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過度關注自己是一種非常無聊和自戀的行為

2021-02-15 明白知識

他是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丁的牛津好友;

他是哲學家A.J. 艾耶爾通往學術之路的勁敵;

他是弗吉利亞·伍爾夫眼中「外表像個黑黝黝的葡萄牙籍猶太人,說起話來則有著年輕的梅納德·凱恩斯的活潑與自信」的人;

他是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在20世紀的思想家之中,他無疑是一位傳奇人物。

| 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政治理論家和觀念史學家,20世紀最著名的思想者。他的經歷何其豐富:出生於沙皇俄國的猶太人家庭,備受父母寵愛,幼時即隨父母前往英國倫敦過上流亡卻優渥的生活。二戰期間,伯林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他是活躍於公眾之間的思考者,除了寫作《馬克思傳》外,鮮有大部頭學院派著作,卻能憑藉講稿文集傳播於世。他獲得一系列榮譽與褒獎,當然,也收穫爭議與批評。

面對這樣豐富多彩的一生,當同樣有著俄國血統的加拿大學者、政治家葉禮庭(也即麥可·伊格納季耶夫(Michael Grant Ignatieff,加拿大華人通常稱為葉禮庭)問伯林,什麼事情最讓他感到吃驚時,伯林卻回答道:

「在這麼多的恐怖當中,我居然如此平靜而快樂地活過來了,這一點是最讓我吃驚的。」在伯林看來,20世紀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個世紀」。這個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緊接著是冷戰;野蠻破壞了大多數無辜者的生活,那些殺人如麻的瘋狂行為還披上了理性的外衣……而伯林出生於20世紀初,在20世紀末離世,一共活了88歲,幾乎穿越了整個20世紀的開端和結尾。在伯林七歲的時候,1917年3月,正值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年幼的伯林目睹了一個警察被圍攻的暴力場面。警察煞白、扭曲的面容給伯林留下了深深的恐懼感,也使他畢生都抵制任何形式的肉體戕害,他政治觀念的雛形由此形成了。「二月革命」之後,許多自由主義的報刊被查封,甚至幾經改名後仍然被查封,這類事情頻頻發生,對伯林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從那時起,伯林便隱約意識到了「言論自由」的價值,「自由主義」思想也在他心中紮下了根。後來,伯林把「自由」劃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消極自由」認為個人有行動和思考的自由,「應該存在最低限度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個人自由的領域」;而「積極自由」強調將個人內在的本質發揮到極致,「希望我的生活與決定取決於我自己,希望自己成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動的工具」。

不過,在伯林看來,人要認識自己的本質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積極自由」容易被人利用,成為某些威權勢力或高壓統治的堂皇庇護。這些人「打著自由的名義」,告訴人們應該怎樣認識和運用自由,但這其實已經違背了人們自我選擇的「自由」。

「與不斷重申我們正在尋找一個信仰、必須找到一個信仰、如果找不到就會迷失方向等等相比,沒有什麼更不可能產生一種『信仰』來了。」

生活中的伯林也是如此。他不相信生活本身有什麼崇高的價值或意義,他說:

「至於生活的意義,我不相信生活具有任何意義。我根本就不會去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不過我懷疑它根本就沒有意義.」他也不認為生命有正確或錯誤的軌跡之分,生命,沒有「固定的形狀」,「是由那些活著的人自己一步一步活出來的」。因此,伯林雖然一生都被置於漂泊和繁複的生活裡,但他始終「活在生活的表面」,尋求著另一面的純粹和平靜。晚年的伯林,評價自己是一個「淺顯」的人,他不喜歡對生命價值的誇大。當葉禮庭提出為伯林寫作傳記時,伯林並不情願,也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過度的關注自己是一種非常無聊和自戀的行為」。葉禮庭軟磨硬泡了好幾年,伯林才同意。但條件是,這本書只能在他去世後出版,他活著時一個字也不會看。


| 《伯林傳》

作者:[加拿大]伊格納季耶夫

譯者:羅妍莉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1年

在離開世界前的最後幾個星期裡,伯林的生活與以往也仿佛並沒有什麼不同:仍為了尚未解決的以色列問題而苦惱,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就自由主義的問題而辯駁,跟愛人、朋友道別。他已經過「好」了自己的一生。如葉禮庭所說,伯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才智的人的樣子:「充滿懷疑精神與諷刺意味,不偏不倚,並且無拘無束」。而伯林留給後世的思想遺產,是人們討論「自由」時,永遠繞不開他。

世界雖大,明白就好

相關焦點

  • 左右為難:以賽亞·伯林的至暗時刻
    美蘇及其各自陣營的對立與抗衡、左翼激情的高漲、右翼對集權的警惕和恐懼,都促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式的對立思維模式十分盛行。而以賽亞·伯林因為對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都保持批判態度,而顯得和任何一方都格格不入。以賽亞·伯林或許是一位典型的「理中客」代表。「理中客」即「理智」、「中立」、「客觀」的結合體。
  • 以賽亞·伯林:他以懷疑和諷刺凝望那個最糟糕的世紀
    在這個混亂而黑暗的世紀中,伯林對自己能無病無災地倖存下來感到驚訝,這成為他永不枯竭的求索動力,也為他的雄辯蒙上了一層憂鬱的色彩。1997年11月5日,伯林與世長辭。他的傳記作家、政治家兼知識分子葉禮庭在伯林最後十年中走入了他的生活,這是他所記錄的,伯林最後的日子和他對自己這一生的回顧。
  • 以賽亞·伯林:時代的觀察者與解說者
    以賽亞·伯林,這位遊刃於政學兩界的知識分子,被譽為「講壇上的帕格尼尼」「冷靜的時代旁觀者」。伯林的朋友遍布世界,書信集是他留給世界的一份豐厚遺產。日前,讀者期待多時的《伯林書信集(卷三)》簡體中文版首度面世,該卷書信集忠實轉錄伯林手寫原稿,完整呈現伯林的精神世界,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伯林的人生鼎盛時期。
  • 自由靈魂養成記:以賽亞·伯林的人生和思想
    以賽亞·伯林最為突出的貢獻,是他承續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經典劃分,從而回溯和捍衛了自約翰·S·密爾以來的古典自由主義觀念。圍繞著伯林的自由概念而產生的不管是更左的還是更右的批判,都源於對這個古典自由主義觀念的不滿足,而不是根本上的反對。
  • 以賽亞·伯林:猶太身份的困境如何啟發了他的自由觀念?
    在譯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版《自由及其背叛》中,收錄了墨西哥著名歷史學家恩裡克·克勞澤(Enrique Krauze)所撰寫的前言《先知以賽亞》,為我們講述了以賽亞·伯林如何從自己的身世困境中出發,逐漸地向人類貢獻了二十世紀最具洞見的思想聲音。
  • 以賽亞·伯林:猶太身份的困境如何啟發了他的自由觀念
    在譯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版《自由及其背叛》中,收錄了墨西哥著名歷史學家恩裡克·克勞澤(Enrique Krauze)所撰寫的前言《先知以賽亞》,為我們講述了以賽亞·伯林如何從自己的身世困境中出發,逐漸地向人類貢獻了二十世紀最具洞見的思想聲音。
  • 以賽亞·伯林的兩種自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講述劍橋一堂課的講座主題——以賽亞·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消極自由,是不受外部限制或阻礙的自由。此種意義下的自由指一個人的身體不受他人阻礙地行動。」積極自由是自製,我的生活和選擇,由我本身來決定。擁有積極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從非理性的恐懼和信仰中解放出來,從上癮、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強迫中解脫出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給自己以積極自由。擺脫曾經所深陷的思想世界,需要尋找到新生活的勇氣。
  • 以賽亞·伯林:蘇聯的心靈——共產主義時代的俄國文化
    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出生於俄國裡加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了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
  • 憶維吉尼亞·伍爾夫|以賽亞·伯林
    費希爾夫人坐在桌子的另一頭,兩側分別是克羅斯曼和劉易斯。瑪麗·費希爾(後來成了本涅特夫人)——費希爾的女兒,完全被自己的表姑迷住了,她的朋友蕾切爾·沃克當時也在座。伍爾夫夫人緊張地微微抽搐,她的鄰座,那位來自布雷齊諾斯學院的老師問伍爾夫先生是否也會來時,她沒有回答。
  • 強調自我的時代,如何區別「自戀」和「愛自己」?
    但你也許不知道,很多人所謂的愛自己,不過是一種自戀而已。先分享一段經歷:我曾參加過一個去國外學習成長的旅行團,這趟遊學的主旨就是學會愛自己,沒曾想,那次旅程有個女孩的"愛自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裡說的投注,不是賭博或者買彩票的投注,而是指人的心理或情感能量的滲透和投射過程,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情感上的投入和關注。就如心理學家坎迪斯在《我愛你,你卻只愛自己》中所說:自戀者表面溫柔體貼,實則過度索取,視你如草芥。而且,一旦覺得自己的"花瓶伴侶"配不上自己,很快會換人。
  • 川普行為的根源:自戀人格特質與對外政策偏好
    就職一年以來,這名總統非傳統、非常規的個體風貌、行為習慣和施政方式持續引發美國媒體和研究機構的熱議,在諸多理解方法之中,一種圍繞川普的人格特質判斷其行為邏輯的分析範式逐漸成為主流之一。心理分析專家科胡特同樣認為,自戀源於早年生活鏡像的短缺,如果父母未能在子女尚屬萌芽狀態時生動地喚醒其對於自身偉岸的認知,便會促使子女極度渴求從外界客體獲得肯定與讚揚。這種自戀行為一旦長期固化為整體性的行為習慣,便構成精神分析學中界定的自戀型人格,按照威廉士的定義,這是一種個體表現出的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自然本能。
  • 總愛回看自己的Instagram故事,僅僅是因為人類的自戀嗎?
    有趣的是,Ins Stories雖然改變了用戶的內容風格,但人們一貫的「自戀」似乎沒怎麼變——在Instagram海量的故事中,用戶看得最多的故事,並不來自關注的人,而是由自己發布的。為什麼人們總愛重看自己的Instagram故事?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Mashable文章,帶你一窺社交媒體時代的「自戀」。
  • 不,這與孩子的健康自戀有關
    懷疑是老師「虐待」孩子不讓他們在幼兒園拉,以便減少自己的工作量,帖子下面有很多家長也有同樣的懷疑和擔憂。其實,不排除個別老師可能會這麼做,但這也是極少數。大多數幼兒園老師都是非常善良有耐心的。比如評論區有一位幼師現身說法:那孩子為什麼不在幼兒園拉粑粑呢?其實,這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
  • 以賽亞·伯林|浪漫主義革命:現代思想史的一場危機
    作者|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
  • 樸燦烈和黃旭熙相比,誰更自戀?還有哪些偶像對自己顏值很自信?
    其他的就不列舉了,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迷戀了,雖然說過分的自戀也不好,但是適當的顯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啊!說起來,他還是混血兒,父親是中國香港的,母親是泰國的,所以看起來是非常帥氣的。他的性格好像是非常喜歡開玩笑的,經常和隊友們玩鬧,是一枚開心果,不過他對自己的外表非常有信心,而且還非常自愛!他說他只擺了三個姿勢就進入了SM。他還自豪地稱自己為SuperM的主要視覺對象,並說他最迷人的地方是他的臉。
  • 當代自戀,「那麼普通,又那麼自信」
    然而,今天你所聽到的「愛自己,做自己」並不意味著對壓迫的逃離,它更像是一句心理安慰,讓你能心安理得地繼續碌碌無為。 當然,「自戀」與「愛自己,做自己」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只是在當今社會中,很多「做自己」,僅僅是個幌子,它的內核是自戀和自私。
  •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川普敗選不認輸,是因為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1]。過度誇大、強化自我重要性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過度誇大、強化自我重要性,例如通過誇大自己的才華、功勞,從而期待被人看重[1]。
  • 還在為你身邊自戀的人陷入自我懷疑?揭開自戀者的真相,突破牢籠
    每一個自戀者他們都是有著不同的根源的,因此我們要找到其自戀的根本原因,從而去克服它,擊破它,最終實現與自戀的人和諧共處的模式。就如《關係陷阱:如何與自戀的人相處》這書中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以一種同情和慈悲的方式看待此點。
  • 郭俊辰化身自戀水仙花爆笑連連,每天都被自己帥醒是一種什麼感覺
    你見過如此自戀的人嗎?每天都被自己帥醒出門要戴面紗就怕被路人愛上,全部女性都愛慕他的事情讓他天天都沉迷在自己美麗的容顏裡。在《少年派》裡飾演錢三一的郭俊辰化身自戀狂魔慕絕塵自戀到上天入地誰與爭鋒,《縈縈夙語亦難求》低調開播郭俊辰在裡面飾演的慕絕塵是千蘊山莊少莊主,是一個武功高強的自大狂,對自己非常有自信又自戀所以發生了一系列的啼笑皆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