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有這3種「怪癖」,將來多半有出息

2020-12-14 小婷老師育兒觀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歷史上知名的高智商科學家,在小的時候都有一些讓人無法接受或者覺得很奇怪的「怪癖」。

比如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像貓頭鷹一樣晝伏夜出,選擇了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八點作為工作的時間,原因是他在晚上工作更有效率。

可見,高智商的人的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正常人覺得奇怪甚至不喜歡的「怪癖」。哈佛大學就有一個研究發現:看起來很正常的孩子,智商也往往比較普通,反倒是一些看起來不太聰明,甚至有些令人無法接受的「怪癖」的孩子,智商卻可能會遠高於常人。

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這3種「怪癖」,家長不用管得太嚴或是強制制止,也許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一、喜歡「發呆」

這裡說的「發呆」並不是「溜號」而是在做需要思考的事情時,孩子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不容易被外界打擾,甚至經常聽不到家長在叫他。

二、喜歡觀察細微的事物

還有些孩子特別喜歡觀察細微的事物,比如在地上發現的某種小蟲子、植物的花瓣、地上的小石子等。

像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觀察細微的小動物。有次達爾文在樹上發現了兩隻甲殼蟲,在抓甲殼蟲的過程中,達爾文一手扒著樹皮另一手抓起一隻甲殼蟲,眼看著另一隻甲殼蟲要跑掉時,一著急就將手裡的甲殼蟲放進了嘴裡。

結果因為甲殼蟲釋放的毒素,使達爾文的舌頭遭了殃。現在也還是會有孩子像達爾文一樣,對細微的小東西特別感興趣,這就說明孩子的觀察力很好,這可能就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

當然 ,如果孩子本身的觀察力並不強,在2、3歲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表現,家長也可以通過一些遊戲引導孩子思考。

比如我給兒子玩的一套《寶貝腦力總動員》裡面就有很多觀察類的益智遊戲。通過這些遊戲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等腦力。

這套遊戲書內容適合0-3歲的寶寶,一共10冊,按照「躲貓貓」、「找不同」、「大搜索」3個不同的難度等級分布,很巧妙的將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融合到遊戲中,更符合孩子的喜好。

三、愛拆東西

孩子喜歡拆東西,其實是他對事物的內在的原理好奇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更喜歡鑽研,也更容易透過現象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

如何幫助孩子大腦發育

不管孩子有沒有這些代表「高智商」的「怪癖」,想要幫孩子提升大腦發育水平,都可以通過下面的幾種方式:

1、大腦思維鍛鍊

大腦發育的特點是「用進廢退」,也就是說越是經常用腦,大腦就會發育的越好。因此在孩子大腦還在發育的時期,也就是從出生到青少年期間,家長最好經常為孩子創造一些大腦思維鍛鍊的條件。

比如6歲前的一些早教、大腦開發遊戲,6歲之後則可以給孩子玩一些初級的數獨、謎題等益智遊戲,幫助孩子活躍大腦。

益智遊戲的選擇上也儘量根據孩子的年紀,選擇適當難度的遊戲。

3-6歲:《全腦思維大挑戰——智慧王》

《智慧王》這套書是兒子玩過的一套《立體王》的姊妹篇,一共8冊,將智力遊戲分為了觀察力、語言力、邏輯力、創造力、想像力、計算力、空間力和記憶力8種能力。

每一冊專門針對一個主題,通過600多道精心設計的益智遊戲題幫孩子鍛鍊思維。

書中還歸納了12種能力訓練,為每一種訓練設置了專屬的符號,標註在每一個遊戲上,幫孩子好家長了解遊戲訓練的方向。

這套書針對的是3-6歲的學齡前兒童,所以在趣味性和童心上很下功夫,遊戲的難度適中,每一個遊戲配合一幅插圖,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合適的設置方式。

6歲以上:《中國少年兒童智力挑戰全書》

這套《智力挑戰全書》是針對小學生的一套思維鍛鍊全書,全套5冊,分別以數獨、謎語、一分鐘破案(推理)、趣味填字、圖形魔術為主題,用考驗智力的遊戲和趣味插圖幫孩子進一步鍛鍊大腦。

我兒子最喜歡的是《快樂數獨》一冊,他本身就對數獨有興趣,這本又是由數獨界公認的出題大師謝道臺與國手林敏舫共同編著的。從入門級逐步提升難度,還有大師們的解題課堂,特別適合剛開始玩數獨的孩子。

謎語、趣味填字都是在熟悉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鍛鍊大腦的遊戲。《一分鐘破案》中的推理問題都很有故事性,推理性。

《圖形魔術》是利用一些視覺上的錯覺,製作一些有趣的圖形魔術,拓展孩子關於色彩、光線等方面的常識,也可以動動手自己製作,很有趣。

2、保證睡眠

睡眠是大腦經過一天的活動後難得的休整期,有研究表明缺少睡眠會導致記憶力、反應力、邏輯能力等多種智力維度下降。

因此,家長要儘可能的保證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並且儘量將睡覺的時間固定下來,養成一個好的作息習慣。

3、每天堅持運動

腦科學家洪蘭曾通過研究表明: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式之一就是運動。

運動能刺激大腦釋放出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幫助大腦調節活動,讓大腦可以處於最佳的狀態。

所以建議家長每天要留給孩子足夠的運動時間,最好有一兩項喜歡的運動,幫孩子調節身心。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教授新發現: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將來多半有出息
    哈佛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兒童的智商調查,在調查中他發現一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孩子,智商往往都不是特別優秀,反倒是一些雖然看上去不怎麼機靈,或許還有一些「怪癖」的孩子,智商發育的都比同齡人快。但是很多家長都會誤解孩子的一些「怪行為」,也會動手去阻止他,這就相當於在阻礙孩子的天賦發展,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家長一定要學會觀察和注意。
  • 哈佛最新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怪癖」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兒童智商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很多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孩子,智商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反而都很平庸;相反那些看起不怎麼聰明的孩子,甚至看起來很呆,還有些「怪癖」的孩子智商都很高。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將來多半有出息一、經常「發呆」因為在我們的認知當中,發呆很容易和「傻」聯繫在一起,所以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發呆時,經常會氣不打一處來,對孩子又打又罵,其實愛因斯坦小時候就特別愛「發呆」,但是「發呆」,並非是放空大腦,而是思考時的一種狀態
  • 哈佛最新研究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表明:孩子有這3個特質,將來一定大有出息哈佛大學在十幾年前做過研究調查,重點選擇了1000位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針對他們的小時候的性格進行分析研究。調查研究得出結果,假如孩子在六歲之前有這些性格特點,那麼在今後成才的可能性會很高,只擁有一個也會很優秀。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看看你家孩子佔了幾個?
  •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就有一些明顯的特徵
    但是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其實小時候就有一些明顯的特徵,雖然這是我國的一句老話,但他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從小就能看出來,根據對10000名孩子進行長達2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其中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具體都是哪些特徵呢
  • 孩子小時候有這些「怪癖」,家長先別急著糾正,這是有出息的表現
    誰不希望將來自己家孩子能夠有出息?誰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將來能夠有一番成就。於是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從孩子小就開始下功夫進行培養。但是有些家長給孩子培養半天,孩子身上一些優點,反而被家長當成了「怪癖」,一個勁地糾正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家長眼中的這些「怪癖」正是孩子有出息的表現。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從李玫瑾教授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管教的最佳時期是3-6歲正好應對這那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若是而是不管,那麼可以說孩子的前途堪憂。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正因如此李玫瑾教授也是經常出席各大育兒節目,並且經常進行講座,向各位家長傳遞正確的育兒觀念,解決家長在育兒道路上的難題,而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回答了一個所有家長都特別重視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對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通過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能夠看出來。
  •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成為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國民素質和個人素質都無法保證,各個領域和經濟也無法發展。正因如此,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常聽講座的家長對李玫瑾教授應該不會陌生。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從小就有以下特徵,家長有福了
    每個家長都將「養孩子」作為自己目標中的很大一部分,只要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自己辛苦一點也沒什麼。 家長越是辛苦,就越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大出息,靠自己也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如何從小時候的表現,看出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呢?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中國的父母一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將來能有大出息,能夠孝順父母、過上好生活,因此他們對教育格外重視,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達到父母的期望,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大出息,這其中包含的原因就很多了。
  • 哈佛大學發現:沒出息的孩子,背後有這幾大根源,希望你家娃沒有
    每個孩子小時候的夢想肯定不是說以後要有出息,但現實的社會不得不使得我們要努力,以後要爭取做個有出息的人。而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有出息,其實就是希望孩子以後過得好。都說「可伶天下父母心」,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以後有出息,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頭疼」的事情,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以及不足,作為父母不應該一味誇大自己孩子的優點,也不能一味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哈佛研究發現:沒出息的孩子,背後有這幾大根源,希望你家娃沒有!
  • 高智商的孩子有這3種「怪癖」,父母不要盲目阻止,扼殺了天才
    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來利用這個時間段,幫孩子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讓孩子的成長過程更加平穩順利。所以,當孩子有這3種"怪癖"出現時,家長要注意了,這有可能是孩子有高智商的標誌。而通過採訪發現,這些天才小時候其實都有一些共同的"怪癖",也使我們從側方面驗證了這些"怪癖"恰恰是孩子擁有高智商的標誌。
  • 《哈佛家訓》:經常用這7句話鼓勵孩子,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著名主持人撒貝寧,一直到高二時,都曾是「讓老師最頭痛的學生」,調皮搗蛋、成績中等,所有的老師都覺得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包括他自己。幸運的是,在高三時,他的貴人出現了。他換了一個班主任,一個全國優秀教師,一天撒貝寧又闖禍,被叫到辦公室,這位班主任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劈頭蓋臉的批評他,而是摸著他的頭說:「你這孩子,聰明啊。」
  • 哈佛最新研究:成功人士的童年,大多有這3個特徵,家長別忽略了
    文 | 小允兒爸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有出息,但其實孩子是否有出息,看孩子的童年就知道了。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次追蹤式的調查,對268位哈佛畢業生和456位來自貧困家庭的男孩進行研究,試圖找出:具有什麼特質的人未來才能成功?追蹤了76年以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成功人士的童年都有著3個特徵。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的童年時期,大多數都有以下特徵
    每個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有出息。 而一個人是否能獲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之外,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孩子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多大的成就,完全取決於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 這3類孩子小時候看似「聰明」,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父母別高興了
    未來步入社會,如果孩子沒有真才實學,光靠著自己的小聰明,將來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所以,這幾類孩子小時候看似「聰明」,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父母別得意了!
  • 曾國藩:將來有出息之人,多半有這4種「福相」,看看你有沒有
    相傳,他有一套獨家的識人秘技,一個人站在他面前,他能判斷出這個人是否有出息,能否擔當大用。如果一個人身上有多半有這4種「福相」,將來必有出息。「福相」一:謙卑含容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再聰明的人,都有不知道的事情。懷著謙卑包容的態度向他人請教,受教的是自己。曾國藩和左宗棠一直「不對付」,經常鬧出一些爭端。但曾國藩一直很讚賞左宗棠,認為「論兵戰,吾不如他。」國家有這樣的人,實乃幸事。
  • 李玫瑾:上幼兒園的孩子,如果有這3種表現,多半是學習的料
    李玫瑾教授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多年,對於兒童的心理分析和教育有一套非常特別的理念。 李玫瑾教授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學習音樂、美術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未來了嗎」?
  • 教育女兒時,繞開這幾個坑,孩子將來多半有出息,不容易被渣男騙
    她的孩子從小就比其他人的零花錢多,看中什麼了馬上就買。王阿姨以為這樣教出來的女兒長大後才不會被別人欺騙,以後也會努力賺錢,負擔自己的生活。可孩子上大學後胃口越來越大,交了很多喜歡花錢的朋友,日常用品向奢侈品方向靠攏,生活費已經遠遠超過父母能負擔的。女兒再一次向她要錢時,王阿姨拒絕了她。
  • 哈佛教育家:家有男孩,父親若常說三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只要有了娃,男孩女孩都一樣開心,不是嗎?不得不說,希望孩子能成為棟梁之材,以後長大有出息,也不是隨便能做到的。還要在孩子小時候,開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孩子遇到事情要有擔當,自信,遇事不畏懼,勇敢的面對。放眼望去,現在媒體上出現的硬漢形象,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