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06年第一批殖民者在大西洋西海岸登陸開始,在隨後百餘年時間內,英國共在北美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與印度等殖民地不同,在北美地區這些殖民地上居住的,絕大多數都是英國本土遷移過來的,當地原有的土著即印第安人已經被趕殺殆盡。但即便如此,1775年4月依然爆發了北美獨立戰爭;次年7月4日,北美十三州聯合召開會議,通過了由託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正式建立了新的國家。
北美居民無法認同其殖民地居民身份
北美十三州與英國遠隔重洋,而當時的船舶航行仍以風力為主要動力,從歐洲大陸橫穿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一般要在6周以上,加上船隻需要維護,籌措補給和人員休息,每艘船一年最多航行兩個航程,所以很多問題不得不依靠殖民地居民自行解決。
北美十三州的居民畢竟是以英國人為主的歐洲人,這使得他們一直認為:其在權利與義務方面同英國本土居民是平等的。但作為遠在英倫三島的英國政府看來,殖民地就是殖民地,無論居民是英國人,還是印第安人,並不能改變其原料生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的命運。
對法戰爭結束後,貿易限制更加嚴格
英法戰爭時期,為了爭取殖民地人民的支持,英國方面放寬了對北美十三州的種種限制,使其對自身的內外經濟事務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形成了英國之外的經濟體系。實際上,獨立戰爭之前美國的人均財富水平和生活質量都要高於英國本土,也比當時世界各地的大多數人生活的都要好。事實上,即使今天也仍有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平均收入低於200多年前美國水平。
英法戰爭結束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貿易限制越來越多,好在走私活動十分猖獗,各級殖民地官員又執法不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實際上並未遭受巨大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方面急於從殖民地壓榨財富來彌補戰爭創傷,因此加緊了對北美十三州的商品傾銷力度,徵收的稅費也越來越高。
北美居民擔心再度回歸貧窮
1765年,英國人在殖民地徵收印花稅,一切公文合同、報刊雜誌甚至個人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流通,導致殖民地爆發大規模抵制英貨的活動;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了《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茶葉的專利權,還允許免繳高額的進口關稅,這種明顯的傾銷行為立即激起了殖民地廣大人民的憤慨。
更加令北美十三州人民擔心的是,既然英國方面可以在經濟領域肆意頒布法令予取予奪,那以後也可以在司法、行政、宗教等領域橫加幹涉。那樣的話,這些遠涉重洋、不遠萬裡移居到此的數百萬移民將再次生活到水深火熱中,百餘年來辛苦爭取的財富和自由也將付之東流,為了避免再次被迫離開故土或回歸貧窮,北美十三州人民決定武力抵制英國企圖加強其統治的任何嘗試。
1775年4月19日,隨著萊剋星頓小鎮的一陣槍聲,美國獨立戰爭正式打響,來自各殖民地的民兵迅速集結,並在華盛頓將軍的帶領下組成大陸軍,開始武裝反抗前來鎮壓的英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