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九日,秀山縣電商雲倉,工作人員正在包裹分揀線上忙碌。
10月29日,秀山縣電商雲倉,工作人員正在打包柑橘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10月29日,嚴令在養雞場給雞餵食。本版圖片由記者齊嵐森攝/視覺重慶
楊義明、何江華、嚴令,3名原本生活好似平行線的小鎮青年,卻因為農村電商事業產生了交集。在這條產業鏈上,楊義明負責網店分銷,何江華組織貨源,嚴令則負責提供產品。
過去,一根網線打開了農村青年看外界的窗口。如今,一根網線為廣袤鄉村聯通了更大的世界。
秀山縣是「全國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全國貧困縣農產品電商銷售10強縣」,近年來農村電商產業鏈覆蓋全縣所有的貧困村,不少人在農村電商鏈條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農村電商正是他們創業的藍海。
楊義明搞銷售 一年賣「土貨」百萬元
10月27日下午3時,坐在記者對面的楊義明手機響個不停,通過電商平臺詢單、下單者不斷。他的網店當日交易額已有1800多元,而此時還沒到網店銷售的交易高峰期。
「每天晚上6點到11點才是高峰期。這個時間段大部分人都下班了,才有時間拿起手機網上購物。」楊義明告訴記者,目前他的網店每天銷售額在1萬元左右,純利潤在千元上下。
記者眼前的楊義明,愛說愛笑,很難看出他曾遭遇過不幸。
楊義明半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後來改嫁,從此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初中畢業後,17歲的楊義明開始了到處打工的生涯。
18歲那年,楊義明加工木材時右手小拇指被機器切掉,手背皮膚嚴重損毀。他前後住了108天院,做了14次手術,還將大腿上的皮膚移植到手背上,疼得鑽心。
多次手術對身體的傷害,讓他沒法再繼續打工,楊義明不得不回到老家隘口鎮岑龍村。
在廣東打工時,楊義明曾看到當地快遞代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每天進出快遞代理點收取包裹的人絡繹不絕。考慮到這行業在岑龍村是個空白,他便用傷殘賠償金開了家快遞代理店,沒想到做了一年就虧了幾萬元。
楊義明認真總結失敗原因:小鎮人少,網購需求不大,從縣城到隘口鎮平均每天只有40來個快遞,每個才掙1元錢,但往返車費就要60元錢。再加上人工費等,開快遞代理店肯定虧損。正當他想放棄搞電商時,遇上了一件事——隘口鎮鄉村扶貧產業園建成投用,其中農村電商是主打產業。
「產業園免費培訓,還包吃包住,我就報了名。」楊義明告訴記者,從產品文案到視頻剪輯,再到拍攝包裝,他啥子都使勁兒學。終於,他從電商的「門外漢」變成了「局中人」。
通過市場調研,他決定搞電商銷售,但賣什麼才受歡迎?貨源從哪裡來?
產業園內有20多個農特產加工廠,專門加工當地隘口茶、金絲皇菊、泡辣椒、菜籽油、火鍋粉等土特產,這些後來都成了楊義明網店的主推產品。
楊義明不斷學習推廣、策劃、營銷技巧,並用於網店營銷中,很快便有了成果。以當地特產幹吃湯圓為例,「隘口鎮最大的超市一天也就能賣一二十公斤幹吃湯圓,而我的網店每天可以賣五六百公斤。」楊義明自豪地告訴記者,讓幹吃湯圓突破時空限制走向全國的,正是農村電商。
2019年,楊義明的兩家網店銷售額破百萬元,預計今年銷售額將超過200萬元。
何江華找貨源 從供應鏈中找商機
楊義明網店賣的土貨雖來自產業園裡的農特產品加工廠,但負責將這些土特產整合、包裝成電商產品,卻是山水隘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30歲的小鎮青年何江華就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之一。
何江華通過大數據了解農產品價格指數,提前組織貨源,並進行包裝、文案設計,再將產品分銷給像楊義明這樣的電商零售商。
過去,何江華和這裡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去沿海城市打工,覺得去大城市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3年前,何江華得知秀山老家正在培訓電商創業人才,返鄉搞電商不僅有專業人員指導,還有政策補貼,這讓他下定決心,從廣東返鄉創業。
「參加了兩次免費培訓,老師教我們美工、電商基礎操作知識等,還幫我們註冊開網店,縣裡還提供免費的辦公空間和辦公設施,讓我們『拎包』就能創業。」何江華告訴記者。
農村電商有一條明確分工的產業鏈,何江華要在這條產業鏈上找準自己的位置。他決定銷售隘口鎮的農產品,從供應鏈上找商機。從此,他常常開車前往各個村社尋找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給農產品拍照,現場了解產量,和農戶建立聯繫……回到辦公室,他還要自己修圖、創作廣告語、制定營銷方案。
農產品成熟後,何江華第一時間從農戶手裡收購,然後將收到的農產品送到產業園免費提供的倉庫打包、發貨……隘口鎮的柑橘、紫薯、百香果、土雞蛋、香腸、臘肉等土特產都在這裡包裝、整合,然後銷往全國各地。
後來,何江華與合作夥伴成立了山水隘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並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電商扶貧平臺——「山水隘口」。公司將鎮域內的不少農產品進行了品牌、平臺整合,還發展起了72個訂單中心戶,負責收貨、採購和提供農戶產品信息。
「我們也在嘗試發展訂單農業,根據電商平臺大數據預測哪種農產品賣得好,提前組織村民種植或養殖。」何江華說,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發展順利,從去年成立以來已累計銷售本地農產品逾千萬元。
農戶嚴令 按電商要求搞種養業
在電商這條產業鏈上,何江華位置居於中間。一方面他向下遊銷售商提供可供銷售的電商產品,另一方面向上遊組織農戶生產。隘口鎮壩芒村的貧困青年嚴令,便是何江華新近發展的上遊農戶。
32歲的嚴令家裡有4個小孩,家庭因學致貧。嚴令夫妻倆原本在外務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口子籌謀在家門口尋找「活路」,正在這時,何江華找上了門。
何江華告訴嚴令,隘口鎮的土雞和土雞蛋在電商平臺供不應求,如果嚴令能多養些雞,雞和蛋便全部由何江華以市場價收購。何江華對嚴令的養雞方式提出兩點要求:一是飼料要綠色環保,二是要讓雞有充分的活動空間。
只負責養,不擔心銷路,這樣的好事上哪找?嚴令很快便答應下來。今年,嚴令夫妻倆共養了四五百隻雞,出欄近300隻,全部賣給了何江華,僅此一項收入3萬多元。
有了這番經歷,嚴令也在農村電商產業鏈條上找準了自己的位置。如今,嚴令不打算再外出務工,一門心思想把土雞養好。
明年春節前,嚴令養的第二批土雞就要出欄。根據事先和何江華籤訂的訂單,只要品質有保障,這批土雞的價格肯定錯不了。為了保證土雞質量,嚴令每天都會騎摩託到半山腰的雞捨去照料,有時還要在雞舍旁的一個簡陋窩棚裡住一夜,防止野貓深夜「偷襲」土雞。
今年,嚴令從何江華那裡了解到,秀山的金銀花在電商平臺上賣得不錯,於是,他又發展了30多畝金銀花。如今的嚴令在忙活自家的種養業之外,還時常關注周邊村民家有啥特色農產品適合通過電商平臺銷售。
「你有啥,我賣啥!」如今,這樣的電商平臺廣告在隘口鎮隨處可見,這也讓和嚴令一樣的農戶們有了通過電商增收致富的信心。「明年,要爭取把土雞的規模發展到上千隻。」嚴令告訴記者,「只要按電商要求搞種養業,就不愁銷路!」
數讀秀山脫貧攻堅>>>
7萬人
1.68萬戶7萬餘名建卡貧困人口現行標準下均已達到脫貧標準,8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96萬畝
累計建成特色種植業基地96萬畝,茶葉、油茶基地面積均居全市第一
6.2億元
今年預計銀花產值6.2億元,帶動1.7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
100%
農業產業利益聯結100%的貧困村、100%的貧困戶,農村電商產業鏈覆蓋100%的貧困村
1483個
依託鄉村旅遊打造扶貧載體,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扶貧基地1483個、鄉村旅遊接待戶5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