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智力水平和語言潛力與常人無異,他們熱愛生活,渴望熱烈的愛情,希望組成美滿的家庭。可是,雙耳失聰讓他們連與人最基本的交流都無法做到,困難重重。他們就是——聽力障礙人群。
聽力障礙帶來的不僅是聽力和語言方面的損失,還會影響聽障人群思維、性格等心理特質的正常發展,漸漸與主流社會偏離得越來越遠,甚至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行為。所以,針對這一群體的特點開展必要的心理相關知識的了解勢在必行。
據我們所知,很多聽力障礙人士都是在聽力問題出現後好幾年才進行聽力系統的測試和治療,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他們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時期因為聽力問題導致其形成不同於常人的性格和心理問題,又由於沒有及時進行治療,進而放任一些負面心理直至長大成年。
對於家長來說,在發現孩子出現聽力障礙後,除了第一時間佩戴助聽器材外,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避免孩子形成遺禍未來的負面心理和性格。
由於聽力障礙,孩子長期缺少與人及其周圍環境的交流互動,導致心理髮育遲滯。當與同齡人在一起時,看到別人之間的交流毫無阻礙,自己卻因為聽障導致的語言障礙而無法與他人正常溝通,長此以往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逃避集體活動。
聽障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一定比正常人要多很多,他們也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改正,追趕上同齡人的腳步,長期如此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聽力障礙兒童長時間接收不到外界信息,導致他們對社會和周圍人的看法與正常人非常不一樣。在遇到問題時,他們聽不到外界對某些事物的評價和想法,經常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缺少「設身處地」這個人類獨有的思維方式。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聽障兒童一般都比較固執,很難改變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同時,由於意識到自身缺陷,慢慢產生防禦心理,無端放大別人對自己的偏見,逐漸變得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
情緒反應是天生的,並不需要後天學習,而情緒控制能力則是要人類在不斷觀察和學習別人的過程中學習的。聽力障礙兒童由於聽力和語言的缺失,導致他們對情緒的判斷主要依靠視覺,他們對他人微妙的情緒變化無法進行正常處理,進而使得自己的情緒也變得外露且不易控制。
聽障兒童由於缺乏聽力和語言方面的信息支持,從外界接收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一直處於低水平狀態,進而決策能力也低於常人,常常在處理一件事情時依賴自己的父母或照顧者,比普通兒童表現出更顯著的依賴性。
最後一點要注意的是,聽障兒童往往容易在出現困難或挫折的時候,把問題歸咎於客觀原因,而不是檢討自身的不足,很容易形成急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要幫助孩子擺脫聽力障礙的困擾,找回由於聽障而丟失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就要先了解自家寶貝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從而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