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糧食價格整體上漲,尤其是以玉米、大豆為代表的主糧作物,玉米期現價格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主力合約最高漲至2692,較年初上漲781元/噸,漲幅達41%;代表國產大豆價格的豆一主力合約刷新上市以來高位,漲至5733元/噸,較年初上漲1877元/噸,漲幅達49%。而這些價格上漲的力度最終會反映在明年的種植結構上。
在我國,耕地面積總量少,在東北、華北黃淮等地區,玉米、大豆、水稻又同屬秋糧作物,品種之間存在明顯的爭地關係。由此一來,在種植選擇上農民當然以收益較好的品種作為第一選擇。
通過梳理歷年的玉米大豆種植面積發現,玉米大豆之間有很強的連帶關係,在種植方面有很強的的競爭性,二者以此消彼長的種植模式共存,在我國2016-2020年玉米播種面積下降的同時,大豆面積發生了大幅增漲。
2016年隨著國家取消玉米的臨儲政策,玉米價格轉為市場化運行,自此往後,國家不斷採取調結構、去庫存等一系列措施。比如調減東北鐮刀灣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同時加大對大豆的價格補貼,使得部分地區的玉米改種大豆,因為從價格及需求等情況來看,種大豆比種玉米來得更加划算。後期由於中美貿易爭端,我國緊接提出大豆振興計劃,通過提高落實種植者補貼擴大大豆播種面積。從而,出現了大豆播種面積由降反升的上漲趨勢,6年來大豆播種面積,在最低點682.74公頃上增加了303.93萬公頃,相當於2015年的近二分之一。
那到底應該種什麼?背後的選擇依據大概率以種植收益作為衡量尺度。
在東北,既有威名遐邇的黃金玉米帶,又是大豆主產區,而且種植粳稻同樣需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從品種屬性來看,大豆不耐水澇,又需要水分,不耐乾旱;而玉米對種植條件來說相對不算嚴苛,可以在多種土壤上種植,玉米需水較多,但同樣不耐乾旱,也就是說玉米大豆同屬不耐旱的品種,那麼適合玉米與大豆種植的區域即有重疊。
從種植收益上來看,大豆種植的優點在於,單價高,補貼高,種植簡單,肥料用的少,但缺點是畝產低。玉米的優點在於,單產高。大豆畝產在150-200公斤之間,而玉米的畝產在500公斤左右,以玉米2000元一噸、大豆4000元一噸計算,玉米一畝地可以獲得1000元,大豆一畝可以獲得600-800元間,加上補貼(以2019年計算),在常規情況下,玉米可以獲得1030元,而大豆可以獲得855-1055元。二者相差無幾,所以價格因素會對玉米與大豆的種植選擇產生很大的影響。
尤其在今年大豆玉米高漲的特殊情況下,玉米大豆之間的爭奪將更加緊張,甚至會擠壓的稻穀的種植面積,畢竟今年粳稻價格平平,出現了「秈強粳弱」,黑龍江提前了一個月啟動了中晚稻託市收購。
而且值得說明的一點是,在今年投機資本對糧食市場炒作明顯升溫的背景下,看似玉米大豆漲價有望增加農戶收益,有利玉米種植面積或大豆面積出現上漲,但其實在投機資本推波助瀾的背後,種植農戶可能並非是最大的受益者,反而是中間層的貿易商更甚是投機者。
長期來看,我國出現的玉米和大豆「爭地」現象,意味著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亦面臨新的形勢及取捨。
《我國糧食中長期供需形勢與應對的政策建議》預計,到2030年我國玉米需求將超過3億噸,國內產需缺口將達到2500萬噸以上,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另外,大豆消費量也將繼續增加,屆時總需求量接近1.2億噸,進口量約在1億噸左右,我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也就是說,無論是大豆還是玉米,兩者均有較大的產需缺口,我國未來糧食品種供求失衡格局或將進一步加劇。
對於如何解決好大豆與玉米「爭地」的問題,近期印發的《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中已經明確態度,提出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決定耕地用途,必須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
溫馨提示:最新行情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