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福建正能量 檢察好聲音
歡迎訂閱福建檢察微信號!
近日,福建省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羅輝帶領省院第八檢察部主任吳曉華等同志深入南平市光澤、邵武等地調研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南平市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危慶輝,光澤縣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德躍,邵武市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陳強等有關領導一同參加調研。
調研光澤止馬杉關紅色、生態文化基地
杉關——紅色、生態文明之關。杉關位於光澤縣止馬鎮杉關村,地處閩贛交界處,由西北入閩必經此關。在福建省地方志的關隘條目上,杉關排列首位,也是福建最大的一個關口,故稱之為「閩西第一關」,現已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走在杉關關口時,可以看到關門一側鑲嵌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題寫的「閩西第一關」,另一側鑲嵌著民國二十九年「杉關」行書字樣的大石匾。杉關自唐朝以來都是八閩軍事要塞,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戰火不熄。在杉關關內距古關門百米之處,有一口古井,朱德、周恩來等曾率部轉戰杉關,到古井取水,為杉關銘刻下了令人歷久彌新的紅色印記。
調研組一行赴光澤縣止馬鎮杉關村生態、紅色文化基地和珍樹園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參觀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史稱「閩西第一關」杉關隘和位於杉關關門左側習近平同志(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於1999年3月親手種下的香樟樹,詳細了解光澤縣檢察院發揮生態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服務保障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
調研邵武和平古鎮歷史文物保護情況
和平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和平亦稱「和坪」,唐時稱「晝錦」,宋為「晝錦鄉和平裡」,宋以後也稱「舊市街」。明為三十三都,清乾隆設「和坪分縣」,置「縣丞署」「把總署」,委派武官,駐兵防守。「福建八府,殊山起祖」。和平境內的「愁思嶺」古隘道是古代入閩的三條通道之一,是福建連接中原文化的紐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和平成為交通樞紐、兵家要地和商貿集鎮。明萬曆十六年(1585年),和平建城堡。高牆環繞,城內以石板卵石鋪面的街巷交錯,近300幢獨居風格的民居建築鱗次櫛比,被專家稱為「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小鎮文脈深厚,人才輩出,楊時等著名學者曾到此講學傳道,自宋至清進士百餘名,僅兩宋間上官家族就有進士70餘名且有一名「榜眼」,故和平號稱「進士之鄉」。2005年,和平鎮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羅輝副檢察長一行實地參觀走訪「縣丞署」「黃氏宗祠」「李氏大夫第」「黃氏大夫第」「譙樓」「福建第一街」和「邵武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平書院」等歷史文物建築,詳細了解文物保護修繕情況,對檢察機關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助力文物保護工作表示肯定。
羅輝副檢察長對南平市縣兩級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文物古蹟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各地檢察機關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九屆四中全會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精神,以我省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充分發揮公益訴訟和生態資源檢察職能,主動擔負起文物保護新使命,積極穩妥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等」外領域探索,延伸法律監督觸角,探索在重要生態基地、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設立檢察聯絡室,助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新時代新福建建設貢獻公益訴訟檢察力量。
轉自:南平檢察微信號
原標題:《羅輝深入南平調研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