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國旗(1889年-1912年)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號為大清(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穆麟德:daicing gurun,太清:daiqing gurun),對外使用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轉寫:dulimbai gurun)、中華大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名稱,又稱滿清(蒙古語:манж Чин)、皇清,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一個大一統朝代,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統治者為起源於明代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滿人源自女真,皇族愛新覺羅氏為建州女真一部,隸屬明朝建州衛管轄之部眾。建州衛是明朝在中國東北設立的一個衛所,屬於明朝邊防行政單位,曾隸屬於奴兒幹都司管轄,而愛新覺羅氏世代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1616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又稱為「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定國號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中國東北及漠南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順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同年,吳三桂部等原明朝殘餘軍隊為對抗李自成而歸降清軍,由此清軍進入山海關內,在擊敗農民軍後遷都北京,並開始大規模南下。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朝陸續消滅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勢力,統一中國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統治著遼闊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亦是中國專制王朝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高度權力集中,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但清朝廷的勤奮也用在嚴苛的法治上,清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清朝在初期建樹巨大,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核心精銳,龐大的綠營為主力,而後期逐漸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初期所進行的陸上與海上擴張,以及對邊疆地區的強而有力的施政,奠定了現代中國所繼承的基本版圖與統治。清極盛時除去對外戰爭暫時佔領的土地,僅實質控制下的領土便達1310萬平方公裡,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即使在清末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裡之巨。
大清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的領土
清朝訂定國歌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國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不過6天後辛亥革命便爆發,所以《鞏金甌》沒有流行起來。
《普天樂》、《華祝歌》關於「普天樂」與「華祝歌」是否同一首歌,曾有不少爭論。後世整理史料發現,《普天樂》和《華祝歌》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完全不同,應為兩首歌曲。
1878年(光緒四年),清朝外交官曾紀澤出使英、法,兩年後又兼任駐俄公使,譜寫了名叫《普天樂》的歌曲,並作為「國樂」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過在海外已被當作國歌來演奏。節奏過於緩慢,經常受到批評。《普天樂》完整歌詞已不可考,但其中包含了「一統舊江山,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亡國恨,談之心寒!」之類的詞句,有救亡圖存之意涵。
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年(1884年)的《曾紀澤日記》裡曾記述作「國調」詞譜,名「華祝歌」。具體歌詞如下:
聖天子
奄有神州
聲威震五洲
德澤敷於九有
延國祚
天長地久
和祥臻富庶
百穀盡有秋
比五帝
邁夏商周
梯山航海
萬國獻厥共球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歐和俄羅斯訪問,因為要在歡迎儀式上演奏來賓的國歌,所以找了一首王建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家鄉安徽廬劇中的「倒七戲」配樂,臨時作為國歌(一說在唱國歌的場合直接唱廬劇唱段),後來成為清朝對外場合之代國歌。稱《李中堂樂》。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清朝官員們就用這首軍歌權代國歌。
於斯萬年,亞東大帝國!
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產博。
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
1911年10月4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諭旨頒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鞏金甌》,嚴復作詞,名義上溥侗譜曲,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郭曾炘修訂。歌詞是文言文。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清時幸遭。
真熙皞,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大清國國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