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丁的牛津好友;
他是哲學家A.J. 艾耶爾通往學術之路的勁敵;
他是弗吉利亞·伍爾夫眼中「外表像個黑黝黝的葡萄牙籍猶太人,說起話來則有著年輕的梅納德·凱恩斯的活潑與自信」的人;
他是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在20世紀的思想家之中,他無疑是一位傳奇人物。
| 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政治理論家和觀念史學家,20世紀最著名的思想者。他的經歷何其豐富:出生於沙皇俄國的猶太人家庭,備受父母寵愛,幼時即隨父母前往英國倫敦過上流亡卻優渥的生活。二戰期間,伯林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他是活躍於公眾之間的思考者,除了寫作《馬克思傳》外,鮮有大部頭學院派著作,卻能憑藉講稿文集傳播於世。他獲得一系列榮譽與褒獎,當然,也收穫爭議與批評。面對這樣豐富多彩的一生,當同樣有著俄國血統的加拿大學者、政治家葉禮庭(也即麥可·伊格納季耶夫(Michael Grant Ignatieff,加拿大華人通常稱為葉禮庭)問伯林,什麼事情最讓他感到吃驚時,伯林卻回答道:
「在這麼多的恐怖當中,我居然如此平靜而快樂地活過來了,這一點是最讓我吃驚的。」在伯林看來,20世紀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個世紀」。這個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緊接著是冷戰;野蠻破壞了大多數無辜者的生活,那些殺人如麻的瘋狂行為還披上了理性的外衣……而伯林出生於20世紀初,在20世紀末離世,一共活了88歲,幾乎穿越了整個20世紀的開端和結尾。在伯林七歲的時候,1917年3月,正值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年幼的伯林目睹了一個警察被圍攻的暴力場面。警察煞白、扭曲的面容給伯林留下了深深的恐懼感,也使他畢生都抵制任何形式的肉體戕害,他政治觀念的雛形由此形成了。「二月革命」之後,許多自由主義的報刊被查封,甚至幾經改名後仍然被查封,這類事情頻頻發生,對伯林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從那時起,伯林便隱約意識到了「言論自由」的價值,「自由主義」思想也在他心中紮下了根。後來,伯林把「自由」劃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消極自由」認為個人有行動和思考的自由,「應該存在最低限度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個人自由的領域」;而「積極自由」強調將個人內在的本質發揮到極致,「希望我的生活與決定取決於我自己,希望自己成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動的工具」。不過,在伯林看來,人要認識自己的本質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積極自由」容易被人利用,成為某些威權勢力或高壓統治的堂皇庇護。這些人「打著自由的名義」,告訴人們應該怎樣認識和運用自由,但這其實已經違背了人們自我選擇的「自由」。
「與不斷重申我們正在尋找一個信仰、必須找到一個信仰、如果找不到就會迷失方向等等相比,沒有什麼更不可能產生一種『信仰』來了。」生活中的伯林也是如此。他不相信生活本身有什麼崇高的價值或意義,他說:
「至於生活的意義,我不相信生活具有任何意義。我根本就不會去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不過我懷疑它根本就沒有意義.」他也不認為生命有正確或錯誤的軌跡之分,生命,沒有「固定的形狀」,「是由那些活著的人自己一步一步活出來的」。因此,伯林雖然一生都被置於漂泊和繁複的生活裡,但他始終「活在生活的表面」,尋求著另一面的純粹和平靜。晚年的伯林,評價自己是一個「淺顯」的人,他不喜歡對生命價值的誇大。當葉禮庭提出為伯林寫作傳記時,伯林並不情願,也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過度的關注自己是一種非常無聊和自戀的行為」。葉禮庭軟磨硬泡了好幾年,伯林才同意。但條件是,這本書只能在他去世後出版,他活著時一個字也不會看。| 《伯林傳》
作者:[加拿大]伊格納季耶夫
譯者:羅妍莉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1年
在離開世界前的最後幾個星期裡,伯林的生活與以往也仿佛並沒有什麼不同:仍為了尚未解決的以色列問題而苦惱,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就自由主義的問題而辯駁,跟愛人、朋友道別。他已經過「好」了自己的一生。如葉禮庭所說,伯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才智的人的樣子:「充滿懷疑精神與諷刺意味,不偏不倚,並且無拘無束」。而伯林留給後世的思想遺產,是人們討論「自由」時,永遠繞不開他。世界雖大,明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