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解脊獸,就得先說到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屋頂形式頗多,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其中建築等級最高的為廡殿頂,一般用於佛殿、皇宮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築。
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
重簷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簷,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漢族古建築中,如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武當山金頂,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即此種殿頂。
以太和殿為例,作為一個廡殿頂形式的大殿,它擁有八條垂脊、一條正脊。可以簡單地認為,分為兩層「屋簷」,上層有一條正脊與四條垂脊,下層則為四條短垂脊支撐。
在古代,人們的想像力都是非常豐富的,比如各種神話故事,因此總會想著在脊上放點什麼呢,這樣的想法一出,便有了我們聽過的「五脊六獸」了。
今天我們就要來講講屋頂上的幾隻小獸。
(同志們,就是下面這幾個貨了~)
脊獸由瓦製成,高級的漢族建築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鏽,對脊的連接部起固定和支撐作用。後來脊獸發展出了裝飾功能,並有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漢族建築所安放的脊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
在垂脊上總有一些小獸蹲坐著,它們合併成為「跑獸」或者「走獸」(或者你可以叫它們「垂獸」,反正都是它們),總共有十個,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這就是太和殿集齊的十獸哦~)
註:全國的古建築中只有太和殿集齊了十個小獸,而其他便由等級安排小獸的數量。
1、龍: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龍是祥瑞的象徵。
2、鳳:鳳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是祥瑞的象徵,在舊時還比喻有聖德的人。
3、獅子:作吼,群獸懾服,乃鎮山之王,寓意勇猛威嚴,在寺院中又有護法意,寓示佛法威力無窮。
4、天馬:古象徵著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5、海馬:亦稱落龍子,象徵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6、狻猊(讀「酸泥」):狻猊在漢族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
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有保佑平安之意。
↓(我們看到的香爐腿都是它哦~)
6、押魚:是海中的異獸,說它能噴出水柱,寓其興風作雨,滅火防火。
7、獬豸(讀「謝志」):又稱獬廌、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徵。
獬豸立於殿脊之上意有鎮邪、護宅之功用。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
↓(這就是古體的法字~)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傳說中的獬豸冠~)
↓(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官服上的補丁~)
8、鬥牛:在漢族傳說中是一種虯螭,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9、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傳說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頗像傳說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徵。
↓(這貨是不是很像雷震子啊~它貌似是用來保佑不被雷劈的哦~)
註:各種參考資料解說不同,大家只要記住這些小獸都是用來保佑的就夠了。
很多人很好奇,為何一數不只十個小獸,那便由我好好解釋一番。
在十個小垂獸前面,也就是垂脊的最前端有一個仙人一般的物件,那便是「騎鳳仙人」。
↓(是他是他就是他~)
↓(這個還是他~長的好和藹哦~)
關於「騎鳳仙人」有一些小小的傳說。
一種傳說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係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漢族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簷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傳說他是齊泯王,在位期間不務正業,昏庸無道,所以遭到群眾的憎恨,珍禽異獸窮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至於為什麼用仙人騎著鳳凰,傳說齊國的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被敵人追到一條大河邊,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國君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為夷。因此人們把他放在建築脊端,寓意著逢兇化吉。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啦,真實性無處考證了。
(傳說故事看看就好~)
而這些小垂獸後面,有一個高大威猛的「戧獸」。
有種說法說戧獸為「嘲風」,即「龍之九子」中的一個龍子。
(由於百度的解釋錯綜複雜,小編也是理解了很久才弄明白個大概,所以不能特別仔細的講解清楚~sorry啦~)
在正脊兩頭安放著面朝裡、面對面的龍首形瓦件稱「正吻」、「螭吻」,因傳說此獸好吞,故在正脊兩端作張嘴吞脊狀,又稱「吞脊獸」。而這所謂的「吞脊獸」,便是那有名的「龍之九子」中的「鴟吻」。
鴟吻: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說虯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總體來說,鴟吻就是古人用來避火用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化結晶。
套獸為獅子頭或者龍頭形狀。安裝於仔角梁的端頭上,起作用是防止屋簷角遭到雨水侵蝕。
現如今古建風格的建築中還是保留這種套獸的款式。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原創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