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聲音、看見世界……在種種感官的相互配合之下,每個孩子開始學著與這個世界對話。他們用稚嫩的言語和清晰的聲音證明自己,從那一刻,聽、看、聞、觸摸等等凝結成了一個整體。
可以說,聲音和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然而,聽力障礙卻驟然出現在了許多孩子的正常生活中,於是,來自聽力上的「陰霾」開始襲擾著越來越多的孩子。
聽力障礙所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1.影響人群數量多、範圍廣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有輕度聽力損失者近6億,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者2.5億。我國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057萬,後各類殘疾之首,佔全國人的16.79%,其中七歲以下聾幼兒可達80萬,每年還將新產生聾兒3萬餘名。
而在1987年,0-6歲的聽障兒童約為74萬,每年新增1-2萬。在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我們必須重視逐年升高的聽力障礙發生率。
2.嚴重影響兒童語言、心理和社交能力
在影響孩子說話的問題上,沒有任何一個語言問題是無辜的,而聽力障礙完全可以排到前列。
聲音和語言的關係基本上可以這樣理解:外界信息通過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內耳而後編譯後傳遞到聽神經,而後這些編譯的信息被大腦中樞獲知,於是又經過轉譯成為我們能夠理解的信息。
聽力障礙的存在,等於是給這條路設置了重重路障,導致聲音無法準確及時獲知,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得不到補充,他們這時候就是想說話也說不出來了。至於社交,孩子連正常表達都做不到,更不要說交朋友了,這是真·有心無力。
由於長時間的溝通障礙,聽障兒童很容易走向性格極端,變得偏執多疑,比如他們會逐漸避開和他人的交流,變得封閉自我。時間一長,這些孩子就會被被隔離於社會之外,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聽障兒童還有哪些明顯的特點等我們注意?
1.語言解析度比較差,對於一些近似的字音分不清楚,比如G、K音;
2.認知能力較差,由於聽覺刺激的缺損,聽障兒童對複雜事物和環境的感知不完整,缺乏信息加工的能力;
3.聲調異常,聽障兒童的聲調相對來說比較尖銳一些,而且還存在說不清楚話的問題;
4.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會被別的聲音或鮮豔色彩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很難一直維持在一個固定的目標上。
在《中國婦幼保健》期刊上有一篇關於聽力障礙兒童的研究指出,很多聽障兒童的家長不能及時發現聽力障礙或發現後沒有及時就診,結果耽誤了就診後兒童的語言康復訓練,最終導致這些孩子只能勉強在社會上生存,還可能時時被別人嘲笑。
我們該怎麼辦才能讓聽障兒童也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呢?
1.輕中度聽力障礙兒童應選擇「先佩戴助聽後矯正」
按照國際衛生組織的劃分,聽力障礙分為四個等級,前兩個等級(輕度≤40,中度≤60分貝)的聽障兒童完全可以通過佩戴助聽器的方式聽見聲音。之後只要及時進行語言矯正,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可能可以持平正常兒童。
因此,對於輕度和中度聽力障礙兒童來說,及時的語言矯正是他們恢復語言能力的必要途徑。尤其是語前聾的聽障兒童,他們既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語言體系,也無法正常分辨字音,語言矯正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救命」的手段。
2.重度與極重度聽障兒童應先手術植入人工耳蝸,再展開語言矯正
很多人無法理解重度和極重度聽力障礙是一種怎樣的情況,簡單舉個例子,正常人長期處於85分貝環境中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聽力喪失,而對於極重度的聽障兒童來說,81分貝才是他們勉強感受到聲音的及格線。
所以,一般給輕度和中度聽障兒童使用的助聽器已經無法幫助到重度和極重度的聽障兒童,他們只能通過手術植入人工耳蝸才能感受到聲音。但正因如此,他們的語言矯正難度直線上升。
最後提一下:一般來說並不建議在家中開展聽障兒童的語言矯正,一方面是因為家庭環境比較複雜,無法保證語言矯正的穩定,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大多數家長並不具備矯正的能力。貿然開始,只會導致更多的問題發生,因此選擇一個專業的語言矯正機構逐漸成為不少家庭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