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6年,司馬炎取代魏帝建國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晉滅吳,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壯舉。然而讓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長久亂世迎來的統一王朝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在晉朝時期出現了讓百姓生活疲敝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麼接下來由我給各位看客說一說「八王之亂」這段故事。
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確實心繫百姓提出了很多惠民政策,也正是因為司馬炎執政前期的社會穩定,當時中國人民數量由公元221年的90萬人增加到公元300年的3500萬人,由於當時年號太康,故史稱「太康之治」。
然而,西晉王室為了維護統治,大幅度的保護世族利益,使得很多世族開始腐敗,嚴重影響到了庶族地主和平民百姓的利益。此外,司馬炎執政晚期,本人一改節儉作風,西晉朝堂內亂開始驕奢淫逸,黨派亂起,大廈將傾。
終於,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然而惠帝並沒有武帝一般的權謀,王室大權落到了外戚楊駿手中,類似於漢朝的錯誤再次重演,終於在公元291年開始,爆發了持續16年的以爭奪中央權力為目的的司馬氏宗親和外戚之間的動亂,這個過程涉及到8位司馬氏諸侯王,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第一階段:公元291年3月-6月,歷時3個月。
上文提到,晉武帝司馬炎的繼任者司馬衷能力低下,大權落在了皇后賈南風(晉國開國元老賈充之女)手中,當時除了外戚賈氏,還有以楊駿(楊修遠方親戚)為首的楊氏手中,兩股勢力爭權奪勢卻都無法徹底打倒對手。
此時,皇后賈南風向王室子弟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求援,請二人帶兵入京消滅楊駿勢力。楊駿被殺之後,賈南風還是未能大權獨攬,當時司馬亮和衛瓘等人身居要職,於是賈南風又命司馬瑋殺死司馬亮和衛瓘。最後賈南風又以司馬瑋矯詔殺死重臣為名,除掉了司馬瑋,賈南風為首的賈氏外戚徹底掌控了晉國朝政。很明顯這一階段並沒有使得晉國國力大損,但為第二階段的大動亂埋下伏筆。
八王之亂第二階段:公元299年-公元306年,歷時7年。
惠帝皇后賈南風掌政期間,任用了很多名士,當時政局穩定,然而賈南風沒有兒子,為了能順利當上太后,賈南風又開始鬧事。
①、賈南風設計太子司馬遹,讓惠帝認為太子意圖謀反,而罷黜了太子;
②、趙王司馬倫(司馬懿兒子)認為這時候推翻賈南風、復位太子也得不到重用,決定勸誘賈南風殺掉了原太子,司馬倫矯詔賜死了賈南風,司馬倫大權獨攬;
③、司馬倫廢除晉惠帝自立為帝,但德行不行,民心動蕩,遭到了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的聯合攻擊,司馬倫兵敗身死,朝政大權落在了司馬冏手中;
④、司馬冏一樣不行,酒色沉迷不管朝政,後河間王司馬顒受密詔(李含矯詔)徵討司馬冏,時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奔襲皇宮,誅殺了司馬冏,大權又落在了司馬乂手中;
⑤、司馬顒看大權落在了司馬乂手中很不舒服,便聯合司馬穎起兵攻打洛陽,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平局收兵;
⑥、東海王司馬越趁司馬乂軍疲憊,通過賄賂、在一天晚上活捉了司馬乂獻給司馬顒,司馬乂被殺,司馬顒和司馬穎居高位,且司馬顒推舉司馬穎為皇太弟;
⑦、司馬越不服司馬穎專權,便出兵攻打司馬穎,東安王司馬繇勸司馬穎投降,司馬穎拒絕,並出兵大破司馬越和司馬繇,司馬繇被殺;
⑧、司馬越兵敗之後逃亡到他弟弟東瀛公司馬騰處,後司馬穎徵討司馬騰被打敗,司馬顒趁機把持朝政,惠帝招司馬越入京一起輔政但遭到拒絕;
⑨、司馬越起兵和範陽王司馬虓一起徵討司馬顒,大敗司馬顒兵馬,司馬顒逃亡,司馬越入京,一起入京的還有司馬越軍中鮮卑將領,少數民族進入了中原長安之地,並送晉惠帝回洛陽,司馬越大權獨攬;
⑩、後來司馬虓死亡,其長史擔憂司馬穎趁機又起,便除掉了司馬穎;晉惠帝死後,晉懷帝繼位,召司馬顒回朝廷任職,但在途中被南陽王司馬模部下殺死,八王之亂以司馬越勝利而結束。
總之,八王之亂是一場西晉王室之間的內亂,卻造成了社會崩壞,民生疲敝,名臣名將大批死亡的嚴重後果,西晉政權基本被摧毀,為之後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睿智的司馬懿如果知道自己這些不肖子孫的行為估計得氣得活過來。
最為尷尬的是,三國鼎立時期,魏漢吳三國雖然無法在短時間吞併彼此,但確實即便打內戰也不允許外圍民族欺負的時代,但西晉反而沒有這麼強,可能真是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吧。北方的遊牧民族烏丸被魏武帝曹操親自率兵降服,同樣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也是被魏國死死壓制,不敢造次;東南方山地民族山越多次襲擾江東,孫權派大將陸遜踏平了山越;西方羌人也被馬超一族震懾不敢進入中原;南方的南蠻也曾被諸葛亮降服。然而三國多年的分裂局面,使得三個國家並沒有多餘的兵力把這些周邊民族一一收服,所以經過多年的經營,很多民族實力大增,趁八王之亂期間入主中原。
其中最強大的應該算是胡人,八王之亂之中,胡人藉機進入了中原,後來推翻了西晉政權,而西晉王室只得南渡進入長江流域建立了東晉政權,史稱「衣冠南渡」。漢族人民的南遷使得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經濟中心南移,而當時的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戰亂局面,為之後的民族大融合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