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獨立戰爭發生在1775年,這場戰爭一直打了8年,直到1783年美國宣布獨立才終於結束。而關於這場很多人都比較褒揚,被譽為自由主義的獨立戰爭,其實存在一個讓人很困惑的地方,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這些人就是從英國出去的,他們本來就跟英國人是一家人,為什麼要鬧獨立?當一個英國人不好嗎?
殖民地人口組成分布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去研究一下殖民地的人口組成分布,大約在16世紀的時候,英國的政治產生了動蕩,約2萬人在這一段時間裡漂洋過海來到了美洲大陸並且殖民,而這部分人就是後來英屬殖民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在尋求英國軍隊保護的同時,不斷地給英國輸送材料與金錢。
從16世紀到18世紀已經有了一兩百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已經導致了北美洲殖民者跟英國人在信仰與追求方面產生了明確的分歧。而且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殖民地除了以英國的殖民者為主之外,一部分印第安人跟奴隸,還有其他歐洲國家的殖民者也逐漸開始融合,所以它們跟英國的本質差距越來越大。
法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美國的獨立跟法國是有很大關係的,法國同樣有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而法國在當時跟英國打了一場戰爭,在這一場戰爭當中,法國是英國與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共同敵人。然而英國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法國畢竟不是弱旅,所以英國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需要回血的英國就開始加重剝削殖民地,讓殖民地的總督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跟材料輸送到英國本土。
過度的壓迫直接導致了北美很多人的不滿意,這些人已經對英國的橫徵暴斂感到了憤怒,於是此時已經有很多獨立的秘密組織在暗中成立。本來僅僅憑藉一些民間組織還是沒有辦法去對付宗主國英國,但這裡存在一個很特殊的變數就是法國,戰爭失敗後,法國對英國當然是恨之入骨,就不想讓英國過得開心,得知北美有獨立思想之後,法國給北美的這些獨立組織輸送了很多的軍火武器,讓他們初步有跟英國對抗的基礎實力。
後來法國更是為了美國的獨立主動出手進攻,自己人也背叛了,宿敵又出手了,英國受到兩面夾擊,然後才被迫承認了北美的獨立。
獨立戰爭初期的形勢
獨立戰爭的出現是很多人心裡的一個願望,但它依舊是一個偶然,因為絕大多數人是希望跟英國繼續並存,享受到英國的軍隊保護,只是希望英國能夠減少一些賦稅。不過歷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錯誤組成的,北美的自由反抗者後來遍地開花,英國人憑藉強大的海軍能夠在北美沿海城市稱王稱霸。
可惜大英帝國的陸軍向來都比較拉胯,對於那些遠在內陸的反抗分子,由於他們採取打遊擊戰的方式,英國的軍隊是束手無策,久而久之,英國頹勢初顯。法國就在此時抓住了機會,並且奪取了海岸線的掌控權,這才讓美國有了獨立的資格與機會。
思想的轉變
英屬殖民地的主人當然是英國在數百年前搬過去的那批殖民者,但是他們從小就不是在英國長大的,所以對英國的國家觀念比較淡薄,再加上這些年跟美洲殖民者的鬥爭其實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所以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利益,是通過流血與犧牲換來的,英國的本土那些人沒資格來指指點點,更沒資格來收取繁重賦稅。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美國才終於走向了獨立,當然如果沒有法國參與的話,其實美國大概率不會獨立,在沒有法國提供的裝備情況下,民兵很難對抗英國正規軍,而且說到底大家幾百年前是一家人,英國本地人只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不要再過度剝削,北美的獨立戰爭有望被和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