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很陰,只有更陰——公子卬與商鞅的無間道!

2021-02-11 權謀網

兩軍對持,勢不兩立,公子卬竟然毫無防備的被商鞅所騙,從而打敗與秦,這種軍事幼稚無法解釋公子卬的行為的合理性。在漢謀書院的哀東思維提示下,我反覆研讀了這段史料,我發現沒有很陰,只有更陰。

先看史記的記錄:

而魏國往年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們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必然要向東撤退。一向東撤退,秦國就佔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帝王偉業啊!」孝公認為說得對。就派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領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衛鞅派人給魏將公子昂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公子昂認為衛鞅說的對。會盟結束,喝酒,而衛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昂,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垮了魏軍後,押著公子昂班師回國。魏惠王的軍隊多次被齊、秦擊潰,國內空虛,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讓河西地區奉獻給秦國做為媾和的條件。魏國就離開安邑,遷都大梁。梁惠王后悔地說:「我真後悔當初沒採納公叔座的意見啊。」衛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後,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

我們通過這一段做一下分析:

一、這段史料的三個疑點。

1、商鞅沒有軍事經驗,卻主動提出攻擊魏國,仗還沒有打,就主動籤訂無利益盟約撤兵。兵者國之大事,人吃馬喂,耗費巨大,商鞅自己沒有軍事經驗,而且之前已經通過改革方案,成為大良造了,位階很高,打仗又有風險,為什麼沒有經驗又有風險,卻主動出擊呢,說明其有必勝的把握。

2、公子卬簡單的一封信就被騙了,還在一起喝酒,這種軍事政治幼稚,缺乏合理性。

公子卬也不是一天兩天混了,政治家庭出身,又參與軍事,沒吃過豬肉,也會看到過豬跑,就這麼很簡單就被騙過去,只能說明,公子卬覺得,這一切都是他的安排,他知道這個事情,所以才會很坦然,這是理性的決策,而不是只是因為之前的感情好,就把打仗當成兒戲。

3、公子卬和商鞅之前的私交比較好,但是這麼好的私交卻不推薦商鞅,或是在魏國合作。缺乏合理解釋。

私教這麼好,為什麼不一起在魏國發展,為什麼不一起結黨呢?說明他們的分開要好於,他們在一起,不然誰會分開呢?

二:其實這個背後的陰謀,一場無間道的陰謀才能解釋上面所有的合理性。

那就是,公子卬,自己有野心,和商鞅約定,我贊助你在秦國起步,然後可以做我的間諜。用商鞅的信息或是實力,來為自己在國內爭取權力。

而商鞅自己在魏國不得志,發展也需要錢,去秦國的事情,和公子卬一拍即合。

於是,他們都遵守當年,苟富貴勿相忘的約定。

商鞅成了大良造,於是準備發動一場戰爭來完成這個約定。

1、發動戰爭,這時候讓公子卬立功。幫助他獲得軍權,讓他在國內有實權。

我猜想,公子卬一定是主動請纓,說自己能夠完勝,並立下了軍令狀。很自信的就拿下了兵權。如果不是給他帶兵,商鞅也會出擊,攻擊後,就指定要和公子卬談判,然後退兵,給公子卬立功的機會。公子卬利用外部的敵對力量在內部上位。這種權術,後事用的很多,司馬懿不滅諸葛亮就是想養寇自重。

2、按照既定的戲份,大家開始表演。公子卬成竹在胸,以為商鞅還是以前的哥們。

但是商鞅的野心也隨著自己的地位提升,而變大,覺得公子卬對自己以前的價值一點都沒有了,唯一有的就是殘值,利用這個局,黑吃黑。於是後期的劇本已經已經按照新的情節發展了。商鞅直接殺了公子卬,用自己好哥們的人頭,換取了自己商君的名號。公子卬,自己被騙。

三、商鞅殺了公子卬,斷了自己的後路。

本來幫助公子卬上位,自己在秦國就算失敗,以後也有公子卬的後路,不失敗也會是秦國高管,但是商鞅出賣了自己兄弟後,斷了自己的後路,所以後來出逃的時候,魏國沒有接納他。既然殺了公子卬還跑去魏國,說明,他覺得他對魏國有過幫助,還能有點面子。這進一步能夠說明,他一開始是無間道,是給魏國做事的。

所以,事情的真相就這麼一層層解開了,為什麼後來人都勸商鞅找後路,商鞅沒找,也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未來已經換了現在的富貴,自己已經透支了未來,也就沒有了未來了。這就好比一個人借了信用卡,提前消費了,後來有人勸,你還不上不去坐牢麼,其實他已經很難回頭了,已經還不上了,只能花一天是一天。誰說什麼都沒用,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也就不存在未來了。

文章出自漢謀書院 www.mou5.com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權謀智慧

相關焦點

  • 一個被商鞅誘俘,一個率秦軍大敗魏國,這兩個公子卬是同一人嗎?
    關於此戰史書中的記載大都相同,無一例外的認為商鞅贏得極不光彩,比如《呂氏春秋》記載:「公孫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謂公子卬曰:「凡所為遊而欲貴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將,魏令公子當之,豈且忍相與戰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請亦言之主,而皆罷軍。」於是將歸矣,使人謂公子曰:「歸未有時相見,願與公子坐而相去別也。」公子曰:「諾。」魏吏爭之曰:「不可。」
  • 商鞅要檢驗變法成果,為何不直接讓將士拼殺,卻欺詐公子卬?
    現在倒好,商鞅提出一個需要上百年才可以使秦國變強的方案,秦孝公當然無法接受,秦國也沒有這麼多時間等待,所以這一次秦孝公並沒有採用商鞅的方案。商鞅第二次見秦孝公的時候,說的就是王道。所謂的王道其實就是遵循儒家學說,與別的國家講仁義道德,最終以崇高的道德使其他的國家臣服。
  •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呢?
    商鞅變法得罪了皇親國戚 商鞅變法使國家變強的同時也得罪了皇親國戚,特別是太子犯了法,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這為商鞅之後獲罪埋下了禍患。
  • 公子卬:說好的一起快活呢?衛鞅:兄弟你太年輕!怪我咯?
    這個人長於魏國,學於魏國,成名於魏國,但他卻對這個國家沒有絲毫感情,他就是衛鞅!沒有辦法,讓公子卬帶兵迎戰。兩軍對陣,衛鞅發現對方將領是公子卬,心中暗喜,於是寫了張小紙條送去。小紙條是這樣寫的:「公子您我兄弟一場,想當年在魏國的時候,一起喝酒、吃肉、泡吧,那是多麼快樂的時光啊!現在各自為將,為何要刀兵相見?還不如痛飲一場,結個盟,然後收兵回去。好不快活!」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但是,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改革家和變法家無一例外都會有流血事件,因為得罪的勢力過多,變法動了很多秦國老世族的利益,雖然商鞅主政秦國變法21年,提拔了大量支持變法的新一代官吏,但是秦國幾百年來形成的貴族利益階層並沒有死去,他們不過是在等待時機。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作法自斃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你以為商鞅只是一個主持變法的政治家?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軍襲魏,魏惠王派公子卬率軍應戰。商鞅商鞅曾侍奉過魏國丞相公孫痤,當時可能與公子卬有些交情,兩軍相拒,商鞅寫信給公子卬說:「我兩人曾關係甚好,現在為了各自的國家竟走到刀兵相向的地步,我於心不忍,願與公子暢飲一番,然後各自罷兵回國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作法自斃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 秦國要是沒有這六位君王和商鞅,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商鞅這位衛國國君後裔(所以又稱衛鞅、公孫鞅),在魏國打工,卻被魏惠王無視,不用也不殺,把他當成空氣。而秦孝公嬴渠梁一見商鞅,就知道自己撿了一塊寶,而且對商鞅的變法給予了完全的、無條件而且不加限制的支持。
  • 讓大秦帝國崛起的商鞅:有4個名字2個姓氏,《史記》說他能文能武
    其中介紹他的來歷時就說: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鞅是衛國人,他姓姬,公孫氏,他是庶子身份。確切地說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子。衛國是從周朝建立後就開始分封的諸侯國,雖然不大,卻是正統。衛國首任國君就是滅了商朝的周文王第九個兒子。
  • 商鞅之死|變法者的無奈與悲涼
    僕請終燒正言而無誅,可乎?」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chōng)者不相杵(chǔ)。今君之見也,因嬖(bì)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lì)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 商鞅變法成功,率5萬秦軍大敗14萬魏卒,他的死亡早已註定
    商鞅收復失地商鞅只有5萬秦軍,要對陣魏國公子卯的14萬大軍,強攻顯然佔不到優勢。於是,只能智取了。《資治通鑑》中關於這一戰也有相關的記載:「公子以為然,乃相與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就這樣,憑藉一場「鴻門宴」,商鞅輕而易舉地俘虜了魏國的主將公子卯,隨後大敗魏軍。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如果秦孝公與商鞅再活多二十年,有可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
  • 從陰晉之戰到雕陰之戰,六十年內,老秦人是怎麼爭奪河西的
    老秦人從歷史上看,老秦人是打不服的,誰要招惹了他,換來的 ,只有一次又一次無休止的報復。而這種報復,從陰晉之戰到雕陰之戰,六十年內,老秦人用爭奪河西的方式,表現的尤為明顯。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便乘魏國舉傾國之兵與楚國大戰,無暇顧及後方之際,也來了個舉傾國之兵,出兵五十萬,攻打陰晉,意圖一舉奪回河西。當時魏國在河西只有五萬新兵,秦惠公時機選的不錯,兵力呢,也是以五十萬對五萬,已經非常謹慎了,然而遺憾的是,這一仗,河西地區,吳起還在,吳起的魏武卒還在。於是,秦國大敗虧輸,而且輸得很慘,五十萬敗給了五萬。
  • 安陽名人丨商鞅:變法圖強的改革先鋒
    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的囑託不以為意,也就沒有按照公叔痤說的去做,當然商鞅也沒有得到重用。恰在這時,商鞅聽說秦孝公欲重整其先人秦穆公之霸業,收復河西之地,並詔令求賢。商鞅西行來到了秦國,他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拜見孝公。開始,商鞅分別以帝道和王道勸說孝公,談了兩次,孝公都聽不進去。第三次又進諫霸道之說,對孝公有所觸動。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
    在商鞅之後,張儀也來到秦國,他依靠口才和智慧幫秦國兵不血刃取得了許多利益。然而,商鞅功勳卓著,卻在孝公死後落得被車裂的下場,張儀則雖然在惠文王死後失寵,但沒有失去性命。那麼,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商鞅為何被清算。秦孝公時,商鞅被賦予了絕對的自主權,他所堅持的事哪怕是孝公本人也不能輕易反對。
  • 「戰國三傑」之商鞅:變法圖強還是作法自斃?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地,號為 商君,故稱之為商鞅。首先看,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變法。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變法使得秦國的百姓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提高重視農業,提高生產力,要麼參軍,上陣殺敵獲得軍功。提高生產力可以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參軍上陣殺敵獲得軍功可以換取爵位,各按等級軍功獲得土地、房產,財物等,有軍功的可以顯赫榮耀,沒有軍功者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當時秦國重視農業,抵制商賈,當時的商人地位低下,在相關影視劇中也可看到,被稱為「賤商」。
  • 致敬《無間道》又超越《無間道》的韓國神作,結局臥底徹底黑化
    《無間道》的故事觀眾也一直耳熟能詳,「我想做個好人」「三年之後又三年」的境地也是電影中臥底最悲慘的現狀。《無間道》劇照9.2分的高分成績,佔據豆瓣top250數十年的口碑,也讓《無間道》成為國產電影的一部神作。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個刻薄、殘酷、無恩德的人,當初他能夠說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