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

2020-12-11 澎湃新聞

美育是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2020-11-15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羅思思 復旦大學

11月10日,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開幕,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副校長陳志敏,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家潘公凱,復星基金會與復星藝術中心主席王津元出席活動。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主持開幕式。

焦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加快推進藝術研究和教學,構建學校美育新格局

焦揚代表學校對展的開幕表示誠摯祝賀。她指出,美育是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復旦大學堅持三全育人、以美育德,特別是近年來,在開設新的藝術研究方向,與國內外美學研究機構、知名美術館、藝術館開展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在推進藝術研究和教學、藝術人才培養上取得了較大進展。

潘公凱先生是我國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曾擔任過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對學校在藝術研究和育人工作上給予了大力支持。潘先生深耕中國畫繪畫理論研究,特別是對於「中國筆墨」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展覽對整理、發掘與展示中國筆墨精義,對探討中國筆墨精神在現代語境下的審美方式與生命力,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和學術意義。

焦揚強調,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復旦大學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構建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為建設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應有貢獻。

讓傳統繪畫在當代有更好的發展

潘公凱表示,中國傳統繪畫過去的成就是全世界認可的,全世界著名美術館都有收藏中國古代書畫,中國傳統繪畫在當代應怎樣繼續發展?對此,他和團隊進行了研究梳理與探討,在這裡希望有一個平臺,將一個純學術的項目成果進行展示,讓更多人進入到這個學術研究項目當中來。見證這個項目的研究成果,他感到非常榮幸。

王津元表示,很榮幸能有機會與學校合作舉辦這次展覽,相信展覽對於培養優秀人才、傳遞藝術美育、推動中國藝術生態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於「筆•墨」展覽

據了解,「筆•墨」展覽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和復星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潘公凱中國繪畫理論工作室具體策劃。展覽以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的「筆墨」作為切入點,通過豐富的文獻資料與多媒體記錄呈現中國畫的筆墨複雜衍變的悠久歷史,引領觀眾透過筆墨之精妙,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並在全球性文化視野下對中國筆墨問題進行現代闡釋,展開未來學意義上的思考。

展覽從11月11日開始,12月20日結束,共有 250餘件經典案例作品展出。

組 稿

融媒體中心

來 源

哲學學院

復星藝術中心

文 字

羅思思

責 編

殷夢昊

編 輯

丁辰琦、李玲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美育是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對話|潘公凱:筆墨是延續的,不能用西方觀念去思考中國畫
    知名藝術家、教育家潘公凱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潘公凱是知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之子,先後於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並擔任院長,近期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筆•墨」是近年來對中國筆墨研究與思考的部分呈現。
  • 一周藝術人物|舞與墨間,另一種視角的「全球藝場上海時間」
    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藝術家潘公凱攜展覽「筆·墨」而來;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央美老教授高潮用油畫展現逝去的鄉土中國;黃琪瓏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表達了當代語境下的漆器藝術。《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優墨書法:美育教育「升值」,如何提升孩子的書法素養?
    >優墨書法:美育教育「升值」,如何提升孩子的書法素養?通過三年的行動計劃,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美育教育從「軟任務」變為「硬指標」,書法作為其中的「必修課」,近年來更是備受重視。國家頻頻出臺相關文件,指出書法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並要求嚴格落實。全國各省也積極推進本地區書法教育工作,一時間迎來「書法熱潮」。
  • 「美育教學」提升素養·創新思維 發展中心代表參加準格爾旗美育...
    要持續推進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總結地方將藝術科目納入中考的經驗做法,把學校美育工作納入督導評估和考核體系,讓「軟任務」成為「硬指標」。要實施好「浸潤行動計劃」,完善大中小學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構建「基礎知識、核心素養、專項特長」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教育部部長的發言無疑明確了美育的重要意義和2020年的教育工作方向。
  • 弘揚美育精神 培養時代新人
    ▲總策展王振林先生主持開幕式 「營養基」,美育在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中的有著重要位置和作用。,充分發揮美育在學生思想素質、人文修養、審美能力、精神境界的養成上的積極作用,到達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效果。
  • 創新作文教育 釋放創造活力(美育)
    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審美教育,也是語言創生能力的教育,關乎民族的心靈境界和創造活力;文章裡面藏著民族和個人的精神密碼,讀到好文章,讓人頓覺天地清明,寫出好文章,也給人豁然開朗之感,所謂「文章可華國」;文章的大道是對民族記憶和個體靈魂的認知,新一代成長起來,是否有大視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個堂正而有擔當的人
  • 世紀美育——湖北美術學院辦學100周年藝術文獻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
    11月1日上午10:00,世紀美育——湖北美術學院辦學100周年藝術文獻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湖北美術學院辦學100周年藝術文獻作品展」,旨在讓觀眾感受到美的創造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形態,美的實質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呈現,美術教育理念與方式在社會進程中的發展……楚騷之韻,老莊之學悠然已遠,然愛國基因深植靈魂,求索精神不斷發揚。
  • 美育納入中考,在藝術小鎮裡長大的孩子躺贏!
    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加大美育中考試點工作推進力度,到 2022年力爭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12月18日,中國美術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主辦了「面向未來的美育之路」學術論壇,並發表了《美育行動宣言》。
  • 「評論」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金鳳臺藝術基金走進四川大涼山舉辦美育活動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金鳳臺藝術基金走進四川大涼山舉辦美育活動 2020-10-23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汲取文化力量 激發創造活力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都無法迴避中國品牌的精神內核問題。中國品牌的精神內核應該是優秀的中華文化,承載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當下時代內涵的價值共識。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守正創新,並與企業自身的經營、生產、管理、社會責任、公共關係等各個領域深度結合,找尋「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發展力量。
  • 東華大學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讓體育美育打贏「翻身仗」
    如何讓校園美育浸潤到每位學生?近日,東華大學召開體育美育工作推進會,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體育、美育工作的實施辦法」,全面啟動教學改革,明確具體工作任務表,真抓實幹,把體美教育從「軟要求」變為「硬指標」。近年來,東華大學以體育項目為依託,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課餘競賽三結合不斷擴大「以體育人」平臺。
  •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2020年博鰲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渝舉辦
    ,提供了為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育人的實踐樣本。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曉連為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授「全國學校美育教育示範校」和「金絲結青少年文化藝術展評基地」牌。學生審美內涵自然流露,教師審美意識自覺覺醒,這是學校美育中師生很美好的樣態;以美促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魄、以美育美、以美興勞,這是學校美育工作很理想的格局。"「美育,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的重要議題,同時還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必修課程。」
  • 以美育人,多彩藝術課堂受歡迎
    近年來,惠城區教育局實施「藝體2+2」戰略,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成效顯著,各學校不斷完善美育課程體系,開設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等課程,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
  •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美化人」探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文 | 李佳贇一幅幅大師名作濃縮著中國近現代美育史剪影;一堂堂大師課讓孩子們得以走進「大師工作現場」;DIY雕塑、名畫臨摹、指揮音樂「舞動」等多媒體「黑科技」,則讓人「解鎖」更多逛展新姿勢……開館數天,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不僅是「外在」的藝術空間,還「內化」為浸潤人心的「美育課堂」,傳承厚植「美育基因」。
  • 美育工作坊:「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 策展人導覽
    該展由中國雕塑學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美術學院共同主辦,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和上海美術學院雕塑系承辦。這次策展人導覽活動貫徹「展廳是最好的課堂」這一理念,邀請學生從課堂走入美術館,了解學院雕塑的發展現狀和特徵,讓課堂、美育和展覽結合在一起。
  • 東華大學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讓體育美育打贏「翻身仗」-中國...
    如何讓校園美育浸潤到每位學生?近日,東華大學召開體育美育工作推進會,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體育、美育工作的實施辦法」,全面啟動教學改革,明確具體工作任務表,真抓實幹,把體美教育從「軟要求」變為「硬指標」。近年來,東華大學以體育項目為依託,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課餘競賽三結合不斷擴大「以體育人」平臺。
  • 「開放與創新——青年壽山石雕印鈕邀請展」(杭州站)啟幕
    12月1日上午,「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開放與創新——青年壽山石雕印鈕邀請展」在西泠印社美術館啟幕,展覽將持續至12月8日。印鈕雖小,但匠心獨運,其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藝術功力,使得方寸之間、氣象萬千,這也是壽山石文化不斷傳承創新的魅力所在。
  • 對美育的最新認識和剛性要求
    與之相適應,審美教育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方式而已。  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教、樂教即是美育,他主張通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步驟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
  • 體美勞創新丨書畫繽紛 藝術人生
    // 衡實學子書畫作品展 為更好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我校師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高雅的藝術情操,進一步豐富全體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