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園及漁莊國慶節前將完成春秋閣、紅蓼榭及水旱廊門窗的整修。
「8000萬元,一個基建項目也許就用完了,但對文保工作而言,卻能『喚醒』更多文物。」昨天,市文廣旅遊局文物處處長宋保舵指著眼前堆積成山的申報材料說。2018年初,《無錫市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啟動,市級財政投入近8000萬元用於市區文保單位的修繕。如何花小錢辦大事?又如何把關每一分錢?這些問題曾讓文物管理部門操心不已。
前期調研中發現,無錫市除國保單位保存相對較好外,約1/3省保、1/2市保及大量控保單位狀況堪憂,急需修繕,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如同下了一場「及時雨」。
忍草庵待天王殿、貫華閣修繕後將迎來「重生」;修復中的泰伯廟會增設浮雕、塑像,讓泰伯奔吳的歷史展示更豐滿;蠡園及漁莊內,國慶節前將完成春秋閣、紅蓼榭及水旱廊門窗的整修……眼下,28處文保單位的修繕正如火如荼,加上已完成修復的48處各級各類文保單位,專項資金已投入5000餘萬元。按照3年完成100處急修、待修文保單位修繕目標,這場文物保護攻堅戰按照「線路圖」打得正酣。
「專項資金實行項目申報制,需遴選才能撥款。」宋保舵介紹,無錫市專門出臺了《文物保護修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文件,文保單位需提交申報表、立項批覆文件、項目預算文本、方案編制合同、工程施工合同等。在申報過程中,一些單位沒有依照程序或材料有錯漏,都會被毫不留情「打」回去。
實施一年下來,管理部門又補充完善了審計監管環節。今年2月起,凡是申報修繕的文保單位,都需在5家定點審計服務機構中進行抽籤,進一步規範資金預算執行。8月23日,錢鍾書故居管理中心相關人員劉林軒就因為故居第三、第四進修繕工程前來抽籤,最終與江蘇普信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牽手」。
「有了專項資金,管轄單位自籌經費壓力減輕不少。」惠山古鎮景區文化總監金石聲認為,無錫文化遺產豐富,光靠市級財政撐腰還不夠,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據了解,去年以來,東林書院安防工程等多個項目已獲國家文物保護專項經費2200餘萬元。
「無錫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正進一步加大。」宋保舵說,新一輪全面修繕過程中,還有區級財政、後人集資、捐贈、開發商出資等多種投入途徑,為無錫市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提供財力保障。作為管理部門,只有充分利用好相關法律法規,守好每一道環節,才能提升資金使用績效,讓用在文物保護和利用上的每一分錢花得其所、有跡可循。(陳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