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作為在民國時期統領九省的「東北王」,手下有著不少的能臣良將,雖然他只是個讀了三個月私塾的文盲,但是手下卻有著不少畢業於軍校的知識分子,其中以「頭號軍師」楊宇霆最為出眾,深得張作霖的信任。
楊宇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畢業之後就回到國內為當時的奉系軍閥擔任幕僚並且擔任了軍械廠的廠長,後來張作霖聽說楊宇霆才幹出眾,於是將楊宇霆招攬到自己麾下。當時的張作霖還只是東北軍27師的師長,就任命楊宇霆為師參謀長。楊宇霆到任之後很快就整頓軍紀,讓27師戰鬥力大大增強,於是得到了張作霖的信任。
後來張作霖升任奉天督軍後,楊宇霆也水漲船高成了奉天督軍參謀長。在第二次奉直大戰的時候他藉助同學徐樹錚的關係,為奉軍奪取了三千萬大洋的軍火,這批軍火直接裝備了七個旅的軍隊,楊宇霆也因此成為了奉軍的核心人物。
因為他聲勢越來越大,受到了張作霖的猜忌而被罷免,但是很快張作霖又啟用了他,並且對他委以重任,為張作霖出謀劃策的他在奉軍中威望很高,很快就成為了像張作相等人一樣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卻用非常狠辣的方式直接除掉了他,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楊宇霆犯了三個忌諱。
第一:行事囂張
張學良在剛剛接手張作霖留下的軍政事務的時候,一直被楊宇霆從中掣肘,所以兩個人的矛盾日漸加深,後來張學良乾脆就不理軍務和政務,每天陪著趙四小姐遊山玩水,有時候到中午都不起床。
而楊宇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更加的膨脹想要趁機攫取權力。在有人向張學良匯報工作而找不到他的時候,楊宇霆就私自下達命令,有時候還在張學良睡覺的時候,在門口用父輩的口氣擠兌張學良,張學良到最後對他忍無可忍,甚至說出了「我不做督軍了,你來做」這樣的話。而楊宇霆依舊不知收斂,我行我素。
第二:奉系孤臣
在張作霖時期,楊宇霆就是張作霖手中的一把劍,有得罪人的事情都交給他來做,所以奉系的老人們幾乎都對他有不滿的地方,當時因為張作霖的信重他的關係,這些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被迫接受他的命令,而張作霖也想要把他塑造成一個孤臣形象,讓他沒有機會拉山頭威脅自己的地位。
等到張作霖身亡之後,楊宇霆的處境就變得比較微妙,奉系的老人們不再聽從他的命令,而楊宇霆也覺得這些人思想太過老舊腐朽,跟自己聊不到一起去,所以他只跟常蔭槐兩個人走的比較近,而他們兩當時又一點軍權都沒有。
第三:方向不同
張作霖和張學良兩個人的思想和發展方向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張作霖想的是東北自治並且在各方勢力中左右逢源,而張學良想的卻是全國統一歸國府領導從而達到國富民強,楊宇霆的觀點跟張作霖差不多,所以他堅決反對張學良改旗易幟,這種想法成為張學良日後發展的絆腳石。
所以張學良不得不動用武力把這個絆腳石給踢走,在改旗易幟後的第12天,張學良借著到帥府開會的名義,在老虎廳將楊宇霆和常蔭槐一併除掉,掃除了東北軍內部的反對聲音。東北軍的「頭號軍師」也就這樣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