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月9日訊(文/圖記者 吳岱霞)9日羅子國遺址(羅城遺址)考古發掘及專家現場會在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舉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來自武漢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專家認為:羅城遺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進入湖南最早的地點之一。
(羅城遺址。)
春秋時期羅國移民的安置地
羅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古羅城村。是湖南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主要由城址區及外圍的聚落組成。城址區現大體可見長方形的城垣,東 西長約 620 米、南北寬約 320 米,面積約為 20 萬平方米。城垣的東、北、西三面挖有壕溝,南面為李家河。在羅城城垣的外圍,還分布有小洲羅、小洲熊、雞公灘、馬頭曹等東周時期的遺址,從而構成了一處面積近百萬平米的大型聚落。
(羅城遺址一角。)
羅子國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盛偉介紹,2020 年,因羅子國城遺址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羅城遺址外的小洲羅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小洲羅位於羅城城址的北部,東、北兩面臨近汨羅江,南距羅城北城垣約 250 米。
(羅城遺址外小洲羅考古發掘工地。)
此次發掘共布 10 米×10 米的探方 30 個,實際發掘面積約 2500 平米。通過本次考古工作,發現了一批可能與制陶、制石等手 工業活動相關的取土坑、陶窯和建築等遺蹟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灰 坑、水井等遺蹟,並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於春秋中晚期階段的陶器、 石器等遺物。
(羅城遺址外小洲羅考古發掘工地。)
這些陶器與湖北江漢平原西部地區春秋時期的陶器幾乎完全一樣,而與湘江下遊發現的以臨湘大畈等遺址為代表的本地同時期文化遺存有較大差別,這說明此時羅城遺址的居民並非本地居民, 而可能是一批來自於江漢平原西部地區楚文化系統的移民。
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一處地點
據《漢 書·地理志》應劭注 和《水經注·湘水》等文獻記載,楚文王時將羅子國自枝江遷徙到羅縣一帶。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在今汨羅城關的高泉山一帶,曾發現過一批春秋時期較高等級的銅器墓。
這些發現表明文獻記載的楚人遷羅事件可能並非空穴來風,羅城遺址可能就是楚國安置羅國遺民之地。
這是目前國內僅見的能夠實證羅國史跡的唯一一處遺址。遺址出土的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時期的遺存, 屬於湖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遺存,是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一處地點,可謂湖南被正式納入中原王朝治理 體系的起點所在。
盛偉介紹,小洲羅出土日用陶器與湖北省襄宜平原地區春秋時期陶器基本相似,由此可將羅城遺址的年代上限明確推至春秋中期前後。
(小洲羅出土日用陶器與湖北省襄宜平原地區春秋時期陶器基本相似。)
小洲羅位於羅城遺址的北部邊緣,臨近汨羅江,從整體看並不會是遺址的中心區域,但其主要的遺存集中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陶器群的面貌亦相當接近於楚國核心區。由此看來,羅城遺址很可能是春秋時期楚文化入湘後建設的區域中心聚落,為研究春秋時期羅城遺址的性質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羅城遺址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南方重鎮
戰國時期,楚人加大了對南方的開發力度。從包山楚簡記載有羅縣來看,楚國設置羅縣的時間至少在公元前 316 年之前。
2015 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羅城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的考古工作。通過對羅城東城牆斷面的清理,判斷羅城城牆修築的時代應在春秋晚期之後。
此外,通過在城內布方發掘,發現其早期遺存也主要集中於戰國時期。由此證明羅城城垣的修築時代應不會早到春秋時期,而應為戰國時期。由於遺址的主要文化面貌表現出典型楚文化的特徵,其性質應當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境內的一座縣城。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看,戰國時期羅縣城是在春秋時期羅國遺民聚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羅縣是楚國南方的重鎮,戰國晚期更是成為楚國的戰略大後方。根據在汨羅山、歸州山 等地發掘的墓葬來看,戰國晚期時羅縣的人口出現井噴式地增長。
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就是在羅縣度過的。在汨羅山墓地發現了許多至今保存高大封土的高等級墓葬,當地民間稱為 「屈原十二疑冢」,經過我們勘探證實應是一批戰國時期高等級的楚 國大墓。考慮到當時郢都已被秦人佔領的情況,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屈原墓的可能性。
秦漢以降地方城市發展的代表
盛偉介紹,羅城遺址在春秋時期因楚國移民初步形成遺址,戰國時期楚國在此設縣建城,此後羅城一直沿用至隋朝才廢除。
在 2015 年度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員還在羅城城址的東南角發現了一 座建於六朝時期的小城,其由東西並列的兩個方形城圈組成,其東牆 和南牆分別沿用了原戰國城城牆,北牆、西牆則為六朝時期修築。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在汨羅山、歸州山等地還發掘出一批秦漢至南朝時期的墓葬。
結合《水經注·湘 水》、《漢書·地理志》、《通典》等文獻記載來看,均明確記載秦漢時期的羅縣城在汨水以西。《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更指出:「羅縣...... 秦置縣。漢、晉皆屬長沙郡,宋、齊因之,梁置羅州,陳罷為羅郡, 屬南荊州,郡尋罷。隋初,屬玉州,尋屬嶽州。大業中,屬巴陵郡。 唐武德六年,廢入湘陰縣,亦謂之羅川」。
由此看,羅城遺址與文獻記載的秦漢以來的羅縣高度吻合,因此羅城遺址同時也應當 是秦漢至六朝時期的羅縣。 從城市考古的角度來看,由於城市功能的變化,南方地區戰國、 秦漢、六朝時期縣城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變化過程。
總之,羅城遺址的發展歷程是湖南是湖南華夏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對研究江南的開發、湖南的早期歷史以及湖湘文化的源頭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