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兩晉時代雖然紛爭不斷,政治也顯現出黑暗的特徵,但是出現了比較有特色的政治形態,如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政治的挑戰和補充,也因為品評人物的盛行,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物故事。本系列文章講述了兩晉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民間常說,「多子多福」,無論皇族還是百姓,均求子孫旺盛,後嗣綿延,宗族長續,能給人間送子的觀世音菩薩大概是香火最旺的了。殊不知,有晉一朝的事證明,多子不一定多福,甚而釀成多禍。普通人家,子孫一多,爭奪遺產,爭襲爵位,爭鬥打鬧,屢見不鮮。對皇族來說,為爭皇位,打打殺殺,機關算盡,如何擺平諸皇子的關係,往往成為老皇帝的晚年心病,神威一世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
司馬家族從魏手中奪得政權,前幾棒傳續倒還平安,包括晉尚未立朝時,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獨攬大權,後司馬師早死,司馬昭繼之為大將軍,司馬師無子,原本想讓過繼自司馬昭的齊王攸承嗣家族血統,但司馬攸也英年早逝,於是司馬昭另一子司馬炎順利接班。待到正式當了皇帝的司馬炎傳位給惠帝,雖有一波三折,也僅是司馬炎顧慮痴兒的智商不夠,但不會有刀光劍影。惠帝以後,情況便複雜了,定太子,換太子,腥風血雨瀰漫開來。晉室最大的亂戲是「八王之亂」,這個亂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反覆之多,殺戮之殘,史上極為少見。正是因為這個亂,晉的國本便動搖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王朝的朝氣一點一點黯然失色。
知「八王之亂」者多,但理清這場亂局怕是不易,其原因在於「王」太多,記住這些王的名字都得下一番功夫。王多的原因是司馬氏的生育能力太強,且其男孩太多。正史記載,司馬懿兄弟等8人封王,兒子輩5人封王,司馬昭兒輩6人封王,僅司馬孚一支,竟有25人封王,武帝兒子13位封王。兒子多,除了當皇帝、太子的,都要封王,王便多起來,王又生兒子,除襲王位者外,有點本事的又有可能封王。這些產生分封制的宗族封王,隨歷史的進程,早已忘卻了當初枝繁葉茂,拱衛皇權的初衷,反而成為動亂之源,「八王之亂」便是典型的案例。《晉書》論評:「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確為至理之言。
晉惠帝這個痴兒皇帝本身智商便低,又遇到個專權狠毒狹隘的賈南風皇后,已夠倒黴的了,還得面對爺爺輩、叔父輩、兄弟輩、子侄輩那麼一大堆王,這局面的確夠他應付的。且看「八王之亂」的八個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河間王司馬顒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兒子,這三位是他的叔父;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是武帝司馬炎的兒子,這三位是他的弟弟;齊王司馬冏是司馬昭的兒子,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弟弟司馬馗的孫子,這兩位是他的叔叔,尤其是齊王司馬冏的父親司馬攸,當初比他父親司馬炎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細觀這些鬧騰的王,還都有些本事,有些個體的綜合素質還不差,至少大都超過晉惠帝,大都是先由皇帝下詔或矯詔進宮的,初時作為皇帝依仗的力量位踞中樞,漸漸滋長野心,或大權獨攬,或乾脆將皇帝踢開自己幹。照理說,這也沒什麼不正當的,反正都是司馬氏血統,只是驕縱起來,誰也不服誰的氣。鬧騰的是司馬家族事,遭殃的是百姓,還有那些各為其主稀裡糊塗不知為誰打仗而死的軍士。從一個小例子便見「八王之亂」的殘酷;那位樂不思蜀的俘虜皇帝劉禪入晉,武帝司馬炎待他不錯,帶去的家族子弟幾十人封郎尉,「八王之亂」一來,大概誰也顧不上他們了,子弟又缺少生存的能力,最後幾乎舉家被亂兵而殺,僅跑出一位劉禪的侄孫子。
人們通常用萬馬奔騰形容氣象萬千,而這萬馬廝殺便將神州大地搞得昏天黑地了。據說當年司馬懿問卦,相士說司馬會亡於牛,司馬懿便將身邊叫牛金的大將殺了,以圖司馬江山萬代永傳,不料同槽之馬相互殘殺,給外來者鑽了空子。後來逼東晉最後一個皇帝禪讓的,正是劉裕。撇開這些陰陽八卦不談,不管真真假假,根子還在馬馬相鬥。與諸葛亮鬥智的司馬懿無論怎麼老謀深算,恐怕也沒想到子孫眾多給後代帶來這麼多麻煩,而且還顛覆了江山,早知如此,還不如保持單脈相傳,免得眾馬爭鬥不止。晉號稱以孝治天下,意圖以「孝」的理念維繫家族的團結,但是在權力爭奪中,孝道的大旗最後卻成了一張遮羞布。
本期編輯:翟月熒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帳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帳號→添加關注
文章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二維碼
點擊下方二維碼→保存圖片→發給朋友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