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通史:1562到1594年,胡格諾戰爭時打時停

2021-01-09 房姐讀歷史

從1562到1594年,胡格諾戰爭時打時停,持續了30多年。儘管這場戰爭從本質上說是一場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的宗教戰爭,但由於參加戰爭,並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有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加之參戰雙方又各自求助於外國勢力天主教派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胡格諾派得到了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遂使戰爭具有非同一般的複雜性。此外,由於宗教戰爭的刀光劍影遍及全國,它所造成的破壞性遠勝於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因為後者只是局限在幾個省份而已。

戰火點燃後,天主教和新教首領到處起兵對抗。但在頭幾年中,雙方的主要領袖要麼死於非命,要麼成為階下之囚。如納瓦爾國王安託萬死於魯昂之圍,吉斯公爵在圍攻奧爾良時遭到暗殺,而孔代親王和天主教陣營的領銜人物之一、王室總管蒙莫朗西在德勒戰役中竟彼此落入對方的手中。雖然每次戰事過後,雙方均舉行會談,並且也達成了若干協議,但由於矛盾未能真正解決,故往往是所籤之約墨汁未乾,雙方就又重啟戰端。納瓦爾國王安託萬戰死沙場後,其年僅16歲的兒子亨利繼位為納瓦爾國王,並成為胡格諾派名義上的領袖。

由於連年戰爭,法國早已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為了維繫國內和平,雖已宣布放棄攝政,但對國王查理九世仍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太后卡特琳決定將其女兒瑪格麗特公主嫁與納瓦爾國王亨利。婚禮於1572年8月18日舉行。是時,大批新教徒棄赴巴黎慶賀,其中包括克利尼等新教顯貴。8月22日,舊教首領吉斯公爵亨利和王弟昂儒公爵享利乘機遣人刺殺克利尼。因刺客身手平庸,克利尼雖負重傷,但並未斃命。雲集巴黎的胡格諾派聞訊後群情激憤。在這關鍵時刻,太后因害怕胡格諾派在首都鬧事,危及王室安全,

竟脅迫查理九世下令血洗聚集在巴黎的胡格諾派。於是,在8月23日到24日的夜裡,即聖巴託羅繆節的恐佈之夜,眾多尚在酣睡之中的胡格諾派信徒未及清醒便做了刀下之鬼,那些驚醒後奪路而逃者也多被追殺,橫屍街頭。據載在「聖巴託羅繆之夜」喪生的胡格諾派信徒達2千多人。在這場慘案中,剛做新郎倌的納瓦爾國王亨利因為發誓放棄新教信仰倖免於難。1574年5月,查理九世駕崩,其弟昂儒公爵繼位,是為享利三世。原本是舊教首領的亨利三世登基後便與新教重新開戰。但時隔不久,亨利三世無法容忍吉斯公爵的權勢日重。於是,他使盡手段將吉斯公圖家族貶抑下去。

鑑於舊教營壘因內訌實力受損,亨利三世不得不向再度崛起的新教勢力妥協,在1576年5月籤署了對胡格諾派十分有利的博利厄敕令。此舉引起天主教派的強烈不滿。在吉斯公爵的鼓動下,天主教派們拒絕執行該敕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享利和納瓦爾國王享利三者之間展開了關係錯綜複雜的「三亨利之戰」。1588年,吉斯公爵享利迫使國王亨利三世逃離首都。享利三世氣急敗壞地從巴黎逃離到布洛瓦後,在12月23日派人刺死了吉斯公爵享利。事發後,吉斯公爵之弟馬延公爵在巴黎發動叛亂,擁立老邁昏聵的波旁紅衣主教為國王,稱「查理十世」,他自己則出任監國。

為舊教諸人「廢黜的」亨利三世為了奪回王位,遂向自己原先的敵人、已重新宣布恢復新教信仰的納瓦爾國王亨利乞求和解。納瓦爾的亨利同意了和解的請求,但拒絕放棄新教信仰。1589年初,兩位享利結成聯盟,率領聯軍圍攻巴黎。同年8月1日,亨利三世在聖克魯被狂熱的多明我會修士雅克克雷芒刺殺。由於享利三世體弱無子,唯一的王弟又先他而亡,故瓦洛亞王朝因家族絕嗣而宣告終結。亨利三世死後,按照慣例,最有資格繼承法國王位的竟是納瓦爾國王享利。納瓦爾國王亨利登基後,稱享利四世。

由於亨利四世屬波旁家族,因此,他同時又是波旁王朝的開基君主。亨利四世登基之初,全國僅有5座城市承認他的權威。在英軍的幫助下,亨利四世的軍隊雖在戰場上取得了不少勝利,但是,在當時天主教徒佔人口總數90%的法國,單純的軍事勝利尚不足以使這位胡格諾派的君主真正君臨法國。在屢攻不克的巴黎域下,亨利四世最終下決心改宗舊教。當時,他說了一句日後被世代相傳的名言:「為了巴黎而做彌撒是值得的。」1593年7月25日,亨利四世在聖德尼大教堂正式宣布放棄新教信仰。6天後,新舊教兩派達成為期3個月的休戰協定。1594年3月,亨利四世在熱烈的歡呼聲中進入巴黎,並成為全國公認的國王。

至此,持續了32年之久的胡格諾戰爭畫上了句號。較之百年戰爭,胡格諾戰爭給法國造成的破壞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亨利四世在即位後不久曾如是說道:「交到我手中的法蘭西已近平毀滅,對法國人而言,法蘭西可以說已不復存在。」不過,這位新國王自有他的勃勃雄心,這就是成為「這個國家的復興者和解放者」。應當說,在前一時期的戰場上,亨利四世已充分顯示了其英雄本色。但這位後來被人譽為「亨利大王」的明君清醒地意識到,光贏得戰爭尚不夠,還必須得撫慰與徵服人心。享利四世在撫慰與徵服人心方面的驚人之舉就是排除種種阻力,在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該敕令宣布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又規定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新教徒在民事和擔任公職方面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放免教派衝突中的一切戰爭行為……「南特敕令」堪稱基督教歐洲國家實行宗教寬容政策的第一個範例。它從法律上正式承認每個人均享有信仰自由,並給以切實保障。顯然,「南特敕令」具有的劃時代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相關焦點

  • 國王亨利·吉斯的鴻門宴是胡格諾戰爭進一步擴大的標誌嗎?
    法國人加爾文在創立加爾文教後,將新教的教義傳回法國。胡格諾教告訴這些法國人:信仰上帝只需心誠,不必向封建貴族和教會交稅。這種思想已經產生,便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和下層階級的歡迎。到了16世紀下半葉——也就是1550年以後,法國的1700萬人口中,胡格諾教徒人數已經超過100萬,新教法庭也多達27萬個。來自底層人民的稅收減少了,貴族和教會自然也就坐不住了。
  • 胡格諾戰爭的結束,解放人們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
    胡格諾戰爭「胡格諾」是法國信奉加爾文教的新教派別,德文意為「宣哲聯合的同盟者」。胡格諾戰爭是法國天主教派同新教胡格諾派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名義上是兩個教派之間的紛爭,實際上是法國的一場內戰。16世紀中期的法國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教派,一個是新教胡格諾派勢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員L.孔代親王王、納瓦爾國王安託萬和G.代·科利尼海軍上將為代表;另一個是吉斯公爵、聖安德烈元帥、蒙莫朗西公爵為首的天主教派。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各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矛盾日益激化,最後終於爆發了戰爭。
  • 法國史:亨利四世結束胡格諾戰爭,努力讓法國每一個家庭都有雞吃
    於是亨利四世起,法國便由瓦盧瓦王朝進入波旁王朝。當亨利四世鬼使神差般登上了王位,胡格諾戰爭還沒完全結束。很多法國人並沒有把這個新教國王太當一回事,全國只有5個城市承認他的地位。亨利四世只能依靠英軍的幫助,去徵服那些不服從他的人。但當時法國大部分人都信奉天主教,亨利四世一味靠蠻勁鎮壓,效果非常有限。尤其是首都巴黎,防守堅固,絕不承認新教國王。亨利四世最後還是決定妥協。
  • 法國宗教戰爭簡介 法國宗教戰爭結果
    法國宗教戰爭簡介,法國宗教戰爭指的是一五六二年到一五九八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宗教革命,又被稱為胡格諾戰爭或者是雨格諾戰爭。法國宗教戰爭這裡所說的宗教指的就是雨格諾或胡格諾教派、在十六世紀四十年代,胡格諾加爾文教派在法國傳播,這引發了信奉胡格諾派的南方新貴族和有分裂傾向信奉天主教的封建貴族衝突,衝突的焦點是新貴族企圖用宗教來達到奪取教會地產財產的目的。
  • 梅耶貝爾與《胡格諾教徒》
    除此之外,世界上仍有不計其數的大殺戮行為,比如盧安達大屠殺、亞美尼亞大屠殺、波赫塞族共和國大屠殺……1572年8月24日晚,巴黎城中入住了一批新教徒(又稱胡格諾教徒),他們為了參加納瓦拉國王的婚禮而來。當時正值法國天主教與新教混戰的年代。皇后喀德林·美第奇和天主教集團首領亨利·介斯突然下達指令,巴黎數萬名天主教民夥同警察士兵發動對城內的胡格諾教徒進行血腥的大屠殺。
  • 英國銀器 胡格諾銀匠(Huguenot Silversmiths)
    法令中明確宣布給法國新教徒(胡格諾派教徒)賦予公民權利,這在一個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是破天荒的大事。南特詔令正式承認法國胡格諾教徒的信仰自由,這可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部法案,官方最為嚴肅的事情。時間到了1685年,不知道路易十四哪根筋搭錯了,正式頒布楓丹白露詔令,又通過楓丹白露詔令廢除了前者南特詔令的效力。
  • 法國戰役時,為何英法聯手都打不過德國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5月,在法國東北部以及荷蘭、比利時一帶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就是著名的法國戰役。法國戰役中,以英法為首的五國聯軍和德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終德國人成功的擊敗了法國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雖然這些戰爭的性質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宗教不容異己的因素是所有這些戰爭共同的主要原因。法國胡格諾戰爭——約翰·加爾文的追隨者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派"。胡格諾派的成員大多數都來自社會上層,這種情況與他們早期努力爭取貴族更多政治獨立的宗教信仰有關。
  • 淺析法國南特敕令立廢始末
    而當時的法國君主法蘭西斯一世對宗教改革持排斥態度,尤其是在三十年代新教徒在到處張貼揭發天主教弊端的"告示事件"之後,更是對新教徒大肆屠殺,正當法國宗教改革的勢頭即將被強權鎮壓時,一個可以與馬丁·路德相比肩的新教領袖——加爾文出現了。
  • 一戰時法國打不過德國,可為什麼二戰時法國仍然打不過?
    一戰時法軍是協約國的主力,法國本土也是西線的主戰場。不過法軍非常賣力氣,明明不可能打敗德國,仗著有一群幫手打贏了。 然而到了二戰的時候,法國仍然是德國的目標。可這一次法國幾乎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了,自從德國攻破了馬奇諾防線後,法國是徹底失去了信心,一路潰退,最終只能投降了事。
  • 法國殖民擴張400年,為何沒趕上大規模移民熱潮,如此OUT?
    而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公元1879年)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這段時間為法國殖民擴張的第二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內,法蘭西共和國國內對殖民擴張一事徹底達成統一意見。包括使得數千名胡格諾教徒喪命的聖巴塞羅繆大屠殺(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在內的數起迫害異教徒的法國宗教戰爭(French Wars of Religions),和大大小小包括和德國的普法戰爭,和西班牙的戰爭等在內的數起戰役。
  • 法國國王是個虔誠基督徒,伊莉莎白一世是個老處女...
    主教坐在一個鑲有法國盾徽的白色寶座上,低頭望著俯伏在地的國王,問道:「你是誰?」  十六世紀法國的特徵之一是羅馬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宗教戰爭。主要由於受到約翰加爾文的影響,新教信仰在法國產生了豐碩成果,好幾個頗有影響力的貴族家族都皈依了新教。
  • 戰爭事典現在「聖母」的法國人當年手也黑:聖巴託洛繆大屠殺
    1572年8月22日,這一天,持續了4日的納瓦拉國王亨利•德•波旁與法國公主瑪格麗特婚禮慶典終於落幕。疲憊的科利尼策馬從皇宮返回宅邸,途中在巴黎的街頭,他被一名叫做莫勒維爾的神秘刺客從樓房窗戶用火槍擊中。
  • CATERINA DE' MEDICI卡特蓮娜——身為法國皇后的榮辱權杖(三)
    1559年,她的長子繼位,成為弗朗索瓦二世。由於年紀小,卡特蓮娜在旁輔佐執政。當時法國內部的混亂是始於兩大教派鬥爭:胡格諾教和天主教。【解釋:胡格諾教:HUGUENOTS, 源於德文EIDGENOSSEN,原來是意思是同盟兄弟。
  • 情人、血婚與戰爭:影視中的宗教改革 推敲迷
    後來,納瓦爾王亨利在瑪戈王后的幫助下逃出巴黎,帶領胡格諾派軍隊包圍巴黎。為了消弭宗教矛盾,納瓦爾王亨利在巴黎城下再次洗禮為天主教教徒,寬恕巴黎市民並發布「南特敕令」,宣布宗教寬容的政策。加冕為亨利四世的納瓦爾王成為最被法國人尊敬和懷念的國王。作為陰謀犧牲品的瑪戈王后成為大仲馬小說的主角,並改編成這部同名電影。
  • 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吃癟
    二戰中,蘇聯表現出了強大的戰爭潛力,連德國人都敗在了蘇聯人的手中。不過在蘇德戰爭前,強大的蘇聯竟然在芬蘭吃了癟,被小小的芬蘭打的損兵折將,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那麼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被打的損兵折將?毫無疑問,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實力非常強大。
  • 法國通史:我們的祖先高盧人
    翻開幾乎任何一部法國人寫的法國通史教科書,人們都可看到這樣或類似於這樣的句子:「我們的祖先高盧人。」那麼,高盧人指稱的是哪些人呢?其實,高盧人就是希臘人所稱的克爾特人,高盧人是羅馬人對克爾特人的稱謂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人開始到今日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開疆拓土,並在羅訥河流域的河口建立了馬賽利亞城——今日馬賽的前身。大約就在希臘人在馬賽殖民後不久,克爾特人開始大舉入侵法國。克爾特人是在語言、物質文化和宗教方面具有共同特點的一些部落群團的總稱,其發源地是中歐的多瑙河流域。
  • 法國宗教鬥爭引發的慘案,聖巴託洛繆大屠殺的真實原因
    在以浪漫主義聞名世界的法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場駭人聽聞的慘案,聖巴託洛繆大屠殺,發生於1572年8月24日。對於法蘭西來說,那是一段黑暗的歷史!而胡格諾派除了其主張能吸引更積極上進的年輕人之外,重商主義也使得他們可以獲取更多的商業利潤,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胡格諾派實力迅猛增長。同時一些有實力有眼光的貴族也選擇加入了胡格諾派,這樣使得這些貴族在爭取政治利益時大大增強了實力。胡格諾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海軍上將科裡尼和納瓦爾國王亨利,此二人在法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法國三亨利之間的鬥爭,根源是什麼?最終是誰勝出了?
    在1572年。納瓦拉國王安託萬戰死沙場。這樣,他19歲的兒子亨利繼任為國王。因為當時的納瓦拉王國是法國的一個附屬國,所以亨利依舊不可避免的捲入了宗教的衝突之爭。因為法國當時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當時納瓦拉國王亨利信仰的胡格諾教派,而法國的國王和大部分跟決鬥信仰天主教,恰恰這兩個教派是出於敵對的狀態。可以說,由於新舊教派的衝突引發的戰爭,法國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 美國獨立戰爭時,英軍有絕對優勢,為何打了8年還落敗了?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英美力量懸殊。當然,當時投入戰鬥的還只是北美十三州,美國雖然建立,但一直未被承認。 實力如此懸殊的一場戰爭,卻持續了8年之久,最後以英國落敗、美國獨立而結束。 從實力對比來看,問題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