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賈南風亂政是導火索,真正根源乃是糟糕的政治環境

2020-12-23 騰訊網

西晉,是東漢滅亡、三國混戰結束後建立的司馬氏的統一政權。

八王之亂,則是西晉短暫歷史上的一次觸目驚心的大動亂,它是皇族內部的派系鬥爭的結果。

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破壞和摧殘,在整個中華歷史上也堪稱舉世罕見。它不僅大大加速了西晉的滅亡,而且造成整個中華大地生靈塗炭。

八王之亂的爆發,

暴露了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和最高統治者的昏庸、短見與無能,

其影響也是破壞性和災難性的——「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上如此記載。正是如此,我們才更應該全面看待這次事件,並從中吸取歷史教訓。

八王之亂整體事件的大致始末

這次史無前例的大動亂起於元康元年(291年),結束於光熙元年(306年),歷時約16年。在這風起雲湧的16年中,始終伴隨著皇族及其外戚內部血雨腥風的派系利益鬥爭。

晉武帝

1、 各諸侯王對外戚專權的不滿是直接起因

外戚幹政,是很多朝代國家陷入內部紛爭乃至瀕臨崩潰的直接原因,西晉也是如此

。晉武帝去世之後,遺詔命楊駿和汝南王司馬亮輔佐年幼的晉惠帝。楊駿是晉武帝外戚,而晉惠帝生性愚鈍懦弱,這就給了楊駿以可乘之機。他秘密與皇后篡改遺詔,使他單獨輔政,因此在朝中權傾一時。

史學家傅鹹說:「楊駿有震主之威,委任親戚,此天下所以喧譁。」可見其炙手可熱。

而晉惠帝的皇后

南風,也與八王之亂相關。

此人面貌醜陋卻有政治野心,她逼迫晉惠帝矯詔稱楊駿謀反,並聯合汝南王與楚王發動政變,消滅了楊駿。而當她有所權勢之後,又害死許多王族重臣,獨攬大權。

得逞的賈南風仍不滿足,她又盯上太子,誘使他喝醉並慫恿其侮辱父皇,從而逼死了他。太子下場如此自然引起王族貴族的不滿,他們藉機起兵,最後賈被趙王司馬倫所殺。就這樣,外戚相繼被殺,而皇帝無能,其獨子亦被逼死,太子之位一時出現了空虛狀態,

原本是以「清君側」為目的的護國徵戰變成了以爭奪皇位為目的的大混戰。

賈南風

2、 以司馬越成為最後的贏家而結束

八王之亂中各路諸侯為了權力不顧血肉之親而廝殺,每個人都想最終執掌國家神器,依靠武力成為最高統治者。

在這場殘酷的殺戮中,司馬越是戰爭的最後贏家。

司馬越為人謙和,聲望較高,曾擔任過騎都尉、左衛將軍等。

後來因參與誅殺外戚楊駿而被功加一等,賞賜五千侯並被封為東海王。後來長沙王司馬乂被其他諸侯王蓋上了謀反罪名,而司馬越參與了對他的討伐。司馬乂死後,

司馬越又因功績而任為丞相,後來更是被封「皇太弟」(儲君的一種),由此權力逐步膨脹。

當時,司馬穎是八王之中最強勢力,並在鄴城遠程控制朝政。司馬越以「清君側」的名義討伐,但被其擊敗並逃亡至封地東海國。但長期的養兵蓄銳又使他聲勢大振,先後消滅其他王族勢力,並最終在晉惠帝駕崩,

晉懷帝繼位後自任太傅,成為朝廷實際控制者。

司馬穎

然而,司馬越最終還是沒有力挽狂瀾扭轉西晉衰微的頹勢,加之司馬越在勝利後不思進取、不辨忠良,

因此很快失信於天下,在其他勢力的討伐之下憂懼而死。

西晉糟糕的政治環境才是八王之亂發生的根源

政治生態是影響一個國家局勢的重要乃至決定性因素。

八王之亂的醞釀和惡果的形成離不開西晉惡化的政治環境。

1、司馬家本身

得位

不正難以掌握全部權勢

曹魏時期,西漢察舉和徵辟的用人制度被改變,並建立了新的九品中正制——以門第作為選官的唯一標準。

儘管此標準弊端重重,但還是成為了官方的主導選舉制度。

「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而通過該制度進入中樞機構的士人更是在升遷上輕而易舉,並在社會上形成了嚴重的階級固化。「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士庶之際,實自天隔。」從此到了西晉形成了足以左右政壇的特權階層——門閥。

司馬炎

司馬炎之所以能夠登基,離不開廣大門閥階層的支持,否則西晉只能是空中樓閣。

其中官僚士大夫和外戚集團是門閥的主力軍。

為了爭取門閥對皇帝的支持,司馬炎幾乎將一切高管職位分配給門閥,皇帝在垂簾聽政之時也繞不開門閥的意見。

而門閥也因此有所謂「震主之威」,成為西晉最活躍的一股政治勢力。

在整個西晉時期,門閥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起到了很強的壟斷地位,這也說明司馬家並不在西晉權力分配上居於絕對主導地位,反而有時會處於下風而被迫屈從於門閥的意志,宗王與門閥相結合,儼然成為了一個利益集團。

因此皇家對權力掌握的不充分埋下了後來西晉分裂、天下大亂的禍根。

2、晉武帝的政治舉措較為失敗

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江山永固,在於中央政府是否具有足夠的權力和威望以睥睨天下,震懾所有非分之想。而中央政府的力量又主要源於皇帝和重臣,

尤其是皇帝是否能夠有足夠的智謀和勇氣治理天下江山。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只有這樣的開明皇帝,才會使得有才幹的賢臣誓死效忠,讓所有下級大臣們為輔佐皇帝而心悅誠服。

晉惠帝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恰恰在儲君和輔政大臣的選擇上犯了致命性錯誤。

首先在太子的選擇上,由於當時皇子的年齡偏小,於是他將太子的頭銜給了長子司馬衷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帝。然而據史書記載,「惠帝之愚,古今無匹」,足見此人並不具備統治才能。晉武帝的弟弟司馬攸在朝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然而晉武帝卻對他抱有猜忌之心,因此將其趕出京城。

而大臣們也對司馬衷能否成為合格的皇帝表示質疑,曾有多位大臣勸諫武帝「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季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但武帝認為別無選擇,經常在皇親和大臣面前為司馬衷護短,

因此在太子繼位之後,他的威望也遠沒有父皇那樣廣泛而堅固。

其次在輔政大臣的選擇上,晉武帝也失算了。

他指派的是自己的嶽父楊駿和叔父汝南王司馬亮,然而這兩者都是史學界公認的平庸之輩。

晉武帝之所以會選擇這兩人輔政,恰恰是看中了這兩人的平庸,因為平庸所以晉武帝認為他們不可能在自己死後篡位奪權。

然而因為皇帝和輔政大臣的平庸,中央政府的權威逐步喪失殆盡,而覬覦皇位的野心家卻數不勝數。晉武帝死後,楊駿執政剛愎自用、執政嚴酷,而司馬亮本就在過去統領的戰爭中戰無不敗,膽小懦弱,更是「素無美望」,因此楊駿不僅不與司馬亮聯合輔佐皇帝,反而經常對其加以排斥。

最高統治集團的分裂與平庸,激發了其他外戚和諸侯王的野心。

不久司馬亮和楊駿就被賈南風設計陷害而死,後來又引爆了八王之亂。

司馬亮和楊駿

3、倒行逆施的分封制也是重要原因

分封制起源於西周時期,並造成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混亂局面,因此歷代統治者經常會在實施分封時態度謹慎,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中央政府和地方諸侯力量的失衡,導致天下大亂。

而西晉實施的分封制,就很不幸地造成了這一惡果。

西晉是以門閥士族的支持而立國的,

但是門閥勢力過大勢必會與中央形成對抗。

為了屏蕃帝室,司馬炎選擇對皇室子弟大舉分封以拱衛朝廷。他賦予宗室王很大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允許其參政並在封地中掌管軍隊,以震懾士族中的野心家。事實上,中央是無法將地方各股勢力悉數消滅殆盡的,只能通過這些力量之間的制衡來實現中央獨大。

然而,司馬炎卻在這一過程中有失偏頗。

他只看到了宗室對門閥的壓製作用,卻忽視了宗室親族的力量亦能夠像門閥一樣發生膨脹的潛在威脅,從而挑戰皇帝權威。八王之亂,

正是由於地方藩王與宗室王之間的相互勾結,癱瘓了中央政府正常的運行秩序和運作機制,使得天下局勢失控。

八王之亂對晉朝乃至中國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之一。孫惠在《晉書》中寫到:「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足以見得,這是一個社會風氣畸變、道德嚴重敗壞、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的殘酷時代。

一、 直接導致了西晉的衰弱和後來的滅亡

八王之亂結束後,雖然司馬越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並延續了國祚,

但是西晉在長期動亂中已經元氣大傷,頹勢早已不可逆轉。

在這十六年中,除了諸侯王之間的鬥爭外,各地還相繼誕生了許多與西晉王朝對立的分裂政權,對西晉羸弱的統治秩序構成了嚴重威脅。

此外,八王之亂還對社會經濟構成了毀滅性打擊,農業生產近乎癱瘓,疾病狂飆恣肆,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因此各地的起義烽火也是層出不窮。

起義的頻發本身就是社會高度分裂的標誌,而西晉政府經過長期的皇族紛爭之後更無力再鎮壓起義大軍。

司馬越

就司馬越本人而言,戰火的洗禮也並沒有使他成為西晉的中興皇帝。

他極力排除異己,殺害重臣,從而大失人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信譽的喪失又導致了「永嘉之亂」的爆發,從而使得洛陽城徹底陷落。都城的失守,就是西晉王朝滅亡的前兆了。

二、 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八王之亂大大削弱了皇族宗室的勢力,

同時也為一些少數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這段時期的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造成了西晉的最終滅亡和大批皇室成員與百姓南遷至長江流域,由此東晉建立,中原完全成為各個民族混戰的角鬥場。

「千裡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是史學界對這段黑暗時期的形容。

而除了民族矛盾尖銳以外,

另一方面,民族融合也成為了這一段時期的鮮明特徵。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原先居於北方的商賈、士人、農民、手工業者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下定居,此時南方尚未得到大規模開發,經濟相對落後,戰亂較少。

而這些人群的到來則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當地的原住民和百越等少數民族也逐步被漢化,由此逐漸形成了江南文化。

而五胡亂華結束後中原的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態度也由肆意摧殘到逐步接受。

鮮卑族拓跋部是五胡亂華的最終勝利者,他們基本統一了北方並建立了北魏政權。後來的孝文帝改革就具有鮮明的漢化色彩,

他不僅力排眾議將都城由平城遷往洛陽,而且還提倡穿漢服、行漢制、說漢語、改漢姓、與漢族通婚,

孝文帝更是為此身體力行,而朝廷也會在一些重要官職上任用漢人。

尤其是「孝文帝」這一諡號,更是體現了鮮明的儒家文化色彩。可見,雖然五胡亂華對於漢族人民而言可能是一場災難,但是漢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卻展現地淋漓盡致,

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同化著每一個接觸漢文化的少數民族。

相關焦點

  • 同是皇室內亂:「八王之亂」亡西晉,「七國之亂」興漢室?
    今天我們就說說發生在西漢、西晉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兩場皇室內亂——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 熟悉漢、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引發這兩場歷史上有名的皇室內亂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它們的結局卻大相迥異:「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而「七國之亂」後,西漢卻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興盛時期。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西晉公元一年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戰亂紛爭局面,卻只經過短短的半個世紀就滅亡了, 晉惠帝在位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通常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內在原因。 「八王之亂的爆發反映了西晉時期朝廷政治的發展直接反應。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
    很多所謂的以史為鑑,不一定多靠譜~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得從」為什麼司馬炎知道西漢七國之亂,也要分封藩王?「說起。01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一場藩王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到光熙元年(306年)結束,八王之亂總計歷時十六年。
  • 八王之亂一西晉王室「窩裡鬥」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很 好的例證。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由於惠帝呆痴智障,毫無執政能力,西晉中央爆發了權力內亂。由於這場內亂的主要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周、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題、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所以歷史上將這場內亂稱為「八王之亂。
  • 點燃「八王之亂」導火索, 斷送江山的趙王司馬倫, 有怎樣的一生?
    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事件,是一場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政權而引發的內亂,這場內亂中,西晉皇室子弟自相殘殺,最終導致了中原空虛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
    公元291年至306年,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終釀「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八王之亂」血腥殘酷,歷時長達16年之久,沒有誰是勝利者。
  • 五胡亂華的開端——西晉八王之亂
    接下了我們就好好說一下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成一公司因為掌權人的能力不行,無法服眾,從而導致八個實力較強的小股東爭奪最高權力的最終是公司破產的「鬧劇」。首先第一個第二王是司馬瑋,司馬炎的五子,司馬允,司馬炎的十子,他在西晉公司中得職位是負責荊州區域的負責人,也就是荊州區域總經理,我們這個荊州總經理呢,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他能當上總經理就是靠有個好爹,沒辦法誰叫人家的爹是皇帝呢,他被司馬衷的皇后,也就是董事長夫人給忽悠進公司總部用手中的股票和董事長股票的份額從而來奪取公司的掌控權(當時西晉的掌控權在司馬炎認命的輔助大臣楊俊手中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這一點在西晉尤其嚴重。而在制度上,導致那場八王之亂的就是西晉所實行的藩王都督制。 都督的起源與發展 都督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的臨時官員而出現的。漢光武帝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軍隊出徵時暫時設置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這就是都督制度的起源。由於東漢王朝是由豪強的輔助之下建立的,因此。
  • 兩晉南北朝(1)西晉的宗王出鎮與八王之亂
    西晉建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君臣認為曹魏失國,原因是因為沒有分封諸王,宗室衰弱的結果。與西周和西漢的分封諸侯王不同,西晉的宗王以郡為國,只食租秩,不治吏民,力量很小,所以司馬氏控制地方的力量主要在於岀鎮方面的宗王都督,早起的宗王都督汝陰王司馬駿、太原王司馬瓌等確實對當時鞏固司馬氏的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八王之亂?其緣由是什麼?
    司馬炎去世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外戚楊駿輔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八王之亂」總共歷時長達十六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那麼,「八王之亂」到底是怎麼爆發的呢?產生的根源這件事還得追溯到晉武帝司馬炎開國的事情。
  •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藩王作亂之西晉「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出現在西晉末期,西晉這個朝代實際存在時間並不長,這與司馬政權和曹魏政權重疊也有些關係,在三國後期,實際上司馬氏自曹睿時期已經開始掌權,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數十年之久,這也導致了司馬家不斷壯大,成為了一個更龐大的家族 西晉的建立也是依託的曹魏的基礎和龐大的司馬家族擁護下建立,但西晉建立個人覺得有些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就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才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這一點在西晉尤其嚴重。而在制度上,導致那場八王之亂的就是西晉所實行的藩王都督制。都督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的臨時官員而出現的。漢光武帝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軍隊出徵時暫時設置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這就是都督制度的起源。由於東漢王朝是由豪強的輔助之下建立的,因此。漢光武帝等一眾東漢皇帝都不敢對地方豪強採取過於強烈的打擊。於是,東漢時期地主豪強勢力極度膨脹,甚至可以直接對地方行政進行幹預。
  • 八王之亂,禍國殃民造成國力盡喪,經濟衰落終遭引狼入室
    八王之亂,是指發生在我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它禍國殃民造成當時晉朝國力盡喪,所帶來的經濟衰落最終導致晉朝滅亡,使我國北方進入長達近三百年的動亂,即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 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強臣林立,內外交困的西晉亡於「八王之亂」
    小冰期的到來成為遊牧民族進駐中原,滅亡西晉的重要環境因素眾所周知,近代西方不斷流行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實際上對於悠久古代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作用,雖然這種用環境變化,來衡量古代社會變化和發展、王朝政權更替現象的說法過於絕對。
  • 說一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這段故事
    然而讓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長久亂世迎來的統一王朝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在晉朝時期出現了讓百姓生活疲敝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麼接下來由我給各位看客說一說「八王之亂」這段故事。此外,司馬炎執政晚期,本人一改節儉作風,西晉朝堂內亂開始驕奢淫逸,黨派亂起,大廈將傾。終於,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然而惠帝並沒有武帝一般的權謀,王室大權落到了外戚楊駿手中,類似於漢朝的錯誤再次重演,終於在公元291年開始,爆發了持續16年的以爭奪中央權力為目的的司馬氏宗親和外戚之間的動亂,這個過程涉及到8位司馬氏諸侯王,故史稱「八王之亂」。
  • 【學習時報】八王之亂的根源
    ,但是出現了比較有特色的政治形態,如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政治的挑戰和補充,也因為品評人物的盛行,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物故事。晉室最大的亂戲是「八王之亂」,這個亂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反覆之多,殺戮之殘,史上極為少見。正是因為這個亂,晉的國本便動搖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王朝的朝氣一點一點黯然失色。  知「八王之亂」者多,但理清這場亂局怕是不易,其原因在於「王」太多,記住這些王的名字都得下一番功夫。王多的原因是司馬氏的生育能力太強,且其男孩太多。
  •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一)喜歡歷史的人,大多知道「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兩大歷史事件。「八王之亂」的核心人物都是歷史名人司馬懿的子孫和侄子們,他們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共八個諸侯王。
  • 八王之亂之終結者司馬越 DLC
    原稿由嗷提供西晉短暫的五十一年歷史中,「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王朝土崩瓦解的重要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