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迎迎
編輯|迎迎
相信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有遇到這樣的孩子:在坐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椅子一直在震動,回頭一看,是一個孩子在不停地踢你的椅子底部,你想讓孩子的家長管一管,孩子的家長卻只回你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暴躁的你氣得不行,卻又無法真的對孩子動手,最後引發的只是無意義的爭吵,引來群眾的注視。
其實,最早在網絡上,熊孩子是用來形容雖然調皮搗蛋,經常做一些搞怪的事情折騰大人的滿懷善意的孩子。但隨著現實生活中,不受大人管控的孩子做著破壞、詛咒等糟糕行為現象的增多,大家逐漸把原先具有善意調侃的"熊孩子"變成了現在帶有不滿情緒的稱呼。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脾氣太差,無法進行有效地管束,時常因此感到惱火。家長們不妨嘗試下"費斯汀格法則",說不定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費斯汀格法則"的定義大致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有10%是由事件本身屬性決定的,其餘90%是由你因這件事產生的反應導致的。
這個法則的產生是源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的一本書中的故事,這則故事可以簡稱為"卡斯丁鬧心的一天",這天所有意外的產生都只是因為卡斯丁將手錶遺忘在了洗漱臺。
那麼"費斯汀格法則"的優點到底在哪裡,才說它能夠幫助家長管教孩子?
1、 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生活中許多意外事件的產生都是源於個人行為所引起的一系列蝴蝶反應。這個法則能讓孩子認識到,你的年齡不能成為你的保護色,也不能成為你胡作非為的資本,也能讓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孩子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的淘氣行為會導致的嚴重後果,所以,孩子才會繼續這麼做。
2、 讓家長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重要性
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身邊人的行為,可能不是家長,而是電視或者其他渠道。孩子迅速學習並將其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行事標準。所以,家長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時候在無意間就成為了孩子的做法。"費斯汀格法則"就能讓家長認識到孩子剩餘90%中有50%是由家長的行為所影響的。
3、 可以避免很多人為事件
"費斯汀格法則"說明了人為因素是導致麻煩產生的原因。所以,如果在平時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行為,就能夠避免很大一部分事故產生。比如駕駛員在開車的時候,更加地集中精力觀察路況,而不是開車前喝酒、熬夜,就能避免很多交通事故。
家長要是能夠合理地利用"費斯汀格法則",說不定就能因此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家長在運用"費斯汀格法則"的時候要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1、 家長要認真對待孩子的""行為
很多時候,熊孩子行為的變本加厲是因為家長的冷眼以對。在其他人向熊孩子的家長提出意見時,那位家長通常以不關我的事的態度來回應。即使家長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那在私底下的時候就應該教育孩子,而不是放任自由,讓孩子繼續做著這樣打擾、侮辱他人的行為。
2、 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有些孩子在做這些"熊"行為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出於惡意,只是覺得好玩。家長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不要先對孩子一通亂罵,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如果家長在眾人面前責罵孩子,孩子的內心就會受傷,也會因此將此事記在心裡,與家長產生隔閡,嚴重一點就會變得尤為叛逆,明明原先是個乖孩子,生生變成真正的"熊"孩子。
3、 給孩子闡明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在受到周遭影響後做出"熊"行為,如果周邊沒有人對他的行為進行批判和教育,他有可能會認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孩子有時候可能覺得踢椅子這種行為他很喜歡,他踢別人的椅子也是有出於好意的可能性。所以,家長要跟孩子闡明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這種行為是不受大家所喜愛的,也不是標新立異的行為方式。
大家都說,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著熊家長,因為孩子的三觀受家長的影響是最多的,見微知著,通過孩子的行為就可以基本判斷家長的為人。為了自己在眾人面前的印象,家長也要努力改變孩子令人討厭的行為,不要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孩子都是大家心中的寶貝,教會他成為更好的人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嗎?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