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八王之亂其一:司馬越

2021-03-05 歷史人物傳記

司馬越(?-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東武城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長子(晉書記為次子,然史書未記載司馬泰長子,應為筆誤)。晉武帝司馬炎從兄弟。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泰四子:越、騰、略、模。

 《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東海孝獻王越,字元超,高密王泰之次子也。

 西晉宗室,晉惠帝至晉懷帝時期權臣,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

初任騎都尉,後遷散騎侍郎加侍中,歷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僕射等職並因參與誅殺楊駿受封五千戶侯,不久復任侍中,加奉車都尉,晉爵東海王。永康初年(300年)加中書令,又升任司空兼中書監。

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越在先後擊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諸王的勢力之後開始掌控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是為晉懷帝。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輔政期間不思團結官員一致對外,反大權獨攬,殺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紛紛起兵討伐。司馬越自請出徵石勒,永嘉五年(311年)司馬越在項城憂懼而死,至此八王之亂終結。東晉年間追諡孝獻。以元帝之子司馬衝襲封。

司馬越年少時就有很好的名聲,為人謙虛而有平民的品德,受到朝野的尊敬。司馬越最初以高密王世子的身份擔任騎都尉,與駙馬都尉楊邈、琅邪王司馬伷之子司馬繇一同在東宮侍奉講學,授任散騎侍郎,後任左衛將軍,加任侍中。

《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少有令名,謙虛持布衣之操,為中外所宗。初以世子為騎都尉,與駙馬都尉楊邈及琅邪王伷子繇俱侍講東宮,拜散騎侍郎,歷左衛將軍,加侍中。

永平元年(291年),司馬越因參與誅殺楊駿有功,受封為五千戶侯,升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僕射,兼任遊擊將軍。後再次擔任侍中,加任奉車都尉,配給侍從人員五十人,並封為東海王,食邑六縣。永康初年(300年),擔任中書令,後調任侍中,又改任司空,兼任中書監。

《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討楊駿有功,封五千戶侯。遷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僕射,領遊擊將軍。復為侍中,加奉車都尉,給溫信五十人,別封東海王,食六縣。永康初,為中書令,徙侍中,遷司空,領中書監。


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顒聯手攻打長沙王司馬乂,戰事持續數月。至永安元年(304年),司馬乂仍固守洛陽(今河南洛陽),並多次擊敗司馬穎,士兵亦戰意高昂。但此時,在朝中任職的司馬越害怕缺糧的司馬乂終會失敗,於是同殿中諸將勾結,下詔免去司馬乂所有職務,囚禁於金墉城。其他人不忍司馬乂功敗垂成,打算救出司馬乂繼續戰鬥。司馬越懼怕,意圖誅殺司馬乂以絕眾心。但黃門郎潘滔勸司馬越向司馬顒部將張方密告司馬乂已被囚禁,來借刀殺人。張方聽後果然帶人將司馬乂抓回營中燒死。

《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司馬乂死後,司馬穎入城封為丞相,後又封為皇太弟,司馬越以囚禁司馬乂有功加尚書令。建武元年(304年),在鄴城(今河北臨漳)遙控朝政的司馬穎漸漸目無君上,又任用親信宦官孟玖,引起大眾不滿。司馬越意圖討伐司馬顒,封自己為大都督,以惠帝下詔為名領十多萬兵攜惠帝親徵鄴城。但被司馬穎部將石超擊敗,晉惠帝被石超帶回鄴城,司馬越逃往下邳(今江蘇睢寧),但徐州都督、東平王司馬楙拒絕接納,司馬越被迫逃回封國東海國(今山東郯城一帶)。永興元年(304年),太宰司馬顒以晉惠帝下詔封司馬越為太傅,要司馬越到長安與自己共同輔政,司馬越一心想在封國內積蓄力量,便對任命固辭不受。

永興二年(305年),張方挾持惠帝來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司馬越藉此起兵討伐張方。司馬楙畏懼,以徐州之地投降司馬越。於是司馬越以司空自領徐州都督。司馬越部署三個弟弟司馬騰、司馬略、司馬模分別據守幽州、青州、許昌(今河南許昌)三個重鎮,移檄徵、鎮、州、郡。於是範陽王司馬虓和幽州刺史王浚等共推司馬越為盟主,引來諸多朝士投奔,聲名漸起。而河間王司馬顒以惠帝名義發詔罷免司馬越等人,下令皆回封地。司馬越受命,率將士三萬返回東海。西行到蕭縣(今安徽蕭縣)時,豫州刺史劉喬遣兒子劉祐抗拒司馬越大軍,司馬越戰敗。及後範陽王司馬虓遣督護田徽以突騎八百迎接司馬越,遇劉祐於譙(今安徽譙縣),大敗劉喬、劉祐軍,司馬越得以進屯陽武(今河南原陽)。由於司馬越聲勢大振,逼近關中,司馬顒懼怕,斬送張方首級求和,被司馬越拒絕。

光熙元年(306年)四月,司馬越屯兵溫縣(今河南溫縣),部將祁弘率領鮮卑騎兵攻入長安,大肆搶掠。後祁弘挾持惠帝乘牛車返回洛陽,司馬越率令大軍護送。惠帝下詔封司馬越太傅錄尚書事,以下邳、濟陽(今河南蘭考)二郡增封。

十一月,晉惠帝在顯陽殿食餅中毒逝世,可能是被司馬越毒死的。皇太弟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委政事於司馬越。吏部郎周穆與其妹夫諸葛玫遊說司馬越廢司馬熾,立清河王司馬覃,讓司馬越挾幼主號令天下。司馬越遂叱左右斬二人,以二人世家,不再誅殺其親族,因此上表廢除夷三族法令。後晉懷帝開始親理萬機,留心庶事,司馬越不悅,求引退回封地,晉懷帝不許。司馬越遂出鎮許昌。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越率軍討破作亂河北的汲桑,戰後封作戰有功的苟晞為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後聽從謀士之言,意圖自領兗州,便撤銷苟晞的兗州官職,引起苟晞的不滿,自此二者結下仇怨。同時懷帝下詔司馬越為丞相,領兗州牧,督兗、豫、司、冀、幽、並六州。司馬越恐司馬覃終為儲君,矯詔將他收押金墉城,次年將他殺害。

永嘉二年(308年),司馬越自許昌遷於鄄城(今山東鄄城),後遷往濮陽(今河南濮陽),又遷於滎陽(今河南滎陽)。司馬越召命田甄等乞活軍,田甄不受命,司馬越派軍討伐田甄,田甄逃往上黨(今山西上黨),部眾投降。

永嘉三年(309年),司馬越自滎陽回洛陽,以太學為府第。司馬越疑朝臣背叛自己,乃誣諂王延等作亂,將王延等處死。後司馬越因與苟晞構怨,又以頃興事多由殿省,於是奏請罷免有爵位的宿衛。因為當時殿中諸將皆被封侯,故此一律罷免。

司馬越自從誅殺王延後,又罷免宿衛,大失眾望,引起眾人的不滿。同時北方胡族政權又時常侵擾,司馬越藉此戎服入見懷帝,請旨討伐石勒,並且鎮集兗州、豫州士兵以救援京師,懷帝應允。司馬越留裴妃、世子司馬毗,部將何倫、李惲等守衛京都。以行臺自隨,率軍四萬東屯項縣。王公卿士隨從者甚眾,而皇宮卻再無守衛,甚至鬧饑荒而令皇宮屍骸交錯。司馬越詔加九錫,傳羽檄四方所徵皆不至,而苟晞又上表徵討越。司馬越聲威江河日下。

司馬越掌權以來,誅殺忠良,排除異己,不臣之心引起世人不滿;加上匈奴等少數民族建立的獨立政權勢力愈來愈大,地方不穩;而與苟晞數度交戰,內部爭鬥不絕。內憂外患使司馬越憂懼成疾。

永嘉五年(311年),晉懷帝下詔以徵東大將軍苟晞為大將軍,並發布司馬越的罪狀,要求各方討伐。司馬越聽後,急血攻心,病死於項城。太尉王衍決定秘不發喪,以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將軍統令其部,回到東海國安葬。石勒率軍追趕至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鄲城)相遇,司馬越部將錢端出兵對抗石勒戰死,大軍潰敗。石勒以騎兵圍著潰敗的十萬士眾,用弓箭射殺,十餘萬王公、士兵和庶民相踐如山,全被殲滅。石勒焚燒司馬越的靈柩,王彌弟王璋焚殺餘下軍眾。天下歸罪於司馬越,於是懷帝發詔貶司馬越為縣王。八王之亂至此完全終結。

當何倫、李惲聽聞司馬越死去,便侍奉裴妃及世子司馬毗從洛陽逃出。到了洧倉(今河南鄢陵),又為石勒所敗,司馬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被殺死。裴妃被人擄去,販賣為奴,東晉太興年間,得以渡江來到東晉,欲招魂葬司馬越。晉元帝下詔不許,裴妃不奉詔,隨後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司馬越下葬。太興末年,司馬越墓被毀,改葬丹徒(今江蘇丹徒)。晉元帝以第三子司馬衝奉司馬越後,並追諡司馬越為東海孝獻王。司馬衝死後無子,晉成帝以少子司馬奕繼嗣。晉哀帝徙司馬奕為琅邪王,而東海無嗣。隆安初年,晉安帝改以會稽忠王司馬元顯次子司馬彥璋為東海王,入繼司馬衝。後司馬彥璋被桓玄殺害,東海國國除。

「王與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既是琅琊王與琅琊王氏的地域結合,又有其歷史原因。王馬結合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晉八王之亂後期即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對峙期間司馬越與王衍的關係。

司馬越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本是宗室遠親。之所以司馬越最後得以掌控朝政,除卻血統最接近皇族的晉惠帝諸弟之間的自相殘殺外,也與司馬越瞅準時機快速發展自己有關。從光熙元年(306年)開始,晉惠帝暴斃,司馬穎、司馬顒相繼被殺,司馬越在皇族內已沒有強勁的對手,成為八王之亂最後的勝利者。

司馬越本身沒有絕對的號召力,加上劉淵、石勒的威脅,司馬越惶恐不安。於是司馬越力圖聯繫關東世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聲名顯赫的琅琊王氏被司馬越看中,雙方開始密切合作。王衍被封為太尉,王世子弟多進司馬越幕府任職。王氏在司馬越發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實際上就是司馬越與王衍」共天下「。而在司馬越與王衍的操縱下,另一個王與馬相結合的政治中心正在形成,就是琅琊王司馬睿與琅琊王導在徐州相結合。洛陽司馬越與王衍的組合,下邳司馬睿與王導的組合,都是日後建康「王與馬共天下」的前奏。

永嘉政局,紛亂異常。劉淵等交侵於外,懷帝、司馬越構嫌於內,州郡徵鎮叛服不常,流民暴動此伏彼起。王衍為保全其家族,勸司馬越命司馬睿偕王導南下和平無事的建鄴。司馬越為了穩定江左,使之成為中原的根據地,同意了任命。而司馬越、王衍在劉淵、石勒的緊緊相逼下,無意南渡,卻想東歸故裡,不料司馬越死於途中,王衍也被石勒殺死。政治重心轉移到建鄴,開啟了東晉立業江左的局面,也形成了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基本政治結構。

西晉司馬越幕佐現可考知79人,加上闢而未就者12人,則為91人。他們分布在15州近50郡,絕大多數為士族和低等士族,沾染玄風之士約比儒學之士多出一半以上。其中琅琊王氏佔據了重要地位,成為司馬越幕府的中堅力量,這也直接左右了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結構。司馬越幕僚是中朝權臣幕府中規模最大、人才最多、玄學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對東晉建國有深刻而直接的影響。

關於晉惠帝是否是司馬越毒殺的,史無定論,但以史籍記載的當時狀況不難發現,司馬越有極大嫌疑。首先,司馬越此時剛剛秉政,立足未穩,必對惠帝嚴加控制。若非他所指示或未經他同意,恐無人能亦無人敢做此大事。其次,皇帝中毒而亡,非同一般。司馬越若非兇手,定要大興緝查,以提高自己的聲望,至少也會有所表示,以避免人們對他的懷疑。而事實上他對緝查兇手之事竟隻字不提,這種不合情理的沉默恐是心虛的表現。

《晉書》:「東海糾合同盟,創為義舉,匡復之功未立,陵暴之釁已彰,罄彼車徒,固求出鎮。既而帝京寡弱,狡寇憑陵,遂令神器劫遷,宗社顛覆,數十萬眾並垂餌於豺狼,三十六王鹹隕身於鋒刃。禍難之極,振古未聞。雖及焚如,猶為幸也。」

石勒:「此人亂天下。」

王夫之:「司馬越出屯於項,非無策也;其敗,則越非濟險之人,外為苟晞所乘,而內任王衍以僨事耳。劉聰、石勒繞雒陽而南侵襄、鄧,使晉君臣兵庶食絕援孤,畫雒而困,其必蹙以待盡也無疑。重兵屯於外,則聰、勒進而越擬其後,必不敢憑陵而遽通三川。故苟晞內訌,越死,眾無主,王衍不敢任事,而後聰始決起以犯王都。越之出屯,不是以為越罪,明矣。雒陽之孤危,越不能辭其責;其失也,在秉國之日,不能推誠任賢、輯和東南、以互相夾輔,一出而無有可倚者。山簡縱酒自恣而忘君父,苟晞挾私爭權而內相攻奪,張駿所遣北宮純之一旅,且屢戰而疲矣;懷帝又惡越,必欲滅越而不恤,自齕之,還以自斃;越之處勢如此,亦安得不鬱郁以死而以潰哉!」《讀通鑑論》

蔡東藩:「司馬越出兵討勒,以行臺自隨,所有王公大臣,多半帶去,僅留何倫李惲,監守京師。彼已居心叵測,有帝制自為之想。能勝敵則迫眾推戴,還廢懷帝,不能勝敵,即去而之他,或仍回東海,據守一方;如洛陽之保存與否,懷帝之安全與否,彼固不遑計及也。無如人已嫉視,天亦惡盈,內見猜於懷帝,外見逼於苟晞,卒至憂死項坡,焚屍石勒,窮其罪惡,殺不勝辜。然妻離子戮,終至絕後,厥報亦慘然矣。」

餘嘉錫:如鍾會、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馬越、桓溫、郗超、王恭、司馬道子、殷仲堪之徒,並典午之罪人。《世說新語箋疏:賞譽第八》



相關焦點

  • 八王之亂之終結者司馬越 DLC
    「八王之亂」前後共歷時16年,參與作亂的諸侯十多位,東海王司馬越參與進八王混戰時,晉惠帝賈皇后、外戚楊駿、趙王司馬倫都已經被三王聯合擊敗。接下來是四位諸侯混戰,齊王司馬囧、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開始爭奪皇位。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八王之亂?其緣由是什麼?
    公元265年,在經歷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對曹魏的架空後,司馬炎終於取代了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
  • 八王之亂的歷史教訓(中)
    殺戮盛宴     高平陵政變發生在249年,經過司馬家三代人16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以晉代魏,建立了晉朝。
  • 八王之亂,禍國殃民造成國力盡喪,經濟衰落終遭引狼入室
    八王之亂,是指發生在我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它禍國殃民造成當時晉朝國力盡喪,所帶來的經濟衰落最終導致晉朝滅亡,使我國北方進入長達近三百年的動亂,即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 說一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這段故事
    然而讓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長久亂世迎來的統一王朝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在晉朝時期出現了讓百姓生活疲敝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麼接下來由我給各位看客說一說「八王之亂」這段故事。楊駿被殺之後,賈南風還是未能大權獨攬,當時司馬亮和衛瓘等人身居要職,於是賈南風又命司馬瑋殺死司馬亮和衛瓘。最後賈南風又以司馬瑋矯詔殺死重臣為名,除掉了司馬瑋,賈南風為首的賈氏外戚徹底掌控了晉國朝政。很明顯這一階段並沒有使得晉國國力大損,但為第二階段的大動亂埋下伏筆。八王之亂第二階段:公元299年-公元306年,歷時7年。
  •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 68 西晉衰敗的直接原因——八王之亂
    東亞歷史第68篇:中國亂世時期五胡十六國之八萬之亂。 晉武帝認為自己的家族如此容易就能篡位建立新王朝,是因為曹魏皇室太過於孤立,因此他改朝換代之後,就大封十七個叔叔或弟弟為王。這些封王的宗室貴族個個擁有數萬兵馬,並且可以自行任命官吏。晉朝等於國中有國,又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與諸侯國。
  • 八王之亂的歷史教訓(完)
    司馬乂成了西晉帝國的實際控制人,這讓司馬顒的願望落空了,司馬顒不甘心失敗,三番五次的想搞事暗殺司馬乂都沒有成功。執行刺殺任務的就是李含,但事情敗露李含被滅族。晉朝的屠刀從來就沒有放下過,所有人都舉起了刀,開始無差別砍殺,死亡輪盤的遊戲還在繼續。 殺紅了眼的司馬家族一刻也停不下來,司馬顒聯合司馬穎出兵27萬殺氣騰騰的衝向京城討伐司馬乂。
  • 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
    很多所謂的以史為鑑,不一定多靠譜~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得從」為什麼司馬炎知道西漢七國之亂,也要分封藩王?「說起。01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一場藩王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到光熙元年(306年)結束,八王之亂總計歷時十六年。
  • 「八王之亂」究竟怎麼回事?為何它是最恐怖的權力之爭
    在這16年裡,八王之亂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歷時3個月,從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公元299年到306年,歷時7年。在這兩個階段中間,曾有一段短暫的安寧,但未能長久持續下去。幾十個司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後捲入動亂,同室操戈,由於其中主要參與者包括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等八個諸侯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 八王之亂:血腥的王權殘殺
    最終,在這一層層的自我強化中,西晉王朝變得體無完膚。而經由八王之亂,秦漢帝國也最終解體,隨即開啟近三百年的亂局。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一場冰與火淬鍊的殘忍遊戲。至此,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以齊王冏為首的聯軍中場獲勝、趙王倫被殺而告終。八王之亂的第三階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惠帝司馬衷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
  • 終結八王之亂後,司馬越的戰略布局和行動使得西晉有了復興之勢
  • 八王之亂一西晉王室「窩裡鬥」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很 好的例證。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由於惠帝呆痴智障,毫無執政能力,西晉中央爆發了權力內亂。由於這場內亂的主要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周、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題、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所以歷史上將這場內亂稱為「八王之亂。
  • 五胡亂華的開端——西晉八王之亂
    天下歸晉後,天下也得到了一段時間和平發展,中原王朝晉朝也都是壓這草原異族打的,在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期間天下還是漢族的天下,也有這漢魏的風採;但是他的繼承並沒有選好,導致西晉王朝四分五裂,從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連史學家都不願記載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漢族差點被滅族。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西晉公元一年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戰亂紛爭局面,卻只經過短短的半個世紀就滅亡了, 晉惠帝在位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通常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內在原因。 「八王之亂的爆發反映了西晉時期朝廷政治的發展直接反應。
  • 西晉八王之亂:賈南風亂政是導火索,真正根源乃是糟糕的政治環境
    賈南風 2、 以司馬越成為最後的贏家而結束 八王之亂中各路諸侯為了權力不顧血肉之親而廝殺,每個人都想最終執掌國家神器
  • 兩晉南北朝(1)西晉的宗王出鎮與八王之亂
    到了西晉後期,王朝繼續推行以宗王出任都督的軍事政策,卻適得其反,此時天下太平,但岀鎮的宗王都督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佔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爭權奪位,挑起兵禍,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 點燃「八王之亂」導火索, 斷送江山的趙王司馬倫, 有怎樣的一生?
    其實「八王之亂」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由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僅僅持續了三個月。而後一個階段才是不可收拾的混戰階段,開啟這個混亂局面的正是趙王司馬倫。那麼這位點燃了「八王之亂」導火索的趙王司馬亂,究竟有著怎樣的一生呢?司馬倫是西晉王朝奠基人司馬懿的第九個兒子,為司馬懿的小妾柏夫人所生。
  • 八王之亂最後的二王之爭:東海王司馬越和河間王司馬顒的博弈
    一、向司馬越伸出手,司馬越沒有接公元304年12月,隨著晉惠帝被河間王司馬的手下大將張方從洛陽帶到長安,八王之亂已經快接近尾聲。尾聲階段,就是河間王司馬顒和東海王司馬越之間的博弈。司馬顒手上有了皇帝,自然就得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力,和他之前的積極反對司馬越的行動相反,他向司馬越伸出了友誼之手,他封司馬越為太傅,太傅是個「三公」的職位,算是人臣中的最高級別。可是,司馬越卻沒有給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