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優】孕婦吃餃子餡的宜忌/冬至,南北方傳統習俗差異

2021-02-12 比優

     冬至,作為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有著特殊的含意。根據歷史記載,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今天我就來說說冬至那些你可能忽略了的事兒。

     冬至,俗稱「冬節」 ,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白天會變長,黑夜會變短。

     這一天,各地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北方人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 南方人說「冬至是媽媽口中吃了湯圓又長一歲的甜蜜」。

       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源於,河南名醫張仲景因記掛窮鄉親們,冬至那天,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醫棚,向窮人舍「祛寒嬌耳湯」(「嬌耳」即現在的餃子),使人吃了以後只覺渾身溫暖,兩耳發熱。所以冬至吃餃子習俗延續至今。冬至餃子陷裡的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1、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2、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麵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3、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

4、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餃子餡多種多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過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的確,在大冬天應適當多吃些溫熱性的食物,如韭菜、大蔥、牛羊肉等動物類食物,有助於溫陽保暖,利於養生。不過,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況,則不宜過度食用溫熱食物。


1、西瓜皮餃子餡。西瓜皮去囊去外皮,刨成細絲醃製30分鐘,擠掉水,拌入蔥姜鹽味精麻油等調料,最後加入蝦仁即可。

2、素三鮮餡。利用冬筍、香菇、雞蛋搭配而成。

3、韭菜豬肉餃子餡。韭菜、豬肉、鹽、五香粉、生抽、熟油、香油、料酒。注意韭菜最後加入。

4、牛肉餃子餡。牛肉、白蘿蔔、洋蔥、雞蛋、醬汁配製而成。

1、茴香菜肉餡。茴香吃多了容易造成便秘,孕婦需少吃或者不吃。

2、馬蹄餡。馬蹄性寒,會促進子宮收縮,導致流產,孕早期需避開。

3、黑木耳餡。黑木耳有活血作用,出血病人及孕婦均不可食用。

4、菠菜餡。菠菜中草酸含量較高,吃多會影響孕婦對鈣質的吸收,所以孕媽媽們需少吃菠菜。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後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後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後氣短乏力等症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現代醫藥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發白髮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

竅門一:吃湯圓不選大,鍾愛小湯圓

湯圓一般除了大小,還有有餡和無餡二種,無餡料小湯圓,熱量約每10顆70大卡。而有餡料湯圓,由於內餡多寡不同,大小不同,熱量也不同,有餡的小湯圓每粒的熱量約34卡,而市售的盒裝芝麻或花生大湯圓一顆約60-70大卡,鮮肉約50-60大卡。因此,為了避免攝入的熱量過剩,建議減肥一族最好選擇無餡小湯圓,如果你實在不愛淡而無味的無餡湯圓,也最好是選擇肉餡的小湯圓。

竅門二:吃湯圓不貪香,舍油炸改用煮

減肥族在吃湯圓應避免用油炸方式,否則加倍的熱量將讓你事後懊悔莫及。最好採用熱水煮來吃,亦可使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新鮮,放些低熱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餡料甜湯圓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額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紅糖及薑片煮湯圓以去除寒氣,也可額外放些無糖凍、無糖椰果增加飽足感及減少熱量攝取,或放入桂圓、紅棗、白木耳等食材,增加營養素含量。鹹湯圓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攝取也是不錯選擇。

竅門三:吃湯圓不圖填,不喝甜湯

5粒湯圓的熱量就有300多卡,再喝上1碗熱量約210卡的紅豆湯,攝取進的熱量可就相當驚人了。因此,建議你吃湯圓的時候,別盡搭些甜湯,不加任何味道的白湯,或是來杯消脂的花草茶,反而能讓你消解甜膩感,很不錯喔!

竅門四:吃鹹湯圓多加菜,少加油蔥酥

在煮鹹湯圓時,建議加點青菜讓營養均衡一下。在湯圓最後快起鍋前,你是不是會再撒上1大匙的油蔥酥提味呢?的確,味道的確是加了好幾分,但同時100g就有514卡的油蔥酥,也讓熱量跳了好幾倍呢!建議你可用冬菜來替代油蔥酥,冬菜和油蔥酥的熱量,可是差了20%,選哪個更划算,相信聰明的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填九九消寒圖供消遣 拖冰床為戲

冬至來臨,天氣也愈加寒冷。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在飲食、遊戲等方面,民間以冬至為中心形成了不少習俗。老北京的冬至民俗尤為有趣。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京味作家劉一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就飲食方面來說,老北京人講究要在冬至這一天吃餛飩,表示「混沌初開」的意思,「至於遊戲,人們會填九九消寒圖來消遣,男孩子則會在護城河水面結冰後,做『拖冰床』的遊戲」。

飲食:過冬至吃餃子 流行核桃、柿餅等零食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不過,劉一達介紹,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也就是說,最早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應該叫「餛飩」,至於它的由來,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麵粉製成形似如今餃子形狀的食物,取「渾」與「屯」之音,就是「餛飩」,以求平息戰亂。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說法,即餛飩就是渾氏和屯氏兩位首領發明的,方得此名。」劉一達介紹,過去,人們認為冬至開始,陽氣上升,但天地之氣仍處於「混沌」相交的狀態,「所以要在這一天吃餛飩,取混沌初開之意」。

到了後來,餛飩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食物,在大年夜也要吃。劉一達說,按照時令計算方式,民間歷來有「新年舊年交在子時」的說法,至此,取其諧音,餛飩也更名為「餃子」。

「此外,一些材料也提到,舊日北京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準備節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餚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歲,故稱為『冬至夜』。」北京天橋民俗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興力介紹道。

娛樂: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 「拖冰床」為戲

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嚴寒氣候的正式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劉一達說,冬至後農事減少,也不利於室外活動,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開始「貓冬」,「講究一點的遊戲,大家會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會在什剎海、護城河結冰後玩『拖冰床』的遊戲」。

所謂九九消寒圖,劉一達介紹,上下橫豎九格,總數為八十一,按照「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在當中」的口訣,顏色也有規矩,根據每天天氣填描,「這樣等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消寒圖便大功告成了」。

相對而言,有些文人、士大夫的遊戲,則要更加講究一些。他們大多會擇恰逢數為「九」之日,相約九人飲酒,取「酒」與「九」諧音之意,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仍然是表示「九九消寒」之意。

「舊時,那些喜愛學習武術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這天拜師開始學藝,老北京稱之為『看冬』之俗。」趙興力表示,這些民俗在資料上也有記載,但多數屬於當時有錢人的娛樂活動,「窮苦人中所見極少」。


上墳祭祖 宴請教師

當然,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

上墳祭祖,結算工錢

陝西有諺語:「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工)不肯歇。」就是說,冬至像過年一樣重要,學生、長短工都給享受假期。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也一樣。《吳中歲時雜記》載:「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節。」冬至前一天,親朋好友互相贈送食物,稱為「冬至盤」。這天晚上人們設宴飲「節酒」過冬至夜。

潮汕地區民諺云:「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祭祖。河北《深澤縣誌》記載:「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意思是說,冬至祭祖、拜謁尊長,要像過元旦一樣舉行隆重的儀式。

這是北方,南方如泉州習俗,冬至出門在外者,都儘可能回鄉過節謁祖。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祭祖,合稱春冬二祭,十分嚴格,參加者虔誠之至。

在安徽桐城,冬至節上祖墳燒紙錢祭祖,並在這天修墳整墓。在上海金山,冬至這一天過去有落葬、燒小孩棺材之俗,今則演變為骨灰盒落葬等。杭州、湖州也都要掃墓。

北方餃子,南方擂圓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前者,我們以河南為例。「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對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施捨給百姓。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的習俗,連帶還有「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後者我們以浙江為例。冬至時,浙江人好吃「冬至圓」。在台州,擂圓是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鬱,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裡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潮汕人吃了冬至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甚至漁家的船首,耕牛的牛角,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臺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餃子、湯圓,冬至美食可謂千裡不同風,以下再舉幾個例子。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按學歷高低,以示鼓勵;同時優先照顧老人。現在在湖南仍有此遺風,他們殺雞宰豬,把肉陰乾享用,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贈送親鄰。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南京,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常州人好吃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蘇州冬至節,親朋好友要用禮盒送一種類似春盤的食品。金華人冬至各設酒餚,舉家歡慶。在貴州,最為普遍的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則是煮赤豆飯,蒸新米糕,並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裡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安樂菜」。

舅姑贈鞋,宴請教師

冬至節,民間還有贈鞋習俗,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市上購買,樣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冬至,一些地方的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舊俗要由村裡的德高望重者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德高望重者帶領學生拜先生。目前山西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甚濃。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一年中最冷天的開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杜金行表示,冬季夜長晝短,要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升起陽氣逐漸強盛的時候起床,可以避免寒氣傷到陽氣。冬季是儲藏的季節,是進補的最好時機,而冬至是冬季養生的大好時期,但食補切忌過補、偏補。

陽氣虛弱的人可以選擇羊肉、牛肉、魚類等溫熱食物。陰虛精虧的人可以選擇黑豆、芝麻、木耳、黑棗、豬脊、海參等滋陰填精食物。陰陽平和的人可以選擇蓮藕、大棗、燕窩、薏仁、銀耳等無寒溫偏性的食物,但不能過分強調某個方面的進補。

以下的幾個推薦菜譜,大家不妨一試。

原料: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1.原料洗淨切塊備用。2.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五六分鐘撈出羊肉。3.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雞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紹酒30g,生薑10g,蔥10g,食鹽5g,清湯適量。

做法:1.將牛膝洗淨後,切成斜口片。2.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3.火腿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生薑、蔥切成薑片、蔥段。4.將發脹後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cm的方塊。5.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後,撒在周圍;薑片、蔥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人蒸碗中。6.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後,立即出籠,揀去薑片、蔥節,調味後即成。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原料:連骨豬脊500g,蓮藕250g,蔥段、薑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1.將蓮藕洗淨,切成厚片;豬脊髓洗淨,入沸水中氽燙後撈出,瀝乾水分。2.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薑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

原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薑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1.牛肉洗淨切小塊;紅棗洗淨。2.將牛肉塊、紅棗同入鍋,加清水適量,放入料酒、薑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原料:蓮藕、章魚各250g,精鹽2g,香油少許。

做法:1.蓮藕洗淨切片,章魚加工整理,洗淨,切小塊。2.將蓮藕片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上火煮至斷生,再放入章魚塊,煮熟後加精鹽調味,淋入香油即可。

功效:清血熱、降肝火。


相關焦點

  • 冬至南北習俗大不同 孕婦吃餃子、湯圓有講究!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1、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該吃什麼餡?你最需要的冬至餃子寶典在這裡!
    冬至,是一個我們中國非常有特色的傳統節日,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以說人們對冬至是極其重視的,所以到了冬至這一天,很多人會選擇吃餃子。因為在民間也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那麼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從何而來?冬至這天吃餃子的好吃又是什麼呢?那麼就由小編詳細地和大家說一說吧。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今日冬至日-冬至日該吃什麼?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 「冬至」除了吃餃子,不同省份還有這些冬至習俗?
    也有人對冬至習俗一無所知,什麼好吃吃什麼 今天小new就帶大家盤一盤 冬至的英語表達&各地習俗 01 冬至節氣知多少
  • 冬至節氣吃餃子,教你餃子餡的N種做法
    還有10多天就是冬至了,冬至吃餃子,這是北方的一大習俗,南陽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其他地方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等等說法。冬至吃餃子,也要講究健康養生,挑選餃子餡就是一門大學問,那麼冬至吃什麼餡的餃子呢?下面小編提前10天為你介紹。各位吃客記得早日準備噢
  • 冬至吃餃子,30年飯館老闆教你:韭菜餡餃子技巧,不出水還好吃!
    冬至吃餃子,30年飯館老闆教你:韭菜餡餃子技巧
  • 冬至吃餃子,不喜歡吃肉餡的,教你8種素餡餃子做法,清淡素淨
    本期導讀:冬至吃餃子,不喜歡吃肉餡的,教你8種素餡餃子做法,清淡素淨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
  • 這一年的冬至,想吃羊肉餃子
    時至冬至,則標誌著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在南北地域有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比如南方,有祭祖、宴飲的習俗,而北方則有吃餃子的習俗。
  •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轉眼間就到了冬至,明明還記得前些日子還是小雪,但是不得不說,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是最特別的那個。很多人可能不會記得立冬,大雪和小雪,但總會記得冬至,而且關於冬至的飲食的討論,也是經久不衰。一般來說大差不差,就是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將冬至當成傳統節日。因為冬至本身就屬於,既可以算得上是節氣,也可以能算成節日,而且在古時候,冬至也是應該很熱鬧的日子。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腊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 冬至南北習俗大不同 孕婦吃餃子、湯圓有講究!
    過了冬至,白天會變長,黑夜會變短。這一天,各地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北方人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南方人說「冬至是媽媽口中吃了湯圓又長一歲的甜蜜」。如果,這個時候家裡有孕婦,吃湯圓、餃子需不需要忌口呢?荸薺雖然營養豐富,但是並不建議孕婦食用荸薺。荸薺屬於寒性滑利之品,對懷孕早期有一定的影響,會促使子宮收縮,因而有誘發流產的可能。所以如果是帶有荸薺的餃子孕婦一定要適量食用,尤其的孕早期。
  • 冬至| 吃什麼餡的餃子最好?
    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人體的陽氣潛藏於體內,身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良的情況。俗話有「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之說。羊肉助陽益氣,最補元氣。食療專著《飲膳正要》中記載了「聚珍異饌」96道 ,羊肉就多達73道。張仲景提出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被譽為補虛藥膳之最。
  • 冬至吃啥?冬至吃啥這些各地習俗你了解多少
    冬至吃什麼,各地風俗不同吃什麼,就有所不同的,那麼大家是不是想知道冬至其他地區吃什麼,想知道大家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啥 1、北京人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餃子餛飩這類象徵團圓   原標題:冬至吃啥?冬至吃啥這些各地習俗你了解多少    冬至吃啥?
  • 哈爾濱人有多愛吃餃子?最愛吃什麼餡?最貴的一單餃子外賣竟有1686元...
    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尤其是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餃子,早已成為我們的傳統習俗。「餓了麼」平臺發布了哈爾濱近三個月的餃子數據,並選取了南北方部分城市數據做對比。數據顯示,酸菜餃子備受冰城人「寵幸」,佔比整體餃子訂單的23%。在哈爾濱,吃餃子外賣這件事上,30歲以下的90後,00後是主要的生力軍。
  • 冬至為何又稱「小年」?這天為何南吃湯圓北吃餃子?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這個傳說有著「冬至大過年」地位的節氣,每年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的樂趣和儀式感。冬至,從古至今,都是值得慶賀的好日子。
  • 為防止「凍掉耳朵」 冬至吃餃子 尤其是羊肉餡的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氣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祛寒嬌耳湯」現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衝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 冬至將至吃啥餡餃子好?此肉菜搭配包餃子,很多人不知道,太鮮了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這句話是說兩個節氣的習俗,說的是冬至要吃餃子,夏至要吃麵。夏至,冬至即是兩個節氣,又是民間的傳統節日。
  • 舌尖上的南北方|這些飲食差異,你知道哪些?
    #冬至,你吃了什麼?#古時候冬至被叫做亞歲,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因此,也有很多地方直接把冬至叫小年。中國地大物博,在同一個季節都有很大差異,更別說飲食習慣啦~那你知道南北方過冬至在飲食方面有什麼不同嗎?
  • 雙語學節氣冬至(Winter Solstice)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雙語學節氣冬至(Winter Solstice)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今日冬至,歲末寒時】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因而冬至亦稱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在不同地域存在差異,北吃餃子,南食湯圓,姑蘇一帶還會喝冬釀酒以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