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帝國遺產:烏克蘭內戰中的二戰老古董武器

2021-02-18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這些二戰舊武器的繼續發光發熱?


2014年2月,烏克蘭內戰的槍聲,重新點燃了該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數百年恩怨。為了保衛自身利益,烏克蘭人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武器。不少武器被從倉庫和博物館中取出,坦克也經修復後從紀念碑上開赴前線。

曾在反法斯西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勳的爺爺輩武器,如今被用於兩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間的戰爭,不禁令人感覺魔幻而又真實。畢竟蘇聯留給烏克蘭的遺產不僅僅有坦克和機槍,還有烏克蘭大饑荒、古拉格以及車諾比.

首先登場的是PTRS-41反坦克步槍。該槍由謝爾蓋-西蒙諾夫於二戰前夕研發,到1941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其採用了當時大的驚人的14.5×114mm穿甲彈,用於替代威力較小的12.7×108mm機槍彈。在100m距離下,可以擊穿50mm厚的裝甲。

這樣的威力放在如今,也能對付一些皮薄餡大的裝甲人員輸送車和步兵戰車。但較小的後效,難以在擊穿後有效摧毀敵軍車輛。

無獨有偶,與PTRS-41一起裝備蘇軍的PTRD-41反坦克步槍,同樣出現在烏克蘭內戰中。該槍同樣使用14.5×114mm穿甲彈,威力與PTRS-41基本相同。由於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理論射速達到6-8rpm。但兩種反坦克步槍除非透過觀察口擊斃乘員,否則很難有效損毀坦克和裝甲車輛。因此很快被降級為反器材作用,不再承擔反裝甲任務。

這名烏克蘭士兵裝備著PPS-43 7.62mm衝鋒鎗,該槍誕生於列寧格勒戰役。工程師蘇達耶夫為解決資源短缺問題而設計了這款簡單的衝鋒鎗,其思想就是用儘可能少的原材料和工藝製造出堅固耐用的衝鋒鎗。其配備35發彈夾,理論射速650rpm。

這名烏克蘭士兵裝備了1把堪稱紅軍象徵的PPSh-41,即大名鼎鼎的波波沙衝鋒鎗。該槍在二戰期間的產量,超過了驚人的600萬支。如之前介紹的PPS一樣,該槍除了槍管以外,大量採用便於生產的衝壓工藝,射速高達800-1000RPM。同時配備了較大的71發彈鼓,具備相當不錯的火力持續性,因此在當年深受蘇聯紅軍與納粹德軍的喜愛。

這款DP-28輕機槍或者說捷克佳廖夫輕機槍,同樣是衛國戰爭中的常客。其採用了獨特的魚鰓式閉鎖結構,射速達到600RPM。於1927年由捷格加廖夫開始設計,次年裝備部隊。除了參加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還在敘利亞和烏克蘭戰場上使用,可謂是百戰老兵。

軍事論壇裡有句話說得好:老槍不死必遭魔改。這句一語成讖的老話,在Dshk重機槍上得到了應驗。該槍又名德什卡重機槍,從1938年開始裝備蘇聯紅軍。由DP-28的設計師瓦西裡-捷格加廖夫和格奧爾基-施帕金聯手設計,採用12.7×108mm機槍彈。由於最初是用來作為防空機槍,所以一般都配有專門的三腳架。

如果說之前介紹的幾種輕武器堪稱老兵的話,那下面介紹的馬克沁M1910 7.62mm重機槍,距今已經服役了超過百年!其原型就是傳奇工程師海勒姆-馬克沁研發產品的俄國版本,曾伴隨沙俄與蘇聯轟擊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採用了如今已經絕跡的水冷式結構,理論射速600RPM。

除了帶有防盾和雙輪架的常規型號之外,M1910還衍生出了雙聯裝和四聯裝的防空型。同樣被用於烏克蘭內戰。

這門D-44 85mm反坦克炮,於1943年開始研製,在1944年時裝備蘇聯紅軍。本身由T-34/85中型坦克的D-5T坦克炮衍生而來。在裝備BR365-P高速穿甲彈時,能在1000m擊穿100mm厚的裝甲鋼,是二戰後期的蘇軍主力反坦克炮。全炮結構緊湊,總重只有1.7噸,可由輕型卡車牽引快速機動。

在介紹了如此之多的蘇聯武器之後,我們也不能忘了它們的一生之敵--德國MG42通用機槍。該槍因為其恐怖的1200rpm的射速,而被稱之為「希特勒的電鋸」。在二戰中產量超過40萬挺,其中相當部分被盟軍和蘇軍繳獲,放在博物館中當展品。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它會出現在烏克蘭內戰的戰場上了。

除了五花八門的輕武器外,各種遺留在紀念碑、博物館裡的坦克也沒有躲過再服役的命運。這輛T-34/85中型坦克就是其中典型。它顯然是剛被啟用,連塗裝都保留了二戰時期的風味兒。作為衛國戰爭中的主力坦克,T-34系列產量超過50000多輛,損失也同樣超過4.5萬輛。同時佔據了產量最大和損失數量最大的兩項桂冠。

這輛T-34/85則在起床之後不久,便就遭烏克蘭人的魔改。不僅裝甲被塗上了騷氣的亮綠色,履帶前方的擋泥板也被換成了加強裝甲件,車體前方還掛上了疑似用於防禦破甲彈的鏈甲。同T-34/85一樣,這也是一種相當「懷舊」的防禦措施了。

這是被魔改的T-34/85的側面。心靈手巧的烏克蘭人,為其裝上了同樣用於防禦破甲彈的隔柵裝甲,頗有一點廢土風的味道。

IS-3重型坦克應該是烏克蘭人動用的最大古董。該型坦克在1945年首次亮相於衛國戰爭勝利閱兵式上,因為其低矮的造型和標新立異的箭簇裝甲而一度引起西方恐慌。但糟糕的工藝質量,又令它在服役之後出現大量質量問題而被迫返廠。該車也曾出口埃及,並在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國防軍痛擊。

1輛正在紀念碑底座上發動試車的IS-3重型坦克。


看來從紀念碑上開坦克,還真的不只是一句玩笑話.

老兵不死:在中東戰場活躍70年的納粹德軍裝備


相關焦點

  • 烏克蘭內戰最可怕的走向是什麼
    現在,烏克蘭陷入內戰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從目前的膠著狀態來看,西部烏克蘭政權還處於下風,所以,要想平息烏克蘭內戰還真不是馬上能夠做到的事。這幾天,我們看到了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奔忙,也看到了歐盟的大佬德法等國在為烏克蘭奔忙,而且北約在為烏克蘭開所謂的研討會,俄羅斯一直也在為烏克蘭而奔忙……而這些國家似乎都在為烏克蘭而奔忙,表面上似乎都在為烏克蘭著想,但沒有一個國家在為烏克蘭的和平、經濟、穩定、發展等方面在著想,都只不過在利用烏克蘭的內戰如果朝著自己有利的發現發展,這也就是美國提出提供致命性武器給烏克蘭,但德法公開反對的根本原因
  • 蘇聯往事:俄羅斯內戰和二戰中的蒙古英雄
    二戰後期他在奧地利成為英軍俘虜,後被移交給蘇聯,1947年在莫斯科被處決。著有《國內戰爭中的騎兵》  1918年5月在保衛察裡津戰鬥中,卡爾梅克騎兵團抵抗逼近的哥薩克白衛軍。當時察裡津城防負責人、北高加索軍區司令斯涅薩列夫懷疑卡爾梅克援兵,阻止他們進城。當時率紅軍第5軍殘部從烏克蘭撤來的伏羅希洛夫收留了他們。後來伏羅希洛夫對斯涅薩列夫說:「(蒙古騎兵)比你的機槍大炮更能保衛察裡津。」
  • 紅色帝國的遺產——基洛夫級巡洋艦
    基洛夫級的大小已經接近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所以也被西方稱為戰列巡洋艦,排水量和武器火力類似戰列艦但是任務和角色跟巡洋艦相同,蘇聯方面統一稱之為 "重型核子飛彈巡洋艦"。在美國海軍曾操作過的艦隻中,唯一與之噸位及功能相近的,是長灘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不過早已退役多年的該艦滿載排水量只有一萬七千多噸,且設計和建造的年代要早得多。
  • 絕望的烏克蘭——自我否定與否定歷史
    1991年,曾經龐大的蘇聯帝國驟然瓦解,15個國家瓜分了蘇聯原有的政治遺產,其中烏克蘭是除了俄羅斯以外繼承遺產最多的國家。儘管都是曾經都屬於蘇聯陣營的,但解體後的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一直惡劣,雙方在多個領域上矛盾重重,甚至引發了無數的軍事衝突。
  • 烏克蘭被內戰拖垮!如今重建空軍!拋棄蘇系裝備擁抱美式F35、F16
    烏克蘭將從土耳其進口6架TB-2無人機、200枚MAM-L飛彈和兩個控制基站。烏克蘭之所以要從土耳其進口TB-2無人機,可能是因為該無人機的作戰經驗。即使TB-2隻是在敘利亞、利比亞、納卡地區的衝突中欺負防空火力薄弱的國家和軍閥。
  • 說一個很瘋狂的話題,二戰時期的坦克能否還用於今天的戰場?
    不過相對來說,那些德國坦克現在基本在各個博物館中養老,而T-34和M4「謝爾曼」之類的在一些軍隊手裡還有少量的遺。不過作為軍隊的現役裝備肯定是要做好戰鬥準備啊!那麼,作為70多年前的產物,這些老古董還能夠用於今天的戰場麼?
  • 簡述烏克蘭歷史的血與淚!
    4.03%韃靼人,巴什基爾人(以及伏爾加沿岸各民族) 2.5%高加索和外高加索人 4.58%其他民族(波羅的海沿岸民族,亞洲和西伯利亞各民族) 15.8%烏克蘭因為地方狹小,於是俄羅斯帝國皇帝慷慨的將一些原本是俄羅斯帝國的土地劃歸到了烏克蘭的境內,這個情形一直持續到1917年革命,革命爆發後,俄羅斯帝國滅亡。
  • 帝國大廈飄揚納粹黨旗,二戰宣傳地圖中的美國本土淪陷
    在這張地圖中,紅色的戰雲籠罩在地球上方,蘇聯西部的地圖反過來放置在美國東部,表示美國將被戰爭波及的巨大區域。美國的領土面積遠不及蘇聯,看起來約三分之一的領土將被佔領,而在淪陷區域內,還被標上了「烏克蘭(Ukraine)」,許多士兵正在戰線附近嚴陣以待,他們手持步槍,隨時準備保衛自己的國家。 被德國佔領後,納粹的旗幟飄揚在帝國大廈頂端。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這棟標誌性建築在1931建成後到1972年期間,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是美國強大國力的象徵。
  • 二戰德國進攻烏克蘭,當地婦女百姓為何夾道歡迎
    由於蘇軍準備不充足,德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在9月下旬就佔領了烏克蘭首都基輔。按照常理,德軍對烏克蘭人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入侵者,當地人民一定會拿起武器,對德軍給以迎頭痛擊。可事實叫人大跌眼鏡,迎接德軍的,不是獵槍而是鮮花、掌聲和美酒;就連一向矜持的烏克蘭婦女也走上街頭歡迎德軍。
  • 繼承蘇聯豐厚遺產不知珍惜,如今靠國際救濟度日,烏克蘭怎麼了
    因此俄羅斯也被稱為蘇聯的繼承者,而除了蘇聯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是蘇聯解體受益者,不過它繼承的不是資源和土地,而是蘇聯的武器裝備和軍工廠。這個國家就是烏克蘭。事實上在當時,烏克蘭才是公認的蘇聯解體最大受益者,我們來看看它都從蘇聯繼承了多少遺產。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35%的軍工企業,有3594家。
  • 二戰時蘇聯紅海軍第一艘重巡——「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
    雖然在取得內戰和反幹涉勝利後,布爾什維克意識到要建立強大的海軍,但由於財力有限,海軍建設依舊停滯不前。為了防止列強在未來的戰爭中進攻蘇維埃,又由於沒有財力建造同類的巡洋艦,於是蘇聯將目光瞄上了在沙俄時代為竣工的巡洋艦上,將它們進行一定的改裝和強化,獲得與條約型巡洋艦對抗的能力。經過全面考察,蘇聯海軍選定"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輕巡洋艦作為改裝艦體。
  • 烏克蘭搞出威力巨大單兵武器對付俄羅斯
    烏克蘭國防部最近展示了全新概念的火箭彈和手榴彈,它們是根據烏克蘭內戰中頓巴斯戰場的經驗教訓研製的,採用了溫壓彈原理,威力巨大。從2016年開始,烏克蘭就開始研製這類武器。到2018年,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宣布,烏克蘭國家化學產品研究所已經投產了一種RPV-16溫壓火箭彈,口徑為93毫米。
  • 「紅色獵人」,二戰中的德國國家足球隊
    格拉夫有一段經歷,在二戰期間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不少德國足球精英保存了下來,在戰後得到了極高評價。 1942年剩下的日子裡,格拉夫終於可以遠離戰爭,在榮譽光環的籠罩下鬆弛一下緊繃的神經,調理一下疲憊的身心。
  • 烏克蘭軍力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四,當年它到底從蘇聯繼承了多少遺產
    奈何一個曾經繼承了「巨額」遺產的富二代卻被自己活活玩成了「窮屌絲」!蘇聯留給烏克蘭的「硬體」它曾經是蘇聯的一部分,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靠水藏風、沃野千裡,歷史上就有著歐洲糧倉(也有蘇聯糧倉一說)的美譽(而且美女特別多!)。
  • 破殼而出的帝國雄鷹:二戰前期所向披靡的德國國防軍空軍
    其中許多人後來在二戰時都擔任了德國空軍重要指揮官,這就為德國空軍的重建準備了大批人才。在西班牙內戰中,德國空軍的最出名的戰例就是通過畢卡索的名畫「格爾尼卡」被人熟知。1937年3月5日,「禿鷹」軍團對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進行了三個半小時的大規模連續轟炸,使格爾尼卡遭受毀滅,7000餘居民死傷2543名。這是大規模毀滅性轟炸的首次戰例。
  • 為何烏克蘭內戰止不住?美國背後慫恿成主因,一心夢想會坑慘俄軍
    自從2014年烏克蘭政權出現更迭之後,烏克蘭就已經陷入內戰之中,東部地區試圖擺脫烏克蘭,組建起民兵與烏克蘭中央政府打起來,在數年以前,烏克蘭內戰的各方在國際調解下達成了一個所謂的明斯克協議,可惜這個協議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讓內戰處於繼續進行的狀態。
  • 德式、美式、英式,二戰武器在非洲泛濫,他們從哪得到這些價值高昂...
    圖為上世紀70年代索馬利亞遊擊隊的老照片,照片中包含了德國StG44突擊步槍,義大利卡爾卡諾M91/38步騎槍、伯萊塔M1938A衝鋒鎗,瑞士AG42步槍、西班牙98/43步槍等等,堪稱歐洲武器大雜燴。
  • 享譽全球的二戰栓動步槍之一:Kar98k毛瑟步槍的前世今生
    中正式步槍M1加蘭德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半自動步槍,(除去M14)它是美國在二戰中產量最大的輕武器。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有坂99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 烏克蘭這座古城,已有700多年,老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烏克蘭並不算中國遊客出遊的熱門目的地,但由於近些年跟俄羅斯關係緊張,其知名度也越來越高,許多人都經常在新聞上見到這個國家。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歷史悠久,是第一大城市。在烏克蘭西部也有一座城市,景色很美。利沃夫是烏克蘭西部的中心城市,老城區保留著大量的古建築,在1998年,利沃夫老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城市始於1256年,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達寧·加利奇斯基大公創建了這座城市,並以他的兒子的名字來命名。由於其處在中歐和東歐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很快就發展起來了。歷史上的利沃夫,曾經屬於許多不同的國家。
  • ...曾對烏克蘭總統有關蘇聯在二戰中作用的評價「從內心感到厭惡」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3日援引俄羅斯一臺對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裡·佩斯科夫的採訪報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關於蘇聯在二戰中作用的類似話語,曾讓俄總統普京「從內心感到厭惡」。此前,澤連斯基在訪問波蘭期間,繼波蘭總統杜達之後,也指責蘇聯對二戰爆發負有部分責任。澤連斯基稱,「波蘭和波蘭人民首先感受到了極權制度勾結的後果。這也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並致使德國納粹不斷發起大屠殺活動。」他稱,歐洲和整個世界「今天不應該像1939年那樣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