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山地卡拉巴赫」——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百年爭鬥

2020-12-22 澎湃新聞

自9月27日始,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為爭奪「納卡」地區再燃戰火。所謂「納卡」,是個縮寫詞,它的正式名稱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如果從意義上來說,「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是「山地卡拉巴赫」的意思。在南高加索的小高加索山脈有個廣闊的地區叫「卡拉巴赫」,一個是「平原卡拉巴赫」,另一個是「山地卡拉巴赫」。東部為「平原卡拉巴赫」,歸屬亞塞拜然,而位於西部的「山地卡拉巴赫」卻插在亞美尼亞和和亞塞拜然的中間,是兩國爭奪的地區。

由於民族的不同、信仰的差異、居民訴求的相向,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特殊與重要,「山地卡拉巴赫」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國爭奪利益的博弈場所、當地居民受大國控制和制約的禁地。250年來,從一這地區出現「卡拉巴赫汗國」時起,「山地卡拉巴赫」一直被架在他人的車上顛簸前行,道路曲折,命運坎坷。

亞塞拜然臨近納卡邊境的塔塔爾地區的受損的房屋。俄羅斯帝國時期從18世紀開始,「卡拉巴赫」地區就是俄羅斯帝國和波斯、土耳其激烈爭奪的地區。各方爭奪的焦點就在於要把裏海邊上的巴庫據為己有,一是因為巴庫地區的極其豐富的油田蘊藏著不可估量的石油,二是巴庫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背靠大高加索山脈的崇山峻岭,面對廣闊的裏海。歷來都是土耳其、波斯登陸高加索的橋頭堡,也是沙皇們擴展南疆勢在必奪的灘頭要地。只要佔領了巴庫,從喬治亞直至黑海邊的巴統,就有了一條無法攻破的戰略線。而卡拉巴赫就恰恰位於從巴庫直至巴統這條戰略線的中央位置。

葉卡捷琳娜二世徵服了巴庫汗國,開拓了通往卡拉巴赫之路。而到了亞歷山大一世時,卡拉巴赫汗國就「臣服」了俄羅斯帝國。1868年,卡拉巴赫就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新建制——實行督軍管制的「伊莉莎白省」。從此,卡拉巴赫地區就成為「裏海的巴庫—黑海的巴統」戰略線上的不可捨棄的防地、俄羅斯帝國南高加索邊疆的不可逾越的堡壘。儘管如此,波斯、土耳其的經濟、宗教、文化的影響在這一地仍很深厚,尤其是居民的成分和宗教信仰。在「山地卡拉巴赫」,原先居住的是亞美尼亞人,而在「平原卡拉巴赫」則主要居住的是亞塞拜然人。近百年來,尤其是「不被承認的卡拉巴赫共和國」成立以來,亞塞拜然在自己實際控制下的「卡拉巴赫共和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減少該地的亞美尼亞居民,逐漸增加亞塞拜然居民。而亞美尼亞則在自己的境內和在「卡拉巴赫共和國」,大量驅逐亞塞拜然人。這種居民成分的大幅度變化成了亞阿雙方爭奪「山地卡拉巴赫」的焦點。

至於信仰,那在「山地卡拉巴赫」是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由於歷史上長期依附于波斯、土耳其,這裡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而亞塞拜然人則接受的是與俄羅斯東正教接近的基督教。在蘇聯時期,受「蘇聯化」民族政策的影響,近30年來,新俄羅斯國家的國際地位的降升急劇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蹣跚,以及處理南高加索地區民族關係政策的利益變化,都給雙方居民信仰上的差異添上了更多的不和因素。至於文化,亞阿雙方都強調自己有著不同於對方的悠久的、深厚的文化傳統,而這些文化是不可溶於一體的。

也許,可以說,「山地卡拉巴赫」問題是在這一地區各帝國利益爭奪和衝撞的歷史遺產,而這遺產的沉重現在不得不讓接受這種遺產的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蘇聯時期

及至近代,「山地卡拉巴赫」成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爭奪的地區,進而成為南高加索動蕩不安的根源之地,與兩國的國家建國史以及它們與蘇聯的關係史關聯重大。

南高加索是個少數民族眾多、信仰各異、部族風習左右社會生活的地區,蘇維埃政府本以為將南高加索的三個主要民族——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組建成一個大的共和國,就可以改變這裡紛繁複雜的部族血親復仇、民族世代紛爭的局面。但是,中央政府在民族政策方面卻先後搖擺於「民族自決」的聯邦制和「民族自治」的一統天下的決策之中,致使南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的建立反而促進了南高加索地區民族主義思潮的急劇發展。而這一徵兆就最先暴現於「山地卡拉巴赫」。

1918年5月,亞塞拜然民族主義者宣告「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成立,宣稱將自裏海邊的巴庫直至「山地卡拉巴赫」的大片土地歸屬自己。亞美尼亞對此反應強烈,「山地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於同年6月召開了第一次卡拉巴赫亞美尼亞人代表大會,不承認其歸屬亞塞拜然,宣告獨立並組建了自己的「獨立的山地卡拉巴赫人民政府」。隨之,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事件。這次,雙方為爭奪「山地卡拉巴赫」歸屬問題的鬥爭以中央府支持「山地卡拉巴赫」歸屬亞塞拜然而告一段落。

從此時開始到1921年上半年,儘管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成為蘇俄共和國的一部分,加速「蘇俄化」,但他們之間對「山地卡拉巴赫」的主權覬覦不僅互不相讓,而且鬥爭日趨激烈。「卡拉巴赫問題」成為布爾什維克面臨的重大民族和外交政策問題。1921年7月4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高加索局開會討論這一問題,參加會議的委員們對這個決定有著嚴重的分歧:對於卡拉巴赫是否留在亞塞拜然的問題一半委員贊成,一半委員反對;對於是否就此進行公決的問題,一半委員提出要在整個卡拉巴赫進行,而另一半則主張只在「山地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中間進行。當時的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史達林參加了此次會議,但他在會上沒有發言,卻在會後表了態,同意「卡拉巴赫留在亞塞拜然境內」。所以,直到次日,高加索局才作出「將卡拉巴赫留在亞塞拜然境內,在其一小部分地區享有廣泛的自治權」的決定。

1923年,中央政府在「山地卡拉巴赫」建立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區,歸屬亞塞拜然」。隨之,高加索的少數民族地區先後建立了一些「民族自治區」,而這些「民族自治區」都是將兩個民族合併建成一個「民族自治區」,決策者的意圖是,通過這樣的「民族自治區」可以使兩個民族相互制約,在制約中保持該地區的穩定和對中央政府的忠誠。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區」是一個亞美尼亞單一的民族自治區,因此這個自治區的建立實質上不是為了那裡的亞美尼亞人,而是為了制衡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個國家、兩個民族。「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區」成了中央政府解決兩國矛盾甚至衝突的緩衝器,穩定南高加索地區局勢和預防地區動亂的工具。中央政府尤其希望,通過這個自治區強化亞塞拜然在南高加索的威望與力量,以便由亞塞拜然,經伊朗,打通通往印度洋的道路。

1921年高加索局的這一決定事實上將卡拉巴赫分成了兩部分:亞塞拜然「留住了」平原卡拉巴赫和納希切萬地區,而亞美尼亞則保留了「山地卡拉巴赫」西部的一條狹長的「走廊地帶」。這就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以後的歲月中繼續覬覦和爭奪「山地卡拉巴赫」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它不僅決定了「山地卡拉巴赫」當時的處境,而且深刻影響了這一地區未來漫長時間裡的歷史進程。高加索局的決定是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在「民族自決」還是「民族自治」問題上嚴重分歧的結果,是他們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決策上的嚴重失誤。

這種失誤的後果使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爭奪「山地卡拉巴赫」的鬥爭時起時伏。在幾十年的歷史進程中,這種鬥爭逐漸轉化為兩個問題:一是,亞美尼亞的民族主義力量不斷增長,要求修改1921年「卡拉巴赫決定」成為一種強勁的思潮,甚至要求將「山地卡拉巴赫」的建制提升為「共和國」級的;二是,蘇聯政府對亞塞拜然在這一問題上的支持也日益強化。當時,蘇維埃領導人的主要思維是:南高加索以及整個高加索地區的「民族自治區」都是按照中央的行政命令劃分的,遵循的是國家利益的需求,並不完全符合甚至完全不符合當地民族的歷史傳統。若是滿足了「山地卡拉巴赫」的需求,其他「民族自治區」也會風起雲湧的跟上,那高加索的天下就會大亂了。中央政府站在了亞塞拜然一方,還因為當時土耳其凱末爾當政,蘇土關係有了有利於蘇維埃共和國的變化。蘇維埃希望通過亞塞拜然,打通土耳其之路,突破當時國家處於「資本包圍」中的險境。這一進程在1960年代發展到了激烈的程度。1965年,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集會,要求是「給卡拉巴赫問題一個公正的決定」。1967年,在「山地卡拉巴赫」的首府斯捷潘納克特爆發了流血衝突。

最嚴重的一次「山地卡拉巴赫」衝突發生在1988年,那是戈巴契夫執政的時期。這一年的2月20日,「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區」召開非常人民代表大會,向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的最高蘇維埃提交請願書,請他們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區從亞塞拜然劃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作出了激烈的反應:在其首都巴庫和一系列城市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反對將該地區劃給亞美尼亞。第二天,蘇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這一局勢並作出了這樣的決定:「蘇共中央一貫遵循列寧的民族政策的原則,考慮到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居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情感,為此呼籲不要受民族主義分子的蠱惑,應全力鞏固社會主義的偉大遺產——蘇維埃各族人民的友誼。」

但是,蘇共中央的這番好話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亞阿雙方的指責飛速升級,有關雙方血親復仇的傳聞也層層加碼,終於在9月23日,在巴庫的衛星城市蘇姆蓋特爆發了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的大規模血鬥,亞塞拜然政府動用軍隊鎮壓。對此,在斯捷潘納克特和葉里溫,反亞塞拜然的行動也急劇升級。而此時莫斯科的反映卻是極端的無力和遲鈍,除了贊同對流血事件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外,只是派兩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到巴庫和葉里溫,對兩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作了各打四十大板的訓話,草草了事。於是,「卡拉巴赫問題」由亞阿雙方的「山地卡拉巴赫」的土地覬覦之爭,發展成了雙方民族的血鬥復仇,直至地區性的戰爭。而「蘇姆蓋特事件」也將蘇聯的蘇聯民族政策的嚴重失誤推化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還預示了南高加索地區民族動亂的更可怕的前景和蘇聯大廈將傾的危機前景。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爆發新一輪衝突,一名村民從布滿彈孔的牆壁旁經過。蘇聯解體至今到1980年代末、90年代初,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在「山地卡拉巴赫」地區就頻繁的兵戎相見了。在葉爾欽於1991年6月12日宣布俄羅斯獨立之後,退蘇獨立之風席捲蘇聯的所有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於8月30日,亞美尼亞於9月23日發布獨立宣言,宣布退出蘇聯獨立。而從9月起,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山地卡拉巴赫」之爭演變成為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爭,被人們稱之為「卡拉巴赫戰爭」。到了年底,莫斯科派來的維持治安和穩定的內務部的軍隊從「山地卡拉巴赫」撤回,該地區的流血衝突隨即走上了不可抑制的歷史進程。

「山地卡拉巴赫」也不甘落後,在1991年9月2日宣布「獨立」,與相鄰的紹米揚諾夫區聯合,成立了「卡拉巴赫共和國」。該會議宣告的《獨立宣言》中有一個論據是非常令人深思的:既然「亞塞拜然宣布恢復1918—1920年的國家獨立」,卡拉巴赫也可以。這一宣言指責了亞塞拜然,稱「亞塞拜然所執行的『種族隔離』和『民族歧視』政策在共和國內形成了一種對亞美尼亞人民仇恨和偏見的氣氛,導致了武裝衝突、人員的傷亡、大規模驅逐愛好和平的亞美尼亞村落的居民」。這樣一種把「山地卡拉巴赫」問題完全歸罪於亞塞拜然的宣言,不僅亞塞拜然不可接受,就連莫斯科也不能首肯。西方各國也不敢輕易趟這趟混水。於是,「卡拉巴赫共和國」就成了一個「不被承認的共和國」(這種狀態延續至今)。

相反,「卡拉巴赫共和國」成了亞阿兩國流血衝突,甚至戰爭的新的出發點、新的高峰。自1991年至1994年,亞阿雙方在「山地卡拉巴赫」地區的衝突、流血事件不斷。蘇聯解體後,位於高加索地區的多處武器庫分別被高加索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和「民族自治區」瓜分,大量武器也流落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不被承認的卡拉巴赫共和國」。「山地卡拉巴赫」衝突迅速演變成為一場真正的大規模戰爭,戰爭的雙方不僅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家,整個高加索地區的加盟共和國都被卷進了這場流血的衝突、戰爭。與亞美尼亞一起作戰的有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的部分士兵,為亞塞拜然助威的是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車臣人。由此,「獨立國協」國家實際上在「山地卡拉巴赫」問題上分成了兩派。

1992年,歐安組織成立了由俄、美、法三國擔任共同主席的「明斯克小組」,主持雙方進行談判,試圖解決「山地卡拉巴赫」爭鬥。但是,在談判中,亞塞拜然堅持要將該地區繼續留在自己境內,而亞美尼亞則堅決支持「卡拉巴赫共和國」的利益,要將該地區歸屬亞美尼亞。雙方爭執不下,因此明斯克談判沒有取得什麼突破性的進展,而這場「卡拉巴赫戰爭」也就時斷時續。而在其他一些「不被承認的共和國」、高加索地區的一些極端恐怖主義者積極參與這場戰爭的背景下,「山地卡拉巴赫」戰爭變得更為險象環生、變幻莫測。1994年,俄羅斯、吉爾吉斯和「獨立國協」國家跨議會大會在比什凱克開會,對亞阿雙方進行斡旋,5月5日,籤署了《比什凱克協議書》,「呼籲衝突雙方聽取理智的聲音,在5月8至9日的午夜停火」,「在最近幾天裡,籤署可靠的、有法律保障的協議來保證這一停火,要考慮一種能不再發生軍事和敵對行動的機制,從佔領的土地上撤軍,恢復交通運輸,讓逃亡者返回家園,並繼續談判進程」。

《比什凱克協議書》給了「山地卡拉巴赫」一個表面上的和平,而事實上,會議的參加者也都不相信這一停火能持久,因為各方在「山地卡拉巴赫」問題上都有自的利益和需求。「山地卡拉巴赫」的停火,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軍事衝突的消弭似乎並不是各方都需要的。「山地卡拉巴赫」成了高懸在南高加索上空的一把利劍,它可能隨時會掉落下來傷及所有的人;也有可能,利劍的高懸會使南高加索的局勢變得分外的微妙、詭異,而在這種微妙、詭異中,利益的潛規則會對「山地卡拉巴赫」的歷史進程起到更為決定性的作用。

在《比什凱克協議書》之後的一段停而不和的狀態下,雙方繼續了一場相互遷移對方居民的「驅逐」行動。在進入新的世紀後,「山地卡拉巴赫」問題聚焦於「不被承認的卡拉巴赫共和國」,因為這個「共和國」自宣布成立以來,實際上仍處於亞塞拜然的控制之下,只有起西部有一條狹長的「走廊」與亞美尼亞接壤,受亞美尼亞的控制。因此,在這一「走廊」地區衝突再現,並逐步升級就成為周期性的現象。2014年8月,一架亞美尼亞的直升飛機在該地區被擊落,於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發生了軍事衝突。2016年4月初,該地區再次發生更為嚴重的軍事衝突:亞塞拜然宣稱,亞美尼亞軍隊炮轟亞塞拜然,而亞美尼亞也宣稱,亞塞拜然利用坦克大炮飛機進攻自己的領土。2020年7月12日,在「卡拉巴赫共和國」的「走廊」地區再次發生流血事件……

在新舊世紀交替的30年中,狹小的「不被承認的卡拉巴赫共和國」所引起的卻是熊熊大火,這火所殃及的不僅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而且演變成了一場地區性戰爭。

「山地卡拉巴赫」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在歷史進程中表現為「裏海巴庫—黑海巴統」的戰略線的爭奪,各帝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的摩擦和較量,而在當下,這條戰略線有了更重要的時代意義。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對峙曾一度集中在「北約」東擴的那條線上,而現在這條對峙線正在逐漸南移,由歐洲中部地區逐漸向南偏移,各大國對黑海戰略圈的爭奪,對前景誘人的裏海石油的縱橫捭闔,對伊朗、土耳其這一地區複雜多變形勢的關注與決策,讓裏海—黑海之線除了原有的戰略意義外,更加重了其在國際經濟發展和國際問題爭端中舉足輕重的意義。

「山地卡拉巴赫」表面上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領土上的鬥爭和較量,實際上它不僅牽涉到了該地區的相關國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而且決定著更為廣泛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甚至與國際舞臺上諸多重大問題的爭鬥與謀略密切相連。100多年來,各方都試圖以武力解決「山地卡拉巴赫」問題,但越是訴諸於戰爭,問題就愈益積重難返。民族的,軍事的,經濟的,信仰的,文化的,所有的問題都在利益爭奪的範圍圈中交織成了一個「高爾丟斯之結」,難以解開。

「山地卡拉巴赫」問題現在成了南高加索的一個隨時都可爆發的「火藥桶」。從歷史進程來看,它隨時都處於爆發狀態,一時的停火不足以抑制住這個「火藥桶」。「山地卡拉巴赫」問題需要一種全新的解決辦法,最近,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就呼籲不能用戰爭的辦法來解決,要從理智中尋找新出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又在卡拉巴赫打起來了
    拉欽山口的入境處,一塊告示牌以亞、俄、英三文書寫著「一卡各表」的「國情簡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官方名稱「山地卡拉巴赫共和國「(Artsakh),大多也被簡稱作卡拉巴赫,依據1994年5月12日在「明斯克小組和談」中,與亞塞拜然達成的停火協議,疆域面積約1萬2千平方公裡,迄今,Martakert和Martouni的部分地區依然被亞塞拜然佔領。
  • ...納卡共和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亞阿|亞美尼亞_軍事|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納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問題上的衝突持續發酵,雙方繼續圍繞著未得到廣泛承認的納卡共和國激戰,兩邊的損失和傷亡都不小。但是,在都付出血的代價之後,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都沒有停手的意思,戰事反而有進一步趨向惡化的跡象。
  • 亞美尼亞地圖上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隨著9月27日衝突爆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成為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這兩天,本來在俄羅斯斡旋下,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已經同意自周六中午起在納卡地區停火。結果協議生效沒幾分鐘,就又出現衝突,兩邊相互指責對方違反協議。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廝殺,和中國有關係嗎?
    更有甚者,在各處網絡平臺上都在極力渲染亞美尼亞的悲情,將亞塞拜然說成是野蠻入侵者。  部分有著親美立場自媒體更是將這次停戰和我國百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相提並論,這架勢恨不得自己去參戰。  但很快因為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戰敗,英軍接管了奧斯曼帝國在納卡的權利,並承認當時亞塞拜然共和國政府任命的政府首長有權統治卡拉巴赫和贊格祖爾(如今亞美尼亞城市卡潘)。
  •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到底在打什麼,一塊飛地牽扯四國百年恩怨
    納卡地區的當地武裝哨所 近兩日,發生在亞歐交界的高加索地區爆發了一系列衝突與動蕩,兩個平日裡少有人關注的國家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因為一個更加鮮為人知的地區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何攢下三百年「世仇」?
    這個汗國臣服于波斯帝國,當時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處於比較平等的位置。 公元1808年 · 俄羅斯帝國通過高加索戰爭,從波斯手裡奪取了卡拉巴赫。 公元1825年 · 佔據整個外高加索地區後,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同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在宗教上比較親近。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大量亞美尼亞人移居到卡拉巴赫。到20世紀初,亞美尼亞人的數量達95%以上。
  • 亞塞拜然突襲亞美尼亞,找回強大感覺
    斯捷潘納克特市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首府再次遭到炮擊,使用了300毫米帶集束彈頭的飛彈。炮彈落在亞美尼亞的前線城市。俄羅斯專家維克託·穆拉霍夫斯基認為:「亞塞拜然使用以色列』羅拉『彈道飛彈可能會對人道主義局勢造成負面影響。」 「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使用如此強大的彈藥是非常危險的。這種以色列彈道飛彈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半噸彈頭的飛彈。」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事情看來似乎還未能告一段落
    一、亞美尼亞總理尼康·帕希尼揚表示不會考慮辭職 帕希尼揚的新聞秘書瑪內·格瓦爾格揚告訴記者,有關亞美尼亞總理尼康·帕希尼揚辭職的傳言與實際情況無關。 她說:「有關他辭職的消息並不嚴重,他們不需要評論。」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衝突:始作俑者,沙俄和蘇聯也
    亞美尼亞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裡,人口300萬;而亞塞拜然面積8.66萬平方公裡哦,人口953.8萬人。兩個小國衝突的具體根源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歸屬問題。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地區位於外高加索,面積4400平方公裡。蘇聯時期,它是亞塞拜然西南部的一個自治州,但多數居民為亞美尼亞族人。
  •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新仇舊恨死結難解,回顧歷史上的納卡衝突
    亞美尼亞將這一地區稱為阿爾札赫,而亞塞拜然將這一地區稱為達力克-卡拉巴。 納卡地區位於外高加索地區,處在各個強勢文明的交匯地帶,曾被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交替控制,也直接導致了這裡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群之間,持續不斷地激烈衝突,直接導致了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就對此地區歸屬的爭議。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前世今生
    還有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 其中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三國是蘇聯解體後獨立建國的,從地理上來說,它們同屬於高加索山地地區,交通不算發達。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國土面積加起來大約10萬平方公裡,還沒有咱們國家的福建省大,人口加起來也就1000多萬人,還不如北京常住人口的一半,那他們為什麼起了爭端呢?
  • 卡拉巴赫衝突再起,亞美尼亞人圍堵俄軍基地,批評俄羅斯袖手旁觀
    2020年12月12日晚,亞美尼亞政府發布消息稱,亞塞拜然武裝部隊於當天對卡拉巴赫的兩個定居點辛·塔格拉爾、赫察別爾德發動進攻,辛·塔格拉爾已被攻佔,赫察別爾德也即將被亞塞拜然軍人拿下。保護定居點過程中,亞美尼亞一方至少有6名士兵受傷,其他軍人已經有序撤退,目前暫無士兵戰死的報導。
  • 敵對行動升級,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邊境戰爭的背後是什麼?
    大規模戰爭不符合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利益,顯然,俄羅斯已經向雙方發出了必須結束衝突的信息。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邊境戰爭的背後是什麼?邊境戰爭的背後卡拉巴赫和平談判始於1990年代,但並未產生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案。
  •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軍事衝突 「多山的黑色花園」再度濺血
    亞美尼亞國防部9月27日稱,卡拉巴赫遭到空中和飛彈襲擊,亞美尼亞方面擊落了亞塞拜然兩架直升機和三架無人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27日報導
  • 亞塞拜然和土耳其隨時反水?俄羅斯十分擔憂,亞美尼亞戰爭將重啟
    俄羅斯國內對亞塞拜然和土耳其隨時反水出現了擔憂:「俄羅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達成的和平協議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撕毀,俄羅斯停戰和退步將適得其反」。俄羅斯軍事學家德米特裡·費迪索夫這樣說。
  •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歷史
    自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等與俄羅斯等兄弟國家分家建立自己的國家後,兩國的矛盾都沒有停止過。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實力弱小的小國。公開的資料可知,亞美尼亞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大約3萬平方公裡,人口300多萬,可謂是一個典型的小國。
  • 影響到兩國人民,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衝突不斷,土耳其有深度介入
    從7月12日開始,武裝衝突在前蘇聯兩個共和國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發生;亞塞拜然駐俄羅斯大使Polad Bulbul-oglu在莫斯科對新聞界發表講話時宣布打算重新奪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領土,因此兩國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 亞美尼亞緊急宣布戒嚴和總動員狀態,亞塞拜然摧毀12套防空飛彈
    亞美尼亞政府已經宣布對該國實行戒嚴和總動員。亞美尼亞共和國總理帕辛揚表示:「根據亞美尼亞政府的決定,在亞美尼亞共和國宣布戒嚴和全面動員。該決定將從公布之日起生效。分配給部隊的人員我敦促他們出現在領土軍事登記和徵兵辦公室。為了祖國,為了勝利,」隨後亞美尼亞方面稱,目前已經有1萬志願兵動員後前往了戰區。
  • 亞塞拜然軍隊和土耳其特種部隊之恥,亞美尼亞多出一塊飛地:地圖
    據黎巴嫩AMN通訊社報導-星期六,亞塞拜然武裝部隊在卡拉巴赫南部的哈德魯特地區發動了一次突然進攻,引發了與亞美尼亞領導的阿爾扎赫(納卡)國防部隊之間的激烈對抗。 在亞塞拜然武裝部隊發動攻擊之後,俄羅斯維和部隊及時更新了該地區的地圖,清晰地顯示目前亞美尼亞在卡拉巴赫南部多了一塊飛地,這表明亞塞拜然軍隊和土耳其特種部隊(亞美尼亞方面堅稱土耳其特種部隊參與了進攻)遭遇了慘敗。
  •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領土爭端——納卡問題的來龍去脈
    官方語言為亞美尼亞語,屬印歐語系亞美尼亞語族。【歷史】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主權至今仍然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爭議十分激烈的問題。它被亞美尼亞人稱為阿爾察赫(Artsakh),擁有數百年的歷史,在數個帝國之間幾易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