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年前「突然出世」,誤認為是中國迷信活動,現被證實為超科學

2020-12-23 一葉史

陰陽者謂之道,後來者謂之善,成者謂之性。--《易經繫辭》

許多人對《易經》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算命書,書中的迷信行為。在易經的上邊有很多魔語,其實這個佔卦並不是迷信行為!

2019高考數學思維試題中,一道神奇的數學題目突然間出現了,而這道題正是來自《周易》,它讓很多考生一臉懵逼,也讓很多老師猝不及防。

值得注意的是,《易經》還被列入了國考,這件事也引起了網民的強烈反響,部分網民還自嘲說:「當公務員還要學算卦」。

1990年,中國院士、清華教授馮友蘭先生辭世,在他的遺言中寫道:「重視《易經》,中國必將在未來的日子裡大放異彩。」

一、易經的科學性

為什麼馮友蘭先生要這樣說?六千五百年前《易經》中有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與人密切相關,根據對《易經》大師們的解讀,在《易經》中所記載的,其實都是人的生命之謎。

華生和克裡克於1953年首次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概念,這一理論一提出,就受到其他學者的熱烈追捧,他們認為,只要揭開 DNA的秘密,就可以揭開人類生命發展的奧秘。

接著到了1966年, Nielenberg破譯了「基因密碼」,並對其進行了科學研究,製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但是他們卻震驚地發現,中國的易經64卦和《基因密碼》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根據專家的解釋,《易經》中記錄了64卦,這64卦就像是 DNA中的64組密碼,這與西方生命力學家發現的生命密碼在順序上是一樣的。

《易經》的實用性和指向性,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哲學思想佳作,它簡述的具體內容,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根本原因是不變的。遠在幾千年前,我國的老祖宗們就已經熟練掌握了生命的密碼。「易經」的觀念其實就是人生之路,陰陽轉換,否極泰來,這其實就是一種哲學思維方式。

正如「否極泰來」,否卦和泰卦一樣,地在天上是泰卦,天是陽氣上升,地是陰氣下降,這樣陰陽的交流就可以進行。

為什麼人們之間會有這麼多的主要矛盾呢?要害在於相互間有誤解,誤解不溝通不交流不徹底解決,主要矛盾便會永遠存在。

無溝通交流即為否卦,此卦為險卦,要調節就需要相互溝通交流,陰陽相合,才能達到新天地。易中的64卦對應著人生道路上的64招決策技巧,揭示出婚戀交友、家庭、文化教育、職場等基本趨勢的基本規律。

一般人學習《易經》,最根本的是,要改變思維定勢,讓頭腦開悟,洞察天地萬物的基本規律,遵循基本規律做事,慢慢調整自己的一舉一動,把工作做得更好,把生活過得更美好。

這一點,《易經》告訴大家,也屬於「天道的基本法則」,照此行事就能趨吉避兇,趨利避害,這就是改命。

它不僅是一本關於預言的書,更是一本具有獨特思維模式的哲學著作,潛藏著萬物變幻、未來情勢走向的基本規律,同時你的一頓粥一頓飯,一呼一吸,一舉一動,都與這一經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樣高深,更不是一種迷信活動,只是還有許多具體內容有待解讀。

《易經》可以給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時指明方向,傳授人生道理,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奇書」。

從古往今來,凡能在逆境中找出破綻,並找出正確方向,做出人生道路上的決定,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者,都是讀過《易經》的人。

孔子說,讀《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之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也曾公開承認,他們自己的科學思想深受易經的影響。

在演講中,馬雲曾經說過:做買賣要做到一定層次,多看看《易經》,很有助益;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無窮,《易經》中「自強不息,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雖然《易經》只有不到20頁,但每一頁都可以用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把天地萬物容納。蘊涵其中的溝通之道,可謂令人受益匪淺。

如此一本「解答之書」,值得每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現,以前自己疑惑的地方,都能破解。《周易》傳統上都是文言文,太深奧而不易理解,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但無法理解。因此我在了解《周易》時,選擇的是這本《周易》中有註解和白話講解,裡面的內容全是大白話,淺顯易懂。

由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八卦等內容的講解,到《周易》中象、數、理等內容的介紹,再深入的道理,也能讓你一目了然。

本書還運用到了需要結合實際實例教大家如何分析問題,淺顯易懂,一看就會。

因此擔心看不懂的朋友可以選擇看一看這本書,有白話,有圖解,再加上口訣,非常簡單好掌握,對於有興趣的朋友來說真的可以試一試。

這樣的智慧「聖書」,不但可以讓你領悟古人的大智慧,更能讓你受益終身!

相關焦點

  • 5500年前「大顯神威」,誤認為是中國迷信產物,現被證實為超科學
    5500年前「大顯神威」,誤認為是中國迷信產物,現被證實為超科學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經繫辭上》很多人對《易經》的印象還滯留在四柱算命上,覺得是迷信活動的書籍。《易經》上面記錄著許多 神奇的語言,實際上這種卜卦並不是迷信活動!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真的是封建迷信?已被證實是超科學
    《易經》是6500寫作由伏羲寫作的有部神書,可是過去的數千年間,卻始終備受異議,很多人都把它當作是迷信活動,感覺它並沒什麼具體的使用價值,但客觀事實真的是那樣嗎?被痛批6500年的《易經》,真的是迷信活動?
  • 質疑了6500年的千古第一奇書,被認為迷信產物,現被證實是超科學
    質疑了6500年的千古第一奇書,被認為迷信產物,現被證實是超科學提及《易經》國人一定不會陌生,這一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以前,雖然《易經》流傳到現在,可是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於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來的產物。
  • 被批判千年的「迷信」,現納入公務員考試,多次被證實為超科學
    《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而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這本書就是迷信的結合體。
  • 6500年前「一鳴驚人」的奇書,被認為是迷信,外國專家卻視若珍寶
    科學還是迷信?6500年前中國古人留下的一本奇書,算盡世間萬物在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個職業,它為人們卜算吉兇,預測未來事,做這個職業的人被人們稱為相士。古往今來,無數相士在命運的長河中也跟著起起伏伏。因為其中的一些不學無術者,相術被認為是騙錢的把戲。
  • 中國院士去世前留下告誡,《易經》其實是超科學!被質疑了6500年
    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一直以來人們痛批《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大多數人對《易經》的理解是卜卦,迷信等,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去世前留下告誡,《易經》其實是超科學!被痛批了6500年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的存在?已被多位學者證實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書中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乃至全世界,但古往今來很多人對其存在質疑,並一度將其看作是封建迷信。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觀點,主要是由於很多研究者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其中的佔卜上,這才導致了很多不了解其中內容的人們無法相信。
  • 三本中華奇書只剩一部在世間,卻被斥迷信!今被西方證實是超科學
    三本中華奇書只剩一部在世間,卻被斥迷信!今被西方證實是超科學三本中華奇書只剩一部在世間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它以易經八卦、上古的漢語為起源,是當今世界上有史記載以來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且從夏朝開始一直到現在都一脈相傳綿延不斷,從來沒有中斷過文明的傳承。
  •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或被證實是超科學,科學的盡頭是玄學?
    在世界範圍內,各種各樣被不同地區民眾認為是超自然科學能力的神秘事物,如塔羅牌、佔卜等,同時也有專業的佔卜師,可以為迷茫的人做出預測,指出未來的形勢和發展方向。在中國,也有這樣一部傳奇巨著,那就是《周易》。但一提到《易經》,很多人首先會認為它是封建迷信和佔卜。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一提起《易經》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第二反應就是和鬼神聯繫在一起。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
  •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已被納入國考
    一提起《易經》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第二反應就是和鬼神聯繫在一起。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天中午12:00,你在同樣的位置立一根,下面鋪一張白紙,在筷子的陰影上做個記號。馮友蘭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易經》被質疑6500年,終於被證實是超科學《周易》是古代文明的產物。
  • 中國人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生前告誡
    根據人們對佔卜風水的固有印象,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周易》屬於道教,所以總有人認為它是封建迷信。其實,有一個很大的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持續到1990年一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話: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因病去世。
  •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不是封建迷信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種學說能夠包含宇宙萬物,那非中國的《易經》莫屬。說起《易經》,其實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但或許是只聞其名,對其真正又有多少了解呢?《易經》乃群經之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被質疑幾千年的迷信,如今被證實為「 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說起《易經》這本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會是「封建迷信」,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易經》的確飽受質疑。而說到最近幾年有關於《易經》最受爭議的一件事,還要數去年《易經》被納入了我國公務員考試的範圍。1990年,一位清華教授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1990年,在北京的友誼醫院中,一位清華教授即將與世長辭,在彌留之際,他留下了最後的告誡:「中國在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與迷信的內容不同易經是以陰陽二元論和五行生剋為基礎來描述、總結、論證、應用事物運行規律的學術,具有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易經的陰陽二元理論已經得到世界科學界的普遍認可,現在諸多哲學思想也源於易經。而迷信則是宣揚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證實、無憑無據的鬼神及前生後世等,凡事宣揚鬼神之說,妖鬼邪靈之類的,都是迷信而不是易經。
  • 哲學界泰鬥臨終遺言:6500年前的「封建迷信」,會讓中國領先世界
    19年前的11月26日,在北京的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他留下了一句:「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清華教授馮友蘭先生,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是中國哲學界泰鬥人物。一個俗間的錯覺:《周易》只能用來佔卜預測,是封建迷信!
  • 震驚世界6500年的《易經》,曾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現被證實超科學
    -《易經繫辭》上說,許多人對《易經》的記憶仍然停留在算命書上,認為這是一本迷信書籍。「易經」上記載了許多奇妙的語言,其實這種佔卜並非迷信行為!「數學思維訓練」2019高考試題中,突然出現了一道神奇的數學題目,而這道題目正是出自《周易》,這讓很多學生一臉懵逼,也讓很多老師措手不及。
  • 《易經》被質疑了6000多年,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楊振寧也讚嘆
    30年前,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奄奄一息,臨終前學生詢問可否還有什麼話想說?他思考片刻,只留下了一句話: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易經》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被質疑為迷信6000多年,其實是超科學從古至今,也許《易經》一直以來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醫學、藝術等諸多不同的領域。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大家都僅僅是知道《易經》卻不曾去真正地了解易經。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對《易經》這本書存在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偏見,但是其中所涵蓋的內容包羅萬象,它的價值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學的範疇。1990年一位中國老人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
  •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易經》曾被人認為是「算數之書」,是佔卜和迷信。但可不是的喲,《易經》被稱作「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涵蓋了世間萬物的一切道理。2019年時,《易經》就易經被納入國考了,可見它是多麼的重要。在30年前,國家級院士馮友蘭臨終時曾經說到:「我們國人一定要重視易經,它會重新綻放光芒。」如今我們如果能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重新審視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早在千年前《易經》就易經指出和證實現代科學。那麼《易經》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籍?為何能被納入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