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只會「過得太快了!」看孔子、李白、孔融、蕭統怎麼說!

2020-12-14 潁川一客

長大後,有一種感覺越來越明顯且深刻:時間過得真快!

還沒做好準備,已經畢業了;眨眼間,已到而立之年;晃晃悠悠,不惑之期。每到年底,我們都會感嘆:「這一年怎麼又沒了?」偶爾翻起以前的老照片,仔細一回想:「我X,這都是十年前的事情啦?」漢語博大精深,除了這些感嘆,我們就沒有更好地語言去表示時間過得很快嗎?

圖1. 時光飛逝,而離別又至

特別是最近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向湖北高校援助了一批物資,包括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在紙箱的標籤上,寫著8個漢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掀起了網友的一陣熱評,每個字我都認識,但是組合在一起我竟然不知道什麼意思!漢語竟然如此的優美!

圖2. 日本HSK支援湖北高校物資

那對於時間過得飛快,古時又有哪些優美的詞句呢?

(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傳說在2500年前,孔聖人聽聞呂梁洪(今徐州呂梁山)乃四險之最,於是從魯地出發,帶得意弟子數人,前去遊覽。不料因山路崎嶇,車軸竟然斷開,於是不得不就地留宿兩日,因有聖人寄宿,聖人窩村也由此得名。留宿期間,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黃河),有感而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時間像這河裡的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日日夜夜不停息。將時間比作流水,一不留神,我們便失去了最好的時光。

圖3. 孔子嗟嘆

(二)李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這是李白和諸位兄弟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飲酒時,有感而發,寫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詩句。意思是說,天和地,就像是世間萬物的短暫寄居的旅舍一樣,而光陰,百代(形容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就是匆匆路過的旅客。而我們不得不感嘆,人的一生又是何其短暫!於是,帶著這種感受的李白,在後面繼續寫到,「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古人夜間執著蠟燭遊玩,實在是有道理啊!

圖4. 李白與諸弟春夜開瓊筵、飛羽觴

(三)蕭統:「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駒,寄寓謂之逆旅。」

這是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在《陶淵明集序》裡發出的感慨。很多人對蕭統並不熟悉,其實他背景很深,他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太子,是中國文學史上有重大貢獻的文章選家。陶淵明謝世約百年後,收錄了陶淵明幾乎亡佚的詩文,編輯成我國第一部文人專集《陶淵明集》,並為之序,就是著名的《陶淵明集序》。蕭統的這句話意思是說,在一百年的時間裡,一輩子當中,時間快得就像白駒過隙,而人生的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圖5. 光緒年間《陶淵明集》

(四)孔融:「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此句最近兩年被不斷引用。這是孔融在寫給曹操的一封求救信《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當中的第一句話。盛孝章是漢末名士,曾任吳郡太守,因病辭官家居。孫吳對當時名士深為忌恨,多進行迫害,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禍。孔融與孝章友善,知道他處境危急,公元204年他特地寫了這封信,向當時任司空兼車騎將軍的曹操救援。曹操接信後,即徵孝章為都尉,徵命未至,孝章已為孫權所害。斯人已去,但是我們不得不記住孔融說的:「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光陰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樣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歲的年齡。

圖6. 1994版《三國演義》孔融劇照

停止感嘆!珍惜時間!

不知各位還有哪些描述時間飛逝的優美詞句,可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形容時間快的名人名言古詩詞 時間飛逝經典句子文藝唯美
    形容時間快的名人名言古詩詞 時間飛逝經典句子文藝唯美  每年的時間都過得很快,正如李宗盛歌裡唱的: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我們一起來看看形容時間很快的名人名言和古詩詞有哪些吧。  容顏會老去,四季不會停,那些散碎在筆尖的光陰,寂靜歡喜。  歲月騖過,山陵浸遠。 ——《後漢書》  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杜甫《可嘆》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蘇軾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轉蓬。——李白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 卡西時隔多年後在同一地點拍照,感慨時光飛逝
    卡西時隔多年後在同一地點拍照,感慨時光飛逝
  • 感嘆時光飛逝的唯美短句,直擊內心的心靈雞湯!
    2、時間是看不見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它已經悄悄的和你擦肩而過,也許你等到了,但是,你又能做些什麼?是回味還是感嘆,只有這樣,或許對時光還有一點味道。3、夜,讓人心生彷徨,忍不住想起曾經的憂傷,淚兩行。訴不盡相思,寫不完惆悵,就讓時光飛逝讓我記住你來世的模樣,勿相忘。
  • 孔子後裔孔融禍從口出 白目與敢言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孔融十歲那年,隨著爸爸到京城洛陽,要拜訪當時的首都市長李膺,但是這個市長有點宅,不太喜歡與人打交道,如果不是有百萬粉絲的名人或是自己的親友,通通都要吃閉門羹。孔融家族雖然是孔子的後代,但是爸爸也不過是個地方官,鐵粉也只有數十人,根本上不了臺面。
  • 曹丕冊封孔子第二十代孫:被記入《孔子家譜》,孔融只算旁支遠親
    同月,曹丕對於孔子的後代有所冊封。曹丕下詔回顧孔子一生,並予以其高度評價。曹丕指出,漢末天下大亂,祭祀制度禮崩樂壞。(自第十九代孔子後人薨逝後)還沒有正統繼承者。大亂過後,城中聽不見「講頌之聲」,如果要恢復禮樂制度和德行教化,必須要恢復對孔子的祭祀。現如詔命孔羨(孔子第二十代孫)為宗聖侯,食邑一百戶,以奉孔子祀。
  • 孔子家族的嫡系傳人孔融得罪曹操被殺,為何到大清還有衍聖公?
    曹操因為孔融的不正當行為以及反抗朝廷統治,最後將它除以誅殺三族的極型,可孔融的三族都已經沒了,為什麼到後世的朝代還是有人供奉衍聖公的傳人了。曹操為了維護漢帝國言論的統一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代,他在當時是很有名望的,他決心要反抗曹操的暴政,用言論來抨擊曹操的政治主張和政策。
  • 孔子後人,因言獲罪,漢末名士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了解孔融生平經歷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很多人對孔融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的父親叫孔宙,「孔宙碑」紀念的就是孔融父親。孔融成名很早,在漢靈帝時期進入官場。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後來孔融任虎賁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備團團長,負責保衛國家最高領導人。那會兒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早就看這個大國賊不順眼了,直接在朝堂上和董卓battle。孔融畢竟是建安七子之首,舌燦蓮花。
  • 只是時間消失得太快,我們都來不及回頭看
    整張專輯在網易雲上是完全開放免費的,歌手不乏劉若英、莫文蔚、陳綺貞這般的老炮,也包括周深、毛不易、蘇運瑩這些時下的新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聽聽看。這11首歌中,小愛最喜歡的是莫文蔚與郭一凡合作的這首《自洽》。僅僅是「自洽」這兩個字,就足以讓小愛發出一聲喟嘆。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再說,如果孔融的爸媽發現孔融不愛吃梨,為了孔融的發育著想,肯定會買不同的水果給他補充營養,也就不會出現孔融每次和哥哥們吃梨,他總是揀小個兒的梨吃的現象,更沒有「孔融讓梨」的故事的流傳。還有的學者認為孔融年齡太小,吃不了大個兒的梨,所以就揀小個兒的梨吃。如果是這種情況,他所謂的「我年齡小,就該吃小個兒的梨」就更有水分了。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為什麼要殺了孔融?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魯國人,他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建安七子[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典論·論文)]之一。曾擔任北海相,青州刺史等職務。
  • 曹操為何殺孔融,真的因為孔融不孝嗎,別被歷史給騙了
    不了解三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孔融是三國裡的更不知道孔融就是被曹操殺的,那曹操究竟為啥要殺孔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孔融說錯話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再小學課本上,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三國時期名譽天下。在古代,孝道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的根本之道,在那個以孝治國的時候,孔融的事跡很快就被傳播起來,被天下人認為是孝道的標榜。一開始董卓想殺他,想了想他的名氣,算了。之後曹操也想殺孔融,想了想還是又放下了。孔融的智商不低,可惜情商就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了。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但是孔小朋友的禮讓兄長那是後天品德,更加容易培養,因此孔融這個名字幾乎讓國內的中小學生耳朵生繭。但是虧得中小學教科書未將孔小朋友長大後的事跡記載在內,否則必會讓大多數人跌破眼鏡,誰能想到童年謙遜禮讓的孔小朋友長大後會成為一代槓精,吐槽狂魔?
  • 北大作家江南教你描寫時光飛逝,考場作文再也不撞句子了!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如果描寫時間過得很快,那麼我們一定是這樣一句話。時光飛逝,那我們究竟要怎麼寫?這些名家給了我們答案。時光是無鞍的野馬,奔馳起來像閃電,最好的騎手都無法駕馭。他聽說過曹操有一匹好馬叫做「絕影」,快得連影子都追不上它,路明非於是想著那匹馬應該是全身金色的皮毛,永遠奔跑在陽光裡,光與暗的分際永遠在它背後,每當黑暗就要追上它,它便會再一次發足狂奔。可是他打三國無雙的時候發覺這匹馬居然被畫成了黑色。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但是從小就名動一時的孔融,似乎也只留下了這則小時候的故事,那麼成年之後的孔融究竟如何?為何最後孔融是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曹操所殺呢?可以說,從小便會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卻失去了容讓別人的品德,而孔融最後落到如此地步,也是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毀滅。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子,更是我們尊崇的對象,現在讀書人都要敬重孔子,在考試前,必然要拜一拜的,而孔子之偉大在於不僅讀書人知道,即便不是讀書這一個領域的,也要尊重他。本文的主人公——孔融——正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那麼,故事就來了呀!生於公元153年的孔融,不等他長大,就已經成為名門天下的大人物了。奈何,孔融年幼便喪父,在他1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或許這才是大人物吧!
  • 孔融死前哭求曹操放過兒子,9歲兒子只說了8個字,遺言流傳至今
    那麼,孔融的結局如何呢?孔融是東漢的名士,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於153年。孔融的老家是山東曲阜,沒錯,他是孔子的後人,第二十世孫。孔融小時候就十分聰明,讓梨這事還只是發生在他四歲的時候。他十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去洛陽,當時的名士李膺剛好在京城,名士嘛,不是名士或者是他的親戚他都是不見的。孔融就起了好奇心,於是他就登門前去跟門人說他是李君的親戚。
  • 孔融是怎麼死的?那是你不知道孔融有多狂
    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其實是一個很狂之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首先這個家世背景就讓孔融一出生,就註定與人不同。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一代名士,既然都是名士了,那麼豈是一般人,能與隨隨便便拜見的。
  • 課本只告訴你孔融四歲讓梨,為何不說他長大後的故事?因為太諷刺
    俗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傷仲永的故事一提再提,然而天才的隕落只令人惋惜,屠龍者變成惡龍卻令人害怕。早年以兄友弟恭出名的孔融,晚年飽受爭議,反轉之大令人不敢相信。這也是為何課本不曾講過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因為實在是太諷刺。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讓梨直接原因:不孝孔融出身名門,為儒家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出生名門,意味著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這種言論,出自注重禮教的孔子後人之口,實在是令人費解。當然,雖然這話欠妥當,但並不足以致死。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