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對持,勢不兩立,公子卬竟然毫無防備的被商鞅所騙,從而打敗與秦,這種軍事幼稚無法解釋公子卬的行為的合理性。在漢謀書院的哀東思維提示下,我反覆研讀了這段史料,我發現沒有很陰,只有更陰。
先看史記的記錄:
而魏國往年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們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必然要向東撤退。一向東撤退,秦國就佔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帝王偉業啊!」孝公認為說得對。就派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領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衛鞅派人給魏將公子昂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公子昂認為衛鞅說的對。會盟結束,喝酒,而衛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昂,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垮了魏軍後,押著公子昂班師回國。魏惠王的軍隊多次被齊、秦擊潰,國內空虛,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讓河西地區奉獻給秦國做為媾和的條件。魏國就離開安邑,遷都大梁。梁惠王后悔地說:「我真後悔當初沒採納公叔座的意見啊。」衛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後,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
我們通過這一段做一下分析:
一、這段史料的三個疑點。
1、商鞅沒有軍事經驗,卻主動提出攻擊魏國,仗還沒有打,就主動籤訂無利益盟約撤兵。兵者國之大事,人吃馬喂,耗費巨大,商鞅自己沒有軍事經驗,而且之前已經通過改革方案,成為大良造了,位階很高,打仗又有風險,為什麼沒有經驗又有風險,卻主動出擊呢,說明其有必勝的把握。
2、公子卬簡單的一封信就被騙了,還在一起喝酒,這種軍事政治幼稚,缺乏合理性。
公子卬也不是一天兩天混了,政治家庭出身,又參與軍事,沒吃過豬肉,也會看到過豬跑,就這麼很簡單就被騙過去,只能說明,公子卬覺得,這一切都是他的安排,他知道這個事情,所以才會很坦然,這是理性的決策,而不是只是因為之前的感情好,就把打仗當成兒戲。
3、公子卬和商鞅之前的私交比較好,但是這麼好的私交卻不推薦商鞅,或是在魏國合作。缺乏合理解釋。
私教這麼好,為什麼不一起在魏國發展,為什麼不一起結黨呢?說明他們的分開要好於,他們在一起,不然誰會分開呢?
二:其實這個背後的陰謀,一場無間道的陰謀才能解釋上面所有的合理性。
那就是,公子卬,自己有野心,和商鞅約定,我贊助你在秦國起步,然後可以做我的間諜。用商鞅的信息或是實力,來為自己在國內爭取權力。
而商鞅自己在魏國不得志,發展也需要錢,去秦國的事情,和公子卬一拍即合。
於是,他們都遵守當年,苟富貴勿相忘的約定。
商鞅成了大良造,於是準備發動一場戰爭來完成這個約定。
1、發動戰爭,這時候讓公子卬立功。幫助他獲得軍權,讓他在國內有實權。
我猜想,公子卬一定是主動請纓,說自己能夠完勝,並立下了軍令狀。很自信的就拿下了兵權。如果不是給他帶兵,商鞅也會出擊,攻擊後,就指定要和公子卬談判,然後退兵,給公子卬立功的機會。公子卬利用外部的敵對力量在內部上位。這種權術,後事用的很多,司馬懿不滅諸葛亮就是想養寇自重。
2、按照既定的戲份,大家開始表演。公子卬成竹在胸,以為商鞅還是以前的哥們。
但是商鞅的野心也隨著自己的地位提升,而變大,覺得公子卬對自己以前的價值一點都沒有了,唯一有的就是殘值,利用這個局,黑吃黑。於是後期的劇本已經已經按照新的情節發展了。商鞅直接殺了公子卬,用自己好哥們的人頭,換取了自己商君的名號。公子卬,自己被騙。
三、商鞅殺了公子卬,斷了自己的後路。
本來幫助公子卬上位,自己在秦國就算失敗,以後也有公子卬的後路,不失敗也會是秦國高管,但是商鞅出賣了自己兄弟後,斷了自己的後路,所以後來出逃的時候,魏國沒有接納他。既然殺了公子卬還跑去魏國,說明,他覺得他對魏國有過幫助,還能有點面子。這進一步能夠說明,他一開始是無間道,是給魏國做事的。
所以,事情的真相就這麼一層層解開了,為什麼後來人都勸商鞅找後路,商鞅沒找,也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未來已經換了現在的富貴,自己已經透支了未來,也就沒有了未來了。這就好比一個人借了信用卡,提前消費了,後來有人勸,你還不上不去坐牢麼,其實他已經很難回頭了,已經還不上了,只能花一天是一天。誰說什麼都沒用,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也就不存在未來了。
文章出自漢謀書院 www.mou5.com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權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