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遺址:楚文化入湘最早的切入點之一

2021-01-11 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1月9日訊(文/圖記者 吳岱霞)9日羅子國遺址(羅城遺址)考古發掘及專家現場會在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舉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來自武漢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專家認為:羅城遺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進入湖南最早的地點之一。

(羅城遺址。)

春秋時期羅國移民的安置地

羅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古羅城村。是湖南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主要由城址區及外圍的聚落組成。城址區現大體可見長方形的城垣,東 西長約 620 米、南北寬約 320 米,面積約為 20 萬平方米。城垣的東、北、西三面挖有壕溝,南面為李家河。在羅城城垣的外圍,還分布有小洲羅、小洲熊、雞公灘、馬頭曹等東周時期的遺址,從而構成了一處面積近百萬平米的大型聚落。

(羅城遺址一角。)

羅子國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盛偉介紹,2020 年,因羅子國城遺址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羅城遺址外的小洲羅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小洲羅位於羅城城址的北部,東、北兩面臨近汨羅江,南距羅城北城垣約 250 米。

(羅城遺址外小洲羅考古發掘工地。)

此次發掘共布 10 米×10 米的探方 30 個,實際發掘面積約 2500 平米。通過本次考古工作,發現了一批可能與制陶、制石等手 工業活動相關的取土坑、陶窯和建築等遺蹟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灰 坑、水井等遺蹟,並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於春秋中晚期階段的陶器、 石器等遺物。

(羅城遺址外小洲羅考古發掘工地。)

這些陶器與湖北江漢平原西部地區春秋時期的陶器幾乎完全一樣,而與湘江下遊發現的以臨湘大畈等遺址為代表的本地同時期文化遺存有較大差別,這說明此時羅城遺址的居民並非本地居民, 而可能是一批來自於江漢平原西部地區楚文化系統的移民。

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一處地點

據《漢 書·地理志》應劭注 和《水經注·湘水》等文獻記載,楚文王時將羅子國自枝江遷徙到羅縣一帶。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在今汨羅城關的高泉山一帶,曾發現過一批春秋時期較高等級的銅器墓。

這些發現表明文獻記載的楚人遷羅事件可能並非空穴來風,羅城遺址可能就是楚國安置羅國遺民之地。

這是目前國內僅見的能夠實證羅國史跡的唯一一處遺址。遺址出土的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時期的遺存, 屬於湖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遺存,是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一處地點,可謂湖南被正式納入中原王朝治理 體系的起點所在。

盛偉介紹,小洲羅出土日用陶器與湖北省襄宜平原地區春秋時期陶器基本相似,由此可將羅城遺址的年代上限明確推至春秋中期前後。

(小洲羅出土日用陶器與湖北省襄宜平原地區春秋時期陶器基本相似。)

小洲羅位於羅城遺址的北部邊緣,臨近汨羅江,從整體看並不會是遺址的中心區域,但其主要的遺存集中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陶器群的面貌亦相當接近於楚國核心區。由此看來,羅城遺址很可能是春秋時期楚文化入湘後建設的區域中心聚落,為研究春秋時期羅城遺址的性質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羅城遺址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南方重鎮

戰國時期,楚人加大了對南方的開發力度。從包山楚簡記載有羅縣來看,楚國設置羅縣的時間至少在公元前 316 年之前。

2015 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羅城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的考古工作。通過對羅城東城牆斷面的清理,判斷羅城城牆修築的時代應在春秋晚期之後。

此外,通過在城內布方發掘,發現其早期遺存也主要集中於戰國時期。由此證明羅城城垣的修築時代應不會早到春秋時期,而應為戰國時期。由於遺址的主要文化面貌表現出典型楚文化的特徵,其性質應當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境內的一座縣城。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看,戰國時期羅縣城是在春秋時期羅國遺民聚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羅縣是楚國南方的重鎮,戰國晚期更是成為楚國的戰略大後方。根據在汨羅山、歸州山 等地發掘的墓葬來看,戰國晚期時羅縣的人口出現井噴式地增長。

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就是在羅縣度過的。在汨羅山墓地發現了許多至今保存高大封土的高等級墓葬,當地民間稱為 「屈原十二疑冢」,經過我們勘探證實應是一批戰國時期高等級的楚 國大墓。考慮到當時郢都已被秦人佔領的情況,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屈原墓的可能性。

秦漢以降地方城市發展的代表

盛偉介紹,羅城遺址在春秋時期因楚國移民初步形成遺址,戰國時期楚國在此設縣建城,此後羅城一直沿用至隋朝才廢除。

在 2015 年度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員還在羅城城址的東南角發現了一 座建於六朝時期的小城,其由東西並列的兩個方形城圈組成,其東牆 和南牆分別沿用了原戰國城城牆,北牆、西牆則為六朝時期修築。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在汨羅山、歸州山等地還發掘出一批秦漢至南朝時期的墓葬。

結合《水經注·湘 水》、《漢書·地理志》、《通典》等文獻記載來看,均明確記載秦漢時期的羅縣城在汨水以西。《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更指出:「羅縣...... 秦置縣。漢、晉皆屬長沙郡,宋、齊因之,梁置羅州,陳罷為羅郡, 屬南荊州,郡尋罷。隋初,屬玉州,尋屬嶽州。大業中,屬巴陵郡。 唐武德六年,廢入湘陰縣,亦謂之羅川」。

由此看,羅城遺址與文獻記載的秦漢以來的羅縣高度吻合,因此羅城遺址同時也應當 是秦漢至六朝時期的羅縣。 從城市考古的角度來看,由於城市功能的變化,南方地區戰國、 秦漢、六朝時期縣城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變化過程。

總之,羅城遺址的發展歷程是湖南是湖南華夏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對研究江南的開發、湖南的早期歷史以及湖湘文化的源頭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行走中原|覓蹤中原楚文化
    他是黃帝之孫,也是古代五帝之一。他的六世孫重黎、吳回弟兄相繼為帝嚳的火正,被命名為祝融。祝的意思是火,融的含義是明,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火,並以火造福人類的部族。楚國先祖顓頊部落的原始居地在何處?古文獻記載說:「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登位為帝。」若水是哪條水,空桑是今何地?有學者認為,若水即今河南境內的汝水,汝水發源於今平頂山汝州市,汝州因境內有汝水得名。
  • 湖北和湖南都曾屬於楚文化範圍,為什麼卻簡稱為「鄂」與「湘」?
    關於湖北、湖南簡稱的問題,一直是兩個地區人探討的熱點,尤其是湖北地區,很多人認為應該簡稱為「楚」,因為楚國最鼎盛的四百多年都城在湖北荊州,所以歷史上楚文化主要以湖北為中心,當前湖北很多名稱都帶有「楚」,比如楚商、荊楚X、楚天都市X。
  • 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
    「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神秘的王朝揭開面紗,漫漶的史實日漸明晰,伴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開館,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今天正式呈現於世人面前。
  • 走進二里頭遺址 解密「最早中國」
    自1959年以來,在這裡陸續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以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築群、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一系列考古成果震驚中外。二里頭遺址2019年10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開啟了人們認識悠久燦爛中華文明、厚重綿長中華文脈的新篇章。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一起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了解距今3800年的「最早中國」。
  • 中國古代的楚國文化燦爛,了解這裡文化從城陽城遺址博物館開始
    城陽城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北25公裡處,由於這裡地處淮河上遊的北岸,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歷史悠久,境內的龍山遺址和西周遺址即為佐證。更重要的是,這裡是楚國文化最重要的留存的!城陽城遺址博物館整個建築頂部及周邊用土覆蓋,再用植被綠化,與周圍環境渾然天成,最大限度保持了遺址的原貌,體現了「大遺址保護展示」儘量不破壞遺址原貌的內在要求和節能、簡潔、環保的基本觀念,融入了人性化、創意化構思設計。挖掘出了不少精美的彩繪漆木器,以耳杯最為多見,有豆、盒、幾等遺物。
  • 揭秘成都的羅城:晚唐名將高駢奠定成都千年城市格局
    2019年5月,四川成都市於通錦橋附近最新發現一段古代城牆遺址,被考古判斷為唐末羅城的一段城牆,與大多數人經常能見到的通錦橋附近成都軍區保留的清代古城牆並不相同。而早在1990年,成都市西南方位的汪家拐到錦裡就發現過羅城城牆。
  • 「重慶最早洋行」 將變身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文化遺址公園效果圖和立德樂洋行局部。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成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地產集團獲悉,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整體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預計明年年底公開亮相。
  • 分享| 楚王好細腰,2500年前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楚章華臺,就在潛江
    在楚文化發源地之一的湖北潛江,有一個可與西方空中花園爭奇鬥豔、並與西安秦兵馬俑一起輝耀華夏的奇觀——楚章華臺。
  • 徐良高:考古發現所見楚文化在東南和西北方向的進退
    、陝南楚墓顯示了楚文化遺存在西北方向的進退與最終消失的變化過程。其中,以陝西丹鳳商邑為代表的秦文化遺存取代楚文化遺存典型地反映了秦文化與楚文化在這一帶的一進一退。楊亞長通過分析丹鳳地區的楚文化風格墓葬、遺存與秦文化風格墓葬、遺存的替代現象,指出:「從考古資料來看,約自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丹江上遊所發現的考古遺存為楚文化遺存;但是到了戰國晚期,該地區的考古遺存則為典型的秦文化遺存。如在丹鳳古城楚墓地的西側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通過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近7000件。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成為特色遺蹟;還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觀點,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
  • 廣西羅城毛葡萄:石縫裡長出的「致富果」
    村民在韋鳳茂的毛葡萄園裡採摘毛葡萄 翟李強 攝  中新網河池9月18日電(翟李強 黃秋豔)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廣西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連片縣之一
  • 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歷史文化重構——犍為縣羅城特色小鎮建設中的...
    《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歷史文化重構——犍為縣羅城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文化契入思考》一文具有重要參閱價值。羅城鎮位於犍為縣城東北部,距樂山市區60公裡,距犍為縣城28公裡。東與自貢市榮縣留佳鎮、東佳鎮為鄰,西與犍為縣定文鎮、壽保鎮相連,南與自貢市榮縣東佳鎮接壤,北與井研縣馬踏鎮毗鄰。總面積146.05平方公裡,其中集鎮面積2.5平方公裡,人口7.05萬人。
  • 楚文化:荊楚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白煒)11月12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玉堂座客華中師範大學,在該校利群書店與數百名學子面對面交流,闡釋楚文化精髓。  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寶卿主持講座。
  • 「軟體業再出發」鯤鵬入湘,扶搖直上
    華為與湖南攜手,鯤鵬入湘又有什麼淵源?以長沙「軟體業再出發」為契機,「智能相對論」深入產業,談一談「鯤鵬入湘」的故事。回湘:長沙移動網際網路的沉澱在「鯤鵬入湘」的過程中,有一家企業和一個企業家不能跳過,即拓維信息以及它的創始人李新宇。80年代開始學習計算機,96年從國營單位下海創辦拓維信息,李新宇成為了國內較早的一批計算機創業者。
  • 東山講堂(九)鄀郢,「羅山遺址」及周邊考察
    課程地點:鍾祥市胡集鎮「羅山遺址」及其周邊區域。課程形式:現場講解加實地考察。課程宗旨和目的:通過至楚文化遺址現場的參觀、考察和講解,使協會成員了解楚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增加對荊門地區楚文化的知識積累,弘揚並傳播楚文化。
  • 江西這個地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址,距今已有一萬多年
    普遍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糧食了,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起源於哪裡嗎?這個稻作之源便是位於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鄉境內的仙人洞。仙人洞位於萬年縣東偏北約12千米。這裡被100餘位來自中國農業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地,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
  • 《于成龍》一播出,羅城火遍全國!
    羅城是我國的唯一一個仫佬族自治縣。地處嶺南桂西北的九萬大山南麓,總面積2658平方公裡,居住著仫佬、壯、漢、苗、瑤、侗等民族,總人口37.9萬。是歌仙劉三姐的出生之地,是「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入仕之地。今年5月份在羅城開機,我們可以通過一則視頻了解一下,當時拍攝的場景。來不及看劇的親,可以根據劇照快速了解一下這部電視劇和羅城的故事。
  • 專家確認河南時莊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糧倉城邑
    考古現在進行時【專家確認河南時莊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糧倉城邑】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為眾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眾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為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糧倉城邑」
    央廣網周口12月2日消息(記者胡曉輝)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日前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考古學家介紹,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賦稅制度和治理體系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 楚文化和湖北人的特性
    官得到嚴懲之後,風氣為之一震,老百姓拍手叫好。老百姓說真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為什麼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和張居正的反腐有什麼關係呢?有因為張居正挑選的九位刑案也就是反貪局長都是湖北人,很顯然這裡的「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是說湖北人精明強幹剛直不阿,完全是一種正面的形象是歌頌張揚湖北人。第二個人物同樣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是劉伯溫,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