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觸碰右上角的「關注」,閱讀青青詩文,更多人生感悟。
有兩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一首是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的《涼州詞》,其作者是盛唐著名詩人王之渙;一首是中唐詩人李賀的《致酒行》,其中的「雄雞一聲天下白」一鳴驚人,詩人描繪的景象激起了無數後人的豪情。
不同於那些義薄雲天的巨星級詩人,王李二人在詩歌鼎盛的大唐時代,只能算是著名的詩人。他們存世的詩歌十分有限,卻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他們都出生於官宦世家,經歷簡單,由於性格差異,命運竟然悲喜兩重天。
唐代詩人都有學而優則仕的理想。他們二人均受家學薰陶,從小就飽讀聖賢詩文。詩人李賀曾有「少年心事當拿雲」的壯志,通過詩文才華入仕為官的志向堅定不移。他在7歲那年就結識了文壇巨匠韓愈,18歲那年還去神都洛陽拜謁韓愈。
反觀詩人王之渙,似乎對通過文章謀得一官半職並不上心,他的墓志銘上有「倜儻」二字,更喜歡與文友們飲酒作樂,唱詞作賦。他曾經在家賦閒十餘年,過著逍遙快活的生活。寫詩作詞是他的愛好興趣,與朋友們吟詩作賦更讓他開心。
唐代科舉考試最受人推崇的是詩文及第。他們二人都有寫詩的才華,然而參加科舉考試都不順利。李賀參加河南府科舉考試,一首《十二月樂詞並閏月》技驚四座,在府試中順利過關。或許是他的詩文才華過於出眾,這招致了很多文人的嫉恨。
面對科考失利,詩人李賀找到了文壇泰鬥級的人物韓愈為他斡旋,韓愈為此還寫了一篇議論文《諱辯》為他鳴冤,然而卻無濟於事,這對李賀的打擊頗大。反觀詩人王之渙,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居然沒有參加科考,依然是無所謂的態度。
自古文人相輕,在唐代也有很多性格孤傲的文人,比如詩人李賀就經常持才放曠。他被人構陷的理由有些荒唐。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詩文方面也頗有才華,名篇佳作頻出,但是他沒有因為詩歌才華參加正宗的科舉考試,而是明經及第。
而李賀就因為元稹的破格錄取的經歷而瞧不起他,這給李賀的仕途埋下了禍根。同時文人才高也有孤傲的脾氣,他還瞧不起那些文採不如自己的文人,遭人忌恨是必然的。而王之渙雖也有詩文才華,卻喜歡閒散自由,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
不能通過科舉考試展示才華,還有很多進入仕途的機會,比如謀一個幕僚文書之類的差事也能解決生活問題。就像王之渙,他一邊繼續鑽研詩文,同時又安安心心做一個小吏,在職期間,他為官清正廉潔,受到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讚。
李賀卻沒有從從科考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經過宗人推薦,他做了一個從九品的小吏,但這與文人的理想差距太大。在任期間他認為這個職務形同奴僕,創作了很多哀憤孤激的詩歌,加上內心始終憂鬱,不幸染疾,不到三年時間告病回鄉。
回顧王之渙和李賀的一生,他們都有詩文才華,但性格差異很大。詩人王之渙的一生浪漫多情,他不因仕途失意和生活艱辛而絲毫頹廢,作為仕途小吏獲得百姓讚譽,遊走西北邊塞唱出了高亢的詩歌,《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成為千古流傳。
詩人李賀心比天高,卻鬱悶一生。他始終沒有從科舉考試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雖然他為後世留下了200餘首作品,被譽為長吉體詩歌的開創者,然而卻英年早逝,令人嘆惋。歷史沒有假設,一代詩鬼李賀的悲慘命運,性格使然。
詩人李賀和王之渙的作品令人讚嘆,他們的命運又讓人唏噓。而點讚、留言和轉發,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