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槍斃楊宇霆、常蔭槐是近代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槍殺楊常」事件,導致奉系內部鬥爭更加嚴重,幾近分裂邊緣,我們且不說其影響,只說楊宇霆是否真的「罪有應得」?
有很多人說,楊宇霆「勾結日本人」,槍斃他也算死有餘辜,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要知道,張學良在處決楊、常二人時,給出的理由是「阻撓國家統一」,也就是當時張學良要改旗易幟,楊、常二人表示反對。
但我們知道,張、楊二者間的矛盾肯定不會如此簡單,但即便如此,張學良也並未對楊宇霆冠以「勾結日寇」叛國罪,可見,說楊「勾結日寇」這一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有人說「日本官民出入楊公館的人,日漸增多」即是楊宇霆與「日寇勾結」的依據。楊在張作霖時代是奉 系對日談判代表,當然和日本接觸多些,不能說接觸多就是勾結。
迄今為止,不但未發現楊與日寇勾結材料,相反,日方倒有這樣記載,在東北一路權交涉時,日本幾次 想對張作霖施加壓力,但日本當時最大的顧慮是「唯恐楊宇霆等反對派將乘機製造糾紛」,使日本已取得 的權益, 「泡影」,因此未敢採取強硬措施。
蘇聯學者也認為,張作霖之所以未與日本籤訂正式協定是「因為遭到楊宇霆的強烈反對。」張作霖被炸後,日本駐華公使芳澤曾致電日本外務大臣田中,對東北的形勢做如下分析:
「張作霖如果不能恢復,東三省便失去了權力 中心。至於張作霖的繼任者,似乎以張作相最為有力,……可是張作相『優柔寡斷』 ,如果他出馬,一定需要楊宇霆之流有勢力人物作為輔佐;張學良出馬,楊宇霆也仍然要立於輔的地位。這樣實際將成為楊宇霆的 天下。」
日本把楊宇霆視為東北最有實權的人物。為了解決問題,奔走於楊門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日本和楊霆有接觸,絕不意味著有勾結。
其實,日本對楊宇霆的印象是不好的,如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曾說楊宇霆是「奉天新派」,並說楊「往往 是一有機會就企圖向南方取得聯繫。」認為楊的政策「必將利用南方勢力的進展,愈益趨於排外」,提出對楊的動向必須嚴加注意。日本口中的「排外」 ,當然就是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民族主權的反帝愛國表現。
楊宇霆兼任東三省兵工廠督辦期間,延攬了不少西方技術人材,尤其是德、英、奧的槍炮廠技師,而不是專聘日籍技術骨幹;「機器都是國制」 。這些都是楊宇霆為了擺脫日本控制的表現,這不能不使日本對他十分忌恨。
一九二年八月十一日,日本東京《朝日新聞》報以「狡猾哉楊宇霆」為題,發表 一篇社論:
「我們過去把楊宇霆看成很誠懇,很恭謹 孝順的,是我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女婿,實指望他將來對我們養老送終,頂半個兒子使用,不成想,他的良心和心眼一轉間都變了,幸而我們 的姑娘還沒有給他,如果真給了他,不但對我們不能養老送終,還把我們的姑娘白白騙走了」 。
日本與楊宇霆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有人說張作霖被炸死後,日本侵略集團中有一「擁楊派」在進行活 動, 「極盼楊宇霆督奉」 。這也不能作為楊宇霆「勾結日寇「的根據。
當時就日本內部來說,確實存在著「支楊派」和「反楊派」的對立和論爭,關東軍一般說是主張反楊的,與此相反,在滿蒙擁有一定權益的大倉組等財閥,則是屬於擁楊派的。總領事館則是不偏不倚持中立態度。
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不但罵張作 霖「忘恩負義」 ,最後將張作霖殺害,而且他也罵楊宇霆「忘了日本的恩德,向美國獻媚。」對楊極端不滿。
張作霖被炸殺之後,當時曾任張作霖顧問的日本陸軍少將松井七夫主張扶植楊宇霆,而日本駐奉天特 務機關長則主張擁護張學良,關東軍參謀長齋藤恆卻看上了張作相,謀殺張作霖的主謀兇手河本大作 則擬定張景惠。
東京方面對張作霖的繼任人選沒有積極的主張,不過有個原則,這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只要能阻擋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權力伸入東北,使東北成為一個特區,為日本勢力範圍即可。
由此可見,不能因為有一部分日本人主張擁護楊宇霆,就說楊「勾結日寇」 ,正如不能說有一部分日本人 擁護張學良,和張作相,就說張學良和張作相「勾結日寇」一樣。
眾所周知,日本在我東北具有舉足輕重的權威機構是日本關東軍。可是日本關東軍卻「一直在排斥楊宇霆」。日本特務機關特別是土肥原賢二和奉天特務機關長秦真次少將,對楊不斷加以誹謗攻擊。「鄰國之賢,敵國之仇」 ,這恰恰表明楊常無與「日寇勾結」之嫌。
日本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一向是採取「助長內亂,分而治之」 ,特別是對我東北,他們早已視為囊中之 物,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進行無孔不入的侵略。
張學良與楊、常的矛盾,固有楊、常個人應負之責任,但也應當看到它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撥離間是 有重要關係的。日本就是想用這種辦法,製造混亂,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早在張作霖遇炸時,日本一面散布謠言說、在奉天的爆炸是楊宇霆為了推翻張學良幹的,一面又發布 張學良槍斃楊宇霆、逮捕常蔭槐的消息,試圖在奉系中製造分裂。
再如張學良在處死楊、常之前,張學良就從日本人手中花重金買了不少所謂情報,其內容多是某某人 到楊公館密談了兩個鐘頭,楊家的私人某和常家的私人某為了避免外人的耳目,在一家小飯館密談許久等等。
還有些無中生有的事,比如說楊為支持常,組織黑省保安隊二萬人的武器,不惜叫兵工廠工人加班加點等。其實根本沒有此事。
據王家禎說,這些「情報」當時都起了作用,是「楊、常罪案的來源」之一。楊、常事件之後,張學良曾讓 王家禎詳細研究一下這些「情報」 ,王家禎經過研究之後,認定這些「清報」都是捉弄中國人的材料。特別 是林權助的談話,對張學良觸動極大。
張作霖被炸身死之後,日本是「夜殺其人,明坐其家」,還假惺惺地派林權助來華為弔喪專使。林權助在 完成弔喪使命返回日本時,曾在東京火車站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回答記者說:
「今天的東北實際情況,同我們日本當年幕府時期德川家康時代很相 似。」
這談話載在日本各報紙上,經張學良的秘書譯成中文給張看,張雖不甚熟悉日本的歷史,但對林權助 的這個講話卻很注意,為此特到書店購買一本《東洋史》。
張對德川家康的一段史實閱讀得特別仔細。這段史實是這樣:在日本幕府時期,權勢赫赫的豐臣秀吉死去。其兒子豐臣秀賴繼承了秀吉幕府大權。他雖年少英敏,但貪圖享樂,不甚理國政,一切政務均委其 嶽父德川家康來執掌。
當時秀吉兒子想,他是能夠控制其嶽父的,認為德川家康不敢對他有何異謀。不意後來,德川家康突然 發動政變,竟逼死了豐臣秀吉的兒子,取而代之 ,滅 了豐臣氏,建立了德川幕府。
張學良看了這段歷史,很自然地聯想到東北當時的政治狀況,深感這是關係到「與張家存亡」的大問題。據說張在看到豐臣氏滅亡一節處,特別作了硃筆圈點。
另據日本方面提供的材料說:張學良所閱讀的書是日本賴山陽寫的《日本外史》,贈書人是大川周明,並用紅筆把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一段史實勾出來。暗示楊宇霆是德川家康,而以張學良影射豐臣秀賴。如果事實上真的是這樣,更可以看出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撥離間的險惡用心。
人們都知道,大川周明是日本國家主義法西斯理論創始人之一。他是日本推行「大陸政策」和鼓吹「滿蒙 是日本的生命線」的侵略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定為甲級戰犯。
他把《日本外史》一書寄給張學良,顯然絕不是對張有所厚愛,而是蓄意製造矛盾,希望張與楊常之 間發生火併,然後他們好趁火打劫。
儘管對張學良怎樣得到《日本外史》一書的說法有些出入,但據張學良的日文秘書陶尚銘說,確實是《日本外史》這本書,促使張學良下了殺楊常的決心。如無日本帝國主義從中挑撥離,即使張學良對楊、常十分不滿,或不至於採取最嚴厲手 段。
「楊宇霆暗通日本,要篡奪張氏政權」的流言蜚語,不時傳到張學良耳中,張殺楊、常「正中了日本人的離 間之計」 。
事後,張學良得力助手王家禎曾據實揭穿了日本人這 種陰謀,張也有懊悔的表示,但已無可補救了,最後張只好說:
「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吧,我們好好地幹,否則對不起鄰葛(楊宇霆)、翰香(常蔭槐)於地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