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國第22次「愛耳日」,今年愛耳日的主題是:「人人享有聽力健康。」我市殘疾人總數達53萬,其中,聽力殘疾人為15.94萬人。近年來,我市各有關部門圍繞愛耳、護耳做了大量工作,聽力殘疾預防工作體系、聽力語言康復專業服務正在穩步推進中。
聽障兒童回歸主流社會不是夢
綠色小方桌上放著老虎、狗、猴子三張圖片,老師模擬發出這三種動物的聲音,讓聽障兒童瀟瀟(化名)猜是哪一種?3月2日上午9點許,南通星辰兒童康復中心一間小教室內,教學督導王雅君正在為瀟瀟上聽力語言訓練課。她介紹,該康復中心成立8年多,是市殘聯定點康復機構,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孤獨症、聽障、唐氏、智障、發育遲緩、語言障礙等特殊兒童提供早期幹預與康教服務。
綠色小方桌上放著老虎、狗、猴子三張圖片
「新生兒聽力篩查對降低聾兒的發病率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兩年來康復中心接受聽力語言訓練的聽障兒童有所下降。」王雅君介紹,現在每周一至周五有20餘位聽障兒童來康復中心上課,接受聽覺察覺能力、聽覺分辨能力、聽覺辨識能力、聽覺理解能力4個基本階段訓練。她還展示了三角鐵、沙錘、雙響筒、銅鑼四種不同音色的樂器,「這些樂器都是聽障兒童上課用的,用於聽覺分辨能力訓練。」
王雅君老師展示三角鐵、沙錘、雙響筒、銅鑼四種不同音色的樂器
市殘聯康復處處長顧建新介紹,我市殘疾人總數達53萬,其中,聽力殘疾人達15.94萬人。近年來,我市各有關部門圍繞愛耳、護耳做了大量工作,通過裝配人工耳蝸、助聽器、聽力語言訓練等康復手段,使1萬多名聽力殘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其中0至14歲殘疾兒童康復效果非常顯著。
「全市從事聽障兒童聽力語言訓練的康復機構共有近20家,其中市區有4家。」顧建新舉例說,海門區殘疾人康復中心聽覺言語康復部是我市首家省級免費人工耳蝸救助項目術後康復訓練定點機構,開班以來共收訓聽障兒童70名,康復畢業46名,其中43名進入普幼或普小,入普率達93%以上,康復效果顯著。
人工耳蝸救助政策如何申請?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耳顯微外科學等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
市民姚先生的女兒辰辰(化名)在市區一所小學讀三年級,她現在學習成績優異,語、數、外三門功課均名列前茅。「女兒兩歲時,我們發現她聽力有問題。」姚先生說,女兒佩戴人工耳蝸已8年,康復情況良好,「如果家裡有聽障兒童,家長一定要有信心,越早治療越好。」
「全面小康追夢成長」——江蘇省老少同臺演講比賽去年10月下旬在南京舉行,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王慧雲老師和聽障生唐詩,盲生楊殊、孫陳婧共同朗誦的《科創,盲聾少年發出的小康聲光》榮獲特等獎。「唐詩佩戴人工耳蝸6年,康復效果良好。」王慧雲說,她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均衡發展。
「想適配人工耳蝸怎麼辦?救助政策來幫您!」顧建新介紹,為加大對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力度,精準解決聽障兒童重建聽覺和康復問題,江蘇省聽力殘疾兒童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已實施多年,幫助聽力殘疾兒童重建聽力、回歸有聲世界,「人工耳蝸救助政策如何申請?請到戶籍所在地市、縣、區殘聯申請或登錄中國聽障兒童服務網(http://www.hearingkids.org.cn/)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