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中哪個王爺戰力最強?魄力、統略、謀士缺一不可

2021-02-13 三千年讀史

西晉末期的「八王之亂」,是一場由諸司馬氏封王參與的權勢之爭。持續十幾年的戰亂,讓西晉國力受床嚴重,

以至於無法抵禦胡族侵擾中原,而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可以說,這場由司馬氏王爺們參與的皇族內亂,是西晉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看「八王之亂」的過程當中,「八王」之間相互交戰,輪番在中樞掌權。

「八王」各自所掌控的「戰力」高下,是能否在諸司馬氏王爺當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那麼,參與「八王之亂」的八個王爺當中,誰的戰力最強?

戰力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借用策略遊戲當中的數據影響方式,從魄力、統略(統帥、謀略)和謀士(部將、武力)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八王」之中,誰的戰力最強?

為了更直觀地看出「八王」各自戰力的高低,用最簡單的星級來進行體現:

魄力:★★★

統略:★★★

謀士:★★★

三項評價由1星到3星,由此來看「八王」在這場耗時彌久的西晉末期戰亂中的表現及其背後的原因。

1星★學渣的努力: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

「八王」當中,的確有驚豔之輩,但也有庸才王爺,最開始登場的兩位——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就屬於這一類。

如果1星到3星是學渣到學霸的差距,那麼這兩位應該算是「八王」中的學渣。

下面從魄力、統略和謀士三個角度,來看這兩個1星學渣王爺的「努力」:

「八王之亂」的起點應該從外戚楊駿和皇后賈南風先後掌權開始,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本來打算讓汝南王司馬亮等人輔政,但楊駿卻藉助外戚身份得以掌權。

而楊駿掌權之後,在朝中的汝南王司馬亮擔心被楊駿謀害,於是趁夜色逃回自己的封地,由此來看,汝南王司馬亮的魄力值十分堪憂,勉強1星水平。

等到皇后賈南風想要奪權,於是派人找來楚王司馬瑋,率兵把楊駿除掉。楊駿死後,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輔政,

皇后賈南風又派出楚王司馬瑋,聯合眾人除掉輔政的兩人。司馬亮和衛瓘死後,賈南風又順手把楚王司馬瑋除掉,自己得以掌權。

汝南王司馬亮的魄力1星;統略上面對賈南風勢大沒有什麼良策,只想要強行削弱賈南風,最多只能打1星半;謀士上面包括武力上,

都沒有什麼可以稱道之處,只能算是1星水平。總體而言,汝南王司馬亮的綜合戰力,只能是1星水平。

楚王司馬瑋的魄力要比司馬亮強一些,當初賈南風想要借諸王之力除掉楊駿,汝南王得到消息後連忙推脫,而楚王司馬瑋二話不說就率兵入京,魄力可以算是2星;

而司馬瑋有荊州之兵力,在誅殺楊駿和司馬亮過程中有所體現,謀士(部將、武力)可以算2星;不過,在謀略方面,這位年輕的小王爺,

實在是有些太過不堪,被賈南風利用完之後就被當做棄子1星都難有。綜合評定,楚王司馬瑋的綜合戰力,也僅僅有1星水準。

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都各有缺陷,司馬亮是魄力、武力不堪,無法應對圖謀甚大的賈南風;而楚王司馬瑋則是缺少智謀,被當做爭權奪利的棋子,最終只能被利用完後廢棄。

可以說,司馬亮和司馬瑋算是在「八王之亂」中,存在感不太強的王爺,相較之後司馬倫、司馬冏等人的盤算和心機,這兩位1星學渣王爺,

只能算是空有努力向上之心,最後也只能因「戰力」的不足,失去繼續「紛爭上遊」的機會。

2星★★中流的野心: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

「八王之亂」的過程可以算是分兩個階段,以賈南風掌權前後為分界,之前一段是兩個1星學渣王爺——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參與的過程,而後的司馬氏王爺們,要比沒什麼稱道之處的司馬亮和司馬瑋的表現好得多。

之後登場的諸多王爺當中,其中有將大好局面葬送之人,也有仗著一股子狠勁短暫稱霸之輩,當中野心不小卻最終願望落空者算是

「八王」當中的中流,不過這個「中流」並不是「砥柱」,只是或多或少有所欠缺的2星選手。

綜合評價三個方面的表現,有著2星「戰力」者為這三位——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和成都王司馬穎。

趙王司馬倫算是將西晉末期內鬥主線,重新拉回了司馬氏封王之間的鬥爭。司馬倫有心想要推翻掌權的賈南風,

便接納了謀士孫秀的建議,利用反間計,除掉賈南風,自己得以掌權。這個過程當中,謀士孫秀的作用很大,所以司馬倫的謀士值足有2星水平。

而司馬倫自身的統略不高,當初在關中引發羌、氐叛亂,足見其能力一般。等到了朝中,也是委身於賈后帳下當差,統略也就只有1星水準。

而魄力上可以算是個「狠人」,敢在賈南風權勢滔天之時謀算奪權,甚至敢稱帝,魄力足有1星半的程度。綜合來看,趙王司馬倫距離3星上遊水準還有差距,算是2星的中流水準。

司馬倫即位後,引起其他諸王不滿,最終齊王司馬冏入主中樞得以掌權。司馬冏為原本齊王司馬攸之子,在想要誅殺趙王司馬倫時,

聯合豫州刺史何勖、龍驤將軍董艾等勢力,並且傳檄天下討伐司馬倫,在魄力和統略上算是能力不俗,都是2星水準。

不過,司馬冏掌權之後,太過驕縱享受,以至於讓世人失望,部下當中不乏李含等人的內鬥,算是自己被推翻的隱患,因而謀士方面頗為不足,1星水平。綜合評價司馬冏,算是2星水平。

再看成都王司馬穎,其實本可以步入3星行列,不過司馬穎的缺陷和優勢同樣明顯。司馬穎參與過討伐趙王司馬倫、

齊王司馬冏和長沙王司馬乂的過程,可以說實力不俗。並且有陸機、趙驤、石超等良將,謀士(武力、部將)值足有3星的評價。

不過,司馬穎在魄力和統略上頗為不足,當初面對司馬越的討伐,竟然嚇得想要逃跑,在部下勸誡之下才召集人馬對抗,

魄力值最多也就1星半的水準;而統略之上,司馬穎領兵多依仗部將和謀臣,一旦處於不利局勢便迅速潰逃,統略值也就是1星的水準。

優勢和缺陷都十分明顯的成都王司馬穎,算是將大好局面喪盡的代表,原本有稱霸的實力,最終卻敗給了魄力和謀略,綜合評分2星。

司馬倫、司馬冏和司馬穎都算是有野心之人,不過也都有著自身十分明顯的缺陷或。司馬倫依仗謀士之能,得以謀得中樞權位,其他方面卻十分不足,也就落得被諸王迅速覆滅的結局,

屬於野心撐不起格局的代表;司馬冏本是魄力和統略都不俗之輩,但卻因很快就放縱自身,導致部下離散,在謀士方面落了下乘;司馬穎倒是有著不俗的謀士值,

無論是部將還是武力都是八王之中的佼佼者,可是太過不堪的魄力和統略,最終也讓其喪盡優勢。綜合來看,2星中流的這三位王爺,都是有機會登頂的,但都因為缺陷無法補足而最終失敗。

3星★★★學霸的悲劇: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除了1星學渣和2星中流之外,「八王」當中也的確存在驚才絕豔的3星學霸。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司馬顒和東海王司馬越,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雖然後世對這三位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僅從魄力、統略和謀士三個角度來看,這三位的確是「八王」當中最有機會問鼎晉室之人了。

長沙王司馬乂,是楚王司馬瑋的同母兄弟,不過因為司馬瑋的牽連,曾經由長沙王貶為常山王。等到司馬冏掌權後,司馬乂又重新進升長沙王。

等到河間王司馬顒傳檄天下,討伐齊王司馬冏,司馬乂率兵在洛陽城中與司馬冏交戰數日,最終擊敗司馬冏得以在朝中掌權。

司馬乂的魄力和統略算是「八王」當中的佼佼者,在絕不佔優勢的洛陽城中,司馬乂可以率先入宮挾持晉惠帝司馬衷,再在城中與齊王司馬冏周旋相攻,可以算是十分大膽的決定。

而等到司馬乂掌權後,遭到司馬顒和司馬穎派軍攻打,尚可以率京師之兵,擊退二王的討伐,足見其在統略上的才能。因而長沙王司馬乂的魄力和統略,都可以算是3星的水準。

不過,司馬乂最終被東海王司馬越俘虜,也算是不小的缺陷,至少能看出司馬乂雖有魄力與統略之能,但卻在謀將這一項上有著缺陷,因而謀士值只能是1星的水準。

綜合來看,司馬乂算是「八王」當中頗有才能之人,只不過因為先天上的不足,部將和武力等方面勢弱,最終導致了失敗,但其綜合評星應該還是3星的水準。

再看河間王司馬顒,算是「八王」當中的投機者了,在趙王司馬倫被討伐之時,就派軍前去馳援中樞,等到司馬冏等人勢大,便改變陣營轉而支持司馬冏。

之後,討伐司馬冏後,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等力量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後又擁立司馬穎為皇太弟。等到司馬穎失勢,便與司馬越展開交戰。

可以說,司馬顒雖然沒有如趙、齊、長沙那般入主中樞,但也算是「八王之亂」後半程的「熱心參與者」。

司馬顒實際上實力不俗,他都督關中軍事,又有張方、李含等部將,謀士值算是不輸給司馬穎的3星實力;不過,在魄力和統略上,實在是不爭氣,有張方這位屢番劫掠兩京的大將,

竟然擔心東海王司馬越的勢大,主動殺掉了張方以求與司馬越和解。足見司馬顒魄力和統略上的缺失。綜合來看,司馬顒在魄力上最多1星半的水準,統略上最多2星實力,整體評星還算是3星實力。

再就是「八王之亂」最終的獲勝者東海王司馬越了,司馬越算是最後才「參賽」的司馬氏封王。

司馬越當時在中樞,長沙王司馬乂屢次擊敗齊王司馬冏和河間王司馬顒的討伐,洛陽城被張方圍困之時,司馬越認為司馬乂必敗。

於是,率領禁衛俘虜了司馬乂,送給了城外的張方。之後,司馬越趁諸王后繼無力的情況下,

果斷給了剩下的二王迎頭痛擊,先後擊敗成都王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乂,最終掌控了西晉權柄,成為了「八王之亂」最終的獲勝者。

相比其他諸王,司馬越的確算是「戰力」最盛之人了,不過也並非代表他沒有缺陷。魄力方面,司馬越自擒獲司馬乂,到挾晉惠帝討伐司馬穎,再到舉兵徵討司馬顒,

足見看出其野心勃勃,因而魄力值3星無疑;而謀士(部將、武力)上,有著司馬騰、王浚等人的加持,司馬越這一方面的評星也有3星實力。不過,在統略方面,

司馬越最終放棄被胡族圍困的洛陽城,想要回到東海封地的做法,實在是欠考慮。並且,其掌權期間,也實在是乏善可陳,統略值最多2星的實力。不過,綜合來看,司馬越還是「八王」當中戰力最強者,妥妥的3星王者。

綜上來看,擁有3星實力的三個司馬王爺,其實都有著最終贏得這場皇族內亂的實力。不過,司馬乂空有膽識和謀略,忽視自身所掌實力空虛;司馬顒空有關中之勢和投機之心,

卻缺少對形勢的正確估算;司馬越雖然最後「參賽」,但卻「行動果斷」,最終才能在「八王之亂」中獲勝。

「八王」排行榜

綜合來看,單就由魄力、統略和謀士三方面的比較,東海王司馬越的戰力自然是「八王」當中的最強者。

而最讓人欣賞的還是長沙王司馬乂,司馬乂算是「八王」當中才略最高者了,從其憑藉京師之兵便多次擊退成都王大軍,逼得河間王的大將張方都沒辦法,足見其在統略、魄力上的不俗。

而若是單就優勢最大的封王,應該是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二王都有著地方兵力在握,並給不缺良將謀臣,只是在估算形勢、氣度魄力上有缺陷,最終也無緣最後的勝利。

其他各王齊、趙、楚、汝南,也各有優劣,並非全都一無是處,只不過在這場皇族內部鬥爭當中淪為犧牲者。

其實「八王」之中,每個人都有最終贏得這場皇室戰爭的機會,並且誰都有結束西晉末期紛亂的可能,

只不過身處亂局之中的司馬氏王爺們,終是被權位迷了眼,沉淪在了這場耗時彌久的皇室內部權勢之爭當中。

也正是因為對權勢的太過企圖,導致了「八王」當中即便有如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這樣不缺才略者,也沒法從亂局之中抽身;更別提對權位野心勃勃的趙王司馬倫、

成都王司馬顒,即便有著不少扭轉形勢的機會,但最終還是會葬送自身;而像楚王司馬瑋、成都王司馬穎和東海王司馬越這般,本應是西晉各方諸侯中的佼佼者,但也淪落為權勢之爭的傀儡。

長按下方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快速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八王之亂的歷史教訓(中)
    由司馬懿父子血腥政治的不祥肇始,政治屠殺終於在晉朝徹底爆發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從前到後八王之亂整整延續了十六年,司馬家族血親相殘,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滅國,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也就是著名的五胡亂華時期。中國進入長達273年的大分裂時代,南方先後進入東晉、南朝,北方先後進入五胡十六國、北朝,直到進入隋朝,大分裂時代才宣告結束。
  • 八王之亂中的這個王爺最該死
    編者按:《三國:全面戰爭》首個章節DLC「八王之亂」已經推出,雖然遭遇了很多差評,但起碼也為大家特別是老外科普了一下八王之亂的歷史。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乂字怎麼讀?這個司馬家王爺擁有最強戟騎兵,還差點阻止五胡亂華》中,我們介紹了西晉八王中智勇雙全卻壯志難酬的長沙王司馬乂,我們再來講講司馬乂的主要對手成都王司馬穎,而他又有一個身份,那就是真正導致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司馬穎應該算是司馬炎的兒子中能力僅次於司馬乂的,然而生性嫉妒註定了司馬穎會走上邪道。實際上,五胡中最早禍亂北方的匈奴和羯,都是被司馬穎放出牢籠的。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西晉公元一年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戰亂紛爭局面,卻只經過短短的半個世紀就滅亡了, 晉惠帝在位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通常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內在原因。 「八王之亂的爆發反映了西晉時期朝廷政治的發展直接反應。
  • 八王之亂之終結者司馬越 DLC
    原稿由嗷提供西晉短暫的五十一年歷史中,「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王朝土崩瓦解的重要事故。
  • 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
    很多所謂的以史為鑑,不一定多靠譜~為什麼朱元璋知道西晉八王之亂,還要分封藩王?得從」為什麼司馬炎知道西漢七國之亂,也要分封藩王?「說起。01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一場藩王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到光熙元年(306年)結束,八王之亂總計歷時十六年。
  • 八王之亂:血腥的王權殘殺
    最終,在這一層層的自我強化中,西晉王朝變得體無完膚。而經由八王之亂,秦漢帝國也最終解體,隨即開啟近三百年的亂局。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一場冰與火淬鍊的殘忍遊戲。在這場混亂中,賈南風大獲全勝。擋在她權力之路上的石頭,被清除得乾乾淨淨。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至此也暫告一個段落。回顧晉武帝司馬炎臨終前的安排,可以說相當奇特。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他不是沒有遠見和敏銳,也看到了未來朝政可能存在的問題。
  • 【學習時報】八王之亂的根源
    晉室最大的亂戲是「八王之亂」,這個亂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反覆之多,殺戮之殘,史上極為少見。正是因為這個亂,晉的國本便動搖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王朝的朝氣一點一點黯然失色。  知「八王之亂」者多,但理清這場亂局怕是不易,其原因在於「王」太多,記住這些王的名字都得下一番功夫。王多的原因是司馬氏的生育能力太強,且其男孩太多。
  • 五胡亂華的開端——西晉八王之亂
    接下了我們就好好說一下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成一公司因為掌權人的能力不行,無法服眾,從而導致八個實力較強的小股東爭奪最高權力的最終是公司破產的「鬧劇」。首先第一個第二王是司馬瑋,司馬炎的五子,司馬允,司馬炎的十子,他在西晉公司中得職位是負責荊州區域的負責人,也就是荊州區域總經理,我們這個荊州總經理呢,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他能當上總經理就是靠有個好爹,沒辦法誰叫人家的爹是皇帝呢,他被司馬衷的皇后,也就是董事長夫人給忽悠進公司總部用手中的股票和董事長股票的份額從而來奪取公司的掌控權(當時西晉的掌控權在司馬炎認命的輔助大臣楊俊手中
  • 八王之亂一西晉王室「窩裡鬥」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很 好的例證。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由於惠帝呆痴智障,毫無執政能力,西晉中央爆發了權力內亂。由於這場內亂的主要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周、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題、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所以歷史上將這場內亂稱為「八王之亂。
  •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 「八王之亂」中死得最慘的親王是誰?甚有名譽的他,卻被烤炙而死
    這兩位王爺,本來同時在京,關係還不錯,但齊王認為長沙王與成都王是兄弟(同父異母),便先下手為強,派人攻襲長沙王。司馬乂身長七尺五寸,開朗果斷,才力絕人,虛心下士,甚有名譽。他率百餘人飛馳入宮,關閉諸門,聲稱「奉天子攻大司馬府」。有皇帝在手,一下子就轉被動為主動。
  • 晉朝八王之亂其一:司馬越
    西晉宗室,晉惠帝至晉懷帝時期權臣,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初任騎都尉,後遷散騎侍郎加侍中,歷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僕射等職並因參與誅殺楊駿受封五千戶侯,不久復任侍中,加奉車都尉,晉爵東海王。永康初年(300年)加中書令,又升任司空兼中書監。
  • 同是皇室內亂:「八王之亂」亡西晉,「七國之亂」興漢室?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曾多次發生過統治階級內部的皇室內亂,這些內部動亂,往往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今天我們就說說發生在西漢、西晉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兩場皇室內亂——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
  • 《全面戰爭:三國》DLC《八王之亂》:以歷史遊戲的標準來說還不夠好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極為嚴重的皇族內亂,幾乎耗盡了西晉政權的國力,北方少民族紛紛脫離西晉的控制,建立地方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政權的滅亡。一家來自英國的遊戲開發商如何來表現這段歷史無疑是令人好奇的,但看過《八王之亂》的預告片之後我開始有了一些不好的預感。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
    公元291年至306年,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終釀「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八王之亂」血腥殘酷,歷時長達16年之久,沒有誰是勝利者。
  • 兩晉南北朝(1)西晉的宗王出鎮與八王之亂
    西晉建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君臣認為曹魏失國,原因是因為沒有分封諸王,宗室衰弱的結果。 到了西晉後期,王朝繼續推行以宗王出任都督的軍事政策,卻適得其反,此時天下太平,但岀鎮的宗王都督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佔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爭權奪位,挑起兵禍,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 八王之亂,禍國殃民造成國力盡喪,經濟衰落終遭引狼入室
    如果晉武帝的繼任者晉惠帝司馬衷不是那麼無能,如果晉惠帝的皇后不是賈南風,很可能就不會發生「八王之亂」! 二。動亂的過程與結果 八王之亂從開始到結束共歷時16年(291年—306年),但在這16年中並不是每年都處於動亂之中。
  • 西晉八王之亂:賈南風亂政是導火索,真正根源乃是糟糕的政治環境
    八王之亂的爆發, 暴露了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和最高統治者的昏庸、短見與無能, 其影響也是破壞性和災難性的——「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上如此記載。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說一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這段故事
    然而讓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長久亂世迎來的統一王朝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在晉朝時期出現了讓百姓生活疲敝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麼接下來由我給各位看客說一說「八王之亂」這段故事。八王之亂第二階段:公元299年-公元306年,歷時7年。惠帝皇后賈南風掌政期間,任用了很多名士,當時政局穩定,然而賈南風沒有兒子,為了能順利當上太后,賈南風又開始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