所同」者後,對「各產不一,另起之」。記「洮州所出」三種:「酥油、芥油、硯石」。洮州物產難道僅此三物?非也,鍾愛這三種特產而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彥篤修、包永昌纂的《洮州廳志》成書。該書卷二《輿地•物產》記有物產127種 ,僅在「石之屬•洮硯石」下有介紹性文字,全文曰:「洮硯石出喇嘛崖,在廳治東北,距城九十裡。其道由城至石門口渡洮河,經岷地哇兒溝,下石門峽,交昝、楊土司界,過丁哈族、哈古族、納兒族,路徑迂折陡險。其崖西臨洮水,磴道盤空。崖半橫鑿一徑,緣崖而過,其石即於徑側鑿坑取之。向猶淺,今則漸深,用力倍難。聞崖底石甚美,理亦近是,然洮水至此流絕,駛浪激崖而轉,不可至也。又,山即險峻,神亦靈異,夏秋間或鑿取之,輒降冰雹,災及數十百裡焉。」這155字簡要而準確地介紹了洮硯的產地。

光緒三十四年(1908)修、宣統元年(1909)刊刻的《甘肅新通志》卷十二《物產》載:「洮石硯,出洮水者佳。然石之膩致尚不如賀蘭石。」 文中雖未明寫洮硯出自洮州,但「出洮水者佳」,就是特指喇嘛崖所出之洮硯,因世所共識,故未贅言。

民國二十六年(1937),河南開封人韓軍一著成《甘肅洮硯志》,明確記載,洮硯出產於洮州卓尼土司楊積慶所轄喇嘛崖一帶。《敘意》中言:「石之可為硯者,有廣東端州石,安徽歙溪石及甘肅洮州石。甘肅舊屬之寧夏及階州,亦皆產硯……而名馳今古受人品藻者,厥惟洮河之綠石」。洮硯產地「喇嘛崖洮石窟」,系「卓尼土司官兼洮岷路保安司令楊子餘,名積慶……所領轄」,故專列《洮州》《土司》兩小節敘述歷史。

民國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37-1938),顧頡剛一行到西北考察,所著《西北考察日記》詳記各地物產。1938年5月12日記載,在臨潭新城,「此間人士贈予數硯,有徑半尺許者,雕鏤花紋絕精工,苦未能攜以遠行也」,談到硯之所出,曰:「楊土司所屬之『黑番』有金礦,今用土法淘取。喇嘛崖在縣城東北九十裡,傍洮河,出鸚哥石,取以作硯,甚細緻,謂之『洮硯』。」

民國三十年(1941),陳寶全所著《甘肅一角》之(4)記「綠波帶水之洮硯」,其文曰:「臨潭城北喇嘛崖,屬楊復興土司之拉卜什旗管轄,產有水成巖之硯石,為國內文房明寶玩品,石帶綠色,質含水分,著墨於內,經久不涸。」「臨潭城」即今臨潭縣新城鎮,民國時為臨潭縣城。

民國三十年(1941),《甘肅物產調查表》之《甘肅特產紀要•用物(舊有)》:「石硯臺(洮州硯),產地臨潭,雕刻各種形狀,有八駿馬者,按石上白點,雕為花馬。」

1994年版《卓尼縣誌》,闢《洮硯志》專章,詳記卓尼特產洮硯。《洮硯志》共分四章十六節,全文長達24頁,兩萬餘字,詳細記述洮硯的石料(含產地、礦點、石料採掘、礦區管理4小節)、石質(含特性、石理、石膘、石色、石紋、石病6小節)、硯工(含硯工傳承、民間硯工分布2小節)、雕刻(含造型、傳統圖案、雕刻技藝、雕刻工序4節) 等。又在《地理志•物產資源•礦藏•非金屬礦藏》中,對洮硯石礦帶進行了詳細介紹 。

而洮硯「礦點歷史上不同時期曾分屬古洮州(治所在今臨潭)、古岷州(治所在今岷縣)」的說法不知何據?有人所謂明、清時洮硯石材產地屬岷州管轄的說法,於史無證;相反,從明、清有關史料看,洮硯石材產地一直屬洮州管轄。詳查有關歷史文獻,洮硯自北宋出產以來,歷宋、金、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約950年間,有關文獻對洮硯產地的記載未有變化,均記載洮硯出產於古代洮州、即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鎮喇嘛崖一帶,洮硯是洮州的特產;但同時代相關文獻,均無洮硯出自岷州、是岷州特產的記載。因此,可以斷言,古洮州(含今臨潭縣和卓尼縣)、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鎮是唯一的「中國洮硯之鄉」。筆者反對臆說,而真誠歡迎具有科學精神和學術價值的批判。原文論述: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河洮硯文化研究中心 範衛平

編輯整理:旅遊記者聯盟 初小滿

圖片攝影:旅遊記者聯盟 苑大治

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洮硯的鑑賞
    據史料記載,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王昭於徵戰中在洮河邊最早發現,故而得名,洮硯礦材產地今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唐代時屬洮州管轄,故名為洮河硯,簡稱洮硯。硯臺的起源最早是從研磨器開始的。在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研磨器,用以磨製工具或研磨糧食作物。後來,為了便於書寫,需要將墨色及顏料研磨至細,於是便出現了專門研墨的硯臺。
  • 洮硯史上的「兩彈一星」 ——「一帶一路」巨型洮硯與甘肅絲綢之路
    岷縣素有「中國洮硯之鄉」「千年藥鄉」「花兒之鄉」之稱,在岷縣雕刻這塊巨硯意義也是不同凡響,它是金鼎文化洮硯公司對黨和政府關懷的回報,也是趙成德本人對黨和政府關懷洮硯事業的真情回饋。  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這是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20多年來一貫的做法。洮硯產地是甘肅絲綢之路上的地理樞紐  洮河,位於甘肅省南部,是黃河上遊第二大支流(僅次於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流經甘肅省碌曲、臨潭、卓尼、岷縣、臨洮等縣,在永靖縣境匯入黃河。幹流河道長673公裡,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裡。
  • 洮硯大師李茂棣和他的洮硯
    他雕刻的作品,因材取捨,或鏤刻,或浮雕,刀法多變,雖以粗獷豪放稱著,卻有夾帶清秀飄逸相間,經他雕刻之硯,每每頗為匠心獨具,在當代早期硯工中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最著名的作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他設計雕琢的巨型《八仙過海》硯,還有1997年與包新明大師合作設計雕刻而成的「九九歸一」硯,成為由甘肅省人民政府贈送香港回歸的禮物。
  • 名硯鑑賞:甘肅洮硯為貢品而顯赫於當時宮廷或權貴之書房中
    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產於甘南藏族治州卓尼縣。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嘆不已。
  • 洮硯之鄉,有唐宋名家的念念不忘
    洮硯我早已知曉,與端硯、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四大名硯。早年來甘肅採風,友人就送過一方掌硯,綠如春色潤如朱玉,甚是喜歡,常於手中把玩,由此也成就我集齊了四大名硯。當然四大名硯之中山西澄泥硯據說已久不見矣,早年山西同學見我喜歡文房,自家鄉找尋一方送我,但是見其粗俗笨拙,已不復書中記載之精緻。我問澄泥硯為何至此,友人說,真正的澄泥硯他也不曾見過。
  • 用靈魂雕刻洮硯
    上司用過硯臺,發現此硯發墨既快又細,既不耗墨,又不損筆,硯臺的手感滋潤溫柔,色澤碧綠,喜悅之心不言而喻。上司不僅免去了他私自出營的罪責,還讓他在軍中刻硯授徒,所刻硯臺統統上交。在他刻硯授徒期間,遇到綠、褐、紅、黃等色調的彩石,用這些優質獨特的石材刻出古樸典雅、溢光流彩,紋理成趣的硯臺,上司又將盧士兵所制的洮硯充當貢品供奉朝廷。
  • 世界最大的洮硯8000萬出售在蘭州籤約
    甘肅省相關領導親臨現場為世界最大洮硯「中華龍硯」揭幕。「中華龍硯」的整個硯心正中為浮雕中國陸域版圖,右側為噴薄而出的朝陽,左側為皎潔悅目的新月,構成日月同輝的宏大氣象;硯臺正上方為享譽世界的萬裡長城,一頭牽起大漠邊關的秦時明月,一邊連接中華兒女熱愛祖國的滾燙心房,演繹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硯臺右下方天壇巍然矗立,象徵著國泰民安、盛世和諧。
  • 戈壁灘裡的「洮硯名鄉」
    車輛駛過茫茫戈壁,來到廣至藏族鄉洮硯村,洮硯加工廠、雕刻室及展房.一座廢棄小學上建起來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古色古香。廣至藏族鄉洮硯村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杜瑞天正和十幾名村民在自己的工作桌上精心雕刻著洮硯。這戈壁灘上既沒河又沒石頭,怎麼會有如此規模的洮硯加工基地?
  • 趙成德——從洮硯到河硯的華麗嬗變
    洮硯就是自己的戀人穿越時光的隧道,撩開歷史的迷霧,記憶的屏幕上徐徐拉開的,是千年的歲月長河裡,在岷州大地,在岷山腳下,在洮河岸邊,在洮硯作坊內外,那如夢如幻、如泣如歌的綿綿往事……一次次地走進岷州大地,一次次地盤桓在洮河岸邊,一次次地審視著洮河奇石,只用眼睛看不夠
  • 【多彩非遺】之洪義洮硯作品鑑賞
    為甘肅省制硯大師,臨潭縣洮硯協會副會長,臨洮縣洮硯協會理事,卓尼縣洮硯協會理事,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員,甘肅省洮硯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幼年飽受家鄉洮硯技術的薰陶,對洮硯雕刻情有獨鍾。1992年初中畢業後,跟隨洮硯民間雕刻藝人學習雕硯。為進一步提高雕刻技藝,於2006年到蘇州學習玉雕技藝。
  • 馳名中外的四大名硯之一洮硯
    洮硯作為四大名硯之一馳名中外,卓尼喇嘛崖老坑礦石更是稀罕無比!洮硯出在哪裡有的人還不太清楚,有的人說在岷縣,有的人說在卓尼,其實大家去卓尼看看就明白了,沒什麼爭議。卓尼有個洮硯鄉,洮硯鄉洮河東岸喇嘛崖和水泉灣就是洮硯礦石帶,生成於約四億年前,就在那有個九甸峽水庫,最早最好的洮硯礦石就出自那裡,喇嘛崖老坑礦石現在很少能有新的發現了,我們現在大多看到的是水泉石。前年中攝協梁劍老師組織去甘南拍片路過洮硯鄉,專門拜訪了洮硯雕刻大師張克紅老師,在他家做客,參觀了老師的工作室,當然也去了喇嘛崖老坑遺址。
  •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產自於哪裡?走進中國洮硯之鄉!原來是這裡
    湊巧,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洮河向東流,你當夜幕降臨之時,我都會去河水流過的岸邊遊玩,那便是一種享受。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中,有一座佛教聖地禪定寺,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卓尼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居住禪定寺簷,名為卓尼大寺後改名為禪定寺,是由康熙皇帝親自題名,座落於縣城西北郊,相對於夏河拉卜楞寺來說,這裡的歷史更為悠久。
  • 中華藝術築夢者 ——專訪臨潭縣洮硯傳承人陳作文
    實踐團來到臨潭縣翠峰洮硯製作有限公司,對洮硯傳承人陳作文進行了採訪。洮硯因產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遊區域而得名。它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北宋詩人黃庭堅詩云:「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律利如錐。」洮硯歷來被視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前賢對洮硯誦詩詠唱,讚嘆不已!
  • 石琳、許樹德赴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馬家窯洮硯...
    石琳、許樹德赴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馬家窯洮硯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對接 2020-11-26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柚子之鄉」產地在哪裡?國內四大柚子產地介紹
    我國柚子產地眾多,但你知道哪些產地有「柚子之鄉」的美稱嗎? 1、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 被譽為:中國金柚之鄉。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是「中國金柚之鄉」。沙田柚(梅州金柚)引進種植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86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十萬畝金柚商品生產基地,199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金柚之鄉",已種植25萬畝,金柚之鄉 98年總產達23.7萬噸,成為全國最大柚類商品生產基地。
  • 綠松石的產地有哪些?哪個產地的綠松石最好?
    提起綠松石的產地,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我國湖北十堰的綠松石,綠松石在全球的礦脈資源都很豐富,國外的產地有:埃及、伊朗、美國、俄羅斯、南非、秘魯、外蒙古,而且產量都很豐富;包括中國陝西的白河、安徽的馬鞍山、新疆的哈密、青海的烏蘭等。
  • 別迷信產地,產地不完全代表和田玉的好壞!
    對於大多數玉友來說,當我們選購到一塊和田玉籽料,卻不了解他的產地,我們一般選擇的方法就是找專業人士進行鑑定,其實在最新的規定裡產地已經不作為鑑定是否是和田玉的標準了,而且一些廣義的和田玉像韓料、青海料、俄料已經歸為和田玉的範疇,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有什麼簡單的方法我們自己也可以鑑定和田玉的產地,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 松茸產地在哪?主要分布在哪裡?
    有著「菌中之王」的稱呼的松茸,不論是自身在食用中的營養價值,或是醫療上的藥用價值,都是首屈一指的食用醫用兩用的真菌。加上每年松茸季節就是那幾個月,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導致每年松茸都是供不應求,那麼在我國的松茸產地都在哪?主要分布在哪裡?
  • 海關原產地證書智能審核全面落地 原產地證書申領邁入「秒通」時代
    「無論是不是節假日,原產地證書都能夠即發即審,我們再也不用為此操心了。智能審核模式再加上自助列印,辦理原產地證書更加快捷便利,為我們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該企業的業務人員高興地說。據悉,從12月10日起,原產地智能審核在全國推廣,出口企業申領原產地證書正式邁入「秒通」時代。
  • 珠寶產地十大誤區,你中槍了幾條?
    而近年來由於西藏旅遊的火熱,連帶藏族飾品一起受到大家的歡迎,其中就有這樣帶有濃鬱地域特色的美麗的綠松石飾品。主要的起因是南非的鑽石礦區產出了世界上大多數名鑽,如非洲之星,世紀之星,等等。而實際上鑽石的產地遍布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共有27個國家發現鑽石礦床,大部分位於非洲、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遼寧和山東也生產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