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於運動對衰老影響的最新研究表明,從生理學角度講,經常運動的老年人更接近於年輕人。我們一直以為,隨著歲月的流逝,體能的下降不可避免,但這一新發現表明,上述那些觀點可能有很多並不正確,我們年齡幾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己。
冥想不僅能使老年人維持良好的心態,也對老年人既有的疾病治療情緒引發的不良生理反應有著良好的支持和調節
老齡化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是一個十分神秘的過程。過去的許多科學研究都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和細胞中的許多進程都會出現不利的變化。但科學一直未能明確發生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的推移還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前者,它們就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是後者,這就意味著,它們可以被改變。
在《生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中,他們選擇了堅持運動的健康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這樣就把運動量不足這個因素從研究中去除了。該研究的責任作者說:「我們希望了解在最佳情況下,當我們衰老時身體的功能運作會是怎樣的。」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科學家們招募了年齡介於55歲至79歲之間,且經常騎自行車的85名男性和41名女性。這些志願者們都是正兒八經的騎車愛好者,但並非競技運動員。參與研究的男性必須能在六個半小時內騎行至少62英裡,女性則需要能在五個半小時內騎行37英裡,對於老年人而言,能達到這個標準通常身體都非常強健。
科學家們對每名志願者都進行了大量生理和認知測試。他們測定了每名騎車運動者的耐力、肌肉量和力量、蹬力、新陳代謝健康、平衡力、記憶力、骨密度和反射等,還要求志願者們完成名為「計時起立行走」的測試,即,不藉助手臂的力量從椅子上站起,快步走出大約10英尺的距離,然後轉身走回,再度坐下。
研究人員對參與研究的各位騎車運動者的測試結果進行了兩兩比較,還將這些數據與理論上正常衰老下的基準數據進行了比較。如果某一特定測試的結果在所有年齡段的騎車運動者中大致相同,那麼研究人員就認定該指標更多地取決於體育運動,而不是年齡。
分析結果證明,年齡對這些騎車運動者的影響並不明顯。從幾乎所有的指標上都能看出,數十年來,他們的生理機能保持得相當穩定。在這方面,他們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他們與年輕人之間的差距。就整個群體而言,哪怕是其中年紀最大的騎車運動者的平衡力、反射、新陳代謝健康和記憶力都處於年輕人的水平。
他們的「計時起立行走」測試的結果就是一個典範。專家指出許多老年人都至少需要7秒才能完成任務,如果需要9秒或10秒,則認為他們的體制較弱。但在該研究中,即便是年紀最大的騎車運動者平均也僅需5秒就能完成任務,這「完全是健康體健的年輕人的能力範疇」。
測試表明,經常進行體育運動的人中,衰老程度遠低於不常運動的老年人。
然而,研究也證明,衰老的某些方面確實不可避免。年紀最大的騎車運動者的肌肉力量和肌肉量都少於50多歲和60歲剛出頭的參與者,且他們的整體有氧能力也有大幅降低。專家認為:就算進行體育鍛鍊,年齡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們的耐力和力量。
但即便如此,研究中年紀最大的騎車運動者的這兩項指標也均高於70歲或70歲以上人群的平均水平。如果你把這個數據集交給臨床醫生,他很可能無法根據其中某一騎車運動者的測試結果預測出其真實年齡,單就紙面數據而言,這些人看起來都像是年輕人。
很多人知道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但其中原因何在?研究人員發現,原因可能隱藏在白細胞中。運動可以讓人體免疫系統保持「年輕」,進而延緩肌體衰老。
免疫細胞俗稱白細胞,包括先天性淋巴細胞、各種吞噬細胞等和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
研究人員發現,長跑運動員白細胞中染色體末端一段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比一般健康成年人的長。這段被稱為「端粒」的DNA序列長度與人的衰老有關。端粒的作用與鞋帶末端的塑料頭類似。塑料頭可以防止鞋帶磨損,而端粒則可以保護染色體免受破壞。細胞在一生中不斷分裂,每分裂一次。端粒長度就縮短一些。當端粒長度過短時,細胞停止分裂,意味著人體老化。
研究結果顯示,長跑運動員和經常做運動的人與運動量很小的人相比心率較慢,血壓和膽固醇水平較低。不僅如此,前者比後者白細胞染色體端粒長度更長,且端粒酶活性更高,有助於保持端粒長度。這直接證明運動具有抗衰老作用。
細胞分裂次數越多,其端粒磨損越多,細胞壽命越短。
過去人們只認識到白細胞具有抵禦感染的作用。後來有研究表明,白細胞還有許多其他用途,比如尋找癌細胞等異常細胞並將其清除。 研究人員說,癌症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原因之一是白細胞自身衰老,不再能有效應對異常細胞的生長。如果運動可以防止白細胞內染色體端粒變短,進而維持白細胞正常功能,那麼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運動具有抵禦癌症的作用。 類似原理也適用於心臟病。在高血壓等多種因素作用下,老化的白細胞會使血小板加速聚集。加強運動可以保持白細胞的「年輕」狀態,有效清除血小板聚集。
73歲老奶奶曾患癌症,堅持健身13年,今活成16歲少女!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了保持染色體端粒長度,人們需要多大的運動量?有沒有硬性標準?沒有人知道確切答案。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最好定期鍛鍊身體。 運動強度應與每個人自身條件相適應。如果你習慣劇烈運動,那麼完全可以保持下去;否則就應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運動,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研究表明,即使中等強度的運動也對端粒有益。 這項研究表明,鍛鍊身體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人們維持並提升端粒功能。
運動要適量:在運動後感覺舒服,不疲勞,不會造成過度疲勞或者氣喘。不影響一天的工作、生活為宜。如果運動後,一天感到疲勞、勞累、腰酸腿疼、什麼也不想幹了,那就是運動過量了。運動過量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造成內源氧缺乏,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運動過後,會出現上火、咽喉腫疼、渾身無力、精力不集中等現象。這樣,就不但達不到鍛鍊的目的,反而會損傷身體。反之,運動不足也達不到鍛鍊的目的。專家認為,人的運動量應以每天少於一小時,每周三至五次為宜。
生命在於運動,開始你的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