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893—944年),大理喜瞼(今大理喜洲鎮)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
段思平的祖先是武威人,世代為南詔國蒙氏的將領。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及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大軍再次進攻雲南。雲南王蒙閣邏鳳命令兒子鳳伽異、大將軍段儉魏(段思平第六世先祖)在大理點蒼山及洱海迎擊唐軍,兩次全殲三十萬唐朝大軍,第一次唐軍主帥鮮于仲通單身逃脫,第二次唐軍主帥李宓掉入洱海淹死。段儉魏因為戰功升為清平官,賜名段忠國,封為宰相。
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思平也因累積軍功而升任為大義寧通海節度使。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幹貞之弟楊詔譖思平有帝王之相,幹貞於是追殺他。趙善政令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友好,派人接思平,思平之弟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思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討伐楊幹貞。937年,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建元文德。仍都大理。天福三年封董迦羅為相國,封高方為嶽侯,死後諡號神聖文武帝,廟號太祖。
段思平是白族的傑出人物。他平定了南詔國滅亡後連續不斷的戰亂並免賦稅,使人民休養生息。他結束了奴隸制度進入封建制度,在社會發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他奉行友好的對外政策,一改南詔北邊侵犯大宋(攻打到四川成都)、南邊併吞緬甸(消滅驃國)的擴張政策,使雲南成為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大理國傳了二十二個皇帝,歷時三百一十二年,被蒙古國的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所滅。
據正史《二十四史》之《明史》、劍川段氏族譜認親詩、各支系族譜資料整理,目前知道的段思平後代的分布情況是(排名不分先後):段順支系居劍川(大理末代總管近支,被封為劍川土司)、段保支系居雲龍(大理末代總管近支,被封為雲龍土司)、段世支系居雲龍(大理末代總管段世)、段保長子段景榮支系居通海(雲龍分支,大理末代總管近支)、段保嫡次子段海支系居雲龍(按《四庫全書》等歷史資料整理。由於段海主要支系明代發生戰亂等原因,目前還未見到有明代和清代中期以前家譜的完整世系。需要挖掘!)、段苴義支系居朱田(朱田段氏中的一部分是大理第十一代總管段明次子段苴義後代)、段資支系居普寧有後代在明朝或清朝時遷貴州(第九代大理總管段功弟弟段資的後代)、段堅支系居宜良(第十一代大理總管段明弟弟段堅的後代)、雲南墨江支系(劍川支系分支,大理末代總管近支) 、段連勝支系居大理(大理總管後代)、段文支系居下關(大理總管後代)、段森支系居紅河(大理國王后代)、段賢支系(第九代大理總管段功與元朝皇帝長孫之女阿蓋公主所生的段賢的後代),另外有大理總段實支系居鄧川。大理總管近支段紀後代遷騰衝以南,現在屬於緬甸等。
當然,目前可能還有很多沒能找到的外遷支系,不過隨著全國統譜工作的深入,相信會找到更多散落的支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