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納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問題上的衝突持續發酵,雙方繼續圍繞著未得到廣泛承認的納卡共和國激戰,兩邊的損失和傷亡都不小。但是,在都付出血的代價之後,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都沒有停手的意思,戰事反而有進一步趨向惡化的跡象。據環球時報10月3日消息報導,納卡共和國領導人阿魯秋尼揚3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接下來他將和特種部隊一起進入戰場,因為「在前線比在後方更加有用」。領導人都發出這樣的表態,可見衝突的核心方也認為現在外交手段,應該讓步於軍事手段,如此看來戰事還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
首先,我們再來回顧梳理一下納卡衝突的前因後果。目前,戰事的直接參與方主要是納卡共和國(未被普遍承認)、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衝突的核心在於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位於外高加索、面積達4400平方公裡的納卡地區,在蘇聯時期屬於亞塞拜然共和國的一部分,但當時亞美尼亞民族人數比亞塞拜然人數更多,因此此地一直尋求脫離亞塞拜然。在蘇聯時期,一度提出過令納卡分離亞塞拜然單獨建國的計劃,但赫魯雪夫擔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以及民族問題過於複雜,故沒有實行,這就為衝突爆發埋下隱患。
在蘇聯解體之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都開始爭奪此地,1994年大規模戰事的結束,亞美尼亞取得階段性優勢,亞美尼亞佔據的納卡地區,加起來佔原亞塞拜然領土的13.4%,亞塞拜然在劣勢下被迫談和。然而,這麼多年來,小規模的衝突和交火斷斷續續,戰事隨時可能重新爆發,今天的戰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目前,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各自付出一定的代價,根據雙方可能存在擴大的數字,戰至10月1日,亞美尼亞方面的傷亡超過2700人,亞塞拜然方面沒有公布具體數字,但據悉亞塞拜然軍隊在10月1日一天內,便有540人陣亡和超過700人受傷。
目前來看,戰事總體上以消耗戰進行,雙方在一系列小規模拉鋸戰中流血。而從總體軍力看,亞美尼亞的蘇-30戰機和飛彈部隊有優勢,但亞塞拜然在大量土耳其無人機支援下在一線戰場有優勢。而從總體體量來看,亞塞拜然人口比亞美尼亞多兩倍,GDP多三倍,況且還有土耳其作為參與度較高的後援,因此在綜合實力方面佔優勢。所以,納卡共和國方面的長期情況不是很好,這也是為何總統自己也要上前線的原因,亞美尼亞和納卡加一塊兵力也不是亞塞拜然的對手。然而,公認的事實是亞美尼亞的軍隊作戰素質高於亞塞拜然,同等數量下亞塞拜然軍人不如亞美尼亞軍人。有一種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蘇聯時期亞美尼亞人主要被編入戰鬥部隊,而亞塞拜然人主要被編入後勤和工程部隊,長期下來雙方的戰鬥力就拉開了差距,這也被認為是1994年的戰鬥亞美尼亞能贏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亞美尼亞和納卡共和國聯手對抗亞塞拜然的戰鬥,相當於一個小而精的一方對抗大而稍弱的一方,誰都很難佔據決定性優勢。雙方的核心訴求是納卡歸屬,誰都不願意作出讓步,接下來就看誰能夠在血腥的消耗戰中堅持下去。不過筆者認為,大概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方面會在血流夠之後選擇和談,再次擱置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