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曾多次發生過統治階級內部的皇室內亂,這些內部動亂,往往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今天我們就說說發生在西漢、西晉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兩場皇室內亂——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
熟悉漢、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引發這兩場歷史上有名的皇室內亂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它們的結局卻大相迥異:「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而「七國之亂」後,西漢卻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興盛時期。
同是皇室內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呢?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場內亂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性質、影響等方面,一探究竟。
八王之亂成了西晉滅亡的導火索
從背景原因看,八王之亂和七國之亂有部分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表面上看,引發兩大內亂的動因都與太子被害有關
西漢是吳王太子被誤殺,埋下了動亂禍根。孝文帝時,吳王劉濞太子劉賢入京覲見漢文帝,在陪皇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飲酒下棋時,二人發生爭執,皇太子劉啟一怒之下拿起棋盤砸向王太子劉賢的腦袋,劉賢直接斃命。事後,文帝派人將劉賢的屍體送回吳國安葬。吳王勃然大怒說:「既然都是劉姓人,在哪裡死的就應該安葬在哪裡,何必要運回吳國呢!」又把遺體運回長安。「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史記》)
自此,吳王就和朝廷結下了「梁子」,開始稱病不肯入朝,朝廷當然知道原因,後來就扣押吳國派來的使者。吳王害怕了,從此漸生謀反之心。文帝也知道是皇太子理虧,後來就赦免了吳國被扣押的使者,並特令吳王可以不用來朝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吳王也暫時放下了謀反的念頭。
但景帝即位後,採用晁錯的建議,強行削減諸侯王的土地,直接影響到了吳王的利益,再加上景帝是殺害自己兒子的直接兇手,新怨舊恨湧上心頭,於是就聯絡其他六個諸侯王起兵叛亂,從而引發了「七國之亂」。
漢文帝劇照
西晉是太子司馬遹被殺,成為引發皇室內亂的導火索。晉武帝死後,「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聯繫楚王司馬瑋和汝南王司馬亮大殺輔政大臣。為了獨掌朝政,又矯詔殺掉司馬亮和司馬瑋,自己掌握了朝政。
賈南風無子,擔心以後司馬遹即位後,自己大權旁落,就在趙王司馬倫的攛掇支持下,派人害死了太子司馬遹。素有野心的司馬倫以為太子復仇為名,發動政變誅殺了賈皇后,然後廢黜司馬衷,自己做了皇帝。「及太子廢黜,趙王倫、孫秀等因眾怨謀欲廢后···後甚懼,遂害太子,以絕眾望。趙王倫乃率兵入宮,使翊軍校尉齊王冏入殿廢后。」(《晉書》)
齊王司馬冏等人不服,就聯合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一起發兵,殺了司馬倫,司馬冏迎回晉惠帝,自己藉機掌管朝政,這又引起了其他諸侯王的攻擊。於是先後有八個諸侯王參與皇室奪權之爭,你爭我奪,相互攻伐,從而引發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皇后賈南風
二是從深層次看,兩大內亂的產生都於當時特殊的政治治理結構有關。這種結構,即諸侯分封制。
西漢初期,漢武帝吸取秦朝不設諸侯王,朝廷受到攻擊時沒有諸侯親王相救,導致很快亡國的教訓,對劉姓宗族大封諸侯王,導致各諸侯王勢力壯大,尾大不掉,對中央政府的統治穩定產生威脅。史載「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王孽子蛋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史記》)
西晉建國後,晉武帝同樣是吸取曹魏政權不設諸侯親王,被自己輕而易舉篡權自立的前車之鑑,大封諸侯親王,久而久之,各皇室諸侯王坐地為大,漸生叛亂之心。一旦有機可乘,就會引發爭權動亂。
晉武帝司馬炎
既然引發內亂的背景、原因如此相似,為什麼會產生迥然不同的後果呢?結合兩場內亂的性質、過程、當時所處的社會形勢及皇室內部權力結構等方面,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叛亂持續時間不同,對國家的危害程度輕重不同
西漢「七國之亂」從開始到平定,由於漢景帝平叛得力,前後僅用了三個月就將叛亂平定。
雖說三個月期間,七國叛軍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三路叛軍中與政府軍正面交戰的主要是吳、楚兩國聯軍。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國軍隊始終沒有全力投入,進攻了一段時間後,或退回封地,或畏懼自殺。主戰場主要集中在梁國,影響範圍不到全國的五分之一,名義上是多國參與的大範圍叛亂,實則是政府軍與吳、楚兩國叛軍的局部戰爭。再加上持續時間短,所以對國家的破壞性並不大。
而反觀西晉「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賈南風聯合諸侯王誅殺輔政大臣開始,直至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奪取政權、結束叛亂,前後歷時16年。
期間雖有八年多相對平穩的時期,但最後七年各諸侯王之間,相互爭伐,參與的宗室王更多,波及範圍更廣,全國一半左右的區域參與了叛亂,每次都是多王參與,且參與爭奪的各方都是勢力較強、經濟富庶的地區。
八王之亂中胡族進入中原
和西漢諸侯王不同的是,西晉的諸侯王還各自在朝廷任職,每個宗室王都同時擔任一個或幾個州的地方軍政職務,一旦參與爭奪,就會組織幾州同時參與,這就導致叛亂波及範圍更廣。
2、叛亂性質不同,導致叛亂的正義性、積極性不同
西漢「七國之亂」 是地方諸侯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根源是景帝誤殺吳國太子,導火索是晁錯主張硬削藩,直接損害了各諸侯國的切身利益,說到底是朝廷與諸侯國的訴求不同:朝廷想通過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消除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諸侯國則想繼續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割據一方,矛盾衝突由此引發。
削藩是朝廷的詔令,各諸侯國雖然反對,但沒有充足的拒絕理由。於是,七國叛軍只好打出了 「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誅殺主張削藩、影響劉氏宗親關係的「奸臣」晁錯。「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漢書》)漢景帝為儘快平息叛亂,先將晁錯腰斬於市,使七國發動叛亂的理由在道義上站不住腳。所以,挑起叛亂的吳國在聯絡其他諸侯國的時候,並不順利,大多數諸侯國只是礙於吳國的強大,不得不參與叛亂。
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
比如,他在鼓動膠西王時,膠西王就說:『我怎麼敢反叛皇上呢?即使皇上行事過急,賜我一死,我也不能不擁戴皇上啊!」「(膠西)王瞿然駭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史記》)所以,叛亂發生後,除了吳、楚聯軍拼死作戰,其他諸侯王基本上出工不出力。
而西晉「八王之亂」是各宗室親王之間的相互攻伐。相比之下,西晉各宗室親王參與叛亂的理由更充足,積極性更高:一是皇帝愚笨,對朝臣親王沒有威懾力;二是皇后賈南風掌權,既濫殺大臣、毒殺太子,又淫亂皇宮,朝政昏暗,不得人心,給叛亂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同時,各叛亂方之間,都有一定的軍事和經濟勢力。晉武帝統一全國後,過於依重各諸侯王對朝廷的保護作用,給予各諸侯王軍事、財政大權,基本解散了政府軍隊,在軍事勢力方面,朝廷根本無法與諸侯王對抗。而各親王之間,勢力差不多,誰也不服誰,這就給了各諸侯王參與叛亂爭奪更有動力、勢力和條件。
晉惠帝司馬衷
所以,「八王之亂」參與面廣,爭奪激烈,長時間難分高下,使國內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百姓流離失所,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嚴重動搖了國家的統治基礎。
3、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程度不同,決定了叛亂結果不同
西晉是第一個靠門伐士族官僚集團的支持,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朝廷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都是圍繞著保護士族官僚階級的利益而展開的。士族官僚集團和皇室貴族是社會的特權階層,不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佔有著國家大部分資源,從而助長了他們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加深了與庶族地主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晉武帝後期,西晉皇室和士族官僚奢侈腐朽,有名的石崇鬥富就發生在這一時期。晉惠帝即位後,賈南風專權,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更加嚴重。
七國之亂時諸侯國分布圖
「八王之亂」爆發後,在皇室內部動亂的同時,百姓陷於戰亂,流民遍地,社會上民變四起,而部分諸侯王為了壯大勢力,又引入了匈奴、鮮卑、氐族等胡人軍隊,這些起義流民和胡人軍隊進入中原後,乘機擴充勢力,慢慢坐大,為加速西晉滅亡和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
如成都王司馬穎與匈奴人劉淵聯合,後來劉淵乘勢而起,建立漢國,並成為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司馬越雖然平定了叛亂,但由於胡人內遷,他死後,他的部下和王公大臣都被羯人石勒所殺,不久洛陽也在永嘉之亂中淪陷。
而西漢則不同。文景、景帝時期,採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抑制豪強、安定邊疆等政策,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盛世繁榮景象,在這樣國泰民安的形勢下,各諸侯王發動叛亂並不得人心。
從朝廷內部看,景帝是個有治世之才的明君、能君。其時,西漢正處於興盛發展時期,中央政府管理體系正常運行,內部組織機構健全,政府擁有正規軍隊,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及時有效的組織力量平叛。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叛亂發生後,景帝派名將周亞夫統領20萬大軍,多路出擊,既在第一時間扼制了叛軍持續推進的勢頭,又使叛軍看到了政府軍的威力。所以,七國之亂的破壞力並沒有影響到朝廷的統治根基。
更為重要的是,「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藉機削弱了各諸侯國的部分土地,並下令取消了諸侯國自己任免封國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改由朝廷選派官吏治理封國政務,諸侯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租稅。同時,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諸侯國官職,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
這樣就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其實際地位已接近當時的郡縣。反之,中央集權則進一步集中和加強,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而且,中央集權鞏固後,文帝、景帝時期出臺的各項惠民政令和措施能夠在各諸侯國統一推行,「文景之治」受惠面普及到全國,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富強局面,也為以後漢武帝徵服匈奴、開創「漢武盛世」創造了條件。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