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了解孔融生平經歷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很多人對孔融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的父親叫孔宙,「孔宙碑」紀念的就是孔融父親。孔融成名很早,在漢靈帝時期進入官場。到了建安年間,曹操專權,孔融和曹操政見不合,於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殺死。有人說是因為孔融書生意氣,也有人說是曹操霸道專權,到底孰是孰非,還要在史書中尋找答案。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父親前往洛陽。洛陽是東漢的都城,文人名士匯聚於此。孔融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他沒有因為家庭的變故而放鬆學習,反而在學業上愈發用功。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再加上他學問紮實,不到20歲就成了當時的名士。他的理想是匡扶漢室,重建漢武帝時昌盛的景象。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孔融從小事做起,他開辦書院,指導有志青年學習。也許是少年成名,而後又傳授學問,讓孔融的性格中有驕傲自大的一面。比如說,孔融不擅長兵法,他偏偏要領兵打仗,結果都鎩羽而歸。最慘的一次,他們一家老小都被袁紹俘虜,袁紹知道他名氣很大不敢動他,關了一陣子就把他們全家給放了。
孔融優點是,他在官場上善於發現人才。東漢末年的大儒鄭玄,就是孔融推薦給朝廷的。按理說,曹操也是求賢若渴的人,在發現良才方面他們二人應該有很多共同語言。孔融與曹操的決裂始於禰衡,沒錯,就是那個「擊鼓罵曹」的大才子。
禰衡比孔融小了20多歲,他們二人以朋友相稱。孔融向曹操推薦了禰衡,但禰衡這個人十分狂傲,招來了殺身之禍。禰衡死後,孔融逐漸和曹操勢不兩立。孔融是聖人之後,一般情況下有些狂放舉止也沒人在意。但是如果被「有心人」當作證據搜集整理起來,就夠孔融辯解一番的了。孔融和曹操決裂後,經常寫一些文字批評譏諷曹操。曹操的兒子娶了袁紹的兒媳,孔融把這件事比喻成「武王伐紂,妲己配周公」。這樣一來,曹操對孔融動了殺心。
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有人告發孔融圖謀不軌。於是孔融之前的不當舉止,與他嘲諷曹操的文章都成了證據。在這一年八月,孔融遇害身亡,他的妻子兒女也受到牽連,一命嗚呼。一代才子,就這樣離開人間。孔融之死,與他的性格有關。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應驗在了孔融的身上。
拓展閱讀
率性灑脫,筆墨自由,杜瓊繪《秋山訪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代表作《望月懷遠》
讀著蘇東坡的詩詞去遊玩
他把離愁別恨寫成千古名篇,南朝文人江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