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三):音樂、文娛

2021-03-05 高中語文

(一)古代音樂

1.五音、六律。古人把宮,商、角、微、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

即: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1、2、 3、4、5 )

後來再加上變宮、變徽,就形成七個音階,即: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例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

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並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後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門名稱。即:黃鐘、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例如:「夔於是正六律和無聲。」(《察傳》)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2.八音,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具體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3.經首。相傳為堯樂曲(鹹池)中的一章,一說為黃帝所作。《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4.六么,唐時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錄要》,後比為《綠腰》《六么》。《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為散板,無拍,不舞,後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6.桑林。古樂曲名。《莊子·養生主》:「 庖丁 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7.無射。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鐘聲合乎無射的意律,故用無射作鍾名。

8.陽春白雪。《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所作。在戰國時代成為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9.下裡巴人。「下裡巴人」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今用於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10.樂師。可以演奏出動人的音樂,天籟之音的人被稱為樂師。

11.十二律。古樂的十二調。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12.宮調。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近人吳梅曾解釋說:「宮調者,所以限定樂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國歷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為七聲,是樂律之本。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共為八十四宮調。

13.俗樂。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雅樂」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內容和情調而已。有著名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樂、各地各種樂曲,其中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寶。

14、雅樂。雅,正也。雅樂,即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一種古代的傳統宮廷音樂,指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

15.中國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漢宮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鬥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二)古代文娛

1.五射。古代的五種射技。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2.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敘述了四種文具的品類及故實等。這些文具,製作歷史悠久,名手輩出,且品類豐富,風格獨特。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3.書法。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漢字經歷了篆、隸、楷等發展階段,技法日精,在文字書寫的點畫篇章之間,表達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養、氣質等精神因素,遂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用筆、結構、章法為書法之大要。從商周甲骨文、兩周金文、秦篆、漢隸,以及魏晉到唐宋楷、行、草,書體繁複,流派眾多,湧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等偉大的書法家,留下了《蘭亭序》《自敘帖》等珍貴書法遺產。

4.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今人一般認為後兩種與造字無關。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馬」等,象形字全是獨體字。

指事是以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獨體字。

會意是由兩個或多個字合起來表達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如「明、旦、採、休」等。

形聲是意符和聲符並用的造字法,形聲字佔漢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5.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6.陽文陰文。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7.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操的象徵。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

8.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它豔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見上條。

9.彈琴。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藝之一。古代文人彈奏的一般是「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漢族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

10.八音。八音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質材所制;泛指音樂;八風之音。出自於《呂氏春秋·孝行》:「雜八音,養耳之道也。」

11.圍棋。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藝之一。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直線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

12.手談。指的是下圍棋,又稱「弈」。

13. 畫。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藝之一。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

14.茶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15.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飲酒遊戲,後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uxi)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

16.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17.射覆。射覆,中國民間近於佔卜術的猜物遊戲。「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蓋之意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盒罐等等。"

18.投壺。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雲:「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19.風箏。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20.觀燈。觀燈是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21.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22.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23.踢毽子。踢毽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起源於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作為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

24.馬球。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並風行於唐代。

25.摔跤。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兩運動員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

26.百戲。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呼,尤以雜技為主。

27.六博。六博,又作陸博,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擲採行棋的博戲類遊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以吃子為勝。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於是與象棋一樣要殺掉特定棋子為獲勝,是很早期的兵種棋戲,被推論象棋類遊戲可能從六博演變而來。

28.摴蒱。摴蒱是一種古代博戲。博戲中用於擲採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製成,故稱樗蒲或摴蒱。又由於這種木製擲具系五枚一組,所以又叫五木之戲,或簡稱五木。

29.鬥雞。鬥雞是以善打善鬥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時,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

30.鬥蟋蟀。中國民間搏戲之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但這種休閒方式很殘酷。鬥蟋僅有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二蟲鏖戰,戰敗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爭鬥,倒是鮮有「戰死沙場」的情況。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古代官職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都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顔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師銜,故稱。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上)
    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人物姓名稱謂1.直稱姓名。①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宗法1.宗法。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定的嫡庶、系統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弔、送終等事情的家法。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電子版可列印!
    「雅樂」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內容和情調而已。有著名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樂、各地各種樂曲,其中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寶。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帶你領略情趣盎然的古代文化生活圖景
    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而我也相信,我與這本書是有些緣分的。能看到這本書純屬偶然,最先吸引我的是書名。莫名的對古代的事情充滿著好奇,追劇也喜歡追古裝劇。這本書從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室、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十四個章節全面介紹了古代的文化常識。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周開始,小編會給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識的乾貨,大家記得點讚收藏,一起感受時間的魔力吧。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知識丨古代文化常識100題專練
    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43.下面句子中對文化常識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書常把五音和六律並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B.古代祭祀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牢,本是養牲畜的圈。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員去世都稱薨。D.教坊司是管理民間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事務。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
  • 古代文學常識練習(一)
    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5.下列對課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整理編寫,共33卷,分為十二策。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  B.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微、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微是徵的變調,聲調激憤;羽,聲調悲涼。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官職系統彙編
    爵位:即爵稱、爵號,士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都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顔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師銜,故稱。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
    「乃請荊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對人的敬稱,而「我自不驅卿」中的「卿」是妻子對丈夫的愛稱。2.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A.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其中變徵之聲聲調悲涼,羽聲聲調激憤。
  • 中國古代名人稱號與評價(持續更新中)
    中國文學常識基本結構圖>>乾貨收藏!外國文學常識彙編(1)>>乾貨收藏!外國文學常識彙編(2)>> 乾貨收藏!現當代文學常識彙編>> 乾貨收藏!中國古代常識彙編-朝代梳理>>乾貨收藏!
  • 5本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好書推薦,感受音樂文化,讀之平靜身心
    因此,建國以來,我國很多音樂家,便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許多著名的音樂研究人,都開始編纂中國音樂史相關的書籍,至今已經出版了數十部了。當然,這些音樂史的書籍,對於專業學習音樂的人能夠有所幫助,對於喜歡音樂人也能夠增加興趣,除此之外,其中也不乏很多文化元素,所以閱讀一下是非常有益處的。今天,將為大家推薦5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音樂史的書籍。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