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皇室內亂:「八王之亂」亡西晉,「七國之亂」興漢室?

2020-12-26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曾多次發生過統治階級內部的皇室內亂,這些內部動亂,往往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今天我們就說說發生在西漢、西晉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兩場皇室內亂——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

熟悉漢、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引發這兩場歷史上有名的皇室內亂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它們的結局卻大相迥異:「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而「七國之亂」後,西漢卻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興盛時期。

同是皇室內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呢?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場內亂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性質、影響等方面,一探究竟。

八王之亂成了西晉滅亡的導火索

從背景原因看,八王之亂和七國之亂有部分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表面上看,引發兩大內亂的動因都與太子被害有關

西漢是吳王太子被誤殺,埋下了動亂禍根。孝文帝時,吳王劉濞太子劉賢入京覲見漢文帝,在陪皇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飲酒下棋時,二人發生爭執,皇太子劉啟一怒之下拿起棋盤砸向王太子劉賢的腦袋,劉賢直接斃命。事後,文帝派人將劉賢的屍體送回吳國安葬。吳王勃然大怒說:「既然都是劉姓人,在哪裡死的就應該安葬在哪裡,何必要運回吳國呢!」又把遺體運回長安。「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史記》)

自此,吳王就和朝廷結下了「梁子」,開始稱病不肯入朝,朝廷當然知道原因,後來就扣押吳國派來的使者。吳王害怕了,從此漸生謀反之心。文帝也知道是皇太子理虧,後來就赦免了吳國被扣押的使者,並特令吳王可以不用來朝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吳王也暫時放下了謀反的念頭。

但景帝即位後,採用晁錯的建議,強行削減諸侯王的土地,直接影響到了吳王的利益,再加上景帝是殺害自己兒子的直接兇手,新怨舊恨湧上心頭,於是就聯絡其他六個諸侯王起兵叛亂,從而引發了「七國之亂」。

漢文帝劇照

西晉是太子司馬遹被殺,成為引發皇室內亂的導火索。晉武帝死後,「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聯繫楚王司馬瑋和汝南王司馬亮大殺輔政大臣。為了獨掌朝政,又矯詔殺掉司馬亮和司馬瑋,自己掌握了朝政。

賈南風無子,擔心以後司馬遹即位後,自己大權旁落,就在趙王司馬倫的攛掇支持下,派人害死了太子司馬遹。素有野心的司馬倫以為太子復仇為名,發動政變誅殺了賈皇后,然後廢黜司馬衷,自己做了皇帝。「及太子廢黜,趙王倫、孫秀等因眾怨謀欲廢后···後甚懼,遂害太子,以絕眾望。趙王倫乃率兵入宮,使翊軍校尉齊王冏入殿廢后。」(《晉書》)

齊王司馬冏等人不服,就聯合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一起發兵,殺了司馬倫,司馬冏迎回晉惠帝,自己藉機掌管朝政,這又引起了其他諸侯王的攻擊。於是先後有八個諸侯王參與皇室奪權之爭,你爭我奪,相互攻伐,從而引發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皇后賈南風

二是從深層次看,兩大內亂的產生都於當時特殊的政治治理結構有關。這種結構,即諸侯分封制。

西漢初期,漢武帝吸取秦朝不設諸侯王,朝廷受到攻擊時沒有諸侯親王相救,導致很快亡國的教訓,對劉姓宗族大封諸侯王,導致各諸侯王勢力壯大,尾大不掉,對中央政府的統治穩定產生威脅。史載「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王孽子蛋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史記》)

西晉建國後,晉武帝同樣是吸取曹魏政權不設諸侯親王,被自己輕而易舉篡權自立的前車之鑑,大封諸侯親王,久而久之,各皇室諸侯王坐地為大,漸生叛亂之心。一旦有機可乘,就會引發爭權動亂。

晉武帝司馬炎

既然引發內亂的背景、原因如此相似,為什麼會產生迥然不同的後果呢?結合兩場內亂的性質、過程、當時所處的社會形勢及皇室內部權力結構等方面,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叛亂持續時間不同,對國家的危害程度輕重不同

西漢「七國之亂」從開始到平定,由於漢景帝平叛得力,前後僅用了三個月就將叛亂平定。

雖說三個月期間,七國叛軍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三路叛軍中與政府軍正面交戰的主要是吳、楚兩國聯軍。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國軍隊始終沒有全力投入,進攻了一段時間後,或退回封地,或畏懼自殺。主戰場主要集中在梁國,影響範圍不到全國的五分之一,名義上是多國參與的大範圍叛亂,實則是政府軍與吳、楚兩國叛軍的局部戰爭。再加上持續時間短,所以對國家的破壞性並不大。

而反觀西晉「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賈南風聯合諸侯王誅殺輔政大臣開始,直至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奪取政權、結束叛亂,前後歷時16年。

期間雖有八年多相對平穩的時期,但最後七年各諸侯王之間,相互爭伐,參與的宗室王更多,波及範圍更廣,全國一半左右的區域參與了叛亂,每次都是多王參與,且參與爭奪的各方都是勢力較強、經濟富庶的地區。

八王之亂中胡族進入中原

和西漢諸侯王不同的是,西晉的諸侯王還各自在朝廷任職,每個宗室王都同時擔任一個或幾個州的地方軍政職務,一旦參與爭奪,就會組織幾州同時參與,這就導致叛亂波及範圍更廣。

2、叛亂性質不同,導致叛亂的正義性、積極性不同

西漢「七國之亂」 是地方諸侯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根源是景帝誤殺吳國太子,導火索是晁錯主張硬削藩,直接損害了各諸侯國的切身利益,說到底是朝廷與諸侯國的訴求不同:朝廷想通過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消除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諸侯國則想繼續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割據一方,矛盾衝突由此引發。

削藩是朝廷的詔令,各諸侯國雖然反對,但沒有充足的拒絕理由。於是,七國叛軍只好打出了 「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誅殺主張削藩、影響劉氏宗親關係的「奸臣」晁錯。「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漢書》)漢景帝為儘快平息叛亂,先將晁錯腰斬於市,使七國發動叛亂的理由在道義上站不住腳。所以,挑起叛亂的吳國在聯絡其他諸侯國的時候,並不順利,大多數諸侯國只是礙於吳國的強大,不得不參與叛亂。

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

比如,他在鼓動膠西王時,膠西王就說:『我怎麼敢反叛皇上呢?即使皇上行事過急,賜我一死,我也不能不擁戴皇上啊!」「(膠西)王瞿然駭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史記》)所以,叛亂發生後,除了吳、楚聯軍拼死作戰,其他諸侯王基本上出工不出力。

而西晉「八王之亂」是各宗室親王之間的相互攻伐。相比之下,西晉各宗室親王參與叛亂的理由更充足,積極性更高:一是皇帝愚笨,對朝臣親王沒有威懾力;二是皇后賈南風掌權,既濫殺大臣、毒殺太子,又淫亂皇宮,朝政昏暗,不得人心,給叛亂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同時,各叛亂方之間,都有一定的軍事和經濟勢力。晉武帝統一全國後,過於依重各諸侯王對朝廷的保護作用,給予各諸侯王軍事、財政大權,基本解散了政府軍隊,在軍事勢力方面,朝廷根本無法與諸侯王對抗。而各親王之間,勢力差不多,誰也不服誰,這就給了各諸侯王參與叛亂爭奪更有動力、勢力和條件。

晉惠帝司馬衷

所以,「八王之亂」參與面廣,爭奪激烈,長時間難分高下,使國內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百姓流離失所,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嚴重動搖了國家的統治基礎。

3、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程度不同,決定了叛亂結果不同

西晉是第一個靠門伐士族官僚集團的支持,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朝廷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都是圍繞著保護士族官僚階級的利益而展開的。士族官僚集團和皇室貴族是社會的特權階層,不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佔有著國家大部分資源,從而助長了他們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加深了與庶族地主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晉武帝後期,西晉皇室和士族官僚奢侈腐朽,有名的石崇鬥富就發生在這一時期。晉惠帝即位後,賈南風專權,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更加嚴重。

七國之亂時諸侯國分布圖

「八王之亂」爆發後,在皇室內部動亂的同時,百姓陷於戰亂,流民遍地,社會上民變四起,而部分諸侯王為了壯大勢力,又引入了匈奴、鮮卑、氐族等胡人軍隊,這些起義流民和胡人軍隊進入中原後,乘機擴充勢力,慢慢坐大,為加速西晉滅亡和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

如成都王司馬穎與匈奴人劉淵聯合,後來劉淵乘勢而起,建立漢國,並成為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司馬越雖然平定了叛亂,但由於胡人內遷,他死後,他的部下和王公大臣都被羯人石勒所殺,不久洛陽也在永嘉之亂中淪陷。

而西漢則不同。文景、景帝時期,採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抑制豪強、安定邊疆等政策,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盛世繁榮景象,在這樣國泰民安的形勢下,各諸侯王發動叛亂並不得人心。

從朝廷內部看,景帝是個有治世之才的明君、能君。其時,西漢正處於興盛發展時期,中央政府管理體系正常運行,內部組織機構健全,政府擁有正規軍隊,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及時有效的組織力量平叛。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叛亂發生後,景帝派名將周亞夫統領20萬大軍,多路出擊,既在第一時間扼制了叛軍持續推進的勢頭,又使叛軍看到了政府軍的威力。所以,七國之亂的破壞力並沒有影響到朝廷的統治根基。

更為重要的是,「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藉機削弱了各諸侯國的部分土地,並下令取消了諸侯國自己任免封國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改由朝廷選派官吏治理封國政務,諸侯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租稅。同時,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諸侯國官職,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

這樣就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其實際地位已接近當時的郡縣。反之,中央集權則進一步集中和加強,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而且,中央集權鞏固後,文帝、景帝時期出臺的各項惠民政令和措施能夠在各諸侯國統一推行,「文景之治」受惠面普及到全國,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富強局面,也為以後漢武帝徵服匈奴、開創「漢武盛世」創造了條件。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

相關焦點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
  •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藩王作亂之西晉「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出現在西晉末期,西晉這個朝代實際存在時間並不長,這與司馬政權和曹魏政權重疊也有些關係,在三國後期,實際上司馬氏自曹睿時期已經開始掌權,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數十年之久,這也導致了司馬家不斷壯大,成為了一個更龐大的家族 西晉的建立也是依託的曹魏的基礎和龐大的司馬家族擁護下建立,但西晉建立個人覺得有些
  • 八王之亂一西晉王室「窩裡鬥」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很 好的例證。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由於惠帝呆痴智障,毫無執政能力,西晉中央爆發了權力內亂。由於這場內亂的主要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周、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題、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所以歷史上將這場內亂稱為「八王之亂。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西晉公元一年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戰亂紛爭局面,卻只經過短短的半個世紀就滅亡了, 晉惠帝在位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通常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內在原因。 「八王之亂的爆發反映了西晉時期朝廷政治的發展直接反應。
  • 說一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這段故事
    然而讓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長久亂世迎來的統一王朝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在晉朝時期出現了讓百姓生活疲敝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麼接下來由我給各位看客說一說「八王之亂」這段故事。此外,司馬炎執政晚期,本人一改節儉作風,西晉朝堂內亂開始驕奢淫逸,黨派亂起,大廈將傾。終於,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然而惠帝並沒有武帝一般的權謀,王室大權落到了外戚楊駿手中,類似於漢朝的錯誤再次重演,終於在公元291年開始,爆發了持續16年的以爭奪中央權力為目的的司馬氏宗親和外戚之間的動亂,這個過程涉及到8位司馬氏諸侯王,故史稱「八王之亂」。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
    公元291年至306年,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終釀「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八王之亂」血腥殘酷,歷時長達16年之久,沒有誰是勝利者。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編者按: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地方內亂常因外重內輕而起。這一點在西晉尤其嚴重。而在制度上,導致那場八王之亂的就是西晉所實行的藩王都督制。朝中大權落入皇后,賈南風之手。在一系列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八王之亂爆發。
  • 68 西晉衰敗的直接原因——八王之亂
    東亞歷史第68篇:中國亂世時期五胡十六國之八萬之亂。 晉武帝認為自己的家族如此容易就能篡位建立新王朝,是因為曹魏皇室太過於孤立,因此他改朝換代之後,就大封十七個叔叔或弟弟為王。這些封王的宗室貴族個個擁有數萬兵馬,並且可以自行任命官吏。晉朝等於國中有國,又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與諸侯國。
  • 兩晉南北朝(1)西晉的宗王出鎮與八王之亂
    西晉建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君臣認為曹魏失國,原因是因為沒有分封諸王,宗室衰弱的結果。 到了西晉後期,王朝繼續推行以宗王出任都督的軍事政策,卻適得其反,此時天下太平,但岀鎮的宗王都督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佔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爭權奪位,挑起兵禍,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就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才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這一點在西晉尤其嚴重。而在制度上,導致那場八王之亂的就是西晉所實行的藩王都督制。都督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的臨時官員而出現的。漢光武帝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軍隊出徵時暫時設置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這就是都督制度的起源。由於東漢王朝是由豪強的輔助之下建立的,因此。漢光武帝等一眾東漢皇帝都不敢對地方豪強採取過於強烈的打擊。於是,東漢時期地主豪強勢力極度膨脹,甚至可以直接對地方行政進行幹預。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八王之亂?其緣由是什麼?
    司馬炎去世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外戚楊駿輔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八王之亂」總共歷時長達十六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那麼,「八王之亂」到底是怎麼爆發的呢?產生的根源這件事還得追溯到晉武帝司馬炎開國的事情。
  • 西晉八王之亂:賈南風亂政是導火索,真正根源乃是糟糕的政治環境
    八王之亂,則是西晉短暫歷史上的一次觸目驚心的大動亂,它是皇族內部的派系鬥爭的結果。 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破壞和摧殘,在整個中華歷史上也堪稱舉世罕見。它不僅大大加速了西晉的滅亡,而且造成整個中華大地生靈塗炭。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一)喜歡歷史的人,大多知道「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兩大歷史事件。「八王之亂」的核心人物都是歷史名人司馬懿的子孫和侄子們,他們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共八個諸侯王。
  • 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
    很多所謂的以史為鑑,不一定多靠譜~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得從」為什麼司馬炎知道西漢七國之亂,也要分封藩王?「說起。01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一場藩王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到光熙元年(306年)結束,八王之亂總計歷時十六年。
  • 點燃「八王之亂」導火索, 斷送江山的趙王司馬倫, 有怎樣的一生?
    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事件,是一場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政權而引發的內亂,這場內亂中,西晉皇室子弟自相殘殺,最終導致了中原空虛
  • 「八王之亂」中哪個王爺戰力最強?魄力、統略、謀士缺一不可
    西晉末期的「八王之亂」,是一場由諸司馬氏封王參與的權勢之爭。
  • 「永嘉之亂」匈奴滅西晉
    至西晉時期,這些胡人已人居關中以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國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八王之亂後,西晉王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軍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胡人也趁機起兵反晉,其中尤以匈奴首領劉淵起兵最早。公元304年,劉淵在匈奴貴族的支持下,於離石(今山西西部)建「漢」,自稱漢王,舉兵反晉。
  • 【史】決定了西晉覆滅的命運---永嘉之亂
    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當軍作戰,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員押往他鄉出賣,因而激起了境內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層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實行割據。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胡漢雙方的矛盾,嚴重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根基,大規模的暴動有一觸即發之勢。  當時西晉一些官僚也察覺到形勢的嚴重性,於是便有以郭欽、江統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張。
  • 紀錄片《 八王之亂》合集
    >《 八王之亂》03《 八王之亂》04《 八王之亂》05《 八王之亂》06>八王之亂(291年-306年)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因皇族爭奪中央政權引發的內亂。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引發引起八王爭權奪利。最終,晉朝大權最終落入司馬越手中,「八王之亂」至此結束。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使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中國西晉時統治集團內部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