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家譜源流】中國姓氏安息國之後裔族譜信息

2021-02-23 安氏宗親

點上面「安氏宗親」 加入安氏家族

安氏宗親微信公眾號:jiuduzhixin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安」,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安氏宗親」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安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安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安氏文化,傳播安氏正能量。

     

       「安「是一個源自黃帝軒轅氏,曾經一度"遠嫁",最後又重回母親懷抱的中國姓氏。 

原來,在大約五千年以前,黃帝有一個叫做安的孫子住在遙遠的西方,曾經自立為"安息國",成為了一個自行為政的小國家,長時間跟中原幾乎沒有關連。一直到一千八百年前漢朝的聲威遠播時,才又重歸中國,其子孫並且以國為氏,我國也因而開始有了"安"這個姓氏。如此說來,安之得姓,豈非有如"重回娘家"? 
        關於安姓的這段淵源,《唐書》的《宰相世系表》中記載得很清楚說:"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復入中國以安為姓。"古安息國在今西域 。古代的安息國,是在漢族所居的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一千六百裡,北面是康居國,東面是烏弋山離國,西面是條支國,地方數千裡,漢書稱乞是西域最大國。 
  黃帝後裔的安息王,是在漢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娘家",並且以安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我國的歷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現也是在漢代以後的南北朝時期。這一點,自然又是關於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項有力支持。

(西平公——安頡)

   

        頭一個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安姓人士,是遼東人氏安同。他仕於曹魏,以其有濟世之才而見稱於世,曾經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輔的高官。他的兒子安頡也是當時的名人,曾經以"尋死當戰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語,大破來犯的賊軍,而被皇帝封為西平公,光宗耀祖。 

        同一時期,還有另外一位也以戰功輝煌而顯達一時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經被封為武原侯的安原雅。這位大將,也是當時的遼東人,以況勇多智略而著稱於世。 


  胡人安祿山取漢 
  

唐代,是安氏一段最為多採多姿的時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輩出,表現優異,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脈,使這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茁壯龐大不少。 
  當時加入中國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經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祿山。算起時間,應該是在距今一千兩百多年以前的事。           

          那麼,安祿山這個胡人,是怎麼會以安為姓的呢? 

 

原來,安祿山是當時居住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鯀)的胡人,本來姓康,名軋犖山,由於其父死後隨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為安,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漢族的名字。後來,他的子孫世代沿用安姓,於是看似外來的漢族姓,果然滲入了胡族的血統,使後世的安姓中國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後裔。 

  北方部族安遲入關 


     另外,根據《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安姓還有另外一支"新力軍",那就是南北朝時期侵入中原的安遲氏的改為安氏。因此,後世的安姓應該是有三支不同的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漢裔的安息國王之後,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遲氏之後,第三支則是胡人安祿山之後。 
  安氏自西北和東北入中原以後,主要仍繁衍於我國的北方,《姓譜》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內",姑臧指的是現在甘肅省的武威縣一帶,河內是指的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見得安氏是一個在北方繁榮滋長的中國姓氏。 
  大名鼎鼎的安祿山,以及他的事跡,相信國人必然已經熟悉萬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的養子,備受恩寵,權傾當朝,當時唐室的滿朝文武,幾乎只有那位身為國房的楊國忠可以與他頡頏,後來,他認為羽翼已成,就以跟楊國忠有隙的藉口,舉兵造反,並又來勢洶洶,把互許"天長地久有時盡"的唐明皇和揚貴妃逼得從長安倉皇出奔,途中,楊貴妃而又被迫縊死於馬嵬坡前,風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憾事。 



  

羞與為伍改安姓李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在歷來詩人墨客的生花妙筆之下,悽美絕倫,不知打動多少人的心弦。當時的安祿山,雖然曾經南面為王,建國號為燕,並且自稱雄武皇帝,很是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悽美故事陪襯,千百年來他的名氣也不會這樣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安祿山是我國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亂搞一通,幾乎斷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後,我國原來的安姓,卻也有不屑與他為本家而改為他姓的,這就是《唐書》上所記載的:"李抱玉,本姓安,恥與祿山同姓,賜姓李氏。"換言之,在後世不計其數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時傳自安氏。 
唐代安氏極為出色 
  


        

       在唐代的兩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現的確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堅、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書留名的傑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氣最為響亮。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

 

據史載,當唐睿宗當太子的時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誣告皇嗣將要反叛,於是武則天就命令來俊臣治太子之罪,這時,身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來俊臣大聲喚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並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當場五臟皆出,血流滿地。這驚天動地的一舉,終於使專橫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場不知最後命運為何的大災難。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當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兩位唐代安姓名士,則都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人。安庭堅是當時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當地百姓立碑紀念;安敬忠,則是當時的會州刺史,以治水使會州免道淹沒而傳名。 
五代時期最有權勢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三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西川節度使安潛: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三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當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留芳百世。 
  後唐明宗時的應州人安重誨,家世更為顯赫,曾經做到取決國家大事的中書令的高官,並且盡忠補過,甚吳賢名。當時的應州,是在今湖北省內,可見得在五胡亂華時期原來居住在甘肅、河南一帶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遷。 
  宋仁宗的時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將安俊,他守邊多年,把當時動不動就跑到邊境來騷擾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貼貼,羌人並又公開承認"僅畏安太保"可見他的聲威之隆。 
  在東室最為衰微的微宗年間,安氏也曾出過一位倡議北伐的名臣安堯臣,他上書向皇帝提出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說明"女真不可結與燕雲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納,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統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實、安儼、安燾、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見稱。其中,安實是榮安人,安儼是郃陽人,安燾是開封人,安丙是封邱人,顯示宋時的安氏,仍主要繁衍於我國北方。 
  明代以後,短短數百年間,安氏的播遷甚快,不但大陸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臺灣,也出現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跡。

(原文轉自「萬家姓」網,經整理合成此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發給身邊的安家人看看!

尋根訪祖,推動安姓的興旺發展、與時俱進並繼續發揚光大。

有獎徵文:即日起徵集有關「安」姓文章信息,一旦本平臺錄用將紅包答謝,萬望宗親積極提供素材。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讚,並傳給更多的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安氏資料。

知曉安氏天下事,敬請留意「安氏宗親」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河南杞縣安氏來源考字輩排行
    《姓源》:「皋陶封安,因氏」二,出自姫姓,為黃帝後裔。《新唐書●世系表》雲:「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漢末遣世子(名清,字世高)入朝,因居洛陽。晉魏間,家於安定。」安息王子,以國為姓,即安姓。三,唐代昭武九姓有安國,以其「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為名。
  • 姓氏文化:安姓
    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安息國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源於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復入中國以安為姓。」古安息國在今西域。
  • 【修譜說】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門閥盛行,做官和婚嫁都很重視門第,家譜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重要信息來源。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世族新貴和有識之士帶頭私修族譜,修譜從官方開始流行到民間。明清時期,統治者鼓勵老百姓編修族譜,於是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的風氣。
  • 貴州安氏源流考略
    貴州安氏源流考略    【摘要】追述貴州安氏的起源,發展以及變遷;講述安氏的代數演變,傳承變化;考究 貴州安氏的搬遷,追尋調北徵南之後的駐軍屯田事宜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 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因此,尋根謁祖是中華民族每個人的首要任務。 本篇主要敘述以及探討清代西堡長官司安氏的來源,以便為貴州 安氏提供尋根覓祖,正本清源之用。二、安氏受姓考     那麼,安氏根來自哪裡呢?
  • 安氏堂號、郡望
    在較為正規的族譜中,往往在姓氏前面冠以郡望(地望),在姓氏之後標明堂號,使人一看便知該姓氏的起源發祥、支浱族別的基本脈絡。因而郡望、堂號是研究姓氏文化,查證家世淵源必備的基本常識。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祠堂和小祠堂。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笠、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和族別。凡看重自已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
  • 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這裡可釋為別子本代稱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後裔稱其上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
  • 家譜、族譜、宗譜到底有什麼區別?別用錯了!
    家譜成為政府選官、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並且由於家譜對於人們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社交圈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家譜造假的現象也開始發生。宋朝以後,家譜逐漸開始平民化,家譜也逐漸喪失以往的政治能力,家譜的內容也開始廣泛豐富起來了。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
  • 族譜體例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 八世大觀《日照安氏族譜序》
    世之匹夫崛起,辛苦立門戶不一再傳,而忽焉歇絕者,往往而有。安氏祖布衣耳,書云: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自予始祖至今且十餘世於茲矣,將古之所謂有德者非耶,夫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流之長短視乎德以為量。故拗堂之水置杯焉而膠,大海之王納百穀而不溢,此言大小之殊量也。然則予安氏之族其將遂雲大矣乎?曰未也。予嘗揆諸天道徵諸人事而知,予安氏之族其方大也,其未至於大也,詩曰: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川之方。
  • 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繫與區別?你又知道多少?
    這裡可釋為別子本代稱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後裔稱其上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什麼叫族譜?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
  • 客家族譜:一個客家姓氏的百科全書
    來源:客家新聞網、客家精英手機報族譜,又叫家譜、譜牒,是一個姓氏的百科全書(續修家譜的相隔時間大多在
  • 追蹤:湖北家譜對聯大全製造商
    湖北家譜對聯大全製造商想要給自己的家族製作一張家譜族譜嗎?想要了解更多姓氏源流文化嗎?那就趕緊來試試這百家有譜數字家譜編修軟體吧!該軟體支持世系關係錄入查詢、譜繫結構錄入、譜書預覽和導出等功能,只需簡單的錄入人員關係,即可修好一本家譜,快來試試吧!軟體功能世系關係錄入:省去手繪世系圖、手動排版的現狀,將修譜方式變成信息數據化錄入方式,版式一鍵輕鬆生成。
  • 饒佐奇:中華饒氏之源流
    編撰《中華饒氏通譜源流篇》一定要把握當代饒氏家譜記錄姓源、祖源的實際狀況,從而把家譜放到歷史和社會的大背景下去認識,讀懂周代姓氏理論依據,破除舊觀念,擇善而從。明確我族姓源、祖源產生的理念基礎、歷史依據、得姓受氏的結果所構成饒姓祖源的三要素。第一,饒氏誕生的歷史基礎。
  • 山西洪洞縣姓氏及家譜一覽,祖籍洪洞的有福了,抓緊收藏
    據1996年第4次人口普查統計,縣域總人口中共有姓氏645個,人口在萬人以上的姓氏有個按姓氏人口多少,排列為張,李,王,劉,郭,楊,趙,陳,賈。單人姓氏173個,各姓氏及人口排列如下:主要姓氏分布:張姓,分布在縣境各地,尤以大槐樹鎮馮張、左北、北營、南營、王村等。李姓,分布縣境各地,以大槐樹鎮西永一,秦壁,萬安鎮南步亭等。
  • 姓氏相同可測是否有同一祖先 為修訂族譜提供科學依據
    族譜造假一度成風  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然而,自古以來,族譜、家譜的編修就不可能是一件百分之百準確的事。
  • 姓氏源流: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
  • 中華姓氏通史之王姓源流第五章(下)——王氏文化
    此 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伕名氏的《太原王氏家傳》二十三卷,南齊人王逡之所撰《續百家譜》四卷、《百 家譜拾遺》一卷、《南族譜》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實論》十卷,王方慶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譜》二十卷、《王氏著錄》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時最為通行的譜籍。至於宋元以後,私家修譜之風大盛,散居全國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 家譜。王姓家譜究竟有多少?誰也難以統計清楚。
  • 【鄧氏族譜序】滑縣關鄧村鄧氏家譜序
    往期閱讀:1 南陽新野的鄧氏起源2【鄧氏文苑】新春報捷送福3【162期鄧氏尋親】京、湘鄧氏尋同支族人4 甘肅鄧氏重修九柏寺文昌閣碑記5【源流總序】溈寧鄧氏續修族譜源流總序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鄧姓家族」公眾號
  • 古代的門閥制度與姓氏族譜
    盛行魏晉南北朝盛行官修合譜,朝廷舉才先察訪其家譜,任用顯赫人士為官,是謂世族。中國古代社會重視血統延嗣論,貴族永遠是貴族,老祖宗是何身份,尤為重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制度,任用世族豪門,選人一以「家世門第」為準,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
  • 假如你是這個姓氏,那可能不是「華夏兒女」,而是安息人的後裔
    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是十分重視宗族血統傳承的,而姓氏就成為貫穿我們各自家族源流和發展歷程的線索。③源自其他國家、民族的人民改姓併入中國漢文化而產生的姓氏。舉個例子,譬如「姬」姓就是軒轅氏黃帝的姓,由「姬」姓演化而成的姓氏有「任」、「熊」、「夢」等等姓氏,現在姓這些姓的,就很有可能是黃帝後人,而姓「姜」、「申」、「呂」、「許」等姓的,則很有可能是神農氏炎帝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