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通湖路二橋亭「阿煥鴨面」,半個福州城的人雖沒見過「阿煥」卻聽過「阿煥」的大名。特別是那些曾經吃過的老福州人,一說到阿煥鴨面,臉上的每條皺紋都舒展開來,散發著滿足的光芒。那模樣就好像正叼著牙籤,剛從麵館裡踱出來似的。他們「叭嘰」著嘴,飛濺著唾沫星子。聽到的最多一句話是:「那時鴨子不吃飼料,那湯簡直就是參湯」。
通湖路二橋亭的老街坊們說,阿煥鴨面的店主叫做林阿煥,年輕時就自己動手做了擔子,上街賣鴨面。「後來阿煥開店了,店鋪就在二橋亭的橋頭附近。店面雖小,但天天是顧客盈門。」老街坊高依伯說,「我還記得小橋榕樹下,幾張桌子一字擺開,吃麵的人小口啜著湯,直說湯汁好、鴨肉香。」
阿煥做生意憑良心,不欺暗室,不媚權貴,不騙童叟。只要到他店裡作客,不分婦孺老幼、商賈高官,一律一碗,再要謝絕。據說這鴨面端出來,湯汁醇厚似奶,鴨肉酥爛,入口即化。阿煥還贈送每位客人一塊排骨、一碟鴨腸。不但花費無多,且美味可口,真是價廉物美,所以營業十分興旺,座上客常滿。你想再吃第二碗?改日吧!老闆會大聲地說:「沒有了,每人只賣一碗,誰來都一樣。」這可是高明的經營學問,讓你第二天還想來吃。
阿煥曾經向老食客透露,他的鴨面用的是上等肥鴨、起三更,排骨熬湯,麵條是阿煥獨家秘制的福州切面,脆韌筋道。」湯頭色澤淡雅亮麗,湯汁醇厚似奶,鴨肉酥爛,入口即化。」每碗的面量按福州話說「吃幾大口就沒有了。每天就200碗賣完即打烊。
從清朝末年到解放初期,阿煥鴨面至少火了半個世紀。但到了後來,阿煥的子孫不再製作鴨面,這個老字號就消失了。現在,阿煥的後人早就搬離了二橋亭,與當地的老街坊失去了聯繫,甚至與阿煥鴨面有關的老照片,也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太可惜了,聽說後來還有人想重新打出阿煥鴨面的老招牌,但沒有成功。很多老福州人說,「如果阿煥鴨面能夠傳到現在,我做夢也想去品嘗一碗。」
當阿煥鴨面消失後,人們說得最多的兩個典故是,當年的國民黨元老林森對「阿煥鴨面」念念不忘,每次回福州總想再嘗嘗,有時他自己不方便去吃麵,就叫隨行副官前去買。
更有甚者,一位國民黨大官在解放軍即將解放福州的前夕,還沒忘記要最後吃一碗福州有名的小吃「阿煥鴨面」再倉皇逃跑。
(1950年左右的福州萬壽橋,圖片來源福建日報社)
福州流傳至今的麵條是拌麵,其麵條本應該是福州特有的切面。如今已被沙縣的「生面」所替代。正宗的福州拌麵所用的拌料:醬油、豬油、麻油醤、老酒、白醋、棉白糖、蔥花、味精、紫皮蒜,現在已簡化到不能簡化為止。
北京有:炸醬麵,首都百姓家家傳承,並發揚光大;蘭州拉麵,居然佔領了全中國大大小小的村鎮;無錫的雞絲伊府麵都已做成方便麵全世界旅行去了;還有杭州的刀魚汁面、蝦爆鱔面、青菜扁尖面、片兒川面、悶肉麵、頂湯黃魚面,以及四川的筍子牛肉麵擔擔麵,上海的炒麵兩面黃,都是香飄幾十年的老牌。1887年的「阿煥「」居然成了墓碑,後繼無人。
實在要是饞到不行,可以自己做一碗「老鴨面」。方法如下,拿走不謝!
原料:半邊鴨、油麵。
做法:半邊鴨洗淨控幹水,一調羹醋,兩調羹老酒,少許糖,並打趴一小塊生薑。塗其身醃製入味。一斤鴨加大概三斤水,大夥燒到打開,除去浮沫。改小火。熬三個小時,關火後夾出鴨肉晾涼,撇去湯麵的油,切幾片西紅柿扔進湯裡。另鍋燒白水撈麵,開後,面入鴨湯,此時才能加鹽,加雞精。鴨塊切片與蒜蓉;生抽拌一拌碼在面上,撒蔥花或香菜沫,即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