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10月12日
潮州牌坊街一步一景刷爆大家的朋友圈
這條與這座古城共融共生的古街有何魅力
有哪些歷史典故值得銘記?
詳情後續
潮州古城太平路北端與上水門交界處,往來的遊客和本地居民打量著太平橋遺址,隔著透明玻璃,這座宋代的古橋在國慶假期前終於重見天光。宋元時期潮州府志《三陽志》記載,「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太平橋南北朝向,北面靠著州治即當時的潮州府衙,南面則是作為古城中軸線的「官街」。官街,即後來的大街,現在的太平路,更通俗的名字是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上定期的文化巡遊活動,為古城的夜晚增加了活力。鄭堅 攝
旅遊的東風為許多古老的街區帶來了湧動的人群。在古城裡,每一條街、每一座城自有其故事與密碼。作為潮州府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軸線,當我們談起牌坊街時,我們在談什麼?
牌坊街的牌坊
在取名這件事情上,民眾永遠能夠捕捉到最顯著的特徵——23座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這個稱呼如此順理成章。
「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潮州有牌坊街,更是座牌坊城。潮州文史專家陳賢武考據了歷代的潮州地方志,寫就《潮州牌坊街》。書中記載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公裡的府城範圍內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公裡內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長僅1.6公裡的太平路上,有過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
建牌坊不是潮州獨有的風氣,牌坊作為紀念性建築而存在的時間約從明清開始,此前,坊門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重要的功能性構築物。「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王城規則制度始於西周,但其以政治中心為軸心、其他建築設施對稱分布的中軸線布局思想延續至封建王朝的尾聲,經緯交錯形成方格網,坊門是分割也是關卡。唐代以後,坊市制度被打破。宋代以後,生產力發展,大規模建造石坊成為可能,坊門演變為具備旌表功能的牌坊。
根據乾隆年間的潮州古城地形圖手繪的地圖。
清末的潮州古城圖。一連串的牌坊在圖中非常顯眼。
三世尚書、狀元坊、理學儒宗、吳楚重鎮……從牌坊街上牌坊的坊名就可見牌坊所旌表的人物,四朝大老林熙春及其父親與祖父、「窮不奪志」的狀元林大欽、嶺海士大夫儀表唐伯元、任職吳楚軍務的林炳星……忠臣孝子、登科文人,一座座牌坊背後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州。史書記載,宋代潮州府屬縣有172人登進士榜廣東共528人,明代進士及第則有160人、舉人達162人,是廣東乃至全國第進士較多的州府之一。「老一代的潮州讀書人,都會去抱狀元坊的兩條大柱,長輩會帶著家裡的小孩到牌坊街告訴他們要好好讀書。」陳賢武說。
建築學上,牌坊劃分空間、強調空間序列,民居不得高於牌坊,營造莊嚴恢弘的氛圍。傳播學上,牌坊屬於易於長久保存但不易於遠距離運輸的時間型媒介,有利於規範的傳承和王朝的持久穩定。不論是空間上的牌坊或是具備媒介屬性的牌坊,其作為禮制與儒家思想像徵的意味是難以抹去的。
太平路的牌坊分布之密集,在全國範圍內都為罕見。在唐代都還是官員流放之所的潮州遠在嶺南,中原遺民南渡後遷移至此。對於傳統禮制的尊崇在這裡卻更加嚴格,牌坊次第重疊,與遙遠的政治中心有力地呼應著。
牌坊外的「牌坊街」
許多時候人們談起牌坊街,並非僅僅指那條不足2公裡的大街,更包含了整個古城區。
讓我們暫時從牌坊林立的太平路上離開,到牌坊外的古城區看看。
向右拐進衛星一路,58歲的李炳炎健步如飛,指著路盡頭的堤壩,「這裡以前有斜坡,是貨運碼頭,貨物就是從這裡運輸。」李炳炎是潮州府城人,在打銀街長大,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潮州窯,認為「要研究潮州的陶瓷就一定要研究潮州的文化」。
潮州古城東臨韓江,韓江發源武夷山,匯合梅江和汀江,下遊分流為北溪、東溪和西溪出海,流域面積廣,聯通閩粵。明清時期,潮州憑藉韓江水上交通的地理優勢,形成了以府城為中心的商業貿易地位,成為韓江流域經濟中心。
如果說潮州古城以太平路為中軸線布局的思想,體現了對於傳統秩序的尊重,那麼東平路的商業則是潮人重商務實的體現。東平路原為東堤,屬堤外江岸,淤泥堆積後改築為磚石堤,城牆外移,東堤成為東街。《古城概覽》中描述歷史上的東平路「多酒樓茶室、旅舍戲院、賭場妓館,官吏宴會,商賈迎賓,多聚於此」。
潮州古城在煥發著新的魅力。林文強 攝
潮客共飲一江水,潮州古城的上水門、竹木門、東門、下水門等韓江碼頭一帶,曾是潮客商品的集散地,有不少來自韓江上遊地區的客家人,在潮州城經營紙業、瓷業、銀莊、批局……民國時期,潮州的工商得到極大發展,蔗糖、陶瓷、繡品遠銷南洋,商貿發達。至1934年,府城初具規模的座商已有146個行業、2418家,其中太平路座商有372家。
潮州從來不缺商業傳奇。19世紀初的吳雪薰從在開元街頭張元昌染布坊門口擺賣扇子做起,1919年開創「吳祥記」店售賣日用小商品。之後擴建為樓上經營批發,樓下經營零售的大型「吳祥記百貨商店」,全店佔地面積679.25平方米,還在上海、廣州設店批發。
時過境遷,如今的牌坊街上已經見不到佔載陽巷到柳衙巷一個街區的吳祥記百貨。即便是老一輩的潮州人,提起牌坊街的百貨說得更多的是曾經的國營百貨大樓。
現在的潮商老字號文化館的櫥窗裡懸掛著一個鈴鐺。1958年,潮州市百貨大樓正式投入使用,計劃經濟時代,古城四郊的消費者一早到門口排隊。早上8時鈴聲敲響,十多扇大門一齊拉開,顧客湧向櫃檯。李炳炎是潮商老字號文化館的策展人,他在百貨大樓從銷售員做到副總經理,賺到第一桶金。當統購統銷成為歷史,他開始回望國營百貨大樓時代之前的牌坊街,策劃《至誠至信——近代潮州城老字號》展覽。
展覽的結語李炳炎寫了一個禮拜:每天一早,太平路沿街的商鋪陸續開店,準備著迎接四方來客。大街就逐漸熱鬧起來,這種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會一直持續到深夜,而這種濃鬱的商業氣息,也已經延續了數百年。
活的歷史古城
牌坊街是近年開始的稱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太平路被稱為「大街」。在近代的半個世紀裡,大街上沒有牌坊。
蔡瀾祖籍潮州,在《府城》一文中寫道,「老家府城,舊時相等於日本的京都,到處是古蹟。看過照片,一條街上有數十個牌坊。從望遠鏡的角度,重疊又重疊,煞是優美。」
從宋代潮州古城圖可以看出,自宋代起,太平路北端就與州治相連,直到民國時期洪兆麟建百花臺。潮州歷史風起雲湧之時,其暴風眼必經過這條從南到北的太平路。「80後」的丁銓從2009年開始收集潮州老照片,出版了《舊影潮州》一書。
潮州古城牌坊街。資料圖片
2004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開始動工修復潮州牌坊街,登出「尋寶」啟示,不斷有熱心群眾向文管部門提供遺存構件的線索。當時拆坊主事人請清末秀才劉逸少,將牌坊坊主的生平、功勳和官職詳細抄成錄《潮安縣城關鎮亭坊簡略史》,為多年後的重修提供寶貴資料。2009年10月1日,牌坊街竣工正式對外開放,共修復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東門街2座。此外,昌黎路上還有一座「昌黎舊治」坊。
丁銓思考過太平路名稱上的變化,「老一輩人覺得這是很大的路,以前潮州人叫牌坊為『亭』,沒有叫『亭街』,因為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重點在街。當本地年輕人見過更大的路,和遊客與以普通話稱呼的習慣一致去稱呼它,它或許就變成一個遊人的視角。」
潮州自然資源局主任科員陳夏陽,是潮州市歷史建築與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潮州古城已多年的他認為,古城保護的實質並不是要回到哪個年代,而是各個年代的精品都拼貼。「只要古城不要走向衰敗,業態都會置換,要讓古城呈現出歷史的堆疊感,成為活的歷史古城。」他說。
當我們談起牌坊街時,我們在談什麼?
距離潮州建成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距離第一座牌坊「柱史」坊在太平路建起已經過去了503年。現在,牌坊重新豎立在太平路上,重疊又重疊。
沒有了封建的規制,人們觀賞坊上的書法遠甚於瞻仰先賢,在旅遊強市的背景下,新興的業態在街巷裡出現。失落的秩序與重構的空間依然以牌坊街為南北軸在東西縱橫的街巷裡展開,重疊又重疊。
• end •
來源:南方+(策劃/達海軍 撰文/肖燕菁 蘇仕日)
原標題:《潮州牌坊街|細數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