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疲憊,讓沒有人理解你,感到孤獨之後才是正常的生活

2021-01-14 姐姐情感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大多數人這一輩子,出生就是為了受累」。不過,話不粗,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因為不同的事情而累。有一種疲勞,不是你一天做了多少,而是心理上的疲勞。小孩子都在期待著自己快點長大,大人都在想自己能否回到上學的日子,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小孩子無憂無慮,如果你願意,你可以任性。成年人是孤獨的,當你到了那一步,你會發現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你找不到人說話。

生活從來就不容易,當你覺得輕鬆的時候,是有人在為你繼續你的辛苦勞累。然而更多的人在困惑和無助的時候想給你溫暖,理解你的艱辛。實際上呢?大多數時候,你只能得到口頭鼓勵。無數人半夜輾轉反側默默地舔著,醒來是「沒有靈魂」天。

很多人都想在生活中找到命中注定這個人,也許是一個伴侶,一個兄弟姐妹。往往有些人迷失在這條路。整天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為了贏得別人的青睞或同情,甚至是一個微笑。做一些你是「噁心」的事情。後來我發現我真的很蠢。

直到有一天,你醒來,你看到了正常的生活——孤獨。當你嘗過生活給你帶來跌宕起伏時,你會發現你只能默默前行,在路上,有些人可能會為你鼓掌,有些人可能會為你挖洞,但你都很輕鬆,因為你沒有退路。與其埋怨別人,不如默默承受。你會發現自己很堅強。那經歷過風雨的心,即使沒有人能理解,也不會動搖。

相關焦點

  • 倦怠感:一種孤獨的疲憊
    相應的負面後果是,功績社會和積極社會導致了一種過度疲勞和倦怠。這一精神狀態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徵,由於缺少否定性,因此過量的肯定性佔據了統治地位。這種疾病不是免疫反應,由於免疫機制需要以他者的否定性為前提。它更多地是由過量的肯定性所致。無節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梗阻。功績社會的倦怠感是一種孤獨的疲憊,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離。
  • 為什麼人到中年時常感到孤獨呢?
    人到中年,尤其感到孤獨,其實不只是中年,人一生下來,就註定跟孤獨密不可分,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記得張愛玲在一本書中這樣寫道: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 如何做到孤獨但不沮喪——理解孤獨和抑鬱之間的區別
    像所有其他負面情緒一樣,孤獨是一種內在信號,讓你知道是時候改變你的生活了。它激活了英國教育心理學家帕梅拉·夸特(Pamela Qualter)所稱的「重新融入動機」,促使你努力回到社會圈子,並與他人發展有意義的關係。 抑鬱則完全不同:你會對自己重複兩種心理腳本。第一,我希望我的生活比現在更有意義。第二,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它,而這一點正是最為有害的。
  • 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 為什麼這段感情讓你感到疲憊?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對於任何一種感情都很有道理,我曾聽過一句話,把男人當做生活全部的女人,往往不會有好的下場。 你看《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她大學畢業就嫁給了陳俊生,這個說讓她不要上班,說要養她一輩子的男人。
  • 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孤獨呢?
    自從一個人搬出來住以後,必須用鑰匙將門反鎖後才能放心離開,因為這樣才不會忘記帶鑰匙。我已經忘了自己有多久沒試過回家敲敲門,有人從門內為我開門的感覺了。4.一個人做手術。我不害怕一個人做手術,卻害怕自己一個人消失幾天,卻沒有人關心你為什麼消失了幾天。一個人靜悄悄的去醫院檢查,辦理住院,做完手術,辦理出院,正常上班,期間除了幾個工作電話,竟然沒有人關心過我的動向。
  • 獨居老人:五十四種孤獨,沒有一種生活
    起初,她會每天去墓地陪他們,隨著年齡增長,她作出了一些讓步:先是每月兩次,85歲之後改成了一月一次。/Ko Sasaki老年孤寡很多時候都歸於「命運」。通過作家普玄和日本「孤獨死清潔員」小島美羽的觀察,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
  • 智商高的人,孤獨會加倍?生而為人的孤獨你有同感嗎?
    很顯然,以上兩種並不能稱之為孤獨;真正的孤獨是說不出口也講不明白的,它最要命的就是沒有人懂得自己。能說出口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獨。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孤獨,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搖旗吶喊著沒有他人作伴的孤獨。其實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而是需要陪伴。
  • 靜夜思丨沒有人會因為你的疲憊等你
    最先明白的是生活是屬於你一個人的,也只是你一個人的。當你徘徊在街角的時候,沒有人給你指明方向;當突然下雨的時候,少有人來為你送傘,更不用提當你生病的時候,真的為你跑前跑後的人有幾個了。 記憶裡的少年已經遠去了,曾經的夢想像錯過站的火車,早就不知道去往了哪一站。你還信誓旦旦地以為自己沒有長大,結果時間一早就把你甩到了十字路口。
  • 孤獨像病毒,無孔不入
    孤獨為何變成一種人人都要逃避的感覺,明擺著的原因,它不像軟糖,柔軟甜蜜,當然也不像咖啡苦有苦的滋味,不知道究竟應該把孤獨比喻成什麼,如果你討厭酒那它就是烈酒、如果你討厭奶油蛋糕,那它就是比一般蛋糕還要膩上一萬倍的蛋糕。說讓人享受孤獨的雞湯,根本就沒有理解什麼叫孤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用各種方式逃離自己的孤獨。
  • 世間紛擾,孤獨身伴。願你更加從容,不懼孤獨,擁有生活所愛
    因為開放二胎,父母想緊跟潮流,再生一個孩子,然後對大的孩子說,再要一個弟弟或者妹妹,這樣你就不會孤單了,以後出什麼事也會有人幫忙,我們不能陪伴你一輩子。可是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呢,有的父母會說,那是弟弟/妹妹,你年齡大你要讓著她;有的父母會說,我們誰都不幫,你們自己調節,結果還是大的孩子會心軟然後不了了之......
  • 為什麼在戀愛中你會感到孤獨
    一路輾轉到家之後,發現男朋友盤腿坐在沙發上看相聲還咯咯咯的笑著,手裡捧著喝到一半的鐵觀音。青雲問他:給你打電話,你為什麼不接呢?「我當時在開會啊」男孩眼睛盯著電視機回了一句:「你能有啥事?」青雲一五一十把路上的遭遇和男友說了,對方心不在焉的點著頭,眼睛始終不離開電視。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不被認可的孤獨東方國度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比較深遠,崇尚中庸之道,歌頌群體文化,排斥特立獨行,於是「孤獨」成了一種不被理解和認同的缺陷。然而從小到大,我們卻總能在各種熱鬧的聚會中,感到難以言喻的孤獨。
  • 喜歡孤獨的人,享受孤獨,喜歡獨處,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
    閒來無事的時候他們也會利用閒暇來做一些自己愛做的事情,而不是在那裡蹉跎時光;給自己安排一個好的作息,讓自己可以在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經營自己的事業;即使會工作到很晚,讓自己感到很疲憊,他們也會懂得適時地給自己放鬆,做一點運動,聽一點音樂,哪一樣不是可以調劑心情的呢?
  • 馬洛伊·山多爾:愛情不堪直視,孤獨才是唯一真相
    你有過真愛的體驗嗎?你相信人能夠通過愛情擺脫孤獨嗎?有一位作者馬洛伊·山多爾堅定地給出了他的回答:不能!在外人看來,他們似乎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事實上兩人之間一直有種微妙的不自在。依倫卡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有一種執迷,她對彼得的一舉一動和無意識的建議都十分敏感,美好、理想的婚姻像是一個金屬框架,她拼命想把自己和丈夫套在其中,甚至她無法承受沒有彼得的生活。
  • 心理學:孤獨不代表寂寞、可憐、沒人愛,孤獨是一種能力
    吃完飯後還有KTV,主唱的只有兩三個人,其他的人都在埋頭玩手機,他坐在中間,左右都是人,但是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口,尷尬了許久之後,他找了個理由回家了。作家劉同說:「一個人的時候或許並不孤獨,置身於熱鬧人群中,才愈發孤獨。」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
    編者按:有人說,新冠肺炎疫情,將世界劃分為前新冠時代和後新冠時代,它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也極大改變了世界的秩序和格局。歷史將怎樣記錄2020?澎湃評論部推出年終策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記錄和書寫這特殊的一年。聖誕節的下午,我在一家超市買東西。結帳時,年輕的收銀姑娘特地送了我一隻蘋果,包裝在漂亮的小禮盒裡。
  • 為什麼有時候越是喧鬧,越感到孤獨?
    記得有很多語錄讓人覺得說到了自己的心坎裡了,句句扎心。懂得太多,看得太透,就會變成世界的孤兒。要知道: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合群的人很多,真的不差我一個。為了共同話題,為了合群,把自己原本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各種情感,應該靠自己的不斷優秀吸引別人來相處,而不是刻意的合群,合群是最沒有必要的相處方式。
  • 當你感到疲憊時,影響的不只是跑步狀態
    ,影響是多方面的,還不單影響跑步狀態,所以跑者除了要控制好運動量之外,還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讓身體和精神遠離疲憊,找到最佳運動狀態。但依然有很多跑者面臨跑量很大、卻永遠無法提高的瓶頸。許多跑者為了激發身體潛能、追求成績通常會拼命訓練,這通常會讓身體很疲憊。
  • 為什麼睡飽覺還會感到疲憊?缺少活動、水分攝入不足
    有哪些因素導致我們經常感覺疲倦呢?《生命時報》結合國外科普視頻並採訪專家,分析可能導致疲倦的幾種原因,並教你科學擺脫「疲憊感」。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許頂立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楊慶國為什麼睡飽覺還會感到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