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之戰有何重要意義?奧斯曼土耳其有多強大?奧地利瑟瑟發抖

2020-12-26 歷史鑑賞者

為什麼現在的土耳其敢這麼橫?其實你去研究他們的歷史,會發現他們曾經建立過一個長久而強大的帝國,那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這一帝國建立於1299年,滅亡於1922年,時間長達623年,在人類歷史上,這麼長久的封建帝國,是非常罕見的。

除了長久,奧斯曼土耳其還特別強大,他們的祖先是突厥人,過去生活在中亞,後來遷徙到了小亞細亞。在滅亡拜佔庭帝國以後,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成為了東西方文明的結合體。也是那六百多年裡,唯一有實力和歐洲國家叫板的伊斯蘭集團。

蘇萊曼大帝在位期間,奧斯曼土耳其無論是領土還是軍事武裝力量,都達到了巔峰狀態。這裡提到的維也納戰役,發生於1683年,同樣也是奧斯曼帝國徵伐歐洲道路上,折戟沉沙的一戰。

1683年,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狀態都不是很好。

其實早在1663年,奧地利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就已經爆發過一場大戰,原因是奧地利反對土耳其幹涉蘭西瓦尼亞公國的事務,可是這個公國早先就已經成為了土耳其的附屬國。雙方大戰互有勝負,不過土耳其是吃了虧的,不得不選擇和解。

當時奧地利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是一個強硬派的皇帝,他的家族是實力非常強大的哈布斯堡王室,該王室基本統治了一多半的歐洲領土。有靠山辦起事情來就直爽多了。也正因為如此,奧地利此刻其實已經引火燒身。由於皇帝的強勢,使得新教徒索科裡拉起了一支義軍,甚至請來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來幫忙。除此之外,蠢蠢欲動的法國,也是奧地利的宿敵,此刻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已經達成了戰略同盟關係。腹背受敵之下,奧地利不敢輕舉妄動,只能以鎮壓匈牙利境內的新教徒為主。奧斯曼土耳其這邊,其實情況也不是很好。16世紀的時候,他們無疑是西亞大陸上的最強王者,多次對歐洲虎視眈眈。

可是伴隨著歐洲各國掌握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攻城設備以後,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根本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他們希望重拾過去的榮耀,所以國王穆罕默德四世接受了匈牙利新教徒的邀請,同時不惜將索科裡封為匈牙利國王,以此向奧地利宣戰。

維也納戰役,幾乎成了穆罕默德四世挽救聲譽的最後一戰。

這個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成了尾大不掉的狀態。過去的輝煌已經逝去,奧斯曼土耳其必須要通過戰爭挽回自己的聲譽。

1669年,奧斯曼土耳其憑藉從西歐學來的攻城技術,打下了克裡特島,而這裡是威尼斯人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因此奧斯曼土耳其徹底掌控了東地中海的海上霸權。1676年,奧斯曼土耳其以強大的態勢逼迫波蘭,使得波蘭放棄了波多利亞和烏克蘭地區,通過轉移矛盾的方式,使得國內經濟再次恢復往昔繁盛。雖然與奧地利此前的戰役並沒有討到什麼好處,可是穆罕默德四世沒有放棄這一次的好機會。因為只有真正打敗了奧地利,他才能再次揚眉吐氣。

蘇丹穆罕默德四世親自出徵,17萬大軍集結以後,直奔維也納而去,期間幾個附屬國的軍隊也加入了進來,規模多達25萬人之多。

維也納這邊的利奧波德一世皇帝慌了手腳,因為他一直都是以僱傭兵的方式來對付外地敵,一時間無法將這麼多僱傭兵召集到首都維也納,於是他帶著家眷提前離開維也納招兵買馬去了。只留下維也納守軍自己來守城。

堅壁清野的政策,使得維也納城外的所有民居都被拆除,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與維也納守軍進行了長期的攻守戰爭,卻沒有分出勝負。不過守軍勢單力薄,糧草不足,基本是要全部犧牲了。

可就在這個時候,決定勝負的援軍波蘭大軍已經殺了過來。與此同時,東歐以及德意志各地的援軍全都已經在路上了,可奧斯曼土耳其依舊沒能拿下維也納。

等到各路援軍相繼登場以後,其實誰也看得出來,這場戰爭的勝負到底如何了。最終25萬大軍潰不成軍,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死傷慘重,物資裝備幾乎全部被奧地利的援軍繳獲。對穆罕默德四世來說,挽救聲譽的最後一戰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蹶不振,歐洲各國暫獲安寧。

土耳其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大概十多萬人,統帥穆斯塔法也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一場大戰,徹底改變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

過去他們不斷學習先進的技術,強化自己的武裝,成為了擾亂歐洲大陸的主要力量。可是伴隨著國家內部的腐敗以及對外作戰的失利,使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失去了往西的本色。

維也納一戰,本來是穆罕默德四世重振雄風的一場大戰,勝利了他們將重新主宰歐洲戰場,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

這場戰役的失敗,使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失去了對歐洲腹地發起進攻的能力。就連穆罕默德四世都因此被趕下了臺。

相反的是,哈布斯堡王室,在這一場大戰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他們開始反攻奧斯曼土耳其,使得他們的家族成為了歐洲戰場上一顆閃亮的明星。

總結:維也納保衛戰的勝利,是這場戰爭的關鍵。

其實我們回顧這一戰,會發現,奧斯曼土耳其是完全被拖死在了維也納城下。從7月14日開始,一直到同年的9月8號為止,這一段時間,奧斯曼土耳其愣是沒能打下維也納。

打不下維也納,那麼25萬大軍就都停滯在原地,等待著對方的援軍前來剿滅。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從氣勢上,其實奧斯曼土耳其就已經輸了。

這讓我想起了元末明初的鄱陽湖水戰,陳友諒60萬大軍猛攻洪都城,可洪都守將朱文正,僅僅帶著3萬人馬,堅守該城池足足85天之久,為朱元璋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最終扭轉戰局,朱元璋大獲全勝。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其實某一部分人的努力,真的可以改變整個歷史。如果你小瞧了自己,或許也就真的錯失了機會。

相關焦點

  • 1683年維也納之戰,神聖聯盟對抗奧斯曼土耳其
    維也納之戰發生於1683年9月12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圍困維也納的兩個月後。1683年春天,奧斯曼帝國進軍奧地利,準備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奧地利匆忙派出皇家軍隊企圖阻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進犯,結果屢戰屢敗,無力扼制敵人的強悍攻勢。7月上旬,土耳其軍逼近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攜宮廷眷屬和達官顯貴一起倉皇逃離首都。         1683年7月14日,土耳其軍隊合圍維也納城。
  • 維也納之戰和羊角麵包
    一路上還不斷有僕從國的軍隊加入進來,包括戰鬥力強大的馬穆魯克騎兵,最後當匈牙利新教徒軍隊加入時,這支遠徵軍規模已經達到了25萬人之多,各類大小火炮多達150門,而維也納守城部隊只有不到1萬3千人。在經過貝爾格勒時,奧斯曼蘇丹停下來進行休息和狩獵,將最高統帥權交給 大維齊爾(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 負責。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進擊的土耳其與嚇破膽的歐洲:一朝碰見蘇萊曼,百年都怕奧斯曼
    終於打開"玄關"的奧斯曼,沿多瑙河一路往上拓展勢力,在摩哈赤平原迎來了與匈牙利一決勝負的時刻。這次,雙方都派出5-6萬大軍,兵力上幾乎勢均力敵。雖然奧斯曼是遠徵而來,但匈牙利本身也潛藏著不穩定因素:國王洛約什二世剛及弱冠之年,不僅血氣方剛,還嚴重缺乏經驗。摩哈赤之戰繪畫事情發展果然不出所料,洛約什二世的年輕直接左右了這場戰爭的勝負。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後一搏
    接下來,我們將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末期的地緣局勢說起,解析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和深遠意義。「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的分崩離析1453年5月29日,曾經作為東羅馬帝國輝煌象徵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重重圍攻下最終陷落,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則騎著高頭大馬帶領軍隊成為這裡的新主人。
  • 奧斯曼土耳其,跌下驍勇善戰神壇之戰,從此只服德意志
    1682年3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在伊斯坦堡的託卡皮宮前舉起他的旗幟——奧斯曼家族的七匹古代馬尾,併集結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強大的近衛軍、埃及騎兵、波士尼亞步兵、克裡米亞韃靼人,還有一支由炮兵、挖掘地道的工兵、搭帳篷的工匠、製作麵包的麵點師組成的輔助部隊。
  • 1683維也納之戰(一):快跑!奧斯曼人來了!
    以此戰為開端,在接下來的150年裡,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帝國之間陷入長期的紛爭,直到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才宣告結束。1648年到1687年間,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是穆罕默德四世。這位從6歲就開始登基的蘇丹,在正式執政後解決了外戚掌權的問題,使朝政得以穩定。他終於可以騰出手,以實現帝國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 【巴洛克時代】奧斯曼人的最後進擊—1683維也納之戰
    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這座德意志的心臟城市與1529年一樣,擊退了奧斯曼人的洪流。
  • 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反而加快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蘇丹處理土耳其人的叛亂尚且力不從心,又如何能夠收回對附屬國的控制權呢?奧斯曼土耳其的經濟開始下滑前文已經提到,因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歐洲通往亞洲的貿易道路,所以許多歐洲國家不得不選擇開闢海上航路來重新建立起貿易通道。當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海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參與到了開闢新航路的活動中去。
  • 打了200年最後都亡了國: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什麼仇什麼怨?
    說到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真是一對冤家,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兩百年間,兩國之間爆發了10次戰爭,平均20年就打一次。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要死磕到底呢?誰又最終勝出呢?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奧斯曼土耳其除了有一支精良的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在其巔峰時期,大半個地中海都被它控制。這樣,東西方的陸路貿易通道就落入土耳其人手裡,土耳其對過往商人課以重稅,使得歐洲苦不堪言,不得不另闢蹊徑尋找新航路。
  • 一戰后土耳其:亡國滅種之危,救亡圖存之爭|奧斯曼|色佛爾條約|...
    1918年的年末,一戰剛剛結束,在酷寒的天氣裡瑟瑟發抖的,除了饑寒交迫的難民,還有一個個分崩離析的帝國。    土耳其投降——一場鯨吞奧斯曼帝國的列強盛宴  一戰時期,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這裡的因素有很多:奧斯曼和俄羅斯的幾百年世仇使得俄奧兩國不可能在一個陣營裡,在奧斯曼帝國掌權的青年黨人幾乎都是忠誠的德粉,他們不僅在德國學習,德國的軍事顧問更是深刻影響了奧斯曼帝國軍隊,而英國擅自扣押奧斯曼帝國下血本訂購的兩艘戰列艦,更是將奧斯曼帝國直接推向了德國一方。
  • 波蘭史上最輝煌的一幕:在維也納再次拯救歐洲!
    前情提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蘇丹默罕默德四世和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的統領下,準備進攻維也納,恢復祖父蘇萊曼大帝的榮光。但是25萬土耳其軍隊,在維也納城下面對區區7000奧地利士兵和一萬左右的志願者組成的守城部隊時,卻遭遇到了嘆息之牆!
  • 德意志,將會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行省嗎?
    土耳其社會在德國的快速擴展以及難以融入的特性,才是德國的附骨之疽,而且終將有一天成為德國的不治之症。西歐、北歐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向西擴張的目的,但是攻打了幾百年,也沒有突破匈牙利布達佩斯,期間發生了很多場戰爭。公元1526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打敗匈牙利—波西米亞聯軍,匈牙利國王戰死,它的國土也被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瓜分,兩大帝國就此接壤,可以不經由其他國家開展直接交流。
  • 兩次維也納之圍的意義
    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以文化藝術聞名於歐洲。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藝術之城,在距今幾百年前的16世紀與17世紀,先後兩次遭到圍攻。彼時的維也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是歐洲最龐大帝國的心臟,那是什麼國家有實力挑戰這帝國的心臟呢?
  • 1683維也納之戰(三):當翼騎兵殺到
    (波蘭國王 揚三世.索別斯基)現在城內的史塔勒姆貝格深知,他只需要死守城牆,以保證援軍抵達前維也納不被土軍攻破。而這場戰爭的重心,也將從維也納轉移到城北的高地。9月10日,援軍的前鋒趁著夜色拔掉了土軍在卡倫山的前哨,但還是有那麼幾個奧斯曼人逃回大營通風報信。第二天上午,援軍主力抵達,他們佔據了從卡倫山到羅斯科夫山的六個山頭,並依次紮營。
  • 1683年維也納戰役:讓整個歐洲顫抖的奧斯曼帝國名聲掃地,揭原因
    17世紀下半葉,曾經給讓整個歐洲為之顫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捲土重來,再次對歐洲發動了進攻。很快土耳其的軍隊就佔領了中歐、中東歐的廣大地區。比之佔領歐洲領土,更讓奧斯曼蘇丹感到興奮的是,1677年匈牙利爆發了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叛亂。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三場巔峰之戰,見證帝國崛起與中興
    引言1453年,隨著君士坦丁十一世脫下象徵皇帝的紫袍衝向不斷湧入的敵軍,最終力戰陣亡,一個歷經近兩千年的文明也畫上了它的休止符,而為羅馬文明奏響覆滅悲歌的正是稱霸地中海東岸數百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說,羅馬帝國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加文明融合的輝煌史詩,那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史。
  • 被稱之為歐洲的「清帝國」,盛時讓歐洲瑟瑟發抖,最後卻慘遭肢解
    曾經有這麼一個帝國,盛極之時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控制的地區包括整個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中東地區以及北非大部分地區。向西擴張到了直布羅陀海峽、向東抵達了波斯灣、向南徵服蘇丹、向北逼近了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被稱之為歐洲的「清帝國」,但最終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卻在20世紀初的開始遭到了肢解!
  • 被稱之為歐洲的「清帝國」,盛時讓歐洲瑟瑟發抖,最後慘遭肢解
    曾經有這麼一個帝國,盛極之時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控制的地區包括整個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中東地區以及北非大部分地區。向西擴張到了直布羅陀海峽、向東抵達了波斯灣、向南徵服蘇丹、向北逼近了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被稱之為歐洲的「清帝國」,但最終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卻在20世紀初的開始遭到了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