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言遲緩,不會主動表達;
沒有好朋友;
不會和小朋友一起玩;
不能融入集體;
......
這些都是孩子欠缺社交能力的表現,我發布了很多針對發育遲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的文章,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表達能力後,家長會希望提升孩子的主動語言,以及社交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希望孩子能融入小夥伴,和大家玩起來,有自己的朋友,讓孩子遠離孤單!
孩子從一出生其實就已經開始了最初的社交,通過咿呀發聲,微笑或哭泣,與人進行最初的社交,那麼,我們常規意義上的社交,是隨著孩子認知理解的提升,進行更高層次的互動交流,社交是一個系統工程,會涉及到語言、心理、心智、邏輯思維等複雜能力,對於語言遲緩孩子,社交更需要方法、時間和過程,相信此文對孩子們一定會有實質性的幫助!
1.具備基本語言表達、認知理解
看、指、應、說、點頭同意、搖頭不同意這是基本的社交能力,這些更多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一些需求性的社交表達。
徵求意見對於一些日常需求,家長要幫助孩子完善語言,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而不能孩子用手一指,就代替完成。
如:孩子用手指蘋果,或只說:蘋果,
此時,家長應該示範引導孩子說:「我可以吃蘋果嗎?"或「媽媽,我想吃蘋果」
被動回答當別人向孩子提問時,孩子能回答,這就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認知理解能力,也就是說孩子至少能聽懂問題,才知如何回答,形成互動。
主動提問通常孩子只有具備了回答的能力,才會有主動提問的能力。
如:你幹嘛呢?你叫什麼名字?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關於上面這些操作方法,在我的專欄《如何讓寶寶說話,遠離孤單》中都有講解,整個專欄就是通過提升認知理解,來引導開口表達,並形成雙向互動。
具體操作可看專欄:主語應用、問句應用、對話回合章節的視頻演示,目錄見下圖:
2.情緒情感的認知表達
對情緒的認知知道他人感受和情緒,並試著會猜測他人想法,能與夥伴分享物品、分享情感:開心、不開心、快樂、痛苦、悲傷等情緒,而一些相對複雜的感情心理,如:羨慕、內疚、妒忌、怨恨等情緒都是在理解了基礎情緒後,孩子才會理解,家長也可藉助一些圖片讓孩子對這些情緒有更直觀的理解。(如下圖:)
結合這些情緒,引導孩子表達我不開心的時候,怎麼辦?
別人不開心了,怎麼辦?
小朋友渴了怎麼辦?
她吐子疼怎麼辦?
她餓了怎麼辦?
......
家長可通過一些日常情緒行為,引導孩子回答,並提出自己的方法,也可藉助一些社交圖片,來加強孩子對於情緒的疏導和認知理解,(如下圖:)
3.社交規則
基本社交規則讓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社交規則,如:分享,輪流、謙讓、文明、禮貌等社交能力。
當然孩子也應該懂得:告狀、埋怨、抵賴、撒謊、罵人等看似不好,但實際生活中也會存在的社交行為,只是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對與錯,好與壞。
關於分享這個問題,屬於較高層次的行為,所以,還是要加強孩子的基礎認知理解,孩子至少能準確理解並表達:我願意,我喜歡,具備基礎的自我意識,家長可參照我的專欄第9節視頻方式。
舉例1:分享
可拿孩子的一個玩具示範,徵求孩子的意見。
這個玩具,你願意分享給我嗎?
願意分享給爸爸嗎?
願意分享給XXX嗎?
讓孩子逐漸理解「分享」這個詞的意思。
舉例2:
當孩子看到陌生小朋友拿著玩具,他說:他怎麼不分享我?或直接去搶說:你要分享!
遇到這種情況,說明孩子對分享還沒有完全理解,所以,家長可通過上面孩子自己體驗分享的過程,讓他理解:
(1)分享的規則是建立在自己願意的基礎上,
(2)針對的是認識的小朋友,
那麼,當別的陌生小朋友,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他也就理解這個規則了,因為他不認識我,或是他不願意分享。
家長可參照上面的方式進行拓展,讓孩子理解更多的社交規則。
文明表達一個擁有良好品德的人,別人是很樂於與之結交的,也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但品德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理解起來較為抽象,那麼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如何說,如何做,更為直接,讓孩子理解文明、尊老愛幼等社會行為,同時可以藉助一些圖片,如下圖:
家長也可結合當地語言表達習慣,讓孩子聽懂一些慣用語,成語及語調變化等語言規則。還可藉助專業的社交認知卡,來讓孩子理解表達,文明、禮貌、孝順、尊老愛幼等社會行為,如下圖:
4.能力培養
很多語言遲緩孩子,脾氣急,從生理上講,他們通常脾胃不和,挑食,肝火旺,因此脾氣較大,從心理上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需求在增加,但表達不出,所以脾氣自然會急,語言表達如果一直落後,孩子的性格及心理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更要加強語言遲緩孩子的能力培養,當孩子能夠獨自面對並處理難題時,他的自信心就會增長,不再怕面對陌生人,而一個能力出眾的孩子,也會吸引別人主動交流,具體操作,可從日常行為培養:
購物購物是日常之事,也是典型的實用性社交行為,在此過程中,不單鍛鍊孩子獨立能力,還可通過購物過程,提升孩子的表達、溝通、反應能力。
孩子購物的時候,讓孩子了解購物過程,理解買與賣。家長可陪同購物,讓孩子自己推車、挑選,引導支付,這也是培養孩子計算能力的機會,讓孩子自己體驗完整的購物過程。
乘車讓孩子學會認識路線,看交通圖,這樣,也能自然引導孩子識字。
家長帶孩子乘車時,讓孩子熟悉乘車買票、乘車、換車、出站程序,並理解買票,刷卡和乘車的關係。待孩子熟悉後,在家人陪伴下乘車,讓孩子自己完成購票乘車整個過程。
尋求幫助要教會孩子熟記爸媽的名字和電話,以及如何打電話,遇到困難時如何說,如何做,通過家長的示範,讓孩子學會如何表達。
家長在外出時,要有意製造一些小困難,讓孩子去尋求幫助。
如:在餐廳吃飯,讓孩子向服務員要餐具,
讓孩子尋問路線、找衛生間;
為避免孩子不知如何表達,家長一定要提前示範,告訴孩子如何說。
安全處置讓孩子熟悉周邊的環境,知道每個場所的功能作用。如下圖:
當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如何求救?如:困在電梯裡,困在汽車裡,怎麼辦?也可藉助圖片給孩子講解,如下圖:
當孩子具備了上面能力後,家長還可以拓展問題,告訴孩子,如何處理矛盾、如何化解尷尬.....擁有這些能力,孩子就能自如的應對社交過程中遇到問題了。
5.社會實踐
社交能力培養和提升,關鍵的關鍵:是要讓孩子社會實踐,與他人互動、在真實的情景生活中提升社交能力!
讓孩子走出去很多家長會有顧慮,因為孩子語言遲緩,表達不好,怕被小孩子欺負,怕被別人發現自己孩子能力的不足,就讓孩子呆在家裡,這樣不利於語言發展,更不利於社交能力的培養,孩子正是通過這些困難、問題,從而來提升社交能力!
社交無處不在也許開始家長覺得挺難,但慢慢堅持下來,你就會發現,社交無處不在,隨時可教!只要家長留心,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隨時都可以給孩子做社交訓練,因為,每一次互動交流,都是在進行社交行為的訓練。
這也是我在專欄:《如何讓寶寶說話,遠離孤單》,一直強調的,把方法融入到生活,自然引導,訓練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訓練!社交是建立在認知理解之上,語言是社交的基本工具,整個專欄就是通過提升認知理解,來引導開口表達,所以,還是要結合課程方法,在生活中進行範化,滲透!
語言遲緩的孩子除了不愛說話,通常還會存在感統失調,專注力欠缺、口肌無力的問題,所以,訂購課程後,還會贈送這方面的電子資料:社交卡(含本文所有圖片,如下圖)+語言機構認知卡+感統訓練+口肌訓練+注意力訓練卡,
已訂購專欄的家長刷新原文件即可獲取下列圖片!
慶專欄訂閱量突破1000,一年僅一次的知識狂歡節!
7折+50元優惠券,相當於直降170元! 直降170元! 限時促銷,2020.12.23最後1天!錯過不再有!
點擊下面:如何讓寶寶寶說話,遠離孤單,即可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