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就業意願和能力的貧困戶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2020-12-1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南昌10月12日電(記者 熊家林)為夯實築牢返貧致貧防線,江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出臺指導意見,將運用就業監測系統,以戶為單位加強對貧困戶就業務工勞動力的管理,確保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貧困戶每戶至少實現一人就業。

根據指導意見,江西各地要建立健全穩崗拓崗聯動機制,通過線上線下,及時對接本地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鄉村建設項目等用工需求,常態化提供就業崗位;對本地工業園區企業優先招收貧困勞動力的,要加大就業補助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的補助力度;貧困勞動力人數較多的地方,要組織就業扶貧工作專班,深入省內外駐點穩崗拓崗,「點對點」幫扶輸送。

江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要求,各地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組織開展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務工摸底排查,建立人社、扶貧部門數據摸排採集協作機制,實現省市縣就業監測信息系統、就業扶貧數據分析平臺的數據互聯共享,夯實基礎信息,做好風險預判和預警,實現信息即時監測,做到貧困勞動力底數清、勞動能力清、就業狀態清、就業收入清、外出意願清。

為夯實築牢返貧致貧防線,江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出臺指導意見,將運用就業監測系統,以戶為單位加強對貧困戶就業務工勞動力的管理,確保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貧困戶每戶至少實現一人就業。

相關焦點

  • 萬源市四向「發力」交出「穩就業保就業」優秀答卷
    萬源市採取「擴展就業、促進就業、帶動就業、保障就業」多項舉措,有力推動就業創業工作,交出「穩就業保就業」優秀答卷。一是政策支持給力,勞務輸出擴展就業。大力開展農民工信息普查專項工作,完善更新「一庫五名單」,引進「達州銀河學校」「萬源小康學校」等4家培訓機構,組織農民工參加各項技能培訓,按貧困戶50元/人·天的標準發放生活補貼,定期與不定期通過現場檢查、網上巡察、電話回訪等方式督導培訓紀律,增強培訓實效。培訓後,持續跟蹤培訓人員的就業情況,做好後續服務。目前,已開展各類技能培訓49期,培訓2047人。
  • 河南武陟喬廟鎮:就業扶貧惠及貧困戶勞動力
    9月1日,在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喬廟鎮千村的河南泰隆經緯有限公司扶貧基地,59歲的貧困戶千麥具第一天上崗就業。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千麥具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一家人的衣食得到保障。
  • 大足三驅鎮:「造血」見效 貧困戶就業創業勁頭足
    以前整個家庭全靠低保和大女兒務工收入維持基本生活。轉機出現在2019年,蔣官友通過長期服藥控制住病情後,三驅鎮扶貧幹部看他恢復勞動能力,便鼓勵他學一門技術來增加收入。按照扶貧幹部的指引,蔣官友學習掌握了生產豆腐、涼粉的技術,隨後每天生產豆腐、涼粉,運到三驅鎮農貿市場上去銷售,逐漸打開銷路。
  • 南康區:給搬遷貧困戶「穩穩」的幸福
    在江西團團圓家具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內,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小榮正熟練地操作著叉車運送木材。「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在離家不到2公裡的工廠上班,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資將近5000元,不但還清了給父親治病欠下的債務,還順利摘掉了窮帽子,我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 就業扶貧拔「窮根」 商洛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25.9萬人
    「截至目前,全市實現了13.65萬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的總體目標,25.9萬貧困勞動力以勞務輸出、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各種形式實現就業。」累計為22.8萬貧困勞動力兌付各類補貼2.29億元,其中社保補貼1170萬元,公益性崗位補貼1.13億元,技能培訓和生活費補貼5741萬元,轉移就業交通費補貼2538萬元。擴大了貧困勞動力政策享受覆蓋面,推動了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加速脫貧。
  • 人和鎮西屯村村支書李國禮:依託農業莊園 吸納貧困戶就業!
    河南民權縣人和鎮西屯村村支書李國禮: 依託農業莊園 吸納貧困戶就業 3月30日,《人民日報》第13版以《河南民權縣人和鎮西屯村村支書李國禮:依託農業莊園 吸納貧困戶就業》為題,報導民權縣決戰脫貧攻堅典型範例。
  • 潮州新圩長彬村幫就業扶創業,脫貧奔康路子寬
    省人社廳駐長彬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長彬村第一書記 殷秀才:先期養殖我們村籤協議是12戶,一年可以養三批,我們每戶一年至少可以養到1500隻,如果市場正常的話,一隻鵝可以淨賺,保守預計是80至100元。近年來,駐村扶貧工作隊結合長彬村實際情況,對貧困戶實施「一戶一策」「一人一策」精準扶貧政策,從就業、技能、產業、教育等進行全方位幫扶。到2019年底,全村88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 一個都不能少|四川: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就業
    3月31日,記者從四川省人社廳獲悉,今年,全省將從十個方面著手採取過硬措施,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其中,省人社廳掛牌督戰涼山州7個未摘帽貧困縣就業扶貧,聚焦貧困家庭未就業勞動力,按照一邊摸清底數,一邊內引外聯,一邊協調落實的行動綱領,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
  • 江西團組織打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最後一公裡
    江西共青團積極整合各方力量開源拓崗,除了線上線下廣泛開展「千校萬崗」和「三進三送」活動,還聯合人社、國資等部門及58同城、智聯招聘等網際網路招聘平臺為困難畢業生免費提供就業中介服務。2019年以來,團江西省委還在「贛青團學」微博微信等省級團屬新媒體相繼開設「千校萬崗·職為你來」大學生就業招聘專欄,目前已推出56個就業專欄,提供了190.7萬餘條就業信息。
  • ——延川縣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搬遷戶就業小記
    縫紉工馬小蓮是今年3月份來到這裡工作的她說:「我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一名低保戶,政府在馬家河移民搬遷安置點給我分配了住房,但丈夫沒有勞動能力,兩個女兒還小,現在上班的地方到家裡只有2公裡,我每個月有穩定收入,還能把家裡照顧好。」馬小蓮說。據馮海崗介紹,華延服裝廠立足發展實際,充分發揮就業扶貧基地作用,全力開發就業崗位,最大程度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
  • 石衝口鎮開展就業技能培訓 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5月14日,石衝口鎮聯合婁底市職業技術學院舉辦貧困人口就業技能培訓,該鎮150餘名貧困戶參加。石衝口鎮黨委書記劉新民,黨委副書記、鎮長鄒益兵,黨委專職副書記陳代中高度重視,科學安排,精心組織,特邀請婁底職業技術學院9名專業教師,舉辦月嫂班、廚師班、電工班,分別開展為期7天、10天、15天的培訓,全面助力脫貧攻堅,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技能水平,增加貧困戶就業競爭力。
  • 扶貧公益崗位 讓貧困戶家門口就業
    銅陵新聞網訊(尹傳苗 本報記者 馬衛東)「沒想到我能在家門口就業,每月都有工資拿,還可以照顧好家裡,多虧黨的好政策,我得好好幹啊!」12月8日,在樅陽縣錢橋鎮新埠村,貧困戶胡荷花正在新埠官青小街美麗鄉村民生工程建設點進行環境衛生保潔管護工作。這是該鎮為其專門安排的扶貧公益崗位。
  • 7737名搬遷群眾實現「一戶一就業」
    本報訊 (記者 李卓檬)截至目前,黔東南州三穗縣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7737人,其中縣內就業2891人、縣外就業4846人,搬遷家庭實現「一戶一就業」。 楊政權過去是款場鄉三聯村白水溪組貧困戶,搬遷前一家人擠在年久失修的木房子裡,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每年種出來的糧食只夠溫飽。 2018年12月,楊政權一家搬進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開啟新生活的同時,他也在當地相關政策的幫扶和指引下,憑藉一手好廚藝,在縣城煙語時代酒店做行政總廚,月收入上萬元。 三穗縣的好政策不僅只讓眾多的楊政權們受益。
  • 高唐:建立就業扶貧長效機制,實現就業技能即時幫扶
    近日,高唐縣人社局召開就業扶貧推動會議,對各鎮(街道)勞動保障所安排部署近期扶貧工作的開展。要求各鎮(街道)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重點監測和農村貧困人口即時幫扶工作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意義,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即時幫扶人員及時享受到相關政策。
  • 宿州市多點發力穩就業促就業
    2018年,出臺《關於加強和規範基層基本就業和生活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通知》,在每個村(社區)設置就業保障服務窗口,並從服務功能、人員配置、信息化建設、制度流程等方面規範全市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服務市、縣(區)、鄉(鎮)、村(社區)的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實現就業服務城鄉一體化。推進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
  • 【暖新聞·江西2020】遂川:「公益崗位」走出扶貧新路徑(圖)
    生態護林員上崗培訓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黃耀倫、謝月明攝影報導:「是你們給我提供的『特色崗位』讓我有了穩定的收入1月7日,遂川縣大坑鄉靈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護林員熊曉林拉住到村回訪的縣人社局幹部的手說。這是該縣將「311」就業服務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幫扶貧困勞動力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而採取的創新舉措。  一份穩定的工作,對貧困群眾來說,能點燃和承載起一家人脫貧致富的美好願景。
  • 佛坪縣大河壩鎮:「貼心」服務助力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需求摸底
    近日,大河壩鎮黨委政府積極行動,安排業務人員紮實做好貧困勞動力就業摸底調查和信息採集工作,為落實就業扶貧政策提供第一手詳實資料。該鎮根據縣人社局安排部署,為及時掌握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基本信息動態,做到轉移就業需求、外出務工情況底子清,安排10個村信息員對本村適齡勞動力進行入戶採集,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就業動態、就業意願精準、詳實。
  • 神木:打好就業扶貧組合拳 鋪築貧困群眾致富路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沙峁鎮石板上村結合村情實際,成立了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對村裡原有的200畝杏樹低產林進行改造,同時進行荒山復綠,新栽種李廣杏樹100畝和山地蘋果樹200畝,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為村民創造了就近就業的機會。「從開始栽果樹到現在除草、澆水,僱傭的都是有勞動力的村民和貧困戶,帶動了村內12戶村民就業,人均年收入可增加5000多元。」該村第一書記張建功說。
  • 服務就業,青島建青年實習實訓、就業援助、就業大數據監控平臺
    就業援助公共服務平臺對全市登記失業人員,按照個人是否有就業、創業、培訓意願對失業人員進行分級分類,為其提供跟進式、定製式精準公共就業服務。服務載體:平臺以街道(鎮)為網格單元,按照常住地、戶籍地、就業地、參保地,將有需求的失業人員納入網格動態管理,每個網格配備1名以上就業服務專員,定時對網格內失業人員開展需求調查、動態管理、信息錄入、崗位對接、效果跟蹤等服務,「一人一策」建立電子化就業服務臺帳。
  • 湖南脫貧記︱一人就業 全家脫貧 2020年務工貧困人口超230萬
    為貧困戶傳授就業技能,幫助貧困戶通過就業脫貧,能產生穩定脫貧不返貧的內生動力。近年來,湖南健全常態化的勞務協作機制,深化「點對點」「一對多」有組織勞務輸出,完善「校縣扶貧對接機制」,積極開發扶貧特設崗位,全力推進扶貧基地、扶貧車間等載體建設,書寫就業扶貧的湖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