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場變法,不僅是弱小的秦國迅速地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還引領中國走向了封建時代。
商鞅從秦孝公頒布的求賢令得知,秦國正在尋找可以幫助秦國變強的能人異士,這正是商鞅展示自己才能非常好的一個機會,所以就決定去秦國碰碰運氣。
商鞅本身就是抱有一種目的來的,雖然秦國有尋找天下賢士的意向,但是不是一個好平臺,能不能讓商鞅施展才能還是一個未知數。而商鞅的本意就是想推行法治,秦孝公能不能接納法治還是一個未知數。況且變法本來就伴隨著很多風險,之前幫助列國實行變法的人最後基本上都成為了變法的犧牲品,李悝和吳起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因此,商鞅並沒有急著要推行變法,而是先好好地考察了秦孝公。
商鞅先後見了秦孝公三次,第一次就與秦孝公說了帝道,所謂的帝道就是根據黃老學說,實行無為而治,所需要的時間非常長,甚至有可能會需要上百年才可以使秦國強大。秦國本來就是因為自己的國力非常弱小,河西地區又被魏國奪過去,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候,這才想著要變法圖強的。現在倒好,商鞅提出一個需要上百年才可以使秦國變強的方案,秦孝公當然無法接受,秦國也沒有這麼多時間等待,所以這一次秦孝公並沒有採用商鞅的方案。
商鞅第二次見秦孝公的時候,說的就是王道。所謂的王道其實就是遵循儒家學說,與別的國家講仁義道德,最終以崇高的道德使其他的國家臣服。這種方案在當時的情況來看,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當時各國都是憑藉實力說話,一言不合就會導致戰爭發生,講仁義道德很容易就會被其他國家吞併。所以秦孝公當時就昏昏欲睡,根本就沒有再想聽下去的意願,最終也沒有採納商鞅的第二個方案。
商鞅第三次見秦孝公的時候,說的就是霸道。所謂的霸道,就是要憑國家的實力說話,同時遵循法治有利於霸道的實施。秦孝公一聽到這個方案,心中頓時感到一片明亮,因為這才是目前秦國最需要的變法方案,才可以使秦國迅速地強大起來。因此,秦孝公一下子就拉著商鞅請教了好幾天,而商鞅本來也是想推行這種方案,這兩個人之間的距離,突然就拉近了很多,秦孝公終於得到了賢才,而商鞅也終於遇到了明君。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矣。語數日不厭。——《史記·商君列傳》
經過這三次的試探,商鞅終於摸清了秦孝公的需要,認為他展示才能的機會終於到來了,決定將自己所有的才能都貢獻給秦國。
徙木立信商鞅決定要幫助秦孝公實現變法圖強,但一開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取信於民。
其實取信於民的方法有很多,但其實都離不開「誠信」兩個字,所以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效,那就是必須要向民眾推銷國家的誠信。
商鞅想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只要有人可以將一根木頭從國都的南門搬到國都的北門,就可以得到十兩黃金的獎賞。民眾剛開始聽到這種事情,感覺到非常奇怪,天上會掉下餡餅,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啊?商鞅見到沒有人敢過來嘗試,就將賞金增加到五十兩黃金。正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這個時候終於有一個勇士想要過來嘗試一下,於是就將這個木頭從南門搬到了北門,商鞅也實現了諾言,將五十兩黃金賞給了他。
有一人徙木,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商君列傳》
這樣一來,商鞅在民眾當中就擁有了威信,擁有了威信就比較好辦事,就算這個國家說得比較奇怪的事情,民眾也會相信,哪怕是說太陽會從西邊出來,民眾也會深信不疑。
只要取得了民眾的信任,這樣商鞅推行法令就比較順利,於是就可以開始進行變法了。
第一次變法其實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要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所以商鞅所頒布的法令也是圍繞著秦國變強來實施的。
公元前256年,商鞅終於在秦國開始了第一次變法。變法主要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他們分別是法治、軍功、產業、思想和家庭這五個方面。
法治:就是要讓民眾感覺到何為法治,採取連坐法會對民眾形成威懾的作用,同時也採用了輕罪用重刑的法律,其目的就是要約束民眾的行為,改變社會面貌。
軍功:廢除了貴族的特權,使他們的爵位要通過軍功積累才可以獲得,通過繼承來獲得已經不可取。其實是在戰國這個大的歷史背景條件下,要鼓勵民眾參軍,才可以使國家強大,正所謂戰國嘛,根本就不用擔心沒有仗打,最擔心的是有人不想去立功。
產業:同樣也是在戰國這樣的一個大時代背景,國家所鼓勵的產業,在更多的情況下也是要為戰爭服務的。當時的糧食生產效率還是比較低,所以國家比較重視農業,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時期糧食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而這個時代又經常會發生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就更加大了。
與之相反的是商業獲利比較快,如果沒有加以抑制的話,就會有很多人都會經商,相對來說生產糧食的人就少了,那糧食的產量也會減少,所以在產業上就採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思想:在思想上其實也是要為戰國這個時代的戰爭來服務,既然秦國已經確立了要實行法治,那就必須統一思想,抑制其他派別的思想在秦國傳播。
戰國時期也是屬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各個派別的思想一直都在爭論不休,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凝聚力,講究仁義道德的儒家思想,剛好與輕罪重刑的秦國法令有衝突,所以此時秦國在思想上就已經開始焚燒儒家經典。
家庭:當時的秦國也對家庭有了一些管理制度,推行的其實就是一種小家庭制度。因為這樣,達到一定年齡的男子就可以很快地從家庭裡獨立出來,建立一個新的家庭,那麼他就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而使他更早都開始經營生產,那對於國家來說就可以獲得更多稅收,使秦國在財政方面增加來源。
初試成果公元前352年,魏國忙於和其他諸侯國作戰,尤其是齊國帶領一些小國圍攻魏國的襄陵,這樣就耗費了魏國的很多精力,使得魏國國都安邑的守軍力量非常薄弱,這就給了秦國一個檢驗變法成果的機會。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史記·商君列傳》
其實如果是按照秦國商鞅變法之前的國力,魏國留在安邑的守軍已經擁有足夠的實力來防止秦國的趁機圍困,所以這一次秦國可以對魏國作戰勝利,變法的成果已經顯現出來了。
但秦國的這一次作戰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這一次並非是秦國軍事力量的徹底強大,而是因為魏國已經被其他諸侯國牽制了主要的兵力,同時也低估了秦國的力量,才使秦國會有這麼一次勝利。
秦國已經將變法的成果展示給魏國看了,那麼魏國以後肯定會有所提防,秦國要想再取勝魏國,那就更加要依靠自己的實力了。
要是龐涓率領魏國的軍隊回來救援安邑,此時的秦國未必會有實力抵抗魏軍。幸好這一次已經初次檢驗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使秦孝公對變法擁有了很大的信心,所以就主動與魏國言和,同時也將安邑還給魏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為秦國的變法爭取更多的時間,要進行更加徹底的變法,秦國的第二次變法就來了。
第二次變法秦孝公認識到只有徹底地變法,才可以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如果說第一次變法還是循序漸進的,那麼第二次就是激進和比較徹底的了。
在原有變法的基礎上,同時又經過一次圍困安邑所凸顯出來的問題,頒布了進一步的法令。
在經濟上廢除井田制。所謂的井田制,就是土地的劃分,基本上像「井」字一樣分成九塊,只有最中間的那一塊是屬於公田,而其他的八塊都屬於私田,人們對於私田的生產積極性是比較高的,而對於公田的積極性就相對低了很多,所以也造成了一個結果,私田的產量相對比較高,而公田的產量就比較低。
廢除了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將土地實行私有化,這樣奴隸也能分得一些土地。同時土地自由買賣,這樣有一些貴族擁有比較多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生產的,就可以賣給其他人,不用再讓土地在那裡丟荒,也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
在經濟上的變法還有,統一度量衡,這樣度量的工具都已經標準化了,別人要想再少交一點稅就變得很困難,這對於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是有利的。
在制度上推行縣制,其實這就是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實行郡縣制的前身。縣令主要都是由國君來任命,就意味著縣令需要為國君負責,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強化了君權。
秦國遷都鹹陽。主要是因為秦國的舊都櫟陽規模比較小,秦國經過變法之後,國家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原有的規模已經容不下現有的人口增長;另外也是為了以後秦國可以稱霸天下做準備。
在社會方面,其實也是為了要讓秦國適應這個戰國的時代。編訂戶口,各人都要登記戶籍,這樣當然就有利於秦國徵兵了。而且每一個家庭的兒子,如果滿足數量和年齡的要求,就必須要另立戶口,這樣其實也是有利於全國徵兵或者徵稅。
欺詐公子卬經過桂陵和馬陵之戰,魏國的國力已經大大的下降,而秦國經過十多年的商鞅變法之後,國力也得到了比較大的提高,所以這個時候商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是時候應該展示一下變法的成果。
但是秦國經過第二次變法,已經降為徹底地改變了秦國原有的制度,例如廢除井田制等這一些措施,早就已經深深地得罪了秦國的貴族,每時每刻都想著要復闢,但是礙於秦孝公與商鞅君臣之間非常強大的互信,貴族根本就沒有找到機會可以下手。
秦國再次與魏國作戰,不僅僅是檢驗變法成果這麼簡單,同時還是斷了貴族復闢的念想。如果秦國的這一次軍事行動沒有勝利或者是慘勝,都會成為貴族否定變法的理由,所以商鞅已經沒有了退路,在與公子卬的作戰中,「只許勝,不許敗」,而且還要使將士們可以凱旋歸來,這就給商鞅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必須要想盡各種辦法給秦國的軍隊創造有利的條件。
此時魏國的國力雖然已經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仍然保持著相對比較大的實力;而秦國已經經歷了商鞅變法,軍事實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現在這一戰是檢驗變法成果,誰都不清楚秦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什麼程度。
商鞅要想在與魏國的作戰中獲勝,就更需要在戰術中思考更有利於秦軍的辦法。商鞅變法提高了秦軍的作戰能力,就是在戰略上的布置,現在終於輪到要在戰術上有所作為。
恰好魏軍的主將公子卬,本來與商鞅就是好友,所以商鞅就打起了他的主意。商鞅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是好友,但現在各為其主,真的不忍心兵戎相見,希望公子卬可以到秦軍這邊赴宴,然後商談秦、魏兩國言和的事情。
公子卬也非常的天真,就這樣相信了商鞅,應約赴宴。但宴會結束之後,商鞅卻把公子昂扣留下來,然後對魏軍發動進攻,魏軍在沒有主將的情況下,陣腳大亂,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魏軍應有的實力,最終秦軍大獲全勝。
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給秦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就是欺騙了公子卬。雖然《孫子兵法》上有「兵不厭詐」的說法,但商鞅這樣的做法也使秦國失去了道義,秦國獲得了一個「虎狼之國」的稱號。而這一戰給魏國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魏國只能遷都大梁了。
結束語商鞅率領軍隊與魏軍進行作戰,本來就是要檢驗變法的成果,但是這一戰又非常的關鍵,直接關係到秦國變法的成敗,而在魏軍又比較強大的情況下,商鞅只好欺騙公子卬,為秦軍創造出更加有力的條件,最終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