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成書於明朝時期,作者一直存在爭議。呼聲最高的有兩位,一是許仲琳,二是陸西星。
但無論封神作者是誰,都應該對歷史有深刻的研究。
在此前的文章中,咱們從北海七十二路諸侯造反分析到,其首領袁福通應該就是元朝末代,『乞顏氏』改漢的姓氏之一,袁氏。
聞仲帶兵平定北海之亂,暗示著朱元璋徹底消滅漠南陰山的蒙元殘餘勢力。
不止如此,作者還在書中安排了很多類似的暗線。推敲之下,都能得出非常有意思的結論。
封神演義能成為流傳數百年的名著,由此可窺全豹。
穿鑿附會也罷,自圓其說也罷。只為諸君茶餘飯後一樂,莫要較真。
咱們本期的主題便是秦人的祖先,以及挖局封神作者埋下的暗線。
關於秦國歷史《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二十,開地千裡,遂霸西戎。
但這並不是說秦國在秦穆公時期開國。其正式開國應該是在秦襄公時代。
秦襄公之前,秦只是附庸國,沒有諸侯封號。
直到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之後,被封為諸侯,正式成為西戎的一個君主國家。
秦穆公只是擊敗了西戎的古羌人,讓秦國的國土進一步擴大。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在此後的近三百年中,秦國開始衰落。
直到秦孝公時期,公孫鞅從魏入秦,開始了商鞅變法,將秦國再度推向輝煌之路。
歷史可以證明,商鞅這個外姓大臣,在秦國的歷史上名聲比秦穆公還要大上許多。
此後,秦國國力蒸蒸日上,秦始皇繼承了一輛龐大的戰車,橫掃六合,統一天下。
那麼在秦襄公之前,秦國有著怎樣的歷史呢?
秦人的祖先又是誰?
沒錯,秦人的祖先也出現在封神演義中。而且還是兩位,在歷史上是一對父子,封神中卻是一對兄弟。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人的初祖可以追溯到帝舜時期,有一個叫大費的能人,擅於馴養鳥獸,被帝舜賜姓為贏。
這與歷史符合。
秦人先祖為周朝養馬,也稱天子馬夫。末代周王在秦國東進時,曾悲憤的喊過一句:秦贏,你們這些養馬的家奴!
後來,贏姓族人侍奉殷商直到末代,秦人的兩位有史記載的先祖,也被封神作者寫進了書中。
這兩位是誰呢?
便是紂王時期的兩個臣子,飛廉、惡來。
在封神原文中,兩人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輩,所作所為只是作為臣子盡了一些本分而已。只是品行有虧,令人不齒。
在武王伐紂過程中,飛廉幾度為紂王提議抵抗周軍的人選。
第一次是冀州侯蘇護,第二次招納梅山七怪,第三次招納高明高覺,第四次招納丁策、郭宸、董忠。
每一次都對周軍推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可見飛廉此人有眼光,也有能力。
然而,後來飛廉和惡來被封為冰消瓦解之神,兩位一體,還是惡煞,並不在365位正神之中。算是姜子牙自己做主封的神格。
這算是怎麼個說法?
原因有兩個。
其一,飛廉雖然為紂王屢次建議掛帥人選,而最後做了一件讓人不齒的事。見商湯大勢已去,連同惡來偷了商朝的傳國玉璽,進獻給周營乞降。說明這兩人雖然有能力,但是品性有缺。
其二,姜子牙對著兩人恨到了骨子裡。大局已定後,殺掉兩人封為惡煞神。實際上就是一種報復。
姜子牙為什麼要報復兩人?
正是因為飛廉的建議,讓周軍在孟津,遭遇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慘敗。
本來,周軍只要渡過孟津,朝歌唾手可得。
可惜在這個節骨眼上,飛廉建議紂王招賢納士。結果來了梅山七怪。而這七怪並沒有對周軍造成太大威脅。
卻有一人在袁洪掛帥之後也來投奔,簡直是周軍的煞星。
誰呢?
便是前一期咱們說過的鄔文化。
鄔文化具有巨人血脈,神力無匹。夜襲周營,配合袁洪一戰殺掉了周軍二十萬人,足足是周營兵力的三分之一。屍體堆積如山,一度阻斷了孟津河。
這是姜子牙帶兵以來最大的一次挫折。你說他狠不狠飛廉?
因此,即便飛廉、惡來帶著傳國玉璽來投,等365位正神封完,姜子牙還是把兩人給殺了。臨時封了個冰消瓦解之神。
但這個神位在任何神話中都沒有提及過。姜子牙只說是惡煞,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要說到本文的主題,飛廉、惡來的命運是否暗示著秦朝二世而亡?
冰消瓦解是個成語,意思是土崩瓦解。
秦始皇僅用十年橫掃六合,而在巡遊天下的過程中去世後,歷史車輪急劇走向了下坡路。
大秦帝國在秦始皇死後,二世而亡,僅僅用了三年。
這麼說來,飛廉和惡來被封為冰消瓦解之煞神便成立了。
大秦帝國的基業來得快,去得也快。
由此能證明,封神作者在刻畫這兩個人物的時候,借鑑了秦帝國的興滅過程。
還有一點佐證,飛廉、惡來投奔大周,憑藉的是什麼?
傳國玉璽。
而傳國玉璽正是秦始皇打造的皇帝印璽,前無古人的至高權力象徵。
商朝時期不可能存在這種東西,飛廉、惡來偷傳國玉璽變節,可能是作者的一種諷刺,也暗示著秦國二世而亡的命運。
綜上所述,封神演義寫盡了商滅周興的歷史,同樣也將其他時代的歷史融匯一爐。
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