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人,因言獲罪,漢末名士孔融

2020-12-22 薩培喇談藝錄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了解孔融生平經歷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很多人對孔融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的父親叫孔宙,「孔宙碑」紀念的就是孔融父親。孔融成名很早,在漢靈帝時期進入官場。到了建安年間,曹操專權,孔融和曹操政見不合,於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殺死。有人說是因為孔融書生意氣,也有人說是曹操霸道專權,到底孰是孰非,還要在史書中尋找答案。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父親前往洛陽。洛陽是東漢的都城,文人名士匯聚於此。孔融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他沒有因為家庭的變故而放鬆學習,反而在學業上愈發用功。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再加上他學問紮實,不到20歲就成了當時的名士。他的理想是匡扶漢室,重建漢武帝時昌盛的景象。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孔融從小事做起,他開辦書院,指導有志青年學習。也許是少年成名,而後又傳授學問,讓孔融的性格中有驕傲自大的一面。比如說,孔融不擅長兵法,他偏偏要領兵打仗,結果都鎩羽而歸。最慘的一次,他們一家老小都被袁紹俘虜,袁紹知道他名氣很大不敢動他,關了一陣子就把他們全家給放了。

孔融優點是,他在官場上善於發現人才。東漢末年的大儒鄭玄,就是孔融推薦給朝廷的。按理說,曹操也是求賢若渴的人,在發現良才方面他們二人應該有很多共同語言。孔融與曹操的決裂始於禰衡,沒錯,就是那個「擊鼓罵曹」的大才子。

禰衡比孔融小了20多歲,他們二人以朋友相稱。孔融向曹操推薦了禰衡,但禰衡這個人十分狂傲,招來了殺身之禍。禰衡死後,孔融逐漸和曹操勢不兩立。孔融是聖人之後,一般情況下有些狂放舉止也沒人在意。但是如果被「有心人」當作證據搜集整理起來,就夠孔融辯解一番的了。孔融和曹操決裂後,經常寫一些文字批評譏諷曹操。曹操的兒子娶了袁紹的兒媳,孔融把這件事比喻成「武王伐紂,妲己配周公」。這樣一來,曹操對孔融動了殺心。

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有人告發孔融圖謀不軌。於是孔融之前的不當舉止,與他嘲諷曹操的文章都成了證據。在這一年八月,孔融遇害身亡,他的妻子兒女也受到牽連,一命嗚呼。一代才子,就這樣離開人間。孔融之死,與他的性格有關。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應驗在了孔融的身上。

拓展閱讀

率性灑脫,筆墨自由,杜瓊繪《秋山訪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代表作《望月懷遠》

讀著蘇東坡的詩詞去遊玩

他把離愁別恨寫成千古名篇,南朝文人江淹

相關焦點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種言論,出自注重禮教的孔子後人之口,實在是令人費解。當然,雖然這話欠妥當,但並不足以致死。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
  • 儒以文亂法,這才是曹操對孔融的欲加之罪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人。因在漢末與曹操不對付,被以大逆不道等罪名殺死並滅家,歷來爭議紛繁。除了官方欲加之罪的理由,曹操殺孔融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一是孔融是天下文士代表,政見不同,與曹操屢起衝突;二是孔融嘴不積德,行為有瑕疵,屢次得罪曹操及同僚。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小時了了孔融是名正言順的孔子後人,孔家家學淵源,到孔融已經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了,所以孔家的名望在東漢末年還是非常大的,除了「孔融讓梨」,孔融身上其實還有一個故事。在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了洛陽,當時洛陽還是東漢王朝的首都,所以名士眾多。其中有一個叫李膺的名士在洛陽任職,而孔融直接到了李膺的府上想要拜會他,當時孔融只不過是一個十歲的毛頭小子,李膺的門人怎麼可能放行?於是孔融便說自己的祖上和李膺祖上有著非常親密的來往,門人不敢怠慢,便迎孔融進了李膺府中。
  • 曹丕冊封孔子第二十代孫:被記入《孔子家譜》,孔融只算旁支遠親
    同月,曹丕對於孔子的後代有所冊封。曹丕下詔回顧孔子一生,並予以其高度評價。曹丕指出,漢末天下大亂,祭祀制度禮崩樂壞。(自第十九代孔子後人薨逝後)還沒有正統繼承者。大亂過後,城中聽不見「講頌之聲」,如果要恢復禮樂制度和德行教化,必須要恢復對孔子的祭祀。現如詔命孔羨(孔子第二十代孫)為宗聖侯,食邑一百戶,以奉孔子祀。
  • 看孔子、李白、孔融、蕭統怎麼說!
    (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說在2500年前,孔聖人聽聞呂梁洪(今徐州呂梁山)乃四險之最,於是從魯地出發,帶得意弟子數人,前去遊覽。不料因山路崎嶇,車軸竟然斷開,於是不得不就地留宿兩日,因有聖人寄宿,聖人窩村也由此得名。留宿期間,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黃河),有感而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 的老師,父親孔宙 ,曾任太山都尉。這一身份讓孔融在三國時候舉足輕重,他也因此成為當時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名士之一。除了讓梨,孔融小時候還是個邏輯鬼才,這也為他以後成為學術噴子打下了堅實基礎。
  • 孔子後裔孔融禍從口出 白目與敢言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孔融十歲那年,隨著爸爸到京城洛陽,要拜訪當時的首都市長李膺,但是這個市長有點宅,不太喜歡與人打交道,如果不是有百萬粉絲的名人或是自己的親友,通通都要吃閉門羹。孔融家族雖然是孔子的後代,但是爸爸也不過是個地方官,鐵粉也只有數十人,根本上不了臺面。
  • 孔子家族的嫡系傳人孔融得罪曹操被殺,為何到大清還有衍聖公?
    曹操因為孔融的不正當行為以及反抗朝廷統治,最後將它除以誅殺三族的極型,可孔融的三族都已經沒了,為什麼到後世的朝代還是有人供奉衍聖公的傳人了。曹操為了維護漢帝國言論的統一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代,他在當時是很有名望的,他決心要反抗曹操的暴政,用言論來抨擊曹操的政治主張和政策。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
  • 孔融的真實死因竟然是...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他少有異才,奮勉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美。獻帝登基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 孔融是怎麼死的?那是你不知道孔融有多狂
    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其實是一個很狂之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首先這個家世背景就讓孔融一出生,就註定與人不同。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一代名士,既然都是名士了,那麼豈是一般人,能與隨隨便便拜見的。
  • 放縱的割據者:孔融的另一面
    換個角度看,論武略,孔融並無超、慈之勇;論文採,孔融雖略勝歆、朗,卻無此三人的「機鑑通達」。最終因言獲罪,身家夷滅。孔融在地方割據八年(189-196),歷經初平、興平、建安,屬於三國漢季最為兇暴混亂的時期。
  • 孔融死前哭求曹操放過兒子,9歲兒子只說了8個字,遺言流傳至今
    那麼,孔融的結局如何呢?孔融是東漢的名士,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於153年。孔融的老家是山東曲阜,沒錯,他是孔子的後人,第二十世孫。孔融小時候就十分聰明,讓梨這事還只是發生在他四歲的時候。他十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去洛陽,當時的名士李膺剛好在京城,名士嘛,不是名士或者是他的親戚他都是不見的。孔融就起了好奇心,於是他就登門前去跟門人說他是李君的親戚。
  • 三國時的庸人孔融,僅有些文才便恃才傲物,最後被曹操所殺
    孔融,字文舉,漢末文學家,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影像觀點孔融有一些致命的毛病,喜歡抨議時政;喜歡戲弄,嘲笑,譏諷他不喜歡的人;喜歡放大別人的過失,卻對別人的功績視而不見——由此可以看出,孔融雖有才,卻不善變通,心胸還有些狹窄,歷代史學家都稱頌孔融有異才
  • 4歲主動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成了什麼樣的人?反轉太大讓人不敢信
    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懂得分享時,我們都會用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因為讓梨的事跡,讓他的名字在歷史上流傳下來。家裡買了梨,小孔融會把大的送給哥哥,小的留給自己,小小年紀便知禮節、懂謙讓,無論在古代父母還是現代父母的眼裡都是教育孩子的榜樣。
  • 昌邑副縣長劉備回馬救孔融
    《三國志》言,「靈帝末,黃巾起……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委任)為下密丞」,說漢靈帝末年,劉備隨主將平叛,立下不俗戰功的劉玄德(劉備)被委任為下密縣的縣丞。公元161年  劉備出生於幽州涿郡涿縣,父親早逝,隨母親賣草蓆和草鞋為生。
  •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為了一個女人惹下大禍,最終被曹操處死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則故事的主人公,乃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孔融出生於公元153年,卒於公元208年,他是山東曲阜人,乃孔子第二十世孫。由於孔融所處的時期,恰逢東漢末至三國亂世,華夏大地狼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孔融素來以仁義著稱,青年時,孔融便被漢獻帝任命為"虎賁中郎將"。
  • 四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一反常態,老師才不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最頂峰的文學成就。但是,人們往往不知道,建安七子,其實也是有高下之分的,而孔融就是建安七子之首。
  • 「興復漢室」的劉備劉皇叔,為何少有名士追隨?
    他曾任漢破虜將軍、封烏程侯、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在討伐董卓期間擔任先鋒建立許多戰功。可見,孫堅出身官宦家庭,與江東的世家大族多有交往,所以後來孫吳建立,得到了江東的顧家、朱家、張家、陸家等世族的支持。這些世族的代表人物有名士張昭、陸遜等。這些江東的世家大族成為孫吳的統治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