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八王之亂的根源

2021-02-13 學習時報

開欄語


兩晉時代雖然紛爭不斷,政治也顯現出黑暗的特徵,但是出現了比較有特色的政治形態,如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政治的挑戰和補充,也因為品評人物的盛行,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物故事。本系列文章講述了兩晉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民間常說,「多子多福」,無論皇族還是百姓,均求子孫旺盛,後嗣綿延,宗族長續,能給人間送子的觀世音菩薩大概是香火最旺的了。殊不知,有晉一朝的事證明,多子不一定多福,甚而釀成多禍。普通人家,子孫一多,爭奪遺產,爭襲爵位,爭鬥打鬧,屢見不鮮。對皇族來說,為爭皇位,打打殺殺,機關算盡,如何擺平諸皇子的關係,往往成為老皇帝的晚年心病,神威一世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
  司馬家族從魏手中奪得政權,前幾棒傳續倒還平安,包括晉尚未立朝時,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獨攬大權,後司馬師早死,司馬昭繼之為大將軍,司馬師無子,原本想讓過繼自司馬昭的齊王攸承嗣家族血統,但司馬攸也英年早逝,於是司馬昭另一子司馬炎順利接班。待到正式當了皇帝的司馬炎傳位給惠帝,雖有一波三折,也僅是司馬炎顧慮痴兒的智商不夠,但不會有刀光劍影。惠帝以後,情況便複雜了,定太子,換太子,腥風血雨瀰漫開來。晉室最大的亂戲是「八王之亂」,這個亂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反覆之多,殺戮之殘,史上極為少見。正是因為這個亂,晉的國本便動搖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王朝的朝氣一點一點黯然失色。
  知「八王之亂」者多,但理清這場亂局怕是不易,其原因在於「王」太多,記住這些王的名字都得下一番功夫。王多的原因是司馬氏的生育能力太強,且其男孩太多。正史記載,司馬懿兄弟等8人封王,兒子輩5人封王,司馬昭兒輩6人封王,僅司馬孚一支,竟有25人封王,武帝兒子13位封王。兒子多,除了當皇帝、太子的,都要封王,王便多起來,王又生兒子,除襲王位者外,有點本事的又有可能封王。這些產生分封制的宗族封王,隨歷史的進程,早已忘卻了當初枝繁葉茂,拱衛皇權的初衷,反而成為動亂之源,「八王之亂」便是典型的案例。《晉書》論評:「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確為至理之言。
  晉惠帝這個痴兒皇帝本身智商便低,又遇到個專權狠毒狹隘的賈南風皇后,已夠倒黴的了,還得面對爺爺輩、叔父輩、兄弟輩、子侄輩那麼一大堆王,這局面的確夠他應付的。且看「八王之亂」的八個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河間王司馬顒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兒子,這三位是他的叔父;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是武帝司馬炎的兒子,這三位是他的弟弟;齊王司馬冏是司馬昭的兒子,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弟弟司馬馗的孫子,這兩位是他的叔叔,尤其是齊王司馬冏的父親司馬攸,當初比他父親司馬炎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細觀這些鬧騰的王,還都有些本事,有些個體的綜合素質還不差,至少大都超過晉惠帝,大都是先由皇帝下詔或矯詔進宮的,初時作為皇帝依仗的力量位踞中樞,漸漸滋長野心,或大權獨攬,或乾脆將皇帝踢開自己幹。照理說,這也沒什麼不正當的,反正都是司馬氏血統,只是驕縱起來,誰也不服誰的氣。鬧騰的是司馬家族事,遭殃的是百姓,還有那些各為其主稀裡糊塗不知為誰打仗而死的軍士。從一個小例子便見「八王之亂」的殘酷;那位樂不思蜀的俘虜皇帝劉禪入晉,武帝司馬炎待他不錯,帶去的家族子弟幾十人封郎尉,「八王之亂」一來,大概誰也顧不上他們了,子弟又缺少生存的能力,最後幾乎舉家被亂兵而殺,僅跑出一位劉禪的侄孫子。
  人們通常用萬馬奔騰形容氣象萬千,而這萬馬廝殺便將神州大地搞得昏天黑地了。據說當年司馬懿問卦,相士說司馬會亡於牛,司馬懿便將身邊叫牛金的大將殺了,以圖司馬江山萬代永傳,不料同槽之馬相互殘殺,給外來者鑽了空子。後來逼東晉最後一個皇帝禪讓的,正是劉裕。撇開這些陰陽八卦不談,不管真真假假,根子還在馬馬相鬥。與諸葛亮鬥智的司馬懿無論怎麼老謀深算,恐怕也沒想到子孫眾多給後代帶來這麼多麻煩,而且還顛覆了江山,早知如此,還不如保持單脈相傳,免得眾馬爭鬥不止。晉號稱以孝治天下,意圖以「孝」的理念維繫家族的團結,但是在權力爭奪中,孝道的大旗最後卻成了一張遮羞布。

本期編輯:翟月熒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帳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帳號→添加關注

文章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二維碼

點擊下方二維碼→保存圖片→發給朋友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西晉八王之亂:賈南風亂政是導火索,真正根源乃是糟糕的政治環境
    八王之亂的爆發, 暴露了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和最高統治者的昏庸、短見與無能, 其影響也是破壞性和災難性的——「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上如此記載。
  • 八王之亂,禍國殃民造成國力盡喪,經濟衰落終遭引狼入室
    晉武帝司馬炎 八王之亂的直接起因是晉惠帝皇后幹政弄權,但究其根源還是晉武帝司馬炎,因為他在立皇太子及選太子妃的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失誤。
  •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亂源在哪兒?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八王之亂?其緣由是什麼?
    司馬炎去世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外戚楊駿輔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八王之亂」總共歷時長達十六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那麼,「八王之亂」到底是怎麼爆發的呢?產生的根源這件事還得追溯到晉武帝司馬炎開國的事情。
  • 同是皇室內亂:「八王之亂」亡西晉,「七國之亂」興漢室?
    今天我們就說說發生在西漢、西晉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兩場皇室內亂——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 熟悉漢、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引發這兩場歷史上有名的皇室內亂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它們的結局卻大相迥異:「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而「七國之亂」後,西漢卻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興盛時期。
  • 八王之亂一西晉王室「窩裡鬥」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很 好的例證。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由於惠帝呆痴智障,毫無執政能力,西晉中央爆發了權力內亂。由於這場內亂的主要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周、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題、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所以歷史上將這場內亂稱為「八王之亂。
  • 八王之亂的歷史教訓(中)
    由司馬懿父子血腥政治的不祥肇始,政治屠殺終於在晉朝徹底爆發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從前到後八王之亂整整延續了十六年,司馬家族血親相殘,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滅國,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也就是著名的五胡亂華時期。中國進入長達273年的大分裂時代,南方先後進入東晉、南朝,北方先後進入五胡十六國、北朝,直到進入隋朝,大分裂時代才宣告結束。
  • 八王之亂之終結者司馬越 DLC
    原稿由嗷提供西晉短暫的五十一年歷史中,「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王朝土崩瓦解的重要事故。
  • 兩晉南北朝(1)西晉的宗王出鎮與八王之亂
    西晉建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君臣認為曹魏失國,原因是因為沒有分封諸王,宗室衰弱的結果。 到了西晉後期,王朝繼續推行以宗王出任都督的軍事政策,卻適得其反,此時天下太平,但岀鎮的宗王都督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佔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爭權奪位,挑起兵禍,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
    公元291年至306年,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終釀「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八王之亂」血腥殘酷,歷時長達16年之久,沒有誰是勝利者。
  • 「八王之亂」究竟怎麼回事?為何它是最恐怖的權力之爭
    在這16年裡,八王之亂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歷時3個月,從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公元299年到306年,歷時7年。在這兩個階段中間,曾有一段短暫的安寧,但未能長久持續下去。幾十個司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後捲入動亂,同室操戈,由於其中主要參與者包括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等八個諸侯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西晉公元一年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戰亂紛爭局面,卻只經過短短的半個世紀就滅亡了, 晉惠帝在位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通常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內在原因。 「八王之亂的爆發反映了西晉時期朝廷政治的發展直接反應。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說一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這段故事
    然而讓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長久亂世迎來的統一王朝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在晉朝時期出現了讓百姓生活疲敝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麼接下來由我給各位看客說一說「八王之亂」這段故事。八王之亂第二階段:公元299年-公元306年,歷時7年。惠帝皇后賈南風掌政期間,任用了很多名士,當時政局穩定,然而賈南風沒有兒子,為了能順利當上太后,賈南風又開始鬧事。
  •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藩王作亂之西晉「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出現在西晉末期,西晉這個朝代實際存在時間並不長,這與司馬政權和曹魏政權重疊也有些關係,在三國後期,實際上司馬氏自曹睿時期已經開始掌權,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數十年之久,這也導致了司馬家不斷壯大,成為了一個更龐大的家族 西晉的建立也是依託的曹魏的基礎和龐大的司馬家族擁護下建立,但西晉建立個人覺得有些
  • 八王之亂:血腥的王權殘殺
    最終,在這一層層的自我強化中,西晉王朝變得體無完膚。而經由八王之亂,秦漢帝國也最終解體,隨即開啟近三百年的亂局。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一場冰與火淬鍊的殘忍遊戲。至此,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以齊王冏為首的聯軍中場獲勝、趙王倫被殺而告終。八王之亂的第三階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惠帝司馬衷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
  • 「八王之亂」中哪個王爺戰力最強?魄力、統略、謀士缺一不可
    而看「八王之亂」的過程當中,「八王」之間相互交戰,輪番在中樞掌權。「八王」各自所掌控的「戰力」高下,是能否在諸司馬氏王爺當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那麼,參與「八王之亂」的八個王爺當中,誰的戰力最強?可以說,司馬亮和司馬瑋算是在「八王之亂」中,存在感不太強的王爺,相較之後司馬倫、司馬冏等人的盤算和心機,這兩位1星學渣王爺,只能算是空有努力向上之心,最後也只能因「戰力」的不足,失去繼續「紛爭上遊」的機會。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而在制度上,導致那場八王之亂的就是西晉所實行的藩王都督制。 都督的起源與發展 都督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的臨時官員而出現的。漢光武帝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軍隊出徵時暫時設置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這就是都督制度的起源。由於東漢王朝是由豪強的輔助之下建立的,因此。漢光武帝等一眾東漢皇帝都不敢對地方豪強採取過於強烈的打擊。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就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才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朝中大權落入皇后,賈南風之手。在一系列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八王之亂爆發。▲強大的中央軍是魏晉時期中央震懾地方軍鎮的基礎之一一提到八王之亂,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因為西晉錯誤的分封制度,才導致八王之亂的爆發,但實際上,所謂的西諸侯國,雖然確實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但是這些武裝部隊的數量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