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秦帝國崛起的商鞅:有4個名字2個姓氏,《史記》說他能文能武

2020-12-18 一道知衡

商鞅是一位改變中國歷史的法學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改革家。這麼厲害的人物竟然有四個名字,分別是:商鞅、商君、公孫鞅、衛鞅。那麼這四個名字都是哪來的呢?

《史記》中關於商鞅的介紹頗多,讚美、肯定其的詞語也不少。其中介紹他的來歷時就說: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鞅是衛國人,他姓姬,公孫氏,他是庶子身份。確切地說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子。

衛國是從周朝建立後就開始分封的諸侯國,雖然不大,卻是正統。衛國首任國君就是滅了商朝的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從其介紹中「其祖本姬姓」就可以看出,他是周文王的後代是沒有錯的。

雖然是庶子,但商鞅是一位標準的根正苗紅的富二代,權力地位唾手可得。商鞅的外出的原因也許是厭倦衛國王室爭鬥,也許衛國的逐漸沒落讓商鞅不得不出發尋找機會。公元前361年,《資治通鑑》記載商鞅開始出現在魏國,事於魏國相國公叔痤。

史記中剛開始記載他叫公孫鞅。因為他是公孫氏,商鞅剛到魏國時還沒有發跡崛起,在王室朝堂沒有地位,僅僅是公叔痤手下的一名小官,所以稱之為公孫鞅。

後來,從魏國出走,跳槽到秦國齊孝公手下時,史記稱之為衛鞅。這個稱呼好像是刻意於與在魏國時工作的公孫鞅分開區別。

司馬遷可能是想以此來區分商鞅在兩國的遭遇和地位是十分不同的,所以使用了兩個稱呼。在魏國的商鞅「不顯山不漏水」,在秦國秦孝公卻拿他當個寶,這兩個稱呼既說明是不同的故事,又進行對比。

也有可能,衛鞅比公孫鞅更加有尊敬的稱呼,商鞅開始僅僅為秦國客卿,所以叫衛鞅既顯得尊貴,有符合當時他在秦國的身份。而且衛也代表了商鞅衛國王室的身份,更加有利於提升在秦國百官面前政見的分量和話語權。

後世為什麼把公孫鞅和衛鞅改稱商鞅了呢?

史記介紹時也稱商鞅為「商君」,這源於這一個「商」字和一個「君」字。這個名字的由來就非常有意思了。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著名的「變法」改革,淡變法的成效並沒有短時間內就顯現出來,所以秦王只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封他為左庶長,並沒有給他封地。

後來,齊國攻打魏國,擄走魏國太子申,殺死大將龐涓。商鞅勸秦王:秦國和魏國世仇,將來不是秦國吞了魏國,就是魏國吃了秦國。往前魏國強大,秦國的土地都被奪走。現在齊國打敗魏國,我們此時進攻,一定能奪回那些失去的河西之地。待奪回失地再固守,魏國不敢怎麼樣,秦國卻得到了巨大利益。

秦孝公十分贊同,派商鞅為將出徵魏國。魏國派魏國公子卬前來迎戰,商鞅送信去說:我最早在魏王手下,現在確實兩國相攻。不如咱們見面會盟,開心地喝一頓酒,然後各自回家吧。

魏公子卬果然應約,誰知商鞅埋伏刺客殺手在宴席之上,虜獲魏公子卬,隨後帶兵大破魏軍。此戰使魏國威風喪膽,剛剛被齊國打敗的頹勢還沒消除,此時只能割地和解。魏惠王憤恨:早知道就聽公叔痤的話,對商鞅不用則殺之。隨後,魏國遷都大梁。

公元前340年,商鞅不但變法有用,還可以為將攻伐,可謂能文能武。因為大破魏軍有功,收復大面積土地,秦國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秦孝公封「於、商十五邑」給商鞅,封號「商君」。「商」取自其封商地的意思。而「君」則在當時指地位非常高,功勞巨大的人。

商鞅的「商君」稱號從此而來,後世為了詳細區別,取其封地的「商」字,普遍把公孫鞅、衛鞅、商君叫為:商鞅。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封神演義:2個商朝不忠之臣身上,竟隱藏著一部大秦帝國興亡史?
    呼聲最高的有兩位,一是許仲琳,二是陸西星。但無論封神作者是誰,都應該對歷史有深刻的研究。在此前的文章中,咱們從北海七十二路諸侯造反分析到,其首領袁福通應該就是元朝末代,『乞顏氏』改漢的姓氏之一,袁氏。聞仲帶兵平定北海之亂,暗示著朱元璋徹底消滅漠南陰山的蒙元殘餘勢力。不止如此,作者還在書中安排了很多類似的暗線。
  • 《大秦帝國之崛起》熱拍 張譯文挑戰文言臺詞
    演員張譯文造型照  搜狐娛樂訊 根據著名作家孫皓的歷史長篇小說《大秦帝國》改編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日前正在緊張拍攝中,導演丁黑此次攜寧靜、王學兵、富大龍、張譯文、張博等人三度打造大秦歷史大戲。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重新挖掘戰國歷史,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大秦帝國崛起的原因,向觀眾們展示了一個熱血沸騰,充滿理想主義的浪漫時代。劇中演員張譯文飾演大將軍趙括一角,眾所周知,趙括是一位紙上談兵的大將軍,因此在劇中,張譯文有大段大段的文言文臺詞,這對演員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既要熟背拗口、大段的文言文,並且陰陽頓挫要到位,又要帶有感情的表演。
  • 大秦帝國第一個王炸組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
    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原文: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 豆瓣8.5,還是系列最低,《大秦帝國》怎麼了?
    那麼,這部經典系列的3部曲,《大秦帝國之崛起》到底差在哪?豆瓣8.5的評分,依然是系列最差,惹得這麼多觀眾口誅筆伐,最終口碑崩壞,空乏其身?《大秦帝國》系列一直是國內影視圈天花板的所在,尤其是以歷史領域所說。包括二月河老師的康乾盛世在內,《大秦帝國》都是國內歷史迷推崇的所在,那麼《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哪出現了問題?
  • 商鞅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下場慘烈?只因物極必反
    在毫無根基的秦國,商鞅是如何讓秦國上下信服的?他又如何進行變法的?(豆瓣《大秦帝國之裂變》劇照:秦孝公)商鞅在與秦孝公第四次暢談時,展示出了自己改革的宏偉藍圖。他的變法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經濟制度。
  • 《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這是我們從小到大從歷史教科書上學到的知識點,直到有一天有幸拜讀了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不禁仰天長嘯,知識點都白背了。 《大秦帝國》以秦魏「少梁之戰」為開篇,秦獻公身中毒箭,臨終前,大雪紛飛,坐著步輦,看望老兵,一番話,讓老秦人淚如雨下,:「諸位跟隨我戎馬一生,老了卻還在這裡吞風咽雪,老夫對不住你們」。
  • 四十年考古:解鎖《大秦賦》前的商鞅變法
    近日,央視八套《大秦賦》的開播吸引無數觀眾的眼球,令各位觀眾紛紛大呼:彩!彩!彩!但你可知形成於戰國中晚期,秦國獨大的局面背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從此走向崛起的商鞅變法之地在今日西安市閻良呢?
  • 從秦始皇名字的由來看大秦帝國的興衰
    聽讀完《大秦帝國》後,塵封在那遙遠歷史長河裡的金戈鐵馬一下子凸顯在眼前,那首古老誓言: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縈繞在耳畔迴蕩。那是一個國家的國魂,一個民族的脊梁 。它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亞於現在的國歌,那種浩然正氣是怎樣掀起了波瀾壯闊大秦帝國崛起的序幕!一當秦獻公戰死疆場,丟失河西,山東六國揚言要一口氣瓜分掉秦國。
  • 裂變、縱橫、崛起後,《大秦帝國之天下》來襲,金戈鐵馬不輸前作
    在我國影視劇歷史上,大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少,但真正稱得上口碑佳作的真心不多,《大秦帝國》系列算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秦帝國」整個系列一共上映了4個模塊,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帝國之天下》。
  • 大秦帝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
    大秦帝國系列作品更是極為突出。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在《新大秦帝國》裡,秦孝公臨危受命,接掌積弱已久、內外交困的秦國,當時的秦國已是窮國弱邦,危在旦夕。
  • 《大秦帝國之天下》前瞻,最終章能否完成超越,2點是關鍵
    如果說有一部電視劇能讓小編懷著無比期待且激動的心情,來迎接的,只有這部《大秦帝國之天下》。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這部史詩級巨作的最終章,期盼已久了。趁著《天下》(已經改名,但為了稱呼方便,以下仍沿用舊稱)未播之際,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前三部的精彩與欠缺之處,順便為《天下》做一下預熱,了算作前瞻吧。
  • 大秦帝國四部曲的關係你捋順了嗎?《大秦賦》成完美終結篇
    續集大多口碑撲街,但是「大秦帝國」系列卻是一個例外。《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劇豆瓣評分都在8.5分以上,《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終結篇,也算是迎來了口碑的開門紅。《大秦賦》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張魯一飾演)在呂不韋(段奕宏飾演)等人的輔佐之下,成就天下霸業的故事。
  • 帝國的誕生(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
    從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秦襄文王啟用張儀以連橫破合縱,秦昭襄王任用白起橫掃六國,秦王嬴政掃六合而一統天下,期間跌宕起伏,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大秦帝國》共分為六部,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卻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他通過景監的大力推薦得到了秦孝公的初次召見,於是商鞅就用帝王之術講於秦孝公聽,秦孝公坐在龍椅上聽著聽著睡著了,等商鞅講完了秦孝公也睡醒了,至於商鞅具體講的是什麼,秦孝公一句都沒聽進去。事後秦孝公很生氣,就找到景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說他你看你推薦的什麼人啊,沒有一點才學,你還說他多麼有本事!
  • 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古代稱雄中東的新亞述帝國(前935年至前612年)和統一華夏、稱霸東亞的大秦帝國(前770年至前207年),兩大帝國雖然種族不同,所處地理區域不同,各自所存在的時間年代也不同,但兩個帝國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 11年後,《大秦帝國之裂變》的演員都怎麼樣了?
    大秦帝國系列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始終維持在8.5分之上,屬於歷史正劇乃至國內電視劇的行業標杆。2009年,第一部作品裂變上線,再到2020年的東出,大秦帝國系列經歷了四季,那些成就了大秦帝國的一眾演員們也都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 中國最常見的5個姓氏,很可能是匈奴後裔,裡面有沒有你?
    從《史記》當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在堯舜時期,匈奴部族名字叫做「獯粥(xun』zhou)」,到了周朝時期,匈奴部族的名字則叫做「獫狁(xian』yun)」,後來,人們也稱他們為「戎狄」或者「夷狄」。 一開始,匈奴部族盤踞在黃河流域,也就是山西、陝西、河北北部等地帶,與漢族人混居。不過,匈奴部族一直遭到漢族的排斥。
  • 從《大秦帝國》三部曲到《大秦賦》,看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國之路!
    應該說,《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之裂變》(2009年)、《大秦帝國之縱橫》(2013年)和《大秦帝國之崛起》(2017年)的姊妹篇,這三部秦劇的豆瓣分至今分別維持在9.3、9.3和8.5的高分。這三部秦劇承上啟下地講述的都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並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講述了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強國之路。
  • 無論叫《大秦賦》還是「大情婦」,都不屬於《大秦帝國》系列
    要說年底最火的電視劇,《大秦賦》首當其衝,因為這部劇曾被認為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此前該劇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在宣傳階段也是以該系列完結篇做宣傳的,沒想到開播後卻改名叫做《大秦賦》,讓人有些莫名其妙。
  • 那就看看《大秦三部曲》吧!
    秦國一直是戰國七雄中最悲壯、最神秘、最堅毅、最有骨氣的國家。  縱觀秦國歷史,特別是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你會發現秦軍各個如狼似虎,秦將鮮有投降。這是一個國家的氣質,更是秦國能掃平六國、一統宇內的精神支撐。  回顧秦始皇充滿爭議又波瀾壯闊的一生,讓我們不禁思考:像他這樣聰明絕頂的人物,一生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