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瞿麥丸
《金匱要略》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栝蔞瞿麥丸方:栝蔞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小便不利者,乃氣虛水停。其人苦渴,是因陽氣不足,氣不能化水為津以上承,上焦不得津液濡潤故而燥熱,而致其人苦渴。瓜蔞瞿麥丸主之。
瓜蔞瞿麥丸中,瓜蔞根滋陰潤燥以清上焦燥熱。瓜蔞根與黃芩、黃連清熱燥溼性質不同。茯苓、瞿麥滲利水氣,瞿麥尤善治膀胱熱淋。薯蕷益脾氣以抑水泛。附子溫經通陽,為何不用桂枝?因桂枝性善走表、走上,長於祛邪通陽,祛邪必損陽氣,此證乃水氣內停,且陽氣不足,故不用桂枝而用附子,附子溫通上下表裡,溫陽而不損氣。何以說此證陽氣不足,以其人苦渴、腹中寒為證。其人苦渴,是氣不足以化津;腹中寒,是陽虛不運,水氣內停,復阻遏陽氣運行,故腹中寒。五苓散證亦有煩渴,然五苓散證是熱多寒少,瓜蔞瞿麥丸證是寒多熱少。熱多寒少者,其脈當浮,或有汗出,或臍下有悸、水氣上逆或吐涎沫或癲眩。寒多熱少者,當無汗,其脈不浮,無眩悸。
此證的病理因素是水氣內停。水氣屬寒,停蓄於內,陽氣不得暢運,故腹部寒涼。瓜蔞根、瞿麥小量應用,是恐量大傷陽,瓜蔞此用,是主於潤燥而輕於清熱。此證系屬少陰少陽合證。用薯蕷不用人參、白朮 ,是因心下無痞,太陰不病,食納當無妨。蓋小便不利者,必有水氣內停,水停下焦者,其人必渴;若水停心下,其人當不渴。此證其人苦渴,當為水停下焦,故用瞿麥,專利膀胱。若問五苓散證亦為心下有水,為何煩渴?曰:五苓散證是熱多寒少,飲入於胃,被熱所耗,且氣不化津,不得滋養臟腑之需,飲水多者水反上逆,故其人飲多亦渴不減,其心下有水,是為水逆。瓜蔞瞿麥丸證是寒多熱少,其人上燥而下寒,其渴當是以幹為主,且腹中有寒,多飲必致腹中寒甚而不舒,故雖苦渴也當不欲多飲。水停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煉蜜為丸,是以蜜制附子毒。且久淋正虛,故以密丸緩治。
瓜蔞瞿麥丸臨床運用
作者:葉騰輝
一、用方心法
瓜蔞瞿麥丸出自《金匱要略》,以瓜蔞根、茯苓、懷山藥、附子、瞿麥五藥組成,有化氣、行水、潤燥的作用,用於小便不利並有口渴的疾患,筆者用此方加減診療消渴、淋證、水腫等疾患,獲效良好,體現了張仲景一病多方、一方多病的辨證治療的精髓。
二、驗案舉例
驗案1
王某,女,56歲,退休教師。1982年3月2日初診。
患者原有糖尿病史。近10餘日,病情增劇,口渴引飲,每日18L猶不能解其渴,小便頻數而長,面色黃淡而晦,納谷不香,心悸,心中有冷感,腳軟無力,舌質胖嫩淡紅而潤,脈象沉弱,此腎氣虛,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承,膀胱氣化功能失約。乃思《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一鬥,腎氣丸主之」。即以腎氣丸法,服藥20餘劑,療效甚微。細辨其證,乃屬腎氣虛,脾氣弱,不能蒸津化氣之上燥下寒證,與腎氣丸證略有差異,遂改以瓜蔞瞿麥丸,補腎之虛,溫養其陽,以恢復蒸津化氣,滋上溫下之功。
處方: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2g 懷山藥30g 瓜蔞根30g 肉桂6g 益智仁12g 桑螵蛸15g 水煎湯飲,每日服3~6次。連服10劑後,病情大減,上方去桑螵蛸加淫羊藿15g,繼服20劑,諸症悉平。
按:本案的主證是口渴引飲,小便頻數而長。究其病機,乃下焦氣化無權、中焦脾胃氣弱、氣不化津,不能蒸騰津液於上,則燥氣獨盛;肺主制節,脾主運化,制節無權,脾不制水,腎不化氣,膀胱氣化失矣。本案的病機特點為燥氣聚於上,寒氣滯於下,脾腎之氣虛。治療以潤燥生津、溫陽化氣、益脾制水則病癒。
此方的劑量,如燥氣獨盛於上,渴飲嚴重,個人認為花粉的劑量應倍於附片,以增強生津潤燥作用;渴飲已減,則花粉用量亦可酌減。本案病變重點是腎陽虛,脾氣弱,故附片、山藥、茯苓的劑量不可隨意減少。
驗案2
張某,女,50歲,外貿局職工。1984年1月7日初診。
素體肥盛,四肢浮腫已1年有餘,時經治好轉,但嗣後屢發。面色淡白無華,小便短少不利,胃呆納差,頭暈少氣,體倦腰酸,畏寒肢冷,並以口渴為苦,舌淡紅,苔滑潤,脈沉緩。
此屬脾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飲泛溢,津不上承,治以溫腎扶陽,健脾運溼。
處方:瓜蔞瞿麥丸
附片15g(先(熬1h) 懷山藥30g 茯苓15g 懷牛膝20g 冬瓜仁30g 杭巴戟15g 焦白朮15g。 大腹皮15g 服藥10劑,諸症悉除。
按:《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氣化由腎所主,今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膀胱氣化失職,故出現水腫。其人以口渴為苦,是因陰氣滯於下,氣不化津,津不止承所致,故借用瓜蔞瞿麥丸法治療水腫而獲顯效。因上燥不顯,故去苦寒之瓜蔞根,而加溫運脾胃、利氣消腫之藥。
經方臨證苑微信公共號:jflz0509
楊兆林老師微信號:yzl7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