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要檢驗變法成果,為何不直接讓將士拼殺,卻欺詐公子卬?

2021-02-11 嘚啵嘚啵聊歷史

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場變法,不僅是弱小的秦國迅速地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還引領中國走向了封建時代。

商鞅入秦

商鞅從秦孝公頒布的求賢令得知,秦國正在尋找可以幫助秦國變強的能人異士,這正是商鞅展示自己才能非常好的一個機會,所以就決定去秦國碰碰運氣。

商鞅本身就是抱有一種目的來的,雖然秦國有尋找天下賢士的意向,但是不是一個好平臺,能不能讓商鞅施展才能還是一個未知數。而商鞅的本意就是想推行法治,秦孝公能不能接納法治還是一個未知數。況且變法本來就伴隨著很多風險,之前幫助列國實行變法的人最後基本上都成為了變法的犧牲品,李悝和吳起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因此,商鞅並沒有急著要推行變法,而是先好好地考察了秦孝公。

商鞅先後見了秦孝公三次,第一次就與秦孝公說了帝道,所謂的帝道就是根據黃老學說,實行無為而治,所需要的時間非常長,甚至有可能會需要上百年才可以使秦國強大。秦國本來就是因為自己的國力非常弱小,河西地區又被魏國奪過去,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候,這才想著要變法圖強的。現在倒好,商鞅提出一個需要上百年才可以使秦國變強的方案,秦孝公當然無法接受,秦國也沒有這麼多時間等待,所以這一次秦孝公並沒有採用商鞅的方案。

商鞅第二次見秦孝公的時候,說的就是王道。所謂的王道其實就是遵循儒家學說,與別的國家講仁義道德,最終以崇高的道德使其他的國家臣服。這種方案在當時的情況來看,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當時各國都是憑藉實力說話,一言不合就會導致戰爭發生,講仁義道德很容易就會被其他國家吞併。所以秦孝公當時就昏昏欲睡,根本就沒有再想聽下去的意願,最終也沒有採納商鞅的第二個方案。

商鞅第三次見秦孝公的時候,說的就是霸道。所謂的霸道,就是要憑國家的實力說話,同時遵循法治有利於霸道的實施。秦孝公一聽到這個方案,心中頓時感到一片明亮,因為這才是目前秦國最需要的變法方案,才可以使秦國迅速地強大起來。因此,秦孝公一下子就拉著商鞅請教了好幾天,而商鞅本來也是想推行這種方案,這兩個人之間的距離,突然就拉近了很多,秦孝公終於得到了賢才,而商鞅也終於遇到了明君。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矣。語數日不厭。——《史記·商君列傳》

經過這三次的試探,商鞅終於摸清了秦孝公的需要,認為他展示才能的機會終於到來了,決定將自己所有的才能都貢獻給秦國。

徙木立信

商鞅決定要幫助秦孝公實現變法圖強,但一開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取信於民。

其實取信於民的方法有很多,但其實都離不開「誠信」兩個字,所以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效,那就是必須要向民眾推銷國家的誠信。

商鞅想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只要有人可以將一根木頭從國都的南門搬到國都的北門,就可以得到十兩黃金的獎賞。民眾剛開始聽到這種事情,感覺到非常奇怪,天上會掉下餡餅,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啊?商鞅見到沒有人敢過來嘗試,就將賞金增加到五十兩黃金。正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這個時候終於有一個勇士想要過來嘗試一下,於是就將這個木頭從南門搬到了北門,商鞅也實現了諾言,將五十兩黃金賞給了他。

有一人徙木,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商君列傳》

這樣一來,商鞅在民眾當中就擁有了威信,擁有了威信就比較好辦事,就算這個國家說得比較奇怪的事情,民眾也會相信,哪怕是說太陽會從西邊出來,民眾也會深信不疑。

只要取得了民眾的信任,這樣商鞅推行法令就比較順利,於是就可以開始進行變法了。

第一次變法

其實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要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所以商鞅所頒布的法令也是圍繞著秦國變強來實施的。

公元前256年,商鞅終於在秦國開始了第一次變法。變法主要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他們分別是法治、軍功、產業、思想和家庭這五個方面。

法治:就是要讓民眾感覺到何為法治,採取連坐法會對民眾形成威懾的作用,同時也採用了輕罪用重刑的法律,其目的就是要約束民眾的行為,改變社會面貌。

軍功:廢除了貴族的特權,使他們的爵位要通過軍功積累才可以獲得,通過繼承來獲得已經不可取。其實是在戰國這個大的歷史背景條件下,要鼓勵民眾參軍,才可以使國家強大,正所謂戰國嘛,根本就不用擔心沒有仗打,最擔心的是有人不想去立功。

產業:同樣也是在戰國這樣的一個大時代背景,國家所鼓勵的產業,在更多的情況下也是要為戰爭服務的。當時的糧食生產效率還是比較低,所以國家比較重視農業,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時期糧食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而這個時代又經常會發生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就更加大了。

與之相反的是商業獲利比較快,如果沒有加以抑制的話,就會有很多人都會經商,相對來說生產糧食的人就少了,那糧食的產量也會減少,所以在產業上就採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思想:在思想上其實也是要為戰國這個時代的戰爭來服務,既然秦國已經確立了要實行法治,那就必須統一思想,抑制其他派別的思想在秦國傳播。

戰國時期也是屬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各個派別的思想一直都在爭論不休,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凝聚力,講究仁義道德的儒家思想,剛好與輕罪重刑的秦國法令有衝突,所以此時秦國在思想上就已經開始焚燒儒家經典。

家庭:當時的秦國也對家庭有了一些管理制度,推行的其實就是一種小家庭制度。因為這樣,達到一定年齡的男子就可以很快地從家庭裡獨立出來,建立一個新的家庭,那麼他就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而使他更早都開始經營生產,那對於國家來說就可以獲得更多稅收,使秦國在財政方面增加來源。

初試成果

公元前352年,魏國忙於和其他諸侯國作戰,尤其是齊國帶領一些小國圍攻魏國的襄陵,這樣就耗費了魏國的很多精力,使得魏國國都安邑的守軍力量非常薄弱,這就給了秦國一個檢驗變法成果的機會。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史記·商君列傳》

其實如果是按照秦國商鞅變法之前的國力,魏國留在安邑的守軍已經擁有足夠的實力來防止秦國的趁機圍困,所以這一次秦國可以對魏國作戰勝利,變法的成果已經顯現出來了。

但秦國的這一次作戰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這一次並非是秦國軍事力量的徹底強大,而是因為魏國已經被其他諸侯國牽制了主要的兵力,同時也低估了秦國的力量,才使秦國會有這麼一次勝利。

秦國已經將變法的成果展示給魏國看了,那麼魏國以後肯定會有所提防,秦國要想再取勝魏國,那就更加要依靠自己的實力了。

要是龐涓率領魏國的軍隊回來救援安邑,此時的秦國未必會有實力抵抗魏軍。幸好這一次已經初次檢驗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使秦孝公對變法擁有了很大的信心,所以就主動與魏國言和,同時也將安邑還給魏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為秦國的變法爭取更多的時間,要進行更加徹底的變法,秦國的第二次變法就來了。

第二次變法

秦孝公認識到只有徹底地變法,才可以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如果說第一次變法還是循序漸進的,那麼第二次就是激進和比較徹底的了。

在原有變法的基礎上,同時又經過一次圍困安邑所凸顯出來的問題,頒布了進一步的法令。

在經濟上廢除井田制。所謂的井田制,就是土地的劃分,基本上像「井」字一樣分成九塊,只有最中間的那一塊是屬於公田,而其他的八塊都屬於私田,人們對於私田的生產積極性是比較高的,而對於公田的積極性就相對低了很多,所以也造成了一個結果,私田的產量相對比較高,而公田的產量就比較低。

廢除了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將土地實行私有化,這樣奴隸也能分得一些土地。同時土地自由買賣,這樣有一些貴族擁有比較多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生產的,就可以賣給其他人,不用再讓土地在那裡丟荒,也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

在經濟上的變法還有,統一度量衡,這樣度量的工具都已經標準化了,別人要想再少交一點稅就變得很困難,這對於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是有利的。

在制度上推行縣制,其實這就是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實行郡縣制的前身。縣令主要都是由國君來任命,就意味著縣令需要為國君負責,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強化了君權。

秦國遷都鹹陽。主要是因為秦國的舊都櫟陽規模比較小,秦國經過變法之後,國家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原有的規模已經容不下現有的人口增長;另外也是為了以後秦國可以稱霸天下做準備。

在社會方面,其實也是為了要讓秦國適應這個戰國的時代。編訂戶口,各人都要登記戶籍,這樣當然就有利於秦國徵兵了。而且每一個家庭的兒子,如果滿足數量和年齡的要求,就必須要另立戶口,這樣其實也是有利於全國徵兵或者徵稅。

欺詐公子卬

經過桂陵和馬陵之戰,魏國的國力已經大大的下降,而秦國經過十多年的商鞅變法之後,國力也得到了比較大的提高,所以這個時候商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是時候應該展示一下變法的成果。

但是秦國經過第二次變法,已經降為徹底地改變了秦國原有的制度,例如廢除井田制等這一些措施,早就已經深深地得罪了秦國的貴族,每時每刻都想著要復闢,但是礙於秦孝公與商鞅君臣之間非常強大的互信,貴族根本就沒有找到機會可以下手。

秦國再次與魏國作戰,不僅僅是檢驗變法成果這麼簡單,同時還是斷了貴族復闢的念想。如果秦國的這一次軍事行動沒有勝利或者是慘勝,都會成為貴族否定變法的理由,所以商鞅已經沒有了退路,在與公子卬的作戰中,「只許勝,不許敗」,而且還要使將士們可以凱旋歸來,這就給商鞅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必須要想盡各種辦法給秦國的軍隊創造有利的條件。

此時魏國的國力雖然已經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仍然保持著相對比較大的實力;而秦國已經經歷了商鞅變法,軍事實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現在這一戰是檢驗變法成果,誰都不清楚秦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什麼程度。

商鞅要想在與魏國的作戰中獲勝,就更需要在戰術中思考更有利於秦軍的辦法。商鞅變法提高了秦軍的作戰能力,就是在戰略上的布置,現在終於輪到要在戰術上有所作為。

恰好魏軍的主將公子卬,本來與商鞅就是好友,所以商鞅就打起了他的主意。商鞅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是好友,但現在各為其主,真的不忍心兵戎相見,希望公子卬可以到秦軍這邊赴宴,然後商談秦、魏兩國言和的事情。

公子卬也非常的天真,就這樣相信了商鞅,應約赴宴。但宴會結束之後,商鞅卻把公子昂扣留下來,然後對魏軍發動進攻,魏軍在沒有主將的情況下,陣腳大亂,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魏軍應有的實力,最終秦軍大獲全勝。

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給秦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就是欺騙了公子卬。雖然《孫子兵法》上有「兵不厭詐」的說法,但商鞅這樣的做法也使秦國失去了道義,秦國獲得了一個「虎狼之國」的稱號。而這一戰給魏國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魏國只能遷都大梁了。

結束語

商鞅率領軍隊與魏軍進行作戰,本來就是要檢驗變法的成果,但是這一戰又非常的關鍵,直接關係到秦國變法的成敗,而在魏軍又比較強大的情況下,商鞅只好欺騙公子卬,為秦軍創造出更加有力的條件,最終贏得戰爭。

相關焦點

  • 一個被商鞅誘俘,一個率秦軍大敗魏國,這兩個公子卬是同一人嗎?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國遭遇慘敗龐涓身死,同年9月秦國趁魏國大敗之際發動第五次河西之戰,此戰雙方的主將秦國是商鞅,魏國就是魏昂(公子卬),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增,魏國雖然在中原爭霸中遭遇重大挫折,但是虎威猶在,商鞅面對魏軍並無必勝把握。
  • 沒有很陰,只有更陰——公子卬與商鞅的無間道!
    公子卬也不是一天兩天混了,政治家庭出身,又參與軍事,沒吃過豬肉,也會看到過豬跑,就這麼很簡單就被騙過去,只能說明,公子卬覺得,這一切都是他的安排,他知道這個事情,所以才會很坦然,這是理性的決策,而不是只是因為之前的感情好,就把打仗當成兒戲。3、公子卬和商鞅之前的私交比較好,但是這麼好的私交卻不推薦商鞅,或是在魏國合作。缺乏合理解釋。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呢?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呢?當初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所以商鞅是以謀反罪被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將其五馬分屍示眾。
  •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人家這三點做的很好:根基,改天換地,循序漸進
    但古代歷史上那麼多變法,為何只有商鞅變法能成功?其實歸納起來,主要是商鞅做好了這三點:打下變法的根基,變法進程循序漸進、不一蹴而就,對國家進行全方位的、改天換地的大變革。為何這樣說?我們詳細地來看看,看商鞅是如何把這三點做好的。第一:對變法基礎的夯實。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衛鞅在秦國國都的集市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如若百姓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能獲得十金,秦國百姓深感奇怪,不為所動,衛鞅便將賞金提高到50金,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最終有一百姓將木頭搬到了北門,衛鞅直接給了其50金。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作法自斃
    【典故】商鞅變法,有利有弊。利在低迷的秦國一夜之間強大了,秦國強悍的戰鬥力冠絕七國;弊在違背人們的天性,用專制的手段讓人們變得愚昧盲從。變法比改革來得更兇猛,必定會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貴族們罵商鞅,因為商鞅取消了世襲制,讓所有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一夜之間變成了貧二代;貧民們罵商鞅,因為他危及到了貧民們的生命安全,連坐法讓他們心存恐懼,保不準什麼時候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降。商鞅變法得罪了所有人。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貴族雖懷恨在心,仍然毫無辦法。秦國經變法以後,很快強盛起來,生產率大大提高,國庫充盈,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
  • 商鞅變法成功,率5萬秦軍大敗14萬魏卒,他的死亡早已註定
    商鞅收復失地商鞅只有5萬秦軍,要對陣魏國公子卯的14萬大軍,強攻顯然佔不到優勢。於是,只能智取了。《資治通鑑》中關於這一戰也有相關的記載:「公子以為然,乃相與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就這樣,憑藉一場「鴻門宴」,商鞅輕而易舉地俘虜了魏國的主將公子卯,隨後大敗魏軍。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作法自斃
    【典故】商鞅變法,有利有弊。利在低迷的秦國一夜之間強大了,秦國強悍的戰鬥力冠絕七國;弊在違背人們的天性,用專制的手段讓人們變得愚昧盲從。變法比改革來得更兇猛,必定會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貴族們罵商鞅,因為商鞅取消了世襲制,讓所有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一夜之間變成了貧二代;貧民們罵商鞅,因為他危及到了貧民們的生命安全,連坐法讓他們心存恐懼,保不準什麼時候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降。商鞅變法得罪了所有人。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貴族雖懷恨在心,仍然毫無辦法。秦國經變法以後,很快強盛起來,生產率大大提高,國庫充盈,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司馬遷曾說商鞅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秦孝公面前經常說大話,而且對待他的老朋友公子虔,公子卯極其殘忍,商鞅最後的人生悲慘結局跟他的性格脫離不了關係。商鞅其實是衛國國君的兒子,本姓衛,早年跟隨魏國「大間諜」公叔座混飯吃,後來趕在秦孝公求賢若渴的時候來到了秦國,並深受秦孝公信賴,開始主持變法。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統一六國,商鞅居功至偉,並且可以說秦始皇也是商鞅政治理想的執行者,商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不僅是影響了秦國,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但最終商鞅卻被冤枉致死,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還被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下令誅滅全家。然後就有人問,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巨大,還被冤死,為何秦國的歷代國君不給商鞅平反?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你以為商鞅只是一個主持變法的政治家?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軍襲魏,魏惠王派公子卬率軍應戰。商鞅商鞅曾侍奉過魏國丞相公孫痤,當時可能與公子卬有些交情,兩軍相拒,商鞅寫信給公子卬說:「我兩人曾關係甚好,現在為了各自的國家竟走到刀兵相向的地步,我於心不忍,願與公子暢飲一番,然後各自罷兵回國
  • 商鞅的結局為何如此唏噓,為何秦惠王要拋棄商鞅
    在文中,司馬遷認為商鞅天性刻薄,工於心計。用膚淺的帝王之術取悅秦孝公,通過賄賂秦孝公的寵信太監景監走後門這些不光彩手段獲得重用後,在秦國國內採用近乎殘酷的「暴力」的手段進行快速改革、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昂、不聽其謀士趙良的苦口勸告,一意孤行,最後惡名傳於秦國,這些足以證明他是個刻薄寡恩的人。
  • 《資治通鑑》: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監第三次引見,並保證這次一定能說服秦孝公。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麼?」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業!聽著聽著,秦孝公不再矜持,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拉關係、行賄、甚至獻身,是進入官場的必要手段。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個刻薄、殘酷、無恩德的人,當初他能夠說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宋朝時期王安石變法,他想借著變法改變北宋極弱的局面,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北宋後來也被金人滅國。同樣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下面咱們就來對一下二者的不同,從中找出它們結果不一樣的原因。一、得益者的不同從受益人的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是為給帝王謀利。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其八《官制論》其九《齊俗論》三大事件埋下商鞅必死的伏筆一:朝廷變法新勢力取代老世族成為秦國肱股之臣變法組成:商鞅官拜左庶長,景監任左庶長領書,車英任左庶長將軍,為了平息民怨,但又由於嬴駟是當時唯一的繼承者,並且尚未成年,便由太子左右太傅代替了嬴駟受罰,太子首傅公子虔(太子公伯,秦孝公兄長)劓邢,太子右傅(公孫賈)黔邢,秦孝公將贏駟流放。以上三件事,商鞅基本上將老世族,朝廷重臣,太子贏駟,太子首傅贏虔得罪的透透的!
  • 商鞅之死|變法者的無奈與悲涼
    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chōng)者不相杵(chǔ)。今君之見也,因嬖(bì)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lì)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qíng)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
  • 商鞅變法遇難題,懲罰太子老師樹立威望,最終作法自斃結局悽慘
    秦相商鞅逃亡住宿時,慘遭店主轟走。逃亡國外後被捕入獄,最後「五馬分屍」慘死。商鞅位同相國,為何會逃亡,這一切都要從「商鞅變法」說起。商鞅新法施行一年後,老百姓各種不適應,都嫌麻煩,愁的商鞅想找人開刀立威。恰好,太子嬴駟犯了新法,可把商鞅樂壞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管你是不是太子。 商鞅按律處罰太子,又考慮是國君繼承人,不能上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